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PPT课件

20世纪涌现的其他缤纷流派
(立体派)
野兽派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象派 。。。。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61
谢谢聆听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艺术就象帆船,把你带入风中,只有不断改变帆的 方向才能前进。
------------艾里克 普斯
艺术就象帆船,把你带入 风中,只有不断改变帆的方向 才能前进。
------------艾里克 普斯
转折点-----------------------塞尚
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 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 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 而创造新的“自然”。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 是为一个目标去 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读书笔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本击穿脑洞、颠覆传统、重新认识自己的好书。
让我大开眼界。
按照书上的方法画了几张画,虽然仍然是拿不出手来,但是,书里面告诉我的创造性的改变传统思维习惯的方法和理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
比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触类旁通,精通了WORD,EXCEL和PPT基本的操作自然也就能够做到无师自通了。
但是,正是这样的认知和认识,才让我们不能超越自己的习惯使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左右脑互搏,最后还是习惯性的左脑占了上风。
这就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高质量的自画像,不论你有没有绘图基础。
这本书看起来和用起来就是一本教画画的教程。
但这本书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和思考,通过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作者贝蒂·爱德华认为,很多人不能画出好的画像,不是因为没有技能,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以为这是什么,按照认识和习惯去画,从而过早的放弃。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擅长逻辑和思维,对事物的条理敏感,右脑擅长感性和观察,对事物的细节敏感。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观察能力要强。
所以,很多天才要经历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才能重获孩子般的直觉功能。
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左脑的理智会很容易压制右脑的感性。
不信的话,按照作者的方法,你自己找一张照片出来,你先画一张画——然后,把照片倒过来,再画一张。
画出来的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倒着画的那张比正着画的那张好的多。
这就是五天学会画画的奥秘:当图画倒过来的时候,画面上的元素对于大脑来说,变得难以理解了,左脑放弃了思考。
右脑开始工作,注意从上到下的区块,相互的大小和比例,阴阳相隔的形状。
你没有了解你画的画,只是忠实地复制了看到的图像。
所以,你画出了更好的图画。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这个时候,常规的理性分析已无法解决,何不妨试用右脑的感性思维,把问题和困难倒过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从某一点、某个角度或反方向入手,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每日一书】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每日一书】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0630.《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来自东方极致00:0019:41《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方文解读关于作者贝蒂·爱德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著有《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等畅销著作,被翻译成十四种以上的语言。
曾经的教授身份,让贝蒂·爱德华对绘画研究有着独到的见解,在艺术教育上,她另辟蹊径,5天教会零基础的人学画画,曾得到美国心理界、教育界的广泛赞扬。
关于本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贝蒂·爱德华的代表作之一。
它用全新的路径解读艺术,利用很多反常规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获取创造力。
这本书曾经轰动一时,《洛杉矶时报》评论道“这是一本解放了很多人思想的一本书”,也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
核心内容《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出版和畅销,是人类对于大脑的一次全新认识。
在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重左脑、轻右脑,而充分调动被尘封的右脑模式,是很多领域、很多行业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注重并利用左右脑的偏侧性,也是重新获得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另外一条路径。
一、大脑左右半球的偏侧性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像核桃一样,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连接的部分叫胼胝体,它可以实现左右脑信息的传递和加工,于是,左右脑能够分工合作。
人类曾经陷入了比较左右脑孰轻孰重的怪圈中,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类普遍认为左脑是高级脑,主导人的重要功能,而右脑则是次要脑,几乎没有太多用处。
美国罗杰·斯贝瑞博士完全不同意这个观点,他通过实验向世人宣告:在人体的正常活动中,左脑右脑哪个都不能少,它们同等重要,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这就是红极一时、甚至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大脑偏侧性理论。
这个理论称,人类普遍忽视对于右脑模式的开启和利用,而重左轻右势必也会带来某些能力的缺失,尤其是最为宝贵的创造力。
作者通过自己的绘画研究,恰好发现了右脑模式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她亲自教授学生开启右脑思维,试图像艺术家一样大开脑洞,真正起到了挖掘大脑潜力的作用。
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理解

像哲学家一般的思像美术家一般的看像文学家一般的写理解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探讨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美术家的观察力以及文学家的写作风格。
通过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美术家一样观察事物、像文学家一样写作的方式,我们可以拓宽我们的认知边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注重逻辑思维和深度思考。
他们常常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逻辑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哲学家的思维方式特点是思辨性强,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求全面的理解。
他们常常探讨生命的意义、道德价值和人类存在的目的等抽象而深奥的问题。
美术家的观察力则注重感知和表现。
他们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敏锐的感知,能够捕捉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从而将这些感知转化为艺术作品。
美术家的观察力特点是注重细节,善于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从而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事物的美。
