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第2讲 关于译者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作者:苏越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2期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中英对译时,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直译,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及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异,翻译时必须在译文上作些调整或变动,即:采取意译,才可以使翻译作品达到“信”和“达”的标准。
文章在对直译与意译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萧红散文《永远的憧憬和追求》进行分析,具体探讨直译与意译在汉英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 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 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 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英汉翻译教程答案张培基

英汉翻译教程答案张培基【篇一:英汉翻译教程_张培基等】第一章:我国翻译史简介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多年的光辉历史。
早在公元前六年西汉哀帝时代,伊存到中国口传一些佛教经句,但还谈不上佛教的翻译。
佛经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两年(公元148年)开始的,译者是安世高,他是安息人(即波斯),他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过些时候,娄迦谶来中国,因为他是月支人,所以又称支娄迦谶。
他也译了十多部佛经,但文笔生硬,不易看懂,所以从那时起,大概就有直译和意译这个问题了。
他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又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很有名的人。
就在那时,月支派里出现了一个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译了175部佛经,对于佛法的流传贡献很大。
但这些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释道安设置了“译场”,成了有组织的活动,他本人不懂梵文,惟恐失真,主张严格的直译,在这期间他请来了天竺人(即印度)鸠摩罗什,他全改以前群家的直古风格,主张“意译”,他的译著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了基础。
到南北朝时,一个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应梁武帝之聘来到中国,他译了49部经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从隋代(公元590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隋代有个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
在他以后出现了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经三大翻译家),他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他自创了“新译”。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马建忠在他写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中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可以说是试图说明翻译标准的一个开端。
他的善译标准包括了三大要求:第一、译者首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与原文毫无出入。
这些要求是很有道理的,因他本人后来没搞翻译,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反被后人忽略了。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
翻译的定义

翻译的定义1.翻译的定义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则从语言学和文艺学的双重角度界定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
”2. 翻译的标准我国比较系统全面论述翻译标准的是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然互备。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日:?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这三条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译界虽然对它的褒贬一直未断,特别是对其中的“雅”字多有异议,因而试图提出一些新的说法,如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刘重德提出“信达切”的标准,许渊冲提出“信达优”的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说法能够替代“信达雅”,为大家所接受。
钱钟书先生于1964年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的“化境”说。
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十七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关键词:直译;意译;散文一、直译与意译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
”(张培基等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
”(范仲英1994:90)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如果直译也“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的话,说明译者心目中的直译与意译的界线已经开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对立的两种策略。
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
(见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直译和意译各有优缺点,意译与直译不会形成二元对立,因为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最恰当的做法是根据不同的语篇类型、翻译过程中表达阶段所采用的两种最基本的方法。
正如张培基等学者所说“,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
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
(一)、直译与意译的历史对直译与意译的讨论中国古代就有。
从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到慧远的“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以及从以释道安为代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

从译者主体性看张培基散文集的翻译技巧——以《背影》为例聂海娅崔琰摘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选择翻译策略。
本文试图从译者的主体性视角来探索散文英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其译著《背影》为例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技巧的影响,从而多角度介绍散文英译基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译者主体性;《背影》一、调查背景翻译是接触外国文化成果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翻译中,译者长期处于隐匿地位。
传统的翻译理论关注作者和源文本,声称将源文本视为最高的权威,并寻求与源文本的最大相似性。
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将翻译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提升到文化层面,将源文本研究提升到目标文本研究。
译者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译者也经历了从隐形角色到主体的漫长过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
文化转向的出现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可,译者所代表的文化对译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观点是有根据的。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关于翻译内容的决定涉及译者的兴趣、文化背景和语言理解。
而译者的这种初步选择或决定将适当地决定最终的翻译产品,也体现了译者的主观性。
张培基教授旨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
他的翻译有自己的特点,即他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翻译。
他的选择坚持以下特点:译文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中的思想和观念对当今中国人有现实意义;如果可能,他希望他的译文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思考。
译者有自己的翻译目的,作为一种交际活动,这也是译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译者的翻译目的可能会对他选择的原文产生影响。
张培基的目的是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思想和观念,他们应该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遗产。
张教授认为,译者应努力忠于原文的形象,译文中过多的转述是不恰当的,因为如果这样,译者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了。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学习辅导书( 我国翻译史简 介)【圣才出品】

