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读后感
梁漱溟人生的艺术读后感

梁漱溟人生的艺术读后感读梁漱溟先生关于人生的见解,就像是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一场漫长而深刻的对话,他把人生这件事儿当成一门艺术来讲,真是新鲜又有趣。
梁漱溟先生一开篇就把我给抓住了。
他那种对人生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看似稀松平常的生活,其实充满了学问。
他讲的人生就像是一幅画卷,每个人都是画家,拿着自己的笔在上面涂抹。
我们平常那些不经意的选择、态度,就如同画中的每一笔色彩和线条,最后拼凑出了我们整个人生的模样。
先生谈到的人生态度,让我特别有感触。
他提到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盲目地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主见。
这就好比在一场大型的舞会中,大家都在随着一种流行的舞步旋转,但你得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种舞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想要展示。
我想了想自己,有时候确实容易跟着周围人的节奏走,别人说这个好,就跟着去做,缺乏一种对自己内心真正需求的审视。
先生的话就像一记小警钟,提醒我要更加关注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舞步。
而且啊,他把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也当成是这门艺术创作中的一部分。
就像画家在作画时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渍在画布上,这看似是个失误,但高明的画家却能巧妙地将这墨渍变成一只灵动的小鸟或者一朵别致的花。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其实也可以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
比如考试失利、工作上的不顺心,换个角度看,这些经历说不定能让我们的人生画卷更有层次感,就像那滴墨渍变成的独特图案一样。
再说到人际关系这一块儿,梁漱溟先生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看作是一种艺术的互动。
这让我想到,我们在生活中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就像是在共同创作一幅画。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颜色的选择、线条的走向而产生分歧,但如果我们都能以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那么这幅画最终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就像和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了,如果双方都能像艺术家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珍惜彼此之间的关系,那这个小别扭就会成为关系更加深厚的一个契机,就像在画上添加了一笔独特的修饰。
读书笔记-《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首先,我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本击穿脑洞、颠覆传统、重新认识自己的好书。
让我大开眼界。
按照书上的方法画了几张画,虽然仍然是拿不出手来,但是,书里面告诉我的创造性的改变传统思维习惯的方法和理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先入为主。
比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触类旁通,精通了WORD,EXCEL和PPT基本的操作自然也就能够做到无师自通了。
但是,正是这样的认知和认识,才让我们不能超越自己的习惯使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左右脑互搏,最后还是习惯性的左脑占了上风。
这就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教我们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画出高质量的自画像,不论你有没有绘图基础。
这本书看起来和用起来就是一本教画画的教程。
但这本书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和思考,通过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作者贝蒂·爱德华认为,很多人不能画出好的画像,不是因为没有技能,而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以为这是什么,按照认识和习惯去画,从而过早的放弃。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
左脑擅长逻辑和思维,对事物的条理敏感,右脑擅长感性和观察,对事物的细节敏感。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观察能力要强。
所以,很多天才要经历一个返朴归真的过程,才能重获孩子般的直觉功能。
而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左脑的理智会很容易压制右脑的感性。
不信的话,按照作者的方法,你自己找一张照片出来,你先画一张画——然后,把照片倒过来,再画一张。
画出来的结果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倒着画的那张比正着画的那张好的多。
这就是五天学会画画的奥秘:当图画倒过来的时候,画面上的元素对于大脑来说,变得难以理解了,左脑放弃了思考。
右脑开始工作,注意从上到下的区块,相互的大小和比例,阴阳相隔的形状。
你没有了解你画的画,只是忠实地复制了看到的图像。
所以,你画出了更好的图画。
我认为,这个方法可以应用于实践之中。
