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3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答案见后)一、单项选择题1. 右图是上京遗址。
据文献记载,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
契丹政权的建立者是()A. 元昊B. 朱温C. 耶律阿保机D. 赵匡胤2. 右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该壶用北宋定窑技术烧制,造型仿照皮水囊,扁身双孔,便于穿绳携带。
这件文物可用于研究()A. 辽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B. 契丹族与汉族的文化交融C. 宋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多彩D. 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3. 银川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 吐蕃B. 南诏C. 西夏D. 渤海国4. 历史上很多少数民族首领都对民族交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夫西夏声明文物,诚不能与宋相匹,然观其制国书、厘官制、定新律、兴汉学、立养贤务……彬彬乎质有其文,固未尝不可与辽、金比烈!”材料中所评价的民族首领属于()A. 契丹族B. 羌族C. 女真族D. 蒙古族5. 《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材料反映了西夏()A. 仿效唐宋制度B. 向宋朝臣服C. 创制了文字D. 全面汉化6. 辽、宋、西夏时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下面两幅图片可知,辽与西夏在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中()A. 创制文字B. 发展经济C. 改革官制D. 定制法律7. 金庸在其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段描写丐帮帮主乔(萧)峰与群雄惨烈相斗的文字,导火索是群雄发现了乔(萧)峰是契丹人的身世。
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 丐帮帮规不允许契丹人做帮主B. 当时契丹与北宋冲突加剧,双方处于战争状态C. 因为乔(萧)峰欺骗了大家D. 有人嫉妒乔(萧)峰,想找借口把他除去8.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契丹在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A. 吐蕃B. 西夏C. 辽D. 金2.“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
材料中的“首领”是指()A. 松赞干布B. 元昊C. 完颜阿骨打D. 耶律阿保机3.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领袖,他于1038年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定都兴庆府。
他来自于( )A. 契丹B. 女真C. 党项D. 突厥4.元昊仿效唐宋制度,采取的治国措施有()(1)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2)鼓励垦荒(3)发展农牧经济(4)创制文字A. (2)(3)B. (1)(2)(4)C. (1)(2)(3)(4)D. (1)(3)(4)5.1004年,辽军大举伐宋,直逼东京,宋危在旦夕。
当时,劝说宋真宗亲征打败辽军的宰相是()A. 魏征B. 岳飞C. 寇准D. 赵构6.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 辽B. 西夏C. 金D. 蒙古政权7.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这样说到宋朝的: “甚至每年向游牧民'送礼', 这实际上是变相的纳贡。
”接受北宋“送礼”的政权有()A. 1个B. 两个C. 三个D. 四个8.有时候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就是在妥协中完成的,谈判议和不失为一种特殊形式。
下列各项中,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的是()A. 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大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 各政权之间形成长期对峙局面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9.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 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 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10.“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100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
材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的()A. 背景B. 目的C. 内容D. 影响1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 B. C. D.1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和议”共同点的是()A. 缓解了双方的战争状态B. 宋朝都需交纳“岁币”C. 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13.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宋、辽、大理、西夏、吐蕃及女真等王国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
人教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 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巩固练习(word含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有()①辽②西夏③突厥④回鹘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宋、辽B.宋、夏C.宋、金D.辽、夏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
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D.促进了北方畜牧业发展4.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的()A.农业生产的发展B.民族文化的交融C.民族战争的频繁D.海外贸易的兴盛6、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7、五代后期,为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做出贡献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北周武帝D.后周世宗8、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双方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的进程C.加强了民族融合D.加深了北宋的经济负担9、北宋为夺回被辽占领地区,几次北伐失败后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A步步为营B守内虚外C分兵把守D虚内守外10、下列与北宋互市边境贸易的国家有()A后周辽B蒙古国西夏C辽西夏D南宋辽11.“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阿骨打12.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13.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14.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2023年春部编版七下历史: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训练(含答案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同步训练1.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
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宋太宗在公元977年后在镇、易、雄、霸等州设榷务同辽贸易,辽也在南疆设榷场同宋贸易。
南宋与金在边境设立榷场,贸易比较发达。
元灭宋前,双方也于边境设榷场贸易。
从材料中获得的信息是()A.榷场是在澶州之盟之后建立起来的B.澶州之盟促进宋辽百余年的和平相处C.南宋与金在榷场的贸易要高于北宋与辽D.榷场设立促进了民族政权边境贸易2.清朝文士袁枚曾赋诗《澶渊》,诗云:“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东征……一角黄旗万岁声……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诗中东征的“万岁”、“孱王”就是宋真宗。
袁枚在诗中懊恼宋真宗“早罢兵”,正是基于澶州之战是在令人扼腕痛惜的情况下签订了屈辱条约。
签约前的战情是()A.宋朝皇上御驾亲征,宋军击毙辽国大将,士气大振B.宋朝士族率豪族衣冠南渡,大量南迁农民安居乐业C.宋朝皇帝战前巡幸蜀地,羽林军竟作乱,皇威扫地D.宋朝皇帝避实击虚,转战半个中国,勤王之师大盛3.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哥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送礼”指的是北宋给辽、西夏岁币①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送礼”的原因是经济富庶①“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所以是其致命弱点之一①“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的安定和双方的贸易往来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①5.电视连续剧《天龙八部》中的人物身份复杂:萧峰是契丹人、段誉是大理人、虚竹是大宋人,还有西夏公主、吐蕃王子等。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含参考答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A.松赞干布B.阿保机C.元昊D.苻坚2.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
