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

合集下载

药品重点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药品重点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为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工作,规范管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上市产品的重点监测。

职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专职人员、其他药品安全委员会成员。

内容1.药品重点监测的范围: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的重点监测品种;公司上市5年内的产品;根据安全性研究需要监测的公司上市品种。

2.药品重点监测计划制定药品重点监测计划,每半年考察本企业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对公司生产的其他药品,应当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重点监测。

3.药品重点监测方案对于药品重点监测应先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估,再依据评估结果制定监测方案同时上报河南省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然后再进行方案的实施,监测结束后向省局不良反应中心提交。

3.1初步安全性评估对于药品重点监测,药品安全委员会应立即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估,评估的资料包括(1)公司已开展的各类研究(临床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2)国内外相关文献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的研究和报道;(3)国内外药品监督管理机构发布的药品安全性信息;(4)同类产品报道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相关资料评估的内容包括:已知的不良反应及估算的发生率,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中发现的潜在安全性信号,同类产品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他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严重不良反应等。

对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药品,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通知中已明确了需要关注的安全性问题,则针对安全性问题进行重点评估。

3.2方案的制定、批准和执行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重点监测方案,并在30个工作日内报河南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备案,积极着手监测准备中作。

待收到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反馈信息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修改方案并重新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药品生产监管监督检验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药品生产监管监督检验工作实施方案范文

药品生产监管监督检验工作实施方案范文一、指导思想以抓质量保安全为指导,深化药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强化药品生产监督检验,提高检验数据结果的分析利用水平,建立基于信息驱动的监管机制,为科学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二、工作目标加强药品生产监督检查与监督抽验结合,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充分发挥抽验工作在风险防控和技术支撑方面的积极作用,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安全。

三、抽验任务查验结合,在查证企业生产配制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药品GMP/GPP相符性基础上,以本次计划抽验品种为重点,针对问题产品开展抽样检验。

本次抽验实行抽检分离,区域交叉检验原则。

(一)药品制剂生产和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督抽验抽验品种:xx泰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宫瘤宁胶囊、宫瘤宁片、诺氟沙星胶囊;xx普安制药有限公司宣肺止嗽合剂;xx省xx 肿瘤医院扶正固本颗粒(规格xxgxx袋/盒)、乳康胶囊(规格x.xxgxx粒/盒);xx市xx医院制剂室胃酶合剂(规格xxxml/盒);xx区中医医院制剂室益肾地黄丸(xxg/瓶)、活血通络丸(规格xxg/瓶)、益肾壮督颗粒(规格xxg/袋*xx袋/盒)。

在本次抽验计划确定的抽验品种基础上,结合监督检查情况,筛选抽样品种批次,必要时可对原辅料靶向抽验。

抽验数量:抽验计划确定的抽验品种不少于x个批次,可酌情扩大抽样品种,加大抽样批次。

抽验品种生产期间:抽验xxxx年至xxxx年度生产品种。

抽样品种应为企业自检合格产品或按规定应完成检验的放行产品。

抽验目的明确,注重靶向性,不得与其他抽验安排重复叠加抽验相同品种规格批次,合理利用抽验资源。

(二)中药饮片生产监督抽验抽验品种以重点监管品种目录为主,重点查验假劣生熟、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霉变虫蛀、污染变质等五类不合格产品,突出原辅料管理、法定炮制工艺执行、产品检验落实等关键环节,筛查确定抽验品种批次。

抽验品种:按照省局及市州局中药材中药饮片重点监管品种目录公布的品种进行重点抽验,突出地产大宗品种,结合监督检查实际,特别强调抽样目的性和准确性;本次不再制定中药饮片抽验品种目录。

PV-GB-007-01 药品重点监测管理规程

PV-GB-007-01 药品重点监测管理规程

1 、目的建立药品重点监测的管理制度,保证药品安全。

2、范围适用于开展重点监测的药品3、责任药物警戒(安全)委员会、药物警戒(不良反应监测)部4、内容:4.1、药品重点监测涵义:4.1.1、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评价药品安全性的监测活动。

4.2.2、采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特定药品,在特定的医疗机构进行的一种监测手段。