我们的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困难,这个时候,常规的理性分析已无法解决,何不妨试用右脑的感性思维,把问题和困难倒过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从某一点、某个角度或反方向入手,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优秀8篇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优秀8篇《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篇一大约六七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被里面描述的绘画方式惊喜着了,我原来以为,绘画是多么难的事,可是,突然之间,受到这本书的提示,我似乎发现了,会绘画既不是大脑中的思维差异,也不是手上的技能训练,只是观察世界的方式不同。
比如,我们要临摹一副人像,这人的样子,早就在我们心中,它是立体的、有表情的、丰富的,每画一步我们都在与内心常识斗争,这像不像呢?那多艰难啊。
而在画家眼中,它就是线条、阴影。
要画得像,就得把你认识到的事物观察成为线条、阴影,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道理简单,方法也容易,你把临摹的对象倒过来试试?这样,你看到的就不是往常印象中的人脸,或者人脸不存在了,它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图形,忽略了它的比例、它应有的曲线,你再没有心里的刻意。
看来,人一旦被印象、记忆填满,就会失去一些特别的技能。
人之所以不会画画,原来是内心不空白。
看完这书,我打算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让这个世界重新变得陌生。
可是很快我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当我想画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我没办法把它倒过来,当我想画一栋建筑,我还得把自己倒挂起来,画一只奔跑的狗,我简直就要抓狂了。
我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但艺术家离我是越来越远了。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篇二当贝蒂。
爱德华还是一名绘画教师的时候,她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虽然她的学生已经将绘画理论烂熟于胸,但仍然缺乏绘画的感觉,而对此,她却无能为力,和她的老师一样,她只能不断鼓励学生们画下去,“画的多了,感觉自然能够找到”。
有一天,她心血来潮,让学生试着倒画一幅毕加索的名画,令人吃惊的是,学生们完成的作品远比正着临摹的要好,问其原因,学生们答道:“倒着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
”这令贝蒂十分迷惑,她想找出答案。
直到有一天,贝蒂读到了后来成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罗杰。
斯贝瑞的一篇关于大脑研究的文章。
罗杰的研究表明,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分工:左脑主管语言,长于逻辑分析和连续性思维;右脑则对形象更为敏感,长于感知和整体性思维。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艺术家一直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他们不仅仅是创造者,更是思想的先驱者,他们的创作不仅仅是展示技艺,更是展现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而当我们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也许能够在生活中开启全新的视角。
1. 感知世界
艺术家们擅长用心灵去感知世界,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景物,而是会深入解读事物背后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去体会身边的一切,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深意。
2. 自由创作
艺术家们的创作常常是出于内心的冲动和灵感,他们敢于尝试各种新颖的表现方式,不拘泥于传统。
在我们的思维中,也应该有一块广阔的创作天地,勇敢表达内心的声音,不受束缚地探索、实践和创新。
3. 勇于表达
艺术家们通常会借助各种媒介向外界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带有种种情感共鸣,唤起观者的共鸣或思考。
在与他人交流中,也要学会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用真诚的沟通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
4. 着眼长远
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更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这提醒我们,思考问题时不要过分地被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标所迷惑,而是要着眼于长远,思考如何创造出更具价值和影响力的东西。
结语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专业的艺术家,而是希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发挥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用更加敏锐的感知和勇敢的表达,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多彩。
愿我们都可以拥有一颗像艺术家一样灵动和富有创造力的心灵,让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2022年度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作文7篇【优秀范文】