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这首诗描述的是我国哪一个民族的生活:()A.女真族B.匈奴族C.汉族D.契丹族4.关于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比较,不是他们的共同点的是:()A.都是少数民族的杰出首领B.都与汉族政权和亲,密切民族关系C.都建立了少数民族政权D.都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发展生产,创制文字5.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唱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6.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A.辽与西夏B.辽与后周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7.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这种现象约出现于:()A.澶渊之盟前,宋辽争夺燕云十六州B.澶渊之盟后,宋辽保持和平局面C.宋太祖时期,双方互通使节后D.宋太宗时期对辽实行防御政策之后8.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9.西夏和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11.与北宋对峙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吐蕃和北魏B.契丹和西夏C.契丹和匈奴D.西夏和前秦12.关于契丹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B.受到汉文化影响,发展农业生产C.与北宋发生过大规模战争D.始终未与北宋达成和议13.如图是北京通州辽代墓葬出土的酱釉马镫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同步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1 .这次谈判结果保持了辽宋很长时间的和平,有人说这次和平是买来的和平,那么这次谈判指的是()A.宋金和议B.宋夏和议C.浪渊之盟D.海上之盟2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魏晋南北朝一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秦汉时期一中华文明的起源C.隋唐时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D.辽宋夏金元时期一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3 .宋辽澧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4 .下面的少数民族政权与相关民族之间的关联,不正确的是:A.辽一吐蕃族B.西夏一党项族C.金——女真族D.蒙古一蒙古族5 .请你根据下列资料卡片的内容,拟一个标题A.宋金议和B.宋夏议和C,元的统一 D.澧渊之盟6 .建立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的民族是A.藏族B.女真族C.党项族D.蒙古族7 .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
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
请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匹,使双方保持相对和平局面。
A.宋夏议和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漕渊之盟8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逐步兼并了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的许多部落。
这有利于A.鲜卑族的汉化B.契丹国的建立C.党项族的统一D.女真族的崛起9.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名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戌”改为“安肃Z “破虏”改为“永静”等。
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关的史实是()A.陈桥驿兵变B.杯酒释兵权C.浪渊之盟D.北宋建立 10 . 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游猎 的生活。
辽宋时期,口□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
11世纪,完颜部的首领进一步完成了各部的统一。
”材料中应是A.契丹B.党项C.女真D.蒙古11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选项 A B CD 民族契丹 党项 妇工 蒙古 政权辽 金 元 西夏12.下列关于少数民族与建立政权对应正确的是() A.A B.B 阿骨打C.C二、综合题13.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边疆的稳定和政权的稳固。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含答案一、知识结构1.填写下表2.契丹族和党项族1)10世初,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2)11世纪前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建立政权,其首领称帝,定都,史称西夏。
3.辽与北宋的和战1)辽太宗时期,占领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宋太宗时期,北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政策。
3)到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城下,威胁都城开封。
宰相カ劝皇帝亲征,最终打败辽军。
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双方保持和平局面,这次辽宋盟约史称“”。
4.西夏与北宋的关系称帝后,多次率军攻宋,宋朝被动挨打,损失惨重。
西夏虽然军事上屡屡获胜,但国力有限、连年战争使西夏也遭到很大损失。
后来,北宋和西夏议和,订立和约,向宋,宋给西夏。
二、巩固练习1.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结東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可是,北宋并没有恢复汉唐时期的疆域规模,而是出现了三国立的局面。
此时的三个王朝分别是()A.魏、蜀、吴 B.北宋、南宋、辽C.辽、北宋、西夏 D.金、西夏、南宋2.1974年春天,在沈阳市法库县的叶茂台村、农民赵鹏偶然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墓。
后经考古专家鉴定,该墓所属年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由契丹族建立的民族政权曾与北宋处于对峙局面,后签订澶渊之盟实现和平。
该民族政权是()A.辽 B.金 C.西夏 D.吐蕃3.他是党项族的英雄,建立西夏政权,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创制西夏文字。
他是()A.松赞干布 B.阿保机 C.元昊 D.阿骨打4.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
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5.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6.澶渊之盟在客观上的重要作用是()A.消除了民族矛盾 B.维持了相对长期的和平C.削弱了契丹势力 D.导致了北宋的灭亡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步练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选择题(共13小题)1.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2.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3.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5.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6.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7.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C.靖康之役后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8.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9.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10.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11.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12.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史书当中对此事评价不一,下列各项中肯定澶渊之盟积极作用的有()①澶渊之盟对宋朝是一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澶渊之盟是宋辽实力均衡的产物,保持了长期相对和平的局面③北宋大臣说:“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过百分之一”④“(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松赞干布B.元昊C.阿保机D.阿骨打二.填空题(共4小题)14.民族政权,分立更替。