4.3.3、数据更全面、资料更详细、评价更准确。

4.2、《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规定:4.1.1、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开展;4.1.2、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和首次进口5年内的药品必须开展;4.1.3、其他药品根据安全性情况主动开展。

4.3、公司应当经常考察生产药品的安全性,对新药监测期内的药品应当开展重点监测,并按要求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价和报告;对本公司生产的其他药品,应当根据其安全性主动开展重点监测。

4.4、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药品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可以要求公司对特定药品进行重点监测;必要时,也可以直接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药品重点监测。

4.5、省级以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负责对药品生产企业开展的重点监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监测报告进行技术评价。

4.6、省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承担药品重点监测工作。

4.7、重点监测启动:4.7.1、省级以上药监部门要求企业针对特定药品开展;4.7.2、省级以上药监部门直接组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4.7.3、持有人认为需要启动的。

4.8、原则上,每个批准文号的药品制定一个重点监测方案,相同剂型不同规格的药品可整合制定一个监测方案。

4.9、工作程序生产企业获得药品批件接到启动通知(立即启动)→制定重点监测方案(反馈和修改各30工作日共60工作日)→方案报备ADR中心(30工作日无意见,如有重大修订需重新报备)→实施重点监测→每年PSUR报告→总结报告ADR中心→ADR中心评价→省报国家中心(每季度,及时)→国家中心报告(每年)4.10、药品重点监测方案在制定重点监测方案前,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拟开展重点监测的药品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估,为方案制定以及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及流程

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及流程

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及流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及流程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是指国家对特定范围内的药品进行监测和使用情况的调查,旨在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保障公众健康。

该制度是国家药品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监督药品市场、促进合理用药、防范药品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国家重点药品监测使用情况制度及流程。

一、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药品质量安全。

通过监测和调查国家重点药品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及使用不当的情况,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2. 促进合理用药。

监测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医疗机构和个人用药的情况,及时发现药品滥用、不合理用药等问题,引导医生和患者合理用药。

3. 防范药品安全风险。

通过监测使用情况可以及时了解到药品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风险,预防和避免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流程的具体步骤1. 确定监测对象。

国家药品监管部门根据药品的重要性、用量、风险等因素确定监测对象,包括特殊药品、高风险药品等。

2. 制定监测方案。

药品监管部门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制定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周期等。

3. 实施监测调查。

监测人员按照监测方案,对监测对象进行调查和监测,收集相关数据和样本,进行分析和评估。

4. 分析评估结果。

监测人员根据监测数据和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并提出相应建议。

5. 提出监管措施。

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报告,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包括警告通报、撤销批准文号、暂停上市等。

6. 监测反馈和改进。

药品监管部门会根据监测结果和效果,不断完善监测制度,提高监测效率和监管水平。

三、完善制度的建议1. 加强监测对象的选择。

要根据药品的社会价值和公共需求,合理确定监测对象,确保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完善监测方案。

监测方案要科学合理,充分考虑监测对象的特点和监测目的,确保监测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药品生产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

药品生产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

药品生产监督检查重点内容和检查方法指导原则本指导原则,分为通则和分则两个部分,通则部分是指药品生产质量和管理管理的通用要求,分则部分列举了不同类别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特殊要求。

监督检查时,应根据不同的药品类别,将两部分的相关内容结合实施检查。

第一部分通则(一)证照合法性检查方法:检查《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正副本和其变更记录及相关批件。

检查内容:1.1《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企业(制剂室)负责人、生产(配制)地址、生产(配制)范围等许可事项是否变更,变更是否按照规定经省局批准。

1.2《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企业(医疗机构)名称、企业类型(医疗机构类别)、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等登记事项是否变更,变更是否按照规定报省局备案。

1.3《药品生产许可证》、《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是否在有效期内。

检查方法:检查药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件、再注册批件、注册补充申请批件,必要时查询国家局数据库。

检查内容:2.1 药品批准证明文件中载明的药品(制剂)名称、剂型、规格、药品有效期、生产(配制)地址等信息是否发生变更,变更是否经过国家局或者省局批准。

2.2 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是否在有效期内,到期是否通过再注册。

检查方法:检查GMP证书和GMP认证申报材料。

检查内容:3.1制剂剂型、中药饮片炮制范围、原料药品种及其生产车间是否取得相应GMP证书。

3.2中药饮片生产品种是否在GMP认证申报范围内,超出范围的品种是否通过市局组织的现场检查。

3.3 药品GMP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

(二)机构和人员检查方法:检查组织机构框图,抽查关键岗位职责和有关管理文件。

检查内容:1.1是否设立了与生产品种相适应的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仓储管理等部门。

