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语文必修二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课前阅读识记——了解文学常识
曹聚仁(1900-1972),浙江兰溪人,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作品有《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万里行记》《鲁迅评传》。报告文学《鲁迅评传》一书共计二十万字,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资料和鲁迅鲜为人知的轶事;并向人们诠释了三个不同方面的鲁迅, 还对当下流行的“假如鲁迅活到 现在”的话题作了精辟的评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空里,作者说,他写鲁迅既不仰望,也不俯视,他把鲁迅视作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作者通过对鲁迅心路历程、文艺观、思想政治观的述 评,剖析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活的鲁迅。可以说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鲁研界最具分量的学术著作之一。
序言
【学习重点】
1.记:诵记鲁迅名言名句,了解“《新青年》时代 代”的相关背景及人物传记的特征。 2.读:梳理文章脉络,学习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 映人物的手法;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 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 3.写:参照画像,尝试描摹出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形 象。 4.练:引用传主资料来增强传记的真实性。
课堂读写探究——随堂写练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3)辨形组词
2.涵咏词义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1)词义理解—— 齐读并识记下列词义的含义
①食肉寝皮: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②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 ③面无人色:脸上没有血色。形容恐惧到极点的样子,也形容病危时的脸色。
(2)近义词辨析
答案 ①最突出的贡献。
②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账式地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既使鲁迅的形象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3.研读第三段,说说鲁迅对《新青年》最初的感情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课件2《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问题思考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3.作者多处运用了周作人的评述,周作人后来和鲁迅失和,且抗战 中做过“汉奸”,他的话还有权威性吗?
提示周作人的评述应是可信的。周氏兄弟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 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这就决定了他对鲁迅思想、 生活、作品评述的特殊性。
问题思考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观点一
观点二
我的 观点
丧失了 独立性
没有丧 失独立 性
鲁迅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说明他已成为为政治宣传服 务的工具,主题先行,丧失了文学的独立性。
鲁迅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只是“与先驱者取同一的步 调”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鲁迅一向是反对 奉命写作的,一直坚持独立思想。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 中说过:“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 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 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 感动人了。”
族制度及封建礼教的弊害,指出其中心思想是礼教吃人。 3.“《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
么作者唯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提示《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是鲁迅在新文化
时期的最突出贡献。作者以其为重点,但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账 似的来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 这样纵横结合,使鲁迅形象呈现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大书特书 大事渲染 辨析:两者都有“着力去做”之意。“大书特书”用更多的笔墨书写, 多指事情重要、有意义,值得特别着力去写;“大事渲染”指大力夸张 形容。 例句:①APEC前高官表示,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对APEC的贡献有 两点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向21世纪”命 题;二是提出“APEC方式”。 ②报告认为,有些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不关 注社会伦理道德的宣传,却对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大事渲染,呈现 娱乐化和庸俗化的趋势。
语文版语文高一情感世界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素材 语文版必修2

情感世界周介孚:鲁迅祖父(1838-1904),本名致福,后改名福清,字震生,号介孚,一号梅仙。
翰林出身,曾外放江西金溪县任知县,后因科场案入狱,使得周家开始走向衰落。
周介孚“自由读书的主张与实践”为鲁迅“在传统教育的封闭体系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蒋氏:鲁迅祖母(1842-1910),周介孚后妻,周伯宜继母,她逝世时鲁迅亲自为她办理丧事,她性幽默,常给鲁迅讲民间故事,给他以民间文化的启迪,同时她隐忍的性格也给鲁迅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周伯宜:鲁迅父亲(1861—1896),本名周凤仪,字伯宜。
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
后为病魔所缠,他的病使鲁迅饱尝了生活的困顿艰辛。
鲁瑞:鲁迅母亲(1858—1943),她慈祥而刚毅,善良而果敢,思想比较开通,对鲁迅有极大影响。
周作人:鲁迅二弟(1885—1967),原名周遐寿。
现代著名散文家。
端姑:鲁迅妹妹,未满一岁即殇,约比周建人大一岁。
周建人:鲁迅三弟(1888—1984),原名周松寿,生物学家。
周椿寿:鲁迅四弟(1892—1898年),6岁时因发热发烧早逝。
朱安:鲁迅的合法妻子(1878—1947),浙江山阴丁家弄(今绍兴市丁向弄)人,1906年28岁时与25岁的鲁迅完婚。
她与鲁迅做了二十年的挂名夫妻却完全过着独身生活。
鲁迅母亲的生活一直是由她照顾。
许广平:鲁迅的爱人(1898—1968),广东番禺人,曾是鲁迅的学生,她照顾着鲁迅后半生的生活。
周海婴: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1929—2011),无线电专家。