2022年度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作文7篇【优秀范文】《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篇一今天我怀着敬仰之情读了《我的父亲列夫托尔斯泰》这本书。
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作者塔基扬娜托尔斯泰是托尔斯泰的长女曾长期生活在他身边。
父亲是她一生最敬佩的人。
和父亲交谈是她最快乐的事。
可以说,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他是一个热()爱真理、追求真理的人。
他从不会因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骄傲自大。
本书主要讲了托尔斯泰一家人的生活、思想、穿凿和交往的独特回忆录。
当作者儿时的老师哈娜因病要离开他们时,通过父母及家人的劝导下作者终于和哈娜依依不舍地告别。
至于列夫托尔斯泰老年为什么离家出走本书作者作了详细的介绍。
那是因为后来到了老年他受不了家人们过那种奢侈豪华、游手好闲的生活。
他认为他不能对孩子们有害的环境中对他们进行教育。
死前他留给世人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谦卑“世上除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还有许多人,可你们只知道盯着列夫”。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篇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这个上天赐给我们的一颗巨星,这道最耀眼的光芒,深深吸引着我们。
1886年,他那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
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文中主人公那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使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种情结:非常希望自己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能拿起笔,轻轻松松就能勾勒出一张图画,但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成功呢?我们还是承认吧,这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也越来越像机器上的螺丝钉。
我们在谈论效率、利润、增长的同时,和前人相比我们去欣赏美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别说我们动手尝试创造一点美。
想一想看,数十万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经知道用炭条在岩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数笔,却兼具精准和意境,而我们在今天却连画一张卡通画都很困难。
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才是指引孩子们徜徉其中的导师。
我们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自己缺乏这种颖悟的眼光。
有必要翻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无论你是60世代、70世代还是80世代。
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费神看广告一样的宣传语―让你在五天之内学会绘画,那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漂亮盒子,无助于我们真从在这本书里获益。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是一本成人绘画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安排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轮廓,如何在笔下实现精准的透视法则,甚至有许多素描课堂上会讲述到的小诀窍。
毫无疑问,只要认真学习这本书的内容,你会很快画出一张比例合适、轮廓精准的素描来。
但是,这根本不重要,你是否会成为一个业余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曾经是天才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用他的'话证明过这一点: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能像个孩子那样作画(大意)。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成长,这种天赋的能力却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我们对美的感悟力和观察力也在消失不见。
最后,我们沦为观赏艺术品时把目光聚焦在价格标签上的一群。
是的,我们对数字,对逻辑,对一切可以分门别类的方法特别有兴趣。
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写着分类标签,随时准备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进去。
大艺术家绘本读后感

大艺术家绘本读后感《大艺术家绘本读后感》篇一:《大艺术家绘本读后感》我读了大艺术家绘本之后,那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幻艺术世界的大门,“哇塞”,里面的一切都太酷了。
这个绘本里讲了好多大艺术家的故事呢。
就说梵高吧,以前我就知道他的《向日葵》很出名,那些向日葵在画里就像是燃烧的火焰一样,黄得耀眼。
但是通过这个绘本,我才知道梵高原来过得那么苦逼。
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在艺术的沙漠里独自前行。
