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京剧札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散文百练:京剧札记(王元化)

散文百练:京剧札记(王元化)京剧札记京剧中最引起争议的是它那俚俗的词句,有的唱词甚至文理不通。
但必须注意,京剧唱词大都是老艺人根据表演经验的积累,以音调韵味为标的去寻找适当的字眼来调整,只要对运腔使调有用,词句是文是俚,通或不通则在其次,因为京剧讲究的是“挂味儿”,可以说京剧虽在遣词用语上显得十分粗糙,但在音调韵味上是极为精致的,目前尚无出其右者。
用俚俗不雅,甚至文理不通的词句,竟能唱出感人肺腑的优美腔调,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
记得外国一位戏剧家说过,好演员读菜单也令人下泪。
这就是说,把词句当作激发情感或情绪的一种媒介或诱因,使音调韵味成为感人的主要力量。
在京剧中,音调与词句俱佳,自然最好,倘不能至,我认为正如作文不能以词害意,京剧也同样不能为了追求唱词的完美而任意伤害音调韵味。
凡懂得并喜欢京剧的人都会同意京剧最吸引人的是在唱腔方面。
我小时在北京,观众到剧院,不说看戏而说听戏。
据说早先时候,一些老观众,只是闭目聆听,用手拍板,而眼睛并不看台上。
可见唱功在京剧中所居的重要地位。
也许这和我国艺术传统素重音乐有关。
早在先秦时期音乐理论就已十分发达。
连对艺术十分轻视的法家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如韩非就记有音乐的理论:“夫教歌者,使先呼而诎之,其声反清徵者乃教之。
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宫,徐呼中徵。
疾不中宫,徐不中徵,不可谓教。
”(《外储说右上》)。
至于有关音乐的传说与美谈,如“广陵散”、“伯牙琴”等等,更是不胜枚举。
这种艺术传统的基因也渗透在京剧中。
京剧老生从同光十三杰的程长庚、余三胜到谭鑫培、汪桂芬、余叔岩,再到言菊朋、孟小冬、周信芳、谭富英、马连良、杨宝森……在唱腔上经过不断的变化,形成各自不同的流派。
他们都使京剧唱腔能表现最丰富、最复杂的情绪,或凄怆、或悲愤、或沉郁、或高吭、或雄伟、或委婉……慑人心魄,使人陶醉。
我青少年时代听到一位国外音乐家去听刘宝全的京韵大鼓的情况。
他头一次来中国,对我国一切毫无所知,自然更不懂中国画和中国艺术。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三十八练(含答案解析)

早练三十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聊斋志异》被誉为“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一个顶峰”“空前绝后的文言小说巨著”“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等,好则好矣,美则美矣,奇则奇矣,却被普遍认为难读难懂。
怎么办?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突破阅读瓶颈,让经典走向大众,________。
王咏赋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便堪称一部得心应手的工具书。
这部书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对文本处理和编排方式做了________的改进,给《聊斋志异》换个新装。
作者经反复摸索,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此举使全书变得条理分明,为读者“各取所需”、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除分类之外,王咏赋还按现代小说书写习惯给《聊斋志异》分段分节,给每篇作品添加副题,用夹注方式注解难点,还试着用当代人的眼光、语言对《聊斋志异》进行逐篇________。
()。
翻开这部书,读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文言文,却全无读一般古籍时的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势在必行大刀阔斧点评生涩感B.当务之急大刀阔斧点评生僻感C.当务之急伤筋动骨评价生涩感D.势在必行伤筋动骨评价生僻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B.决定以“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C.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为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D.决定围绕“主要角色的身份属性”这唯一标准,把全书497篇作品分成四集,每集约100篇以上,界限清晰。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B.《聊斋志异》如此一来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C.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的普及读物D.如此一来,《聊斋志异》变为普及读物,现代人可以轻松品读4.阅读下面一则消息,将其概括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含标点符号)。