文学家的写作风格则强调表达和想象力。
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
文学家的写作风格特点是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能够通过文字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想象力。
通过思想方式、观察力和写作风格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以哲学家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理。
以美术家的观察力观察事物,我们能够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并欣赏到其中的美。
以文学家的写作风格表达和想象力,我们可以将经历、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传达给他人。
通过思像哲学家、看像美术家、写像文学家的方式思考和表达,我们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增加对世界的理解。
这种综合方式不仅有助于我们提升个人修养,还能够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创意。
因此,思像哲学家、看像美术家、写像文学家的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三种思维方式,并分析它们的价值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家一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创造者,更是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创作不仅仅是展示技艺,更是展现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而当我们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也许能够在生活中开启全新的视角。
1. 感知世界
艺术家们擅长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景物,而是会深入解读事物背后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去体会身边的一切,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深意。
2. 自由创作
艺术家们的创作常常是出于内心的冲动和灵感,他们敢于尝试各种新颖的表现方式,不拘泥于传统。
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应该有一块广阔的创作天地,勇敢表达内心的声音,不受束缚地探索、实践和创新。
3. 勇于表达
艺术家们通常会借助各种媒介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带有种种情感共鸣,唤起观者的共鸣或思考。
在与他人交流中,也要学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用真诚的沟通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
4. 着眼长远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这提醒我们,思考问题时不要过分地被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所迷惑,而是要着眼于长远,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具价值和影响力的东西。
结语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和勇敢的表达,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
愿我们都可以拥有一颗像艺术家一样灵动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用右脑绘画词汇表中英文20150801

Glossa ry词汇表谷歌翻译的,不太顺溜,请谅解MJ核动力初步整理,有志之士请将其翻译得通顺易懂一些,谢谢!QQ:397615672Abstra ct Art. A transl ation into drawin g, painti ng, sculpt ure,or design of a real-life object or experi ence. Usuall yimplie s the isolat ion, emphas is, or exagge ratio n of someaspect of the artist's percep tionof realit y. Should not beconfus ed with nonobj ectiv e art.抽象艺术。
翻译成素描,油画,雕塑,或现实生活中的物体或经验设计。
平时意味着隔离,强调,或者有些夸张现实的艺术家的感知方面。
不应该是混淆抽象的艺术。
Awaren ess. Consci ousne ss; the act of "taking accoun t" of anobject, person, or the surrou nding s. Possib le synony msare seeing or cognit ion.意识。
意识;的“考虑”的行为对象,人或周围的环境。
可能的同义词看到或认知。
BasicUnit. A "starti ng shape" or "starti ng unit" chosen fro mwithin a compos ition for the purpos e of mainta iningcorrec t size relati onshi ps in a drawin g. The BasicUnit isalways termed "One" and become s part of a ratio, as in"1:2."基本单位。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种情结:非常希望自己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能拿起笔,轻轻松松就能勾勒出一张图画,但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成功呢?我们还是承认吧,这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也越来越像机器上的螺丝钉。
我们在谈论效率、利润、增长的同时,和前人相比我们去欣赏美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别说我们动手尝试创造一点美。
想一想看,数十万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经知道用炭条在岩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数笔,却兼具精准和意境,而我们在今天却连画一张卡通画都很困难。
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才是指引孩子们徜徉其中的导师。
我们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自己缺乏这种颖悟的眼光。
有必要翻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无论你是60世代、70世代还是80世代。
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费神看广告一样的宣传语―让你在五天之内学会绘画,那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漂亮盒子,无助于我们真从在这本书里获益。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是一本成人绘画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安排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轮廓,如何在笔下实现精准的透视法则,甚至有许多素描课堂上会讲述到的小诀窍。
毫无疑问,只要认真学习这本书的内容,你会很快画出一张比例合适、轮廓精准的素描来。
但是,这根本不重要,你是否会成为一个业余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曾经是天才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用他的'话证明过这一点: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能像个孩子那样作画(大意)。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成长,这种天赋的能力却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我们对美的感悟力和观察力也在消失不见。
最后,我们沦为观赏艺术品时把目光聚焦在价格标签上的一群。
是的,我们对数字,对逻辑,对一切可以分门别类的方法特别有兴趣。
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写着分类标签,随时准备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进去。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书分享ppt

作者简介
ü何为创造?其作用如何体现于生活之中?
