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说青年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1. 引言1.1 介绍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重要性鲁迅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革命文化的重要先驱。
他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为代表,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前途的思考。
在鲁迅看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觉悟和行动力决定着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青年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鲁迅对青年参与革命活动给予极高的评价和支持。
他认为青年应当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呼吁他们在文化和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鲁迅强调青年应当追求自由和正义,勇于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奋斗。
鲁迅的观点对当代青年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青年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鲁迅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鲁迅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这一观点是他对青年的高度评价和激励。
在鲁迅看来,青年是具有朝气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代表着社会的希望和发展的方向。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承载着建设美好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鲁迅认为青年是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他们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青年应该抱有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视青年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改革进程,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2 鲁迅鼓励青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鲁迅鼓励青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体现了他对青年的重视和信任。
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应当在社会变革和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青年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群体,他们有着改变社会的潜力和动力。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呼吁青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认为他们应当承担起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责任。
鲁迅认为青年应该保持对现实的敏感和批判精神,勇敢地站在改革和进步的一边。
青年们应该勇于挑战旧有的体制和观念,积极参与到革命中去,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公平而奋斗。
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中国青年

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中国青年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中国青年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承载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期望和热爱,他的名言名句也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名言名句对于中国青年有着怎样的启示和感悟。
第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这句话告诫我们青年人要珍惜时间,把握机会,不放过任何一分一秒,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时间是最珍贵的财富,只有不断努力和付出才能有所收获。
如果我们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
第二句名言: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反思自己的人生和生活,要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人生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会有挫折和艰辛,但只有经历反思才能有所成长和进步。
反思让我们懂得自己的优缺点,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坚定。
第三句名言:做事要不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敢于尝试和创新,不要害怕失败和挫折。
只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成败的道理,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一味地害怕失败,就无法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和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也只能止步于原地。
第四句名言:热爱祖国,就应该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而努力。
我们身为中国青年,有着肩负历史责任和使命的重要任务。
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技和文化,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一理念,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中国青年。
第五句名言:让我们先从自己做起,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做一个正直、勇敢、有责任感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诱惑和陷阱层出不穷,但我们不能被这些诱惑和陷阱所包围,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只有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我们才能走出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以上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对于中国青年的启示和感悟。
鲁迅激励青年的名言

鲁迅激励青年的名言
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这个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5、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6、我又愿中国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7、我觉得坦途在前,人又何必因了一点小障碍而不走路呢。