京剧密码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

京剧密码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第一篇:京剧密码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原文】京剧密码①京剧,常被人们称为“国粹”,几百年来长盛不衰。
剧中演员的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无不富有意蕴、耐人寻味。
【殊不知这百转千回的表演,却凝结了京剧演员几年乃至十几年的“功夫”。
】②京剧在其形成之初,便有了可遵循的基本法,并传承发扬至今,所谓“四法五功”,即唱、念、做、打与身、眼、手、法、步。
③唱即唱功,讲究的是字正腔圆、吐字清楚,把节奏、旋律、感情、语气自然地融为一体。
念也称道白,在梨园行里有“千斤话白四两唱”之说,可见念功在京剧舞台上的重要性。
做,指的是身段表演,无论是开门、关门还是上下楼梯,在京剧中一举一动都要有章有法。
【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程砚秋与梅兰芳对台唱戏。
程先生的水袖翻舞,如行云流水;梅先生的卧鱼完美得亦是举座叫好。
】打叫把子功,俗称打把子。
不过,京剧中的打讲求的是绵软,不能伤人。
把子功的最高境界是要求演员打出戏来、打出语言,而非单纯卖弄武功。
④“五功”里的手法,即我们现在所说的手势,又分为指、掌、拳。
旦角使的是兰花式。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的手要始终保持弧形运动,力道要刚柔适中。
眼睛是京剧演员表达喜、怒、忧、思、悲、恐、惊的重要工具。
因此练眼神是每个科班演员必须经历的课程。
练眼神首先要练集中,不能游离。
以前,人们用的法子是一张白纸上面画一个黑点,然后在黑点旁边再画一些灰色的小点,后生们就一直盯着黑点看,直到黑点旁边的灰点在视野里完全消失,才算是练到家了。
身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身段。
由于京剧舞台表演受时空限制,为了让观众清楚地看到角色表达的东西,演员们会充分运用身体动作,夸大表演。
【在京剧舞台上有一个“四欲法则”,即“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放先收”,就是对这种表演方式的总结归纳。
】步法就是京剧舞台上所用的各种台步,如圆场、醉步。
步法在京剧中很有讲究,什么行当穿什么衣服,走什么步法都是不同。
高中语文 必修4 第一单元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杂剧之父关汉卿①关汉卿,元代剧作家,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
关汉卿生活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由蒙古族统治的元朝。
关汉卿出身于行医世家,由于医术高明,他曾在太医院做官,但因有志而不能施展,不久,便辞官。
但关汉卿生性洒脱,并没有沉湎于抑郁不得志的不快之中。
②多才多艺的关汉卿“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在著名的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
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这篇散曲写得诙谐老辣,笔力横肆,充满自负、自嘲、自乐的情趣,不但是研究关汉卿生平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③关汉卿长期生活在大都,南宋灭亡后,他到过杭州、扬州等地。
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下了他亲眼看到的杭州的繁荣和美丽。
关汉卿交游广泛,与杂剧作家、演员、青楼女子、官员都有交往。
④关汉卿熟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他在创作时,对《周易》《尚书》等典籍中的句子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不过,他又生活在仕进之路长期堵塞的元代,科举废止,士子地位下降,使他和这一代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处于一种进则无门、退则不甘的难堪境地。
和一些消沉的儒生相比,关汉卿在困难中比较能够调适自己的心态。
他放下士子的清高,转而以开阔的胸襟面向下层,流连市井,受到了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滋养。