1.2质量管理部门是否独立设置(不得隶属于其他部门,也不得归属质量管理负责人或者企业负责人以外的其他人员领导)。

1.3是否设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机构或者明确专人负责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工作。

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管理制度

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管理制度

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管理制度一、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药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合理用药问题日益凸显。

不合理用药不仅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加强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管理。

本制度旨在加强我院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管理,规范医师用药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制定实施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加强目录内药品的临床应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权益。

二、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的制定与公布1.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和《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用药情况,制定我院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

2. 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包括药品名称、规格、剂型、生产企业等信息。

目录将定期更新,以适应国家政策调整和我院临床用药需求的变化。

3. 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制定后,将通过院务公开、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报送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

三、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临床应用管理1. 加强目录内药品的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评价等各环节的全程管理。

对于目录内药品,已有用药指南或指导原则的,要严格按照指南或原则执行;无用药指南或指导原则的,要制定用药指南或技术规范,并严格执行。

2. 药剂科将目录药品的品种全部纳入处方审核和点评范畴,进行重点管理和监测评价。

对用药不合理问题突出的品种,采取排名通报、限期整改、及时清除出本机构药品供应目录等措施,促进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合理使用。

3. 加强医师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师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定期组织相关培训,确保医师了解和掌握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检查要点指南

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检查要点指南

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检查要点指南一、概述企业是药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按照WHO的药品管理理念,质量管理是确定并实施质量方针的管理职能,质量保证是确保质量方针得到贯彻而采取的所有计划与活动,GMP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旨在确保按产品预定用途持续稳定地控制生产过程,保证产品质量。

质量保证包含GMP以及其他因素,如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等,着眼于整个质量体系,是为系统提供证据从而取得信任的活动。

质量控制是GMP的一部分,它涉及取样、质量标准、检验以及组织机构、文件系统和产品的放行程序等,实验室是质量控制得以实施的载体和核心,质量控制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内的检验,它涉及影响产品质量的所有决定。

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基础,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精髓。

新修订药品GMP对本章做了大量修订,目的在于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产品符合其预期的用途。

本章阐述了第二章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由1998年修订药品GMP管理的三条内容增加为六十一条。

与1998年修订药品GMP相比对,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管理条款进行了完善和细化,对实验室管理增加了机构、检验人员资质、文件等具体要求。

细化了物料与产品放行的控制要求,强化了稳定性考察,提出了持续稳定性考察的具体要求;详细阐述了质量保证体系的要素,如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纠正和预防措施、产品年度质量回顾分析、供应商批准与审计、投诉与不良反应等内容,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管理具有可操作性,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物料和产品放行、持续稳定性考察、变更控制、偏差处理、纠正措施与预防措施、供应商的评估与批准、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

二、检查要点(一)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第二百一十七条质量控制实验室的人员、设施、设备应当与产品性质和生产规模相适应。

企业通常不得进行委托检验,确需委托检验的,应当按照第十一章中委托检验部分的规定,委托外部实验室进行检验,但应当在检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药品生产监督和重点检查环节与内容