ü艺术家如何获取灵感,找到个人风格或创造主题?ü难道艺术家有异于普通人的经历与行为态度?
艺术入门书籍
成功励志
(鸡汤书)
亦或者艺术
史,还是创
意指南?
艺术家的生活
和人本血肉
直接和犀利的
角度,给具备
一定基础的作
者以醍醐灌顶
直接引用大量
艺术家的看法,
比转述的更真
实、更直接、
更赤裸,直接
掀开了艺术家
这个群体的处
境和思维。
拓展阅读
评价我不知道贡培兹读过多少杂书、野史、回忆录,带着媒体人的狗鼻子,他活像自
费的包打听,领我们绕进现代艺术的后台,
指点那里的社交圈、名利场与私生活。
……
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现代艺术,而
是如何改换腔调,以新的语言,传播艺术。
——陈丹青《多么陈旧啊,150年过去了——读威尔·贡
培兹的现代艺术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学校让写写与老师之间的故事,一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写。
思来想去想到了高鸣峰老师,坦白说和高老师的接触时间不长,可是有些事就是这样时间的长短并没有决定这件事。
高老师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像一位高僧。
贡布里希说过: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是吗?好像是这样。
每当在大画家的展厅徘徊,我常会想起高老师,也不知为什么。
但一点是没什么值得怀疑的。
我敬重高老师。
但我从来不认为他是一位大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称他为画者。
因为高老师不会把艺术挂在嘴边,道理很简单,艺术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依然记得在课余时间的交谈,高老师的语言简单而深刻。
他谈教育谈电影,把艺术从祭坛上请下来。
有很多的原因使一般人认为艺术是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沾人间烟火的圣洁之物。
所以,我们这些初学油画的“艺术青年”和“一般人”一样也把艺术放在了祭坛之上。
也正是这种原因使我们无奈的陷入艺术的深渊,往往发现不了真正的艺术真谛,更创作不了艺术品。
而对于艺术家而言,自然的,平常的,其实是最美的。
高老师的魅力,就在于他的教学中,始终固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平常,展现着自己的个性和气质。
把复杂事物分解成同学易于接受的知识。
尽管当代艺术世界多变而高老师依然保持自然平常的模样,而不随波逐流。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高老师也是一名愤青。
课间的聊天中,高老师很赞同陈丹青关于美术教育在当代中国现状看法的观点。
我觉得有一点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味道。
当然关于中国艺术教育的当代进程的种种争议,或许早已成为了陈词滥调,我从他稳重外表下看到了一个艺术家的“狂妄”。
我常想如果我们接触到的老师能够同时是一个活跃的、战斗在第一线上的当代艺术家,可以肯定:这是一件好事!至少,他的教育意义远远超出课堂本身。
除了教授具体的艺术观念和创作能力,现在的艺术学生人数因为扩招而大大增加,我们当然不会都成为艺术家,而社会也并不需要这么多的艺术家,但是不管结果是什么,个人的创意能力、团体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专业格局的反思能力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老师的存在,为今天数量过多的艺术学子们树立了一个优秀的标杆。
对“高墙”里头的学子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榜样,更多的情况是,高老师利用了各种机会领着学生走出课堂,提高了传统教学中所欠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这些开放式教学活动很好地让我们处于各种艺术与社会的碰撞和交流当中,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模式化带来的“标准”和“统一”的弊端,推动了我们自我思考,自我培养和多元发展,以此寻找与创造适合自己的艺术方式和艺术理念。
生活还在继续,高老师依然为他的艺术追求不懈努力着。
而我应
该感激高老师。
是他教会了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