情感经历兄弟不和在鲁迅的个人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
一个是他的婚姻生活,另一个就是与弟弟周作人的失和。
鲁迅和周作人一直不愿意向别人谈及此事从而也使得这件事越发的扑朔迷离,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不可理解的事件。
多年来,研究界对此形成了“经济说”、“失敬说”、“家庭纠纷说”等三种观点。
第一种说法“经济说”认为是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花钱过于大手大脚,致使家中往往入不敷出,最后使得兄弟产生罅隙。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钱文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
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1898年,18岁的鲁迅,揣着慈母多方筹措的8块银元,离开了家乡,到异地去寻求新的出路。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教学⽬标] ⼀、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 ⼆、了解曹聚仁及其与周⽒兄弟的关系 三、了解传记⽂学的特征 四、梳理⽂章结构 [教学重点] ⼀、了解传记⽂学的特征 ⼆、梳理⽂章结构 [教学难点] 梳理⽂章结构 [教学⼿段] 多媒体课件 络 [课前准备] ⼀、把“《新青年》时代”鲁迅的资料、曹聚仁的资料以及他们交往的相关资料放在上与⼤家共享。
⼆、阅读《时代的鲁迅》,提出问题,放到上由师⽣共同讨论。
三、有条件的同学可阅读《鲁迅评传》和《狂⼈⽇记》。
[教学步骤] ⼀、导⼈ 郁达夫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个民族要产⽣⾃⼰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认识他,就更难。
《鲁迅新画像》有个引⼊注⽬的副题:“鲁迅是谁?”这可是个世纪难题。
⽑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化⾰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的⽂学家,⽽且是伟⼤的思想家和伟⼤的⾰命家。
鲁迅的⾻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多数,向着敌⼈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向,就是中华民族新⽂化的⽅向。
”作家李锐说他“以⼀⼈之勇和整个中国作对”,“以⼀⼈之识和五千年的传统作对”,“以⼀⼈之情却承当了中国五千年第⼀伤⼼⼈的悲剧”。
鲁迅研究专家王乾坤说他是“刺中国旧⽂明的马虻”。
⼀位不知名的友说:“他像⼀只针,让百年来的中国⼈不敢不清醒地思索。
” 同学们,我们已接触了许多鲁迅作品,你认为鲁迅是谁? (上讨论) 今天,我们共同⾛进《时代的鲁迅》,看看曹聚仁先⽣笔下的鲁迅是谁。
⼆、作者介绍(利⽤络介绍) 曹聚仁先⽣是何许⼈也?他和鲁迅是什么关系?这些话题我们已经在上搜集了材料,请同学⽤上资料来简单介绍⼀下。
曹聚仁 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杰出的爱国⽂化⼈⼠,曾经是⼀位在20世纪中国⽂坛、报界、学术领域叱咤风云的历史⼈物。
1900年6⽉26⽇出⽣于浙江浦江县通化乡蒋畈村(今届兰溪市墩头镇),1972年7⽉23⽇在澳门⾛完了他⼈⽣的最后历程。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第2课新青年时代的鲁迅学案语文版必修72

第2课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 学习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2.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鲁迅写作的思想脉络。
3.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甲寅.( ) ②刍.议( ) ③橐.橐( ) ④谬.论( ) ⑤旌.表( ) ⑥不恤.( ) ⑦娼.妓( ) 答案 ①yín ②chú ③tuó ④miù ⑤jīnɡ ⑥xù ⑦chānɡ(2)多音字①藉⎩⎪⎨⎪⎧枕藉.( )狼藉.( ) ②抹⎩⎪⎨⎪⎧ 抹.杀( )抹.布( )抹.不开( ) ③拓⎩⎪⎨⎪⎧拓.本( )开拓.( ) ④辟⎩⎪⎨⎪⎧ 复辟.( )开辟.( ) ⑤模⎩⎪⎨⎪⎧ 模.型( )模.样( )⑥载⎩⎪⎨⎪⎧ 刊载.( )载.重( ) 答案 ①jiè/jí ②m ǒ/mā/mò ③tà/tuò ④bì/pì ⑤mó/mú ⑥z ǎi/zài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戮( )缪( )谬( ) (2)⎩⎪⎨⎪⎧ 殚( )惮( )(3)⎩⎪⎨⎪⎧ 藉( )籍( ) (4)⎩⎪⎨⎪⎧ 鳞( )麟( )答案 (1)杀戮/未雨绸缪/谬论 (2)殚精竭虑/肆无忌惮 (3)慰藉/书籍 (4)一鳞半爪/麒麟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食肉寝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差强人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无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除尽奸恶,也表示仇恨极深。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教案名称:《〈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目标:1.了解《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3.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观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鲁迅全集》或者其他鲁迅文集中的《〈新青年〉时代的鲁迅》;2.视频:相关鲁迅的生平或思想介绍;3.PPT:包含《新青年》杂志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鲁迅的视频或者向学生展示一些鲁迅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简单介绍鲁迅的背景和影响。
Step 2:学习《新青年》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展示PPT,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青年》杂志的背景、创办者陈独秀以及其对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该杂志的看法和影响。
Step 3: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或者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包括他的文学成就、社会观察力以及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发现。
Step 4:分析《〈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教师向学生分发或者展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可以包括文章的主旨,鲁迅对《新青年》的支持和批判,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看法等。
Step 5:学生展示与总结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鲁迅和《新青年》的理解和观点。
学生可以使用PPT、演讲或者其他形式展示。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6:拓展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鲁迅文集或者相关文献来丰富他们对鲁迅思想的了解。