(1)916年契丹首领在上京建立了契丹国。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发动兵变,建立了宋朝。
(3)1038年族首领元昊自立为大夏王,都城设在兴庆。
(4)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称帝建立了金朝,先后灭亡了辽和北宋。
15.观察如图,请将民族政权名称填在相应的方框内。
A西夏B南宋C金。
16.如图:把下列字母填在图中的方框里A:北宋 B 西夏 C 辽。
三.解答题(共3小题)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请回答:(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的政权?(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4)京剧《澶渊之盟》中的剧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18.识图题(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A.B.C.(2)填写建立辽、西夏民族的名称:辽:;西夏:(3)仔细观察上图,你能看出这一时期政治特点吗?(4)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有人说,这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也有人说,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条约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三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
……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
……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
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2)材料一中的“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统称为什么?这一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3)链接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先生对“1005年的协定”的评价。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1.(2017•莒县模拟)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A.北宋与金的争战 B.南宋与辽的争战C.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辽战争的认识.【解答】根据“澶渊之盟”的订立可知,宋真宗时,辽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黄帝亲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杨家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北宋与辽的争战,“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宋辽西夏并立与和战的有关史实.2.(2017•莒县模拟)对澶渊之盟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没有任何积极意义B.使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D.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并立与和战的相关知识,把握对澶渊之盟的正确评价.【解答】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开展贸易.所以澶渊之盟也不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的战和的相关史实.3.(2017春•于都县校级月考)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依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知识.【解答】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都是北宋送给辽和西夏岁币,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后,宋辽之间和宋夏之间都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的局面,有利于宋辽和宋夏之间贸易的发展.故选A.【点评】本题以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民族政权并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4.(2016•祁阳县一模)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辽宋夏金时期历史特征的知识点.【解答】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该时期我国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故选C.【点评】本题以辽宋夏金时期,中国历史出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学生总结、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5.(2016春•东坡区期末)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B.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C.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和辽之间的关系,掌握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解答】1004年秋,辽军南下,深入宋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提出和议.1005年1月北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边境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稳定,双方互使,贸易发展.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澶渊之盟的理解和运用,需要掌握宋辽和议的影响.6.(2016春•昆山市校级期末)下边是某同学整理的学习资料卡片,由于疏忽漏写了标题,请你根据卡片内容,帮他拟一个标题()A.澶渊之盟B.宋夏议和C.靖康之变D.宋金议和【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辽与北宋的关系.【解答】根据题目给出的时间1004年、政权辽与宋及内容影响,可知是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辽与北宋关系的相关史实.7.(2016春•户县期末)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发生在哪一事件后?()A.唐太宗大败突厥后B.澶渊之盟后C.靖康之役后苏辙:《栾城集》D.偃城大捷后【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分析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理解澶渊之盟的影响即可解答.【解答】分析题干材料,“辽与朝廷(即北宋)和好多年,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愿打仗.”体现了辽与北宋的友好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双方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澶渊之盟,需要准确理解的影响.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换来了双方持续百年的和平,有利于双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应该肯定.8.(2016春•湘潭期末)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B.C.D.【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的历史准确识记.【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夏在北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辽、宋、夏、金、元并立时期的主要史实.9.(2016春•吴中区期末)下列人物属于古代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的是()A.完颜阿骨打B.忽必烈C.耶律阿保机D.元昊【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考查了党项族的杰出统治者.【解答】题目给出的阿骨打是女真族人,忽必烈是蒙古族人,阿保机是契丹族人,元昊是党项族人.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相关人物的民族.10.(2016春•深圳期末)宋真宗时,针对辽的大举南犯,坚决主战的大臣是()A.寇准B.宗泽C.岳飞D.于谦【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真宗时坚决主战的大臣寇准.【解答】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时间、经过和影响.11.(2016春•安庆期末)某班举行辩论会,同学们的辩论题目中哪一个准确概括了两宋时期的特征()A.盛世危机B.短暂繁荣C.帝国中兴D.政权并立【考点】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宋时期的特征.【解答】两宋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两宋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故选D.【点评】本题以某班举行辩论会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两宋时期的特征.12.(2016春•海淀区期末)1005年,辽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