药品生产监督和重点检查环节与内容

管理和检查工作。
5
日常监督检查
1、许可检查 包括核发、变更“许可证”,GMP认证检查和其
他行政许可事项的相关检查。 2、日常检查
按计划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制剂室实施的监督检 查,包括药品GMP跟踪检查、专项检查等,可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或简化检查。 3、有因检查
对药品生产企业和制剂室实施的有侧重、有原 因的监督检查等。
17
[飞行检查的目的、依据和性质]
目的:为加强对药品GMP认证企业监督检查力 度,核查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管理最真实的 情况。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六 十八条,以及《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 证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
性质:是药品GMP认证跟踪检查的一种形式。
18
[飞行检查对象]
①涉嫌违反药品GMP的企业。
2、检查突然性: 由于飞行检查的保密性,所以被检
查企业事先不可能做任何迎检工作, 检查组现场所看到的就是企业日常生 产管理最真实的情况。
21
[飞行检查的形式和特点]
3、接待绝缘性: 飞行检查组必须做到不吃企业饭、
不住企业(安排)店、不用企业车,检 查费用全部由认证中心负担。
而认证检查,通常是由企业安排食 宿、提供用车,且检查费用标准较低 (260元/人/天),企业或多或少暗补其 中不足部分。
药品生产监督
重点检查环节和内容
1
药品生产监督的基本形式
★日常监督检查 ★GMP跟踪检查 ★GMP飞行检查 ★特殊专项检查
2
[药品生产监督]
1、日常监督: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工 作。
安徽省药品生产和制剂配制日常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二00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企业药品重点监测工作指南
为加强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与评价工作,指导企业开展药品重点监测工作,保障重点监测制度的顺利实施,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部令第81号),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药品重点监测的药品生产企业(包括境外药品生产企业)及相关单位。

一、重点监测的概念和内容
药品重点监测,是指为进一步了解药品的临床使用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征、严重程度、发生率等,开展的药品安全性监测活动。

药品重点监测主要是观察上市后药品在广泛人群使用情况下的不良反应,具体内容包括:
1.研究已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观察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3.研究靶向不良反应/事件的关联性、发生率、严重程度、风险因素等。

靶向不良反应/事件包括:
a)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常规监测中发现的药品安全性信号;
b)严重不良反应,其严重程度、发生率、风险因素等仍不明确的;
c)同类产品(相同活性成份/组方、相同作用机理)存在的严重类反应,且重点监测药品也可能存在的;
d)省以上药监部门或药品生产企业关注的其他不良反应/事件。

4.特殊人群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损害患者、特殊种族/有基因倾向或某种合并症的患者,以及上市前临床试验缺乏安全性数据的其他人群。

5.观察到的可能与药品使用、包装、质量等相关的其他安全性问题。

6.对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的重点监测,药品生产企业应针对管理部门提出的要求来确定重点监测的具体内容。

二、重点监测的技术要求
重点监测主要采用主动监测的方法,即通过制定系统的监测方案和信息收集计划,主动收集与重点监测药品的使用相关的安全性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评述的方法。

重点监测一般在不干预诊疗的情况下进行。

1.监测人群
重点监测应建立在收集中国境内人群使用药品数据的基础上。

根据监测对像的不同,又可分为:
(1)普遍人群监测:监测对象为使用重点监测药品的患者,对患者基本无筛选条件。

(2)特定人群监测:监测对象为具有某些特定条件的用药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肝肾功能损害患者、长期用药患者。

在无特殊原因(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或许可)的情况下,应采用普遍人群监测。

特定人群监测可同时进行,并可共享普遍人群监测的数据。

2.病例数量
病例数量应根据药品的特点、监测目标以及相关统计学要求(必要的分析最终所需的病例数)来设定,并需考虑失访和终止的病例。

原则上纳入统计分析的病例数量不应少于3000例,罕见病、特殊病种的病例数量达不到3000例的,应收集监测期内或进口五年内的所有病例(不少于使用人数的80%)的信息。

3.信息收集
收集信息的地点包括医疗机构(如医院、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药店、计生站、戒毒所等相关药品使用单位。

一般情况下,医疗机构应作为信息收集的主要渠道,一个重点监测项目可在多家医疗机构(多中心)同时开展。

医疗机构的选取应考虑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保证有效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依次考虑选取以下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监测:
(1)省级以上药监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监测点;
(2)具备二级以上资质的医疗机构;
(3)药品使用的“真实世界”。

根据信息收集的形式的不同,重点监测可采用住院患者集中监测、登记-回访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具体如下表所示。

为避免信息收集的偏倚,病例选取应有连续性,如收集固定医疗机构某一时间段内所有用药患者的信息。

其他偏倚因素也应在制定方案时加以考虑。

信息收集的项目应根据监测目标详细确定,并能确保监测目标的实现。

随访期间失访患者的信息也应尽力调查,明确失访原因等。

4.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应根据重点监测的目标、药品使用特点和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来确定。

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均可作为重点监测的研究手段,推荐采用观察性研究,如病例系列、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也可以在整体的设计中嵌入一些子研究作为其组成部分。