也许他当时把自己所有的热情和希望都倾注到了那些画作里,那些向日葵就像是他对生活的呐喊:“我虽然过得不好,但我心中有一团火。
”我就想啊,他在画那些画的时候,是不是就像我在深夜里打游戏冲关一样,全神贯注,只不过他是在创造艺术,而我是在娱乐。
还有达芬奇,这家伙简直就是个天才中的天才。
绘本里画他的形象都透着一股聪明劲儿。
他画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真的是绝了。
我看着绘本里对他的描述,就觉得他像一个无所不能的魔法师。
他会画画,还会搞各种发明,什么飞行器之类的。
我就在想,要是我能有他十分之一的聪明,我在学校里肯定就是学霸了。
不过也许天才也有天才的烦恼,他要考虑那么多的东西,哪像我有时候只想吃啥玩啥。
这个绘本里的插图也很有特色,就像一个个小窗口,透过它们我能看到那些艺术家的生活场景。
有的插图里,艺术家们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周围堆满了颜料和画布,就像我堆满了零食和漫画书的小窝一样乱。
我觉得这些插图让那些艺术家离我更近了,不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不过我也有一点小疑惑,绘本里有些艺术家的作品风格很抽象,我看了半天都不太明白。
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太笨了呢?还是说这些艺术家就是故意要让人看不懂,好显得自己很高深呢?但也许艺术就是这样,就像一道有多种答案的谜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就像我听一首很奇怪的音乐,开始觉得很不好听,但是听多了可能就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
读了这个绘本,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艺术的海洋里游了一圈,虽然呛了几口水,但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风景。
《昆虫记》读后感23篇

《昆虫记》读后感23篇《昆虫记》读后感 1读罢巨著《昆虫记》,我对作者法布尔及其笔下的昆虫们又增添了深深的谢意,心中充满了的感恩。
作为第一位在自然界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法布尔穷其毕生精力深入昆虫世界,以人性观察虫性,并把研究的成果和经历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昆虫记》。
作为一位读者,我对创作出这部传世佳作的昆虫学家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
飞行于天地之间的昆虫,自古以来就与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表面上,它们是那么弱小,那么卑微,但在本书中中,它们却呈现出了生命的顽强,演绎出了生命的精彩。
感谢昆虫——那大自然的精灵们:它们以美妙的形态,让我们获取了感官的享受,以奇妙的灵性,让我们得到了精神的启迪。
看,多彩的蝴蝶在蹁跹,轻盈的蜻蜓在翻飞;听,树梢的蝉儿在歌唱,墙根的蟋蟀在弹奏。
正是有了它们热情的参与,我们的.家园才如此美丽而生动。
蜘蛛在编织罗网方面具有特殊才能,“人类用三角尺和圆规也未必能画出那么出那么准确的网”;孔雀蛾善于远距离联络;螳螂懂得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
昆虫世界的奇妙,曾经给予人类多少有益的“仿生”启示啊。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人类感恩吗?昆虫也是地球生物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与其他生物,包括我们人类,都处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之中。
因为有了它们,我们才拥有了赖以生存的大自然。
愿我们在一个更为和谐的生态系统中相互感恩,一同成长。
《昆虫记》读后感 2“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总结道。
长长的暑假,我如饥似渴,读了好几本书。
这些书恰似雨后甘霖,滋润着干旱的“土地”,如阳光温暖了我的心。
《昆虫记》就是一本不错的书。
作者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亨利.法布尔。
这本书曾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昆虫记》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是作者花了足足三十年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
他笔下的那些小虫子,一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充满灵性,让人看了之后觉得十分可爱,就连让人讨厌的食粪虫,都写得妙趣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读后感当贝蒂.爱德华还是一名绘画教师的时候,她经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虽然她的学生已经将绘画理论烂熟于胸,但仍然缺乏绘画的感觉,而对此,她却无能为力,和她的老师一样,她只能不断鼓励学生们画下去,“画的多了,感觉自然能够找到”。
有一天,她心血来潮,让学生试着倒画一幅毕加索的名画,令人吃惊的是,学生们完成的作品远比正着临摹的要好,问其原因,学生们答道:“倒着画时我们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
”这令贝蒂十分迷惑,她想找出答案。
直到有一天,贝蒂读到了后来成为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的罗杰。
斯贝瑞的一篇关于大脑研究的文章。
罗杰的研究表明,人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分工:左脑主管语言,长于逻辑分析和连续性思维;右脑则对形象更为敏感,长于感知和整体性思维。
显然,根据罗杰的理论,绘画属于右脑思维,而从小接受的教育,无论语言表达还是数学推理,都令我们的左脑得到了相对深入的开发,右脑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在下意识中企图用左脑的思维方式完成右脑思维所擅长的绘画,正是学生们找不到绘画感觉的关键所在。