因而他写杂剧、撰散曲时,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民间俗众的白话、三教九流的行话,而其作品中的那些弱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也时刻流露着下层社会的生活气息与思想情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每日一题(第18周)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含解析)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1.【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叶秀山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通、交流,也无法理解。
“谱”是要大家都能遵守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谱”还有谱系的意思。
谱系是历史性的,是一种传统。
历史不同,传统不同,谱系也就不同,于是有各种不同的家法、流派。
京剧的脸谱,也有不同的家法,同样是曹操的脸,勾画上也是大同中有小异。
此外,凡称“谱”的,都是有待去实现的。
“谱”自身是实践的“本”,好像是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设计方案。
光有个脸谱不能成为“活曹操”“活包公”,要成“活某某”,还看演员如何去演。
现在书店里有许许多多菜谱,分属各种不同的菜系:四川的,淮扬的,上海的,广州的……但菜谱不是菜,不能吃。
菜谱给人一个规范,有的很详细,看起来也很死板,如加盐多少,文火炖半个小时等等。
这个指标,对于普通家庭主妇而言,是帮助她做出中等水平的菜肴来,不至于不堪入口。
但厨艺上乘,在于把握火候。
火候,是一个综合性的分寸,不是“30分钟”“35分零5秒”那样死板的,到时一定起锅。
“火”曰“候”,乃是一种征候,是靠操作者的经验体会感觉出来的。
把握火候不是理论性的,而是实践性的,因而不仅仅是实用性的,而且是艺术性的。
就实用性而言,做出来的菜,有个中等水平,能吃就行;但就艺术性而言,火候是必须掌握的。
舞台艺术中也有火候,是把各种“谱”——包括曲谱、身段、脸谱……都艺术地“兑现”出来,是要艺术家把这些“谱”用活了,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
高三语文2015北京夏季会考合格性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5北京夏季普通高中会考语文试卷必考题一(18分。
共6道小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题。
青衣是京剧中的重要行当。
《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大登殿》中的王宝钏、《锁麟囊》中的薛湘灵……她们温良谨顺,支撑着岁月中平淡的日子。
青衣是①,更是②;青衣不是③,而是④。
青衣的脸上是凡尘女子的表情,有烟火气,有人情味儿。
无论生计多么艰辛,她们总是以女子的柔韧和聪慧,让人觉得世间的岁月水远山长,意趣无限,【甲】(xījì)无限。
然而艰辛毕竟是苦,青衣的苦,是出嫁离家的苦,是生儿育女的苦,是没米少柴的苦,是红颜渐凋的苦……是千百年来女子心底的苦。
所以最怜惜青衣的,恰恰是女人自己。
青衣在舞台上轻移莲步,浅笑低颦,只不过带上了()【顾影自怜/茕茕孑立】的苦涩意味。
她们的戏,一半儿演给观众看,一半儿演给自己看。
人间很多的女人,历经岁月之后,都会成为青衣;很多的男人,阅尽红尘以后,都会爱上青衣。
青衣最后的归宿,就在这些了解到人世【乙】(cānɡsānɡ)的人们的心里。
1.在文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前后语意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女子的形②女子的魂③民间女子④天上的仙子B.①女子的魂②女子的形③民间女子④天上的仙子C.①女子的形②女子的魂③天上的仙子④民间女子D.①女子的魂②女子的形③天上的仙子④民间女子2.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分)3.根据语段的内容,在括号中选填的成语及选择的理由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选择“顾影自怜”。
理由: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
用在句中,表现了青衣非常了解自己的苦楚,因而在表演给观众看的同时,生发出对自己的怜惜之情。
B.选择“茕茕孑立”。
理由: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无依无靠。
用在句中,既体现了青衣在生活中只能独立支撑家庭,也表现了她们因无人理解而感到孤独落寞。
C.选择“顾影自怜”。
理由:顾影自怜,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怜惜自己。
用在句中,表现了青衣虽然经历了人生中的种种艰辛,但依然能坚强自立,体现出青衣善良柔韧的一面。
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二学期综合练习语文本试卷共7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27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粹挥豪泼墨编纂.(cuán)斐.(fěi)然成章B.防犯家长里短苍劲.(jìn)乳臭.(xiù)未干C.袒护明察暗访湖泊.(pō)奴颜婢.(bì)膝D.费时精减节约绮.(yǐ)丽返璞.(pú)归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校级篮球赛中,两支球队原定予月底进行比赛,因场地问题无法按时进行,最终这场比赛无疾而终....。