8、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9、一个诚挚、热心,为着光明而斗争的人,不能够不是刻苦而负责的。
1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五四青年节鲁迅寄语

五四青年节鲁迅寄语
以下是鲁迅在五四青年节写给青年们的寄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这段寄语深情而富有哲理,表达了鲁迅对青年人的期望和鼓励。
他希望你们能够积极向上,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也提醒你们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良知,不要被世俗的偏见和冷气所影响,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五四青年节鲁迅语录

五四青年节鲁迅语录五四青年节是中国青年的节日,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现代青年运动的起点。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五四运动和青年一直保持着深刻的关注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鲁迅的语录,展示了他对五四青年节的理解和对青年的期望。
1. '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的自强运动,是中国青年唤醒自我意识、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历程。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五四运动的核心意义,即青年自强、唤醒自我意识,争取国家独立。
鲁迅赞赏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对民族独立的追求。
2. '青年应该接受现实的教育,但不应该被教育机构所束缚。
'鲁迅认为,青年需要通过教育来增加知识和提升素质,但同时也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教育机构所束缚。
他鼓励青年要勇于独立思考,不盲从,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3. '现在的青年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在鲁迅看来,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他希望青年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4. '青年应该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勇于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鲁迅认为,青年应该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敏感,敢于揭露社会的丑陋和不公。
他鼓励青年要有勇气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的现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5. '青年要坚持真理,与虚伪和假道德作斗争。
'鲁迅强调青年要坚持真理,与虚伪和假道德进行斗争。
他认为,只有坚持真理和正义,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青年应该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格和信念,以真理为指引,为社会的正义而奋斗。
以上是一些鲁迅关于五四青年节的语录,展示了他对青年的期望和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
鲁迅对青年的期望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更强调行动和实践,希望青年能够积极投身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说过青年的句子

鲁迅说过青年的句子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对于中国青年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经写过许多关于青年的文章和著作,其中一些经典的句子如下:
1.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血液之于身体。
”
这句话表达了青年对于社会的重要性。
青年是一个社会中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使命是为社会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青年应当有朝气,敢做敢为,勇往直前。
”
这句话强调了青年应该具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精神。
青年应该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敢于挑战困难和挫折,不断追求自我完善和进步。
3. “青年者,人生之王也。
”
这句话表达了青年应该具有的勇气和决心。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为年轻、最有朝气和活力的时期,他们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4. “青年犹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
”
这句话表达了对青年的鼓励和期待。
青年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青年的培养和发展,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鲁迅的这些句子表达了他对青年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也为广大青
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青年应该牢记这些句子,勇于担当,勇往直前,为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之一,他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其作品中,鲁迅对青年和青年革命的态度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青年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展现了自己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积极关注和鼓励,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警示。
鲁迅对青年的态度是积极的。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表现出对青年的关爱和鼓励。
在他的《狂人日记》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怀着理想而又不被现实社会所容纳的青年形象,这种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社会的不满,正是鲁迅对青年的一种认可和支持。
在鲁迅看来,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勇于面对现实、追求真理的。
他在《呐喊》中曾写到:“无可奈何而又无可替代的,就是我们的青年。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青年的同情和期待,希望他们能积极改变现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对青年革命的态度是支持的。
鲁迅认为,青年是社会变革的有力推动者,他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青年乃民族之基石,民族之未来也。
”他强调了青年在国家兴衰、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还在《狂人日记》中写到,“做点事情出来吧,虽然不怕死,老实说,我还是带点想活着的劲头。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希望青年能够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勇敢地去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他相信,只有青年勇于改变,才能使中国走向真正的强大和繁荣。