贝蒂感到茅塞顿开。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作为一本绘画教程,用了大量的篇幅探讨了开发人类右脑的方法。
贝蒂相信,思维方式的转换将使令大多数人望而生畏的绘画,变得“像骑自行车一样简单”。
为什么一个人有“阅读障碍”就会得到格外的治疗,而大多数成人都有“绘画障碍”却无人在意?贝蒂认为,当大量的教育工作集中于人类的左脑开发时,“绘画”作为开发右脑的有效形式,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有价值但不是最重要的”,美术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附加”的教育。
当然,用左脑的训练方式教授绘画,同样是在浪费时间,然而,看看学校里孩子们交上来的一幅幅几近雷同的“画作”,我们便不难体会“左脑教学法”是如何地根深蒂固。
“当任何人隐藏的艺术天分被激活以后,无论他从事何种工作,都会变成一个善于创造、孜孜不倦、大胆、自我表现力很强的人。
他对别人来说变得更加有趣。
他打破常规、颠覆传统、充满灵感并寻找更好的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当那些不是艺术家的人们正努力合上书本时,他们却打开书本并向大家证明这本书还有更多的页数等待大家去阅读。
”我感觉罗伯特在《艺术的精神》中写下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贝蒂的这本著作。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剩下的,就要看我自己的了。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内容简介: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全球绘画爱好者的圣经:本书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教授了绘画的5种基本技能,打破了初学者对于绘画的畏惧。
作者通过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证明绘画完全是一项可以学习的技能。
而掌握这项技能的关键就在于大脑转换到一种视觉的特殊模式,学会像画家那样看待事物。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进行创造和想象的无穷无尽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
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思考和使用大脑能量的新方法,学习者可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方案。
这本书是所有对绘画感兴趣,并想要通过绘画认识自己大脑工作情况,并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激发自己潜在创造力的人的不可多得的好工具。
贝蒂的色彩:继畅销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后,最受欢迎的创造力大师贝蒂?艾德华博士深入浅出地说明配色技巧与色彩的象征意义。
让你深刻了解颜色的基本构造,深入色彩美学的核心!本书运用125个配色案例,13项色彩练习题,让你明白:光线如何影响色彩?色彩如何彼此影响?如何操作色彩深浅、明暗?如何平衡各种色彩、使色彩和谐?如何运用色彩的知识,以色彩表达意义?是绘画者、艺术爱好者和从事设计工作的人的必备工具书。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Ⅳ:用右脑绘画(赠DVD光盘,显像板):五天学会绘画!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著名画家贝蒂博士试图用五天教会绘画的方式启发人们积极开发自己的右脑――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被忽视的创造力大脑。
通过五天对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等这些绘画基本技能的掌握,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也就是像艺术家一样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一边学习一边绘画,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自己大脑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新鲜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本书运用五种绘画技能、40个新颖的绘画练习教你如何在五天内学会绘画。
每一个绘画练习都包含了适当的主题素材、指导范例,让你可以立即在上面作画的现成的绘画模板框,取景用的绘画显像板,以及做完练习后实用的建议等等。
除了素描人像画,你还可以尝试用一些特别的绘画工具,例如钢笔和墨水,油画棒,蜡笔等画一些新的素材――静物,风景,抽象画。
如果你正在上一个绘画课程,曾经接受过这方面的指导或看过这方面的书,或者你想通过实践来学习绘画以及学习用右脑来思考问题,这些指导性练习对于提高你的绘画技巧和开发右脑的创造力将有很好的效果。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白金版):如果说有人给你讲5天将教你学会绘画并掌握绘画的全部精髓,而且不论他是5岁小孩还是50岁的大人,5天之后他不但掌握所有技巧,而且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会发生改变。
你一定认为他不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骗子,但事实上真有这样的绘画教程。
这样神奇的教程来自一个美国加州大学的艺术学博士、著名画家贝蒂的头脑。
贝蒂博士试图用5天教会绘画的方式启发人们积极开发自己的右脑――在传统教育系统中被忽视的创造力大脑。