第1章我国翻译史简介1.1 复习笔记一、我国翻译的早期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开始的是佛经的翻译,翻译家有安世高、号称“三支”的支娄迦谶、支亮、支谦,竺法护。
二、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是从隋代(公元五九〇年)起到唐代。
这一时期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与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的贡献为:①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字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②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献的,他提出的翻译标准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实、通顺”。
三、明清时期从明代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
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清林纾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1et)等。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 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 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等。
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四、五四时期至今“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以后,我国翻译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
《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
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 引言•介绍张培基及其英汉翻译教程的背景和目的。
2. 基本概念•什么是英汉翻译?•英汉翻译的重要性•英汉翻译的难点和挑战•张培基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论3. 翻译准备•翻译前的背景研究•翻译所需的工具和资源•翻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4. 翻译步骤•理解原文•确定翻译目标和风格•转换句子结构和语序•翻译技巧和策略•校对和修改翻译稿5. 翻译质量控制•校对和修改的重要性•常见翻译错误及修改建议•翻译评估和反馈6. 结语•总结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的要点和价值。
注:此为模拟回答,实际的详细教程需要根据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的内容进行整理。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1. 引言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是一份由资深创作者张培基撰写的教程,旨在帮助学习者掌握英汉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本教程整理了张培基关于英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提供了详细的翻译步骤和质量控制方法。
2. 基本概念•英汉翻译:解释英语文本,并将其转化为中文的过程。
•英汉翻译的重要性:英汉翻译在国际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英汉翻译的难点和挑战:涉及文化差异、语言特点以及专业术语等方面的挑战。
•张培基的翻译理论和方法论:介绍张培基对翻译的理解和他独特的翻译方法。
3. 翻译准备•翻译前的背景研究:了解原文的主题、背景信息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翻译所需的工具和资源:介绍常用的翻译工具,如电子词典、翻译记忆软件等。
•翻译的时间管理和计划:合理安排翻译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翻译步骤•理解原文:通过仔细阅读原文,确保对其含义和表达方式有全面的理解。
•确定翻译目标和风格:根据翻译的用途和目标受众,确定翻译的风格和方向。
•转换句子结构和语序:根据中文的语法和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调整句子结构和语序。
•翻译技巧和策略:介绍一些翻译中常用的技巧和策略,如同义替换、意译和增译等。
•校对和修改翻译稿:对翻译的稿件进行仔细校对和修改,确保准确无误。
5. 翻译质量控制•校对和修改的重要性:强调对翻译稿的反复校对和修改,以保证翻译质量。
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38期总第634期汉英翻译中比喻的翻译研究——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摘 要:文学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戏剧以及散文。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宝库中,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在这些文学体裁中,散文因其短小精炼、语言朴素而备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翻译家张培基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归化是更为常用的翻译策略,占主导地位;异化作为补充的翻译策略,适用于汉语散文英译。
本文将选取《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高频率出现的修辞手法,具体分析张培基在翻译明喻和暗喻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从而验证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是否与其翻译的目的相符。
通过比较两对密切联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直译的适用范围比异化更广,而归化则比意译更为常用。
关键词: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修辞手法;归化和异化作者简介:盖栩晨,女,山东理工大学,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典籍翻译。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迅速,翻译成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
纵观中国近现代翻译事件的历史,不难发现,外文尤其是英汉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据主导地位,而汉译外活动则少之又少且缺乏被学者关注的注意力。
为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解释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
但是我们怎样才能达到目标呢?答案肯定是通过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在促进文化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无形的,它渗透到一种语言中,而语言则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中。
因此,翻译文学作品成为传播文化的重要渠道。
一、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张培基(1921-2021)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语文学系。
1946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曾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国际起诉科担任翻译。
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了英国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习,然后回到祖国,投身于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据统计,《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辑,收录了179篇通俗精妙的现代汉语散文,均由张培基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第2讲: 关于译者
关于译者
要保证翻译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首先,对于本民族语的语言文字他必须有扎实的功底。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
译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汉语,在中译外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在外译中时就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现原文。
因对自己的母语理解失当而导致错译的例子很多。
例如,有人把“我是和尚打伞。
”译成:“I am a lone monk walking the world with a leaky umbrella.”(Time December 5,1994 p.37)。
这显然是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这个歇后语不理解造成的。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I am a monk under an umbrella, defying laws human and divine.”。
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释。
在外译中时,有时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却发现无法准确地表达。
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Subways, sewers and other underground passage-ways must be blocked
to preventunobserved access into inner city.
译文1: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通道必须堵死,以防不被发现而进入城市内。
译文2:对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道必须严密封锁,以防敌人潜入市内。
不难看出,译文1表达不准确、欠通顺,译文2则比较准确通顺。
由此可见,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质量的好坏。
其次,好的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外国语言文字水平。
这一点毋庸质疑。
好的译文要求译者不光要掌握全面的外语语法知识,还要有很大的词汇量,否则必将影响翻译质量。
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Everything seemed to be cut and dry in the minister''s office.
译文1: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是一刀切齐枯燥无味。
译文2: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很呆板。
译文1是错误的,“be cut and dry”这一成语指“一切都很少变化”,因此译文2才是准确的。
这说明,如果译者缺乏外语素养,翻译质量也同样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第三,除了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外,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相关背景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等。
光在语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错译、乱译。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对异国文化的不了解,已经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这一点表现在翻译上尤为明显。
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背景也有差异,译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不求甚解,胡乱翻译。
一定要联系年代、地域和其他相关背景来理解原文。
如有疑问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甚至发e-mail向native speaker 请教。
例如,five o''clock shadow到底是什么?是“五点钟的阴影”吗?当然不是。
查一下《新英汉美国小百科》就知道是指男子的络腮胡子,早上刮干净后到下午五点有长出的胡子茬。
更可怕的是有些译者自以为是中国人就一定会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就想当然,随意翻译。
如有些正规出版物中,把“八大山人”译为“eight famous recluse monks ”,实际上,
“八大山人”是指清僧人画家朱耷。
把“二十五史”译成“the history of twenty-five dynasties ”,其实“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史书,不是“二十五个朝代的历史”。
可见译者的知识面的宽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翻译质量的高低。
第四,当然,好的译者还必须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学点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少走弯路,事倍功半。
翻译课的练习量毕竟有限,不能奢望每周几学时的学习,翻译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
因此,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生原理和方法,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正是翻译教程要介绍翻译原理的目的所在。
第五,要有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
做翻译切不可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疑难问题。
初学翻译的人,还要区分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译要求敏捷、达意,而笔译则要求严谨、准确。
要提高口译能力,必须大胆开口,多听勤讲;要提高笔译能力,则必须勤于练笔,善于比较总结。
只有比较、鉴别、字斟句酌才能不断提高。
以上五点,应该是译者的基本素养。
总之,扎实的中英文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每一位译者必备的素质。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等国的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1931)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奈达(E.Nida)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他给“动态对等”所下的定义是:“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1. 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2. 自然——对目的语而言;3. 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
“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
后来为避免“动态”一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译学大辞典》p.18)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不论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还是从事翻译实践的人,至今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来解决语际话语的翻译等值这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沃尔弗拉姆•威尔斯: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