按照研究数据的收集方法,可采用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药品重点监测推荐采用前瞻性研究,但为尽可能全面的收集数据,也可将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相结合。

文献研究可作为重点监测手段的必要补充,但不应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5.监测期限
重点监测开展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监测研究设计的需要来确定,新药监测期内和首次进口五年内的药品,原则上应在监测期内和进口五年内完成。

6.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重点监测中发现的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药品群体不良事件,应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要求报告。

三、药品重点监测方案
药品重点监测方案由持有药品批准证明文件的单位组织制定,并按要求向省级或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备。

原则上,每个批准文号的药品制定一个重点监测方案,相同剂型不同规格的药品可整合制定一个监测方案。

(一)初步安全性评估
在制定重点监测方案前,药品生产企业应对拟开展重点监测的药品进行初步安全性评估,为重点监测方案的制定以及科学、有效地开展重点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评估的资料包括:(1)本企业已开展的各类研究(临床前、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2)国内外科学文献中有关药品不良反应、药源性损害、相互作用、毒性作用等的研究和报道;(3)国内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药品安全性信息;(4)同类产品报道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相关资料。

评估的内容包括:已知的不良反应及估算的发生率,动物试验、临床研究中发现的潜在安全性信号,同类产品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尤其是类反应),其他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严重不良反应,缺失上市前研究数据的特殊人群,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影响因素,药物过量的毒性反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其他安全性问题。

对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求开展重点监测的药品,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通知中已明确了需要关注的安全性问题,企业则应针对此安全性问题进行重点评估。

(二)重点监测方案的格式及内容
重点监测方案应包括以下部分:
1.封面:包括名称(如:×××[通用名]药品重点监测方案),版本号,方案完成日期,药品生产企业名称,声明,单位签章等;
2.目录:包括2级以上目录;
3.摘要表:详见附录1,未完成的部分不填;
4.药品的初步安全性评估情况:包括评估资料的范围和评估结果,应附评估报告;
5.重点监测的目标:列出重点监测的具体目标,应有相应的研究方案支持目标的实现;
6.研究设计:包括监测对象的选取、样本量及设定的依据、开展研究的地点、机构及数量、重点监测的期限、信息收集方法和抽样方式、操作流程、统计方法、潜在的偏倚、相关文件资料(如预先设计的调查表及操作指南)等;
7.质量控制和数据管理;
8.应急处置措施:监测过程中出现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或药品群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报告措施;
9.重点监测时间表:包括重点监测实施阶段各时间节点,以及拟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各项资料的时间;
10.附录:药品说明书、初步安全性评估报告、监测方案专家论证意见、其他相关资料。

四、总结报告
重点监测结束后,药品生产企业应按照监测方案中既定的时间表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重点监测总结报告。

重点监测总结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包括名称(如:×××[通用名]药品重点监测总结报告),版本号,报告的完成日期,药品生产企业名称,声明,单位签章等;
2.目录:包括2级以上目录;
3.摘要表:详见附录1;
4.重点监测实施情况概述;
5.数据分析及研究结果以及对研究结果的偏倚、局限性等的讨论(可单独附研究报告);
6.根据结果拟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7.附录:药品说明书、药品重点监测方案、研究报告、其他相关资料等。

五、其他要求
1.药品生产企业应对药品重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其设计的科学性、数据的真实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质量控制也可委托项目实施方以外的第三方进行。

第三方应参与重点监测的实施过程,并定期向药品生产企业汇报质控结果。

2.参加重点监测方案设计、实施、质量控制、结果分析的人员应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如流行病学、统计学、药学、临床医学等。

3.药品重点监测方案的设计应能有效达到重点监测的既定目标,具备操作的可行性。

企业应组织专家对重点监测方案进行论证,并将专家论证意见与监测方案一并提交。

4.重点监测的实施应有标准操作流程,所有参与重点监测的人员必须经过标准操作流程的培训。

5.重点监测实施过程中,应保护患者权益及其隐私,遵守涉及人类受试者研究和患者隐私的相关法规要求。

6.药品重点监测涉及的所有相关资料,包括原始数据、统计数据、形成的文件均需妥善保存。

重点监测资料应该保留至少十年。

附录1
药品重点监测摘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