通过5天对边线、空间、相互关系、光影等这些绘画基本技巧的掌握,获得一种新的视角,也就是像艺术家一样看事物,并且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开发自己大脑的创造性潜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获得一种新鲜的富有创造力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是一本教你在最短时间,用最高效率学会绘画技巧的书,它在美国就销售了300万册,可见非常实用。
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种情结:非常希望自己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能拿起笔,轻轻松松就能勾勒出一张图画,但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没有成功呢?我们还是承认吧,这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也越来越像机器上的螺丝钉。
我们在谈论效率、利润、增长的同时,和前人相比我们去欣赏美的时间也越来越少,更别说我们动手尝试创造一点美。
想一想看,数十万年前的穴居人就已经知道用炭条在岩壁上勾勒出野牛的身形,寥寥数笔,却兼具精准和意境,而我们在今天却连画一张卡通画都很困难。
我们把孩子送去弹钢琴、跳芭蕾、画素描,仿佛美和艺术是孩子们的事,却不知道审美的眼光和对美的感悟应该蕴藏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才是指引孩子们徜徉其中的导师。
我们自己缺乏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我们自己缺乏这种颖悟的眼光。
有必要翻开《像艺术家一样思考》这本书,无论你是60世代、70世代还是80世代。
撕掉它的封腰,不要去费神看广告一样的宣传语—让你在五天之内学会绘画,那是成语“买椟还珠”里的漂亮盒子,无助于我们真从在这本书里获益。
这本书可以被视为是一本成人绘画速成教材,至少它的内容的确是如此安排的:教你如何安排那些暗影和轮廓,如何在笔下实现精准的透视法则,甚至有许多素描课堂上会讲述到的小诀窍。
毫无疑问,只要认真学习这本书的内容,你会很快画出一张比例合适、轮廓精准的素描来。
但是,这根本不重要,你是否会成为一个业余画家,这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在孩提时代都曾经是天才的艺术家。
毕加索曾经用他的话证明过这一点:我花了那么多年时间,才终于能像个孩子那样作画(大意)。
但是,随着我们慢慢成长,这种天赋的能力却在逐渐消失。
与此同时,我们对美的感悟力和观察力也在消失不见。
最后,我们沦为观赏艺术品时把目光聚焦在价格标签上的一群。
是的,我们对数字,对逻辑,对一切可以分门别类的方法特别有兴趣。
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抽屉,每个抽屉上写着分类标签,随时准备把一切看到的东西塞进去。
在“美”的那一栏下面,我们加了一行小小的注释:很贵,艺术家的事情。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把这种变化视为掌管逻辑思维的左脑占优的结果,因而提出解放右脑,让两半大脑共同工作的概念。
在书中,作者贝蒂.艾德华提供了许多个小实验,让读者明白使用左脑和右脑观察世界的不同之处。
其中一些方法的结果让人吃惊:当我们临摹一张画的时候,由于左脑不断地出来提示,应该把画面里的形状、颜色归纳为某种熟悉的既定模式,以至于我们只能笨拙地画出一团丑陋而破碎的线条来。
而贝蒂.艾德华让我们把需要临摹的画倒过来,迷惑善于分析归纳的左脑。
当左脑无法从已有的经验和模式中进行分析的时候,右脑悄然登场,指挥你的手按照它的方式运转,描摹出左脑所忽略的轮廓、阴影、明暗分隔。
于是,哪怕是一个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的人,也会发现自己临摹的作品大大提升了一个台阶,意识到身体里蕴藏着自己所不知道的艺术能力。
通过大量类似的方法,贝蒂.艾德华让我们逼近一个真实:在由数字和逻辑构成的世界观之外,所有人都拥有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
这种视角从来都在,只是随年龄增长而被逐渐覆盖,但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来进行恢复。
《像个艺术家一样思考》的目的也就在于此,它并不谋求所有读者成为艺术家,而是帮助我们认识到所谓“创造力”从何而来?当我们苦心孤诣地陷入一堆图表、数字和陈述句中时,永远也不可能有所谓的“灵感”或者“创造力”喷涌而出。
一个可归纳演绎的世界对于创新来说是一个全然的灾难,唯有跳出这种视角,像个左撇子,像个艺术家那样开启你的右脑,你才可能点燃灵感的火花,在世界的暗影边缘创造出令人讶异的作品,找到平常人在平常时候所无法看到的隐秘通路。
美不是博物馆里陈列的作品,不是教材上的定义和分析,甚至也不是艺术评论家的文字。
它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从你降生时就始终伴随你左右。
它是你潜在的视角,你一生中会有许多次偶然意识到它的存在,正如情人的吻停顿时空和逻辑,于是就有清晰的烟火在你们身边燃放。
左脑教会你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所必须的技能和经验,也是我们最终成为流水线上螺丝钉的原因。
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的结果。
他们去做的分析,他们去做的总结,而你全盘接受,并奉为圭臬,仿佛真是你发现的四则运算规则或者三段论判定,仿佛它们就是描述和理解这个世界的全部,可以用几本教科书悉数收录。
而与此同时,你的右脑却在你并不经意的时候,一次次带你欣赏摩天大楼工作间之外的街景,云团在街道飞速移动的暗影,以及树木在大风吹拂下犹如燃烧摇曳的火焰。
这是你所独有的视角,是用你的眼睛观察世界所得到的结果。
它蕴含了所有可能的创造力,打上了你独特的生命烙印。
如果你有足够的技巧可以把你所见到的表达出来,那么你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而即便你只能欣赏这一点,你也获得了洞穿一切艺术形式的眼光—-你知道别人因何而这样描述世界。
于是,我们消弭了和美之间的距离,找回了完整的自我。
《象艺术家一样思考》,还有一个名字就是《五天学会画画》,已经再版了N回了。
书的主要内容,是教人如何在很短几天的时间内画出高质量的自画像,不论你有还是没有绘图的基础。
这本书,看起来和用起来就是一本教画画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