鲁迅对青年革命并非一味的鼓励和支持,他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考和警示。
鲁迅认为,青年应该面对现实,正视社会的黑暗和问题,积极的改变自己,改变社会。
他在《野草》中写到:“记住,一切国民的死穴都在于年青人。
”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对青年革命的重要性的思考,他认为年轻人是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希望,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的群体。
他希望青年不要被社会的黑暗所吞噬,应该勇敢直面现实,清醒认识社会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
鲁迅对青年以及青年革命的态度是积极而又深刻的。
他对青年抱有深厚的同情和鼓励,认为青年应当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并能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变革的事业中。
鲁迅对青年的句子

鲁迅对青年的句子鲁迅作为中国文化界的巨擘,不仅在文学领域扬名立万,在思想领域也曾为时代发声。
鲁迅曾经被誉为“文化革命老前辈”,他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人,他所说的话更是常常被后人引用。
尤其是鲁迅写给青年人的那些话,更是让人思考颇深。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鲁迅对青年所说的那些话。
一、青年人要做“自己的主人”“人生是由自己做主,不然就该作出暴动来”。
“做社会的主人,必须先做自己的主人。
”鲁迅在他的《狂人日记》中,在这两句话中,深刻地揭示了青年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自我意识和责任意识。
他的这种呼吁也赢得了年轻一代愈来愈多人的赞同。
二、鲁迅认为,青年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思想,才有出路”。
“自由的思想,独立的判断力,一定要有”。
鲁迅在《狂人日记》和《中华小孟》中,这样告诫青年人。
他认为,独立思考的能力会让人掌握更多的信息和真理,才能更好地认清社会、认识自己,从而才能拥有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向。
三、青年人有不可忽略的社会责任“你难道以为只有太平天国时期,才可以上街头抢夺吗?我告诉你,现在时期你也应该这样做”。
“你的个人幸福与否,不如国家的光明与否重要”。
“无论你是一个什么人,你都应该懂得你的责任。
”在《在我们这一代》一文中,鲁迅强调了青年人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青年在这个时期,不仅要以身作则,更应该积极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
四、青年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书上不能读出来的,都在长年累月的锤炼中烙入了脑子里,没有多少子弹能打动它”。
“凭一孔之见,对着别人的砖头满口胡说”,鲁迅在《众人》和《假话》中,告诉青年人要坚守自己所学所思,要有毅力不断努力,不能轻言放弃。
五、鲁迅鼓励青年人要追求理想“人总要在生活的干涸处追求自己的理想的”。
在鲁迅的眼里,理想是青年人的一盏明灯,没有了理想,人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青年人面临的人生选择,都离不开对于理想的追求。
青年人要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
总之,鲁迅对青年所说的话,既有殷切期望,也有深刻睿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说青年2014年5月4日10:06近来很通行说青年;开口青年,闭口也是青年。
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
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要前进的青年们大抵想寻求一个导师。
然而我敢说:他们将永远寻不到。
寻不到倒是运气;自知的谢不敏,自许的果真识路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态可掬了,圆稳而已,自己却误以为识路。
假如真识路,自己就早进向他的目标,何至于还在做导师。
说佛法的和尚,卖仙药的道士,将来都与白骨是“一丘之貉”,人们现在却向他听生西的大法,求上升的真传,岂不可笑!但是我并非敢将这些人一切抹杀;和他们随便谈谈,是可以的。
说话的也不过能说话,弄笔的也不过能弄笔;别人如果希望他打拳,则是自己错。
他如果能打拳,早已打拳了,但那时,别人大概又要希望他翻筋斗。
有些青年似乎也觉悟了,我记得《京报副刊》征求青年必读书时,曾有一位发过牢骚,终于说:只有自己可靠!我现在还想斗胆转一句,虽然有些杀风景,就是:自己也未必可靠的。
我们都不大有记性。
这也无怪,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
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只有记性坏的,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但我们究竟还有一点记忆,回想起来,怎样的“今是昨非”呵,怎样的“口是心非”呵,怎样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呵。
我们还没有正在饿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饭,正在穷得要死时于无人处见别人的钱,正在性欲旺盛时遇见异性,而且很美的。
我想,大话不宜讲得太早,否则,倘有记性,将来想到时会脸红。
或者还是知道自己之不甚可靠者,倒较为可靠罢。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
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五月十一日。
中国名校为何无缘世界百强大学学术榜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今日正式发布了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研究型大学,中国内地共有32所大学上榜,相比去年增加了4所,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学校进入世界前200名。
(《中国经济网》08-17)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据报载,2014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结果显示:美英大学的优势仍然非常明显,哈佛大学连续十二年蝉联全球第一,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分别位列第二至第十名。
欧洲大陆排名最高的是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排在世界第十九位,紧随其后的是排在第三十五位的巴黎六大。
亚洲大学中表现最好的是日本的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名次分别为第二十一名和第二十六名。
澳洲大学中排名最高的是墨尔本大学,位列全球第四十四位。
今年我国内地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32所,相比2013年增加了4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所学校进入世界前200名,其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还首次跻身世界前150名;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6所学校排在第201~300名;吉林大学、东南大学等13所学校排在第301~400名;有7所学校排在第401~500名,这其中华东理工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都是首次入围世界500强。
学术水平是一间大学的灵魂,是一间大学科研实力的考评指标。
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出炉,从相关的排名来看,中国名校学术的排名情况很值得思考。
