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的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本课最主要的表达特点是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
学情分析: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
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需要一定的资料辅助和相关的图片帮助。
教学建议: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诗歌的重点,可通过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来解决。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是难点,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点拨来解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3.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延安精神。
【过程与方法】仔细品读、小组交流、朗读比赛,课件演示深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延安精神,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多次提到“追寻”,说说是在追寻什么。
难点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准备:教师:南泥湾的歌曲。
学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初读全诗,找出韵脚。
2.学习诗的第一、二节。
二、整体感知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三、精读课文1.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
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但对于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来了解延安的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了解课文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
2.难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教案: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2.相关资料:包括延安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展示延安的自然风光和革命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延安有什么了解?作者为什么会怀念延安?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描绘了延安的哪些景色?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延安的怀念之情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中的人物语气和情感。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4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贺敬之。
本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通过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精神、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运用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和句子。
2. 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吗?你对延安有什么了解?2. 出示延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简单介绍延安。
3.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借助工具书或与同桌交流。
2.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 教师总结反馈,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三、精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
4.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延安,我把你追寻》,通过朗读和交流,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希望大家课后能够继续深入学习课文,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魅力。
板书设计:延安,我把你追寻贺敬之热爱、怀念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初步理解了诗歌内容。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绘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延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延安的历史背景和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在情感方面,学生可能对延安有一定的了解,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延安的伟大历史地位,激发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对延安的赞美和敬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历史背景、图片、音乐等。
2.资料:准备与延安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学生查阅和了解。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句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延安的历史变迁和伟大成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第【1】篇〗一、导入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仔细观看,稍后来说说你的感受。
师∶好,图片播放完了,谁来说说看 ?师∶哦,你说你看到了宝塔山,知道它是延安的标志性建筑,你曾经和爷爷去延安旅行时见过它。
师∶你的记忆力可真好,过目不忘啊,请坐。
师∶嗯,你也有想说的。
你知道南泥湾,著名的大生产运动就是在这里开展,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
师∶你的知识储备很丰富,看来课下没少读书,请坐。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地方都有一个共通点啊 ?师∶被你们发现了,它们都在陕西省延安市。
师∶延安可是有名的红色圣地,我们的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在这里居住,很多影响中国的重大决策都从这里发出。
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祁念曾去这些地方游览一番,一起走进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二、初读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一起读一遍课题。
师∶老师听到有的同学没有读准字音,"延安"的"延"是前鼻音,读yan,来,我们再读一次。
好,这次读准确了。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谁来分享下你对延安的了解?师∶你的手举得最高,就你吧!师∶没错,延安属于陕西省,是天下第一陵--黄帝陵所在地。
师∶还有吗 ?师∶嗯,是我们国家的革命圣地,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师∶看来你认真预习课文了,请坐。
师∶除去刚才同学们说的,老师还要补充一点。
延安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着中国革命的历史。
也是一部真正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延安,我把你追寻》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阳光…..师∶好,老师读完了,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师∶你的眼神充满自信,就你吧。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教案+类文阅读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略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字词。
(重点)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重点)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重点)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板书设计沿河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南泥湾力求上进……)杨家岭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
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
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作者对延安的追寻,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敬仰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以及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学生对于革命历史和延安精神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进一步的加深和拓展。
在表达和朗读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产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之情,对延安精神的尊崇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课文中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朗读示范。
2.相关图片和资料:用于创设情境和辅助教学。
3.教学课件:用于呈现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相关图片和资料,创设延安的情境,引导学生对延安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延安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24《延安我把你追寻》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人教新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本节课是一首描绘作者对延安这个圣地的眷恋和追寻的诗歌。
诗歌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主线,通过描绘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表达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以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延安这个圣地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圣地延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延安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表达自己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
2.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3.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内容、延安的图片、历史等相关资料。
2.音乐:准备与诗歌情感相符的音乐,用于创设情境。
3.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延安的图片,让学生对延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
(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
南泥湾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
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
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
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
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
2.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
(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上记号。
)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
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
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
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
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
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为了把
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信念
追寻枣园温暖
南泥湾光明
杨家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