B.一时间,许多国人把健康类图书中的某些观点视为金科玉律....,大有不按照此法去做就有被健康抛弃的危险。
C.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规范旅游培训市场势在必行,行业龙头企业主抓社会培训工作责无旁贷....。
D.当今一些人或唯物质利益马首是瞻....,或把实用主义奉为准则,或以及时行乐为目标,丧失了人生应有的境界。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部分省市普遍遭遇的用工荒,根本的原因是工人的工资和付出不成正比,导致工人不愿到生活成本高的城市务工而造成的。
B.针对当今社会上频发的拐卖儿童现象,全国妇联发表声明,呼吁广大群众增强反拐意识并积极提供被拐卖儿童的有关线索。
C.在地震发生后,日本反核游行已举行数次,3月20日的涩谷游行参加人数接近2000人,日本警视厅出动上百名警察维持。
D.圆明园遗址不是一般意义的旅游景点,它是严肃神圣的地方,是人们接受教育和熏陶,瞻仰历史,感受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场所。
4.对下面文学常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是由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及其弟子编成的,它具有浓厚的雄辩色彩,善于用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高一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10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平遥和诚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阐述类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文人画〞的概念首先在新,新旧文人划分的主要HY是时间是分段。
在中国文化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开端的根据。
因此,当时那些新文化的倡导者、建立者,都应列为新文化人。
此后凡拥护并积极参与新文化建立的知识分子也都应属于新文化人之列。
这些人当中的画家之作品即是新文人画。
假设把古代的文人之画称为文人画,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些承受过新思想、新文化洗礼但又继承了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画家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黄宾虹、潘天寿、石鲁、李昔、钱松岩、李可染、陆俨少等都应被看作新文人画的代表。
新文人的产生是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期,站在世界文化和人类命运的高度对传统文化进展了反思。
新文人中最早提出HY中国画的是康有为,1917年他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急矣〞,并主张“复古为新〞,“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
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以美术革命为题,主张“采用洋画的写实精神。
发挥自己的天才,画自己的画,不落古人的窠臼。
〞显然,康、陈的主张是基于大的文化背景来考虑中国画的开展方向的。
1919年,蔡元培曾特别指出:“彼西方美术家能采用我人之长,我人独不能采用西人之长乎?故甚望学中国画者,亦须采西洋画布景实写之佳,描写石膏物象及田野风景……今吾辈学画,当用研究科学之方法贯注之,除去名士派毫不经心之习,革除工匠派拘守成见之讥,用科学方法以入美术。
〞较之康、陈从文化的层面指明中国画革新之必要,蔡元培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指出了中国画革新的途径。
此后的徐悲鸿、林风眠无不受其思想的影响,他们不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吸收西方绘画艺术之长,对中国画进展了大胆的变革和创新,并且通过表现内容的变革,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人文主义内涵。
如“愚公移山〞这一来自列子的寓言所凸显的人格尊严和进取意识,与中国文人画含蓄幽婉的隐逸境界大相径庭,却与西方人文精神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
要接受并欣赏一种艺术,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那就是需要逐渐地去适应,去熟悉,去习惯,去理解,这样,才能培养起对它的兴趣,引发起对它的爱好。
接受并欣赏京戏,尤其需要这样一种过程。