笔者在此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平在进步,但进步缓慢,这是缺失崇尚学术精神的环境所致。
据悉,今年我国内地位列世界500强的大学共有32所,相比2013年增加了4所。
近年来,中国高校在发展,学术得到发展是一个方面。
但是,中国大学的学术没有有被广泛重视,学术水平提高缓慢。
当前的中国大学,铜臭味很浓,拜金成风,成浮躁的名利场,很少有人可以静下心来潜心研究学术,教授们热心于挂职公司的顾问、媒体的演说等,名望往往成为一种媒体炒作的泡沫,这种浮躁的学术环境,确实不利于学术水平的提高。
二、中国名校无缘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百强,反映中国大学的学术管理水平不成熟。
当前中国大学的学术管理,还出现较多的管理漏洞,比如:任用不懂学术的人做学校科研官员,这些人管理学术的效果不会很理想。
不懂学术的人当科研人员,在中国学校管理中很普遍。
这样严重的后果是,学术管理阶层变成权力游戏阶层,造成人才错位,科研经费浪费,而学术研究成为虚假的摆设,沦为一种形式主义。
三、大学的学术弄虚作假现象严重,是造成中国大学学术滞后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媒体曝光的学术造假新闻来看,大学教授、校长论文造假的现象不少。
大学的学术环境乌烟障气。
当前中国大学的学术环境是“天下文章大家抄”的氛围,学术变成一种职场游戏,变成权谋游戏。
哪怕是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只要善于表演,善于讨好权贵,也会在学术界混得风生水起,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但是,真正搞学术的人,由于专心于学术研究,不善于讨好人,没有更多的精力用于官场游戏,同时又是一群不懂学术的人当领导,他们即使学术再突出,也被边缘化。
四、中国大学重视建大楼,而不重视培养大师的现象很普遍。
中国大学有大楼,但大师缺失,这是中国大学面临的困境。
其中,培养大师的前提条件是要重视学术研究,大师不是媒体炒作出来的,不是被官员吹棒出来的,而是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是通过付出智慧与挥洒汗水得来的。
大师是重视灵魂培养的工程。
中国当前的大学,在建高楼,以建高楼为荣,但是,大师的培养却不重视。
中国名校无缘世界百强大学学术榜,可能在评价机制上存在过度使用西方标准和忽视中国独特发展所致,但是,中国大学学术不被广泛重视,学术的人事机制扭曲,确实是一个问题。
中国大学的发展跟不上中国经济的发展,学术腐败的风气让学术贬值。
笔者在此提出,学术美则中国大学美,学术强则中国大学强,学术精神崇高则中国大学精神崇高,学术高贵则中国大学高贵,学术让中国大学提升智慧,学术让中国大学拥有人文内蕴。
中国大学之殇王福重发布于2014年8月13日06:37只剩下大楼一般认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的“Academy”,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彼时正是中国的春秋时期,中华文明最灿烂的季节,百家争鸣,蔚为壮观,空前绝后,可惜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大学。
1810年,德国著名学者和政治学家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1767-1835)创建的柏林大学,则是世界第一所现代大学,它的最大特点是把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并确立了大学精神:自治和学术自由。
那一年在中国,是嘉庆作皇帝,言论禁锢,万马齐喑。
知识分子们不过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继续从故纸堆中找寻“新发现”。
更不可能有洪堡意义的大学出现。
大学的使命,是衣钵传承人类的文明,并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新方法。
这也是人类赋予大学的崇高使命。
所以,大学必须是独立的,必须不能成为任何势力或者权力的附庸,甚至必须蔑视权贵,否则就不足以或者不配担当大学的崇高功能。
也因此,世界最杰出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大学只能与真理为伍。
上世纪四十年代前,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
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那个时候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1937年在抗战烽火中草草组成,偏居昆明郊区一隅的西南联合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以上四位即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金岳霖、闻一多、朱自清、费孝通、王力、陈岱孙、梁思成、华罗庚、吴有训、叶企孙、钱伟长… 。
西南联大还培养了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钱钟书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实业家、作家、艺术家等等。
直到今天,人们听到的最美丽的学人传说,还是那个年代、那些人的“趣闻轶事”。
1952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第一个大动作,是院校调整。
核心是模仿前苏联的模式,大办专业性学院。
连出了人文科学“四大导师”的清华大学,都转变成了一所专门培养工程师的工科大学,其文科大部分并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的工科院系,调整到清华大学。
损失最大的应该是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这个曾经“亚洲第一”的大学,被完全肢解了。
经过此次调整,中国综合性大学从55所减至14所,工科院校由28所增至38所,师范院校从12所增至33所。
总共323 个专业中。
工科有183 种。
1947 年文法商科在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中的47.6%,1952 年降到22.5%,1957 年又降为9.6%。
被污为“耍耍嘴皮子”的大学文科教育,被严重压制。
更重要的变化是,原来的大学,基本是独立王国,校长可以不理会“总统”。
但此后,大学被纳入了行政系统,实行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管理体制。
大学被分成三个档次:全国性大学、中央部委主办的大学,地方性大学。
大量部(含委属,下同)属学校的出现,是此次院校调整的主要成果。
比如北京,在重组北大、清华外(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取消,相关专业师生并入北大、清华等诸校,北大从城里的沙滩,整体迁入位于西郊的原燕京大学校园,即今日北京大学之燕园)就建设了“八大学院”,①全部是工科大学。
虽然有点折腾,但是,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学,还是很有学术活力的,这是过去的良好基因在发挥作用。
文革之前的十七年,中国高等教育是有成就的,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的中坚。
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大学基因彻底突变,工农兵推荐,替代了入学考试。
学生大部分根本没有知识基础,大学做的是“无米之炊”,教学和学术功能尽皆丧失。
按照前苏联的经验,文科大学更是几乎全部停办,只在综合性大学保留了某些文科院系。
因为既然新中国已经成立,社会的前进方向已然明确,再探索那些人文社会科学的命题,不但没有意义,还可能搞乱人们的思想,大学的主要任务,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做点实在的事情,做好技术性的工作,做好各个行业的工程师。
文科大学和文科教育,除了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说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不但如此,就连五十年代大办特办的工科大学,也不受待见了,比如农业、林业、矿业大学最有用,但是在城里办学,被认为是“活见鬼”,于是搬到农村、林区、矿区去,“与工农相结合”去了。
留在城里的学校是政治斗争的中心,北大清华更是重灾区,文革最著名的写社论高手“梁效”,就是(北大和清华)“两校”中的几位大师级的人物。
在这乱哄哄中,一代青年人的学习、成才被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