Step 7:作业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写一篇小论文,分析鲁迅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选择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拓宽学生对鲁迅思想的认识。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三、梳理结构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二、梳理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时安排]一至二时[教学步骤]一、单元文体知识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
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
《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
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
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
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
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
著名科学家李远哲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理念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
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
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
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
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
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
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
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
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
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助阵”一词应该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步骤
1.说鲁迅
情境设置:
读网上一篇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具体内容略)
有人对鲁迅推崇备至,有人对鲁迅不屑一顾,你是怎样看待鲁迅的呢?
(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争辩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重心。
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灵活处理背景知识介绍这一环节。
当然,这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种。
总之,此步骤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
2.与文本交流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离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就失去了赖以提高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一读——精读。
读字词、读注释,熟悉内容。
(本文多用史料,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
在导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文章,要充分利用注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
读时要勾画疑难之处。
)
第二读——速读。
概括内容,画关键语句。
(学生读过一遍后,再读往往容易疲倦或反感。
但是这篇文章需要多读才行。
由此,怎样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
方法有很多种。
我们这里采用问题带动法,用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
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第三读——跳读。
细化问题,展开对话: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明确: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明确: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③鲁迅在这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明确: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
④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
⑤“助阵”的观点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想法?
明确: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
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⑥作者对鲁迅说要把他写成“人”(见课后“相关链接”一),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
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此步骤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是对文本的一种尊重。
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文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讨论中一般都能够解决。
)
⑦结合步骤一的讨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拓展运用
①寻找其他关于鲁迅的传记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塑造的鲁迅形象和塑造手法的异同。
)
②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
人物:苏轼曾国藩拿破仑
(以上只是随意列举几个,教师自己可以列举很多。
通过这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运用可靠材料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
资料链接
前期的作品之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
……集中有几篇是不能称为小说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
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
(成仿吾《〈呐喊〉的评论》)
鲁迅,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作家们,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文艺封建意识的传统,用革命的人文主义唤醒了沉睡的现实的灵魂。
由于他,文艺形象里面出现了人民的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同时也鲜明地被画出了这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不得不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苦斗的命运。
处女作《狂人日记》,那立意,是为了叫出自我的燃烧的战斗要求,也是为了揭开社会的丑恶的实际。
(《胡风论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