如果说任何艺术都有它特定的语言,那么以虚拟性程式化为手段、以写意为表现形态的京戏的特定语言,就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艺术语言之一。
观众要接受京剧,就先要使京剧的特定语言在自己心中有一个破译过程。
这种过程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才能慢慢习惯起来。
三十年代,抗战前戏剧界有过一次关于京剧的讨论。
当时一般人多把京剧说成象征艺术。
我认为这并不妥当。
京剧的唱念做打,以及包括服饰、道具、布景等等在内的虚拟性程式化,不是公式化,也不是象征化,而是一种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写意性表演体系。
中国艺术讲究含蓄,讲究意会,所谓“意到笔不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等大量艺术格言,都是需要从写意这一特点出发才能理解,才能解释的。
最明显的就是写意画,这是人人熟知的。
如齐白石画虾、画鱼,并不画水。
但通过虾和鱼的生动游姿,你可以感觉到它们是在水中悠然嬉戏。
画师不画水,欣赏者可以清楚无误地感到水的存在。
这就是通过写意手法取得的效应。
中国戏曲的特点也是写意的。
在戏曲舞台上任何写实的东西都变成实中有虚和以虚代实的写意性的表现。
上楼不需要楼梯,上马没有真的马,《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一块幕布后,幕布就是高矗的城墙。
司马懿带领的四龙套代表一支庞大军队。
一桌两椅的简单道具,在不同的场合,可以作山,可以作门,可以作窑洞,可以作织机。
这种写意性的虚拟性手法,打破了西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舞台不受三面墙的拘宥,使时间空间有大幅度的回旋余地,可以自由舒展,舞台调度有了极大的灵活性。
如果剧情需要,演员在台上跑圆场,就可以表示长途跋涉,经过了万水千山。
两个演员在台上,不用布景隔开,就可以表示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各自看不见对方。
在京剧同一舞台上,无需凭借舞台装置,就可成为各种不同的处所,或为宫股,或为茅舍,或为通衢,或为荒郊,或为山林,或为河流,观众一看就明白,并且马上进入境界。
现在有些京剧的改革引进话剧表演和布景,硬把写实的东西强加进去,结果就破坏了京剧以虚拟性程式化为手段的写意表演体系,变成了话剧加唱式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戏改是必须的。
但现在各剧种都在改革,而改的结果却弄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像大家通婚,由不同家族变为一个家族。
这一情况又好像各种不同品种、不同味道的西瓜,互相串来串去,都变成品种相同、味道一样的西瓜似的。
用一句北京话来说,这叫“串秧子”。
艺术的生命在于多样化。
所有的戏剧变成单一的格调,那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衰落。
(选自王元化《京剧札记》,有刪改)7.下列对“写意手法”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齐白石画虾、画鱼,虽然并不画水。
但通过虾和鱼的生动游姿,就可以表现出它们在水中悠游嬉戏。
B.《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一块幕布后,这幕布就是高矗的城墙;司马懿带领的四龙套代表的是一支庞大军队。
C.演员在台上跑圆场,既可以表示上楼,也可以表示上马。
两个演员在台上,不用布景隔开,就可以表示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各自看不见对方。
D.在京剧同一舞台上,各种不同的处所一一宫殿、茅舍、通衢、荒郊、山林、河流皆可以不凭借舞台装置就加以表现。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京剧是一种象征化的具有民族艺术特点的写意型表演体系,这“写意”二字,抓住了京剧艺术的神髓。
B.京剧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语,不论是表演上的唱念做打,还是情节上的悲欢离合,都在同一个舞台空间里完成,却可以让观众觉得有无数个意境在眼前显现。
C.西方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一出戏的地点在同一个场景,舞台受三面墙的拘宥,所以演员的表演不能够做到自由舒展。
D.现在京剧的改革引进话剧表演和布景,写实的东西加进去,结果就破坏了京剧的写意表演体系,变成了话剧加唱式的不伦不类的东西。
9.作者说:“戏改是必须的。
”请根据原文,概括京剧改革的两个原则。
(4分)
7.(3分)C (原文“演员在台上跑圆场,既可以表示上楼,也可以表示上马”,京剧写意手法中跑圆场不表示上楼、上马。
)
8.(3分)B (A.京剧不是象征化的表演体系。
C.强加因果,原文没有这样的结论。
D.作者认为“有些京剧的改革”“硬把写实的东西强加进去”,才变得不伦不类)
9.(4 分)①不能破坏京剧以虚拟性程式化为手段(1分)的写意表演体系(1分);②必须保持京剧自身的特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