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然而,中药作为药品,其使用也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
因此,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对于促进临床质量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良反应概述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和治疗无关的不良症状、情况或疾病,其中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误用、药物滥用、药物中毒等各种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药品质、用药方式、剂量、患者个体差异、环境等。
二、不良反应类型(一)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和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可能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品成分的作用,引起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一些症状或反应。
比如麻黄素可能会导致心悸、头晕、手足发凉等不适症状;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等不适症状。
一般说来,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方式错误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三)药物误用药物误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用药方法或者用药剂量出现误解导致的不良反应。
比如某些患者可能误认为某种药物无害,大量使用后却引起了严重的副作用,或者是误认为某种药物需要长时间连续应用,导致药物过度分解超出理想的剂量范围。
(四)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某种药物使用的失控或者过度使用。
比如在中药市场上,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品牌效应或者是贪图利润,会为增强药品功效添加一些禁止使用、甚至是毒性的药物添加剂,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
(五)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控制剂量、药物自己的有毒成分过高等原因,导致患者中药中毒的现象。
在中药选材和制备过程中须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遵循科学标准化的环境和流程进行药材加工和配伍。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代表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壮骨关节丸等。
1.2.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再障、紫癜、出血、死亡。
代表中药有洋金花、狼毒等。
1.2.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频、尿毒症、肾功能的衰竭。
代表中药为含有马兜铃酸及结构类似成分的马兜铃属中药。
1.2.7过敏反应由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如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属于完全抗原,能直接使人过敏,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斑疹,皮炎等[1]。
2.造成中药的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1医生方面的原因2.1.1辨证施治中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论治的,药证要做到相符,医生要有相当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药证不符,会导致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热证误用大热之附子配合麻黄能加大附子的毒性[2]。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疗效佳,若用于治疗虚寒证的细菌感染则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
2.1.2配伍不当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药物“七情”的配伍原则,要遵循“十八反”“十九畏”注意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金元时期的医家将反药概括为18种,故称“十八反”。
谈谈中药的副作用

谈谈中药的副作用话说是药三分毒,门诊使用中药的频率非常高,大部分病人或多或少均有疗效,但也碰到极少数病人服用中药后出现胃部不适,甚至有出现心悸心慌,口唇发麻,停药后自行缓解,其内在的原因很多,有些中药的成分对于特殊体质的人群比较敏感,或者是某些成分对于特定的人群会导致过敏等情况发生,所以保持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还是非常有必要,通知整理一下相关的资料,对于特殊的人群予以警示:一、谨慎选用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或中成药。
患者经诊断确需要使用毒性中药时,应选用经过严格炮制的饮片,切不可随意选用未经加工炮制的药材入药,并且不得随意加大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
最好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含毒性较大的常见中药有:草乌、川乌、马钱子、附子、关木通等。
二、选用中药或中成药时必须辨证用药,切不可擅自滥用药物,即使滋补类中药也应在中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三、使用中药时切忌随意加大剂量,应严格按照医师处方制定的剂量和疗程正确用药。
药物若服用过长时间可造成体内蓄积性中毒,如长期服用人参也可导致头晕、胸闷、气喘、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四、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煎煮,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五、使用中成药时尽量先使用口服或外用制剂,确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由医生处方使用,如在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报告医生并暂停用药。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体质虚弱者及过敏体质者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六、使用中药期间应谨慎配合使用西药(化学药品)。
有些中药与西药配合使用时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含有枳实的中药与西药呋喃唑酮配合使用可出现中毒反应,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等。
小贴士:服用中药后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药,并跟医生联系,告知相关症状,排查原因,若没有特殊情况,暂缓服用中药,待排查出原因后继续使用,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排除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就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先进行敏感性测试,尤其是对于首次使用的中药。
2. 药物依赖: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使得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递减或无效。
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药物毒性:部分中药可能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时,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二、中药的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应禁止使用大部分中药。
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或经医生评估认为使用中药无风险,则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中药的耐受性较弱,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中药前需要进行医生评估,并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4. 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样,在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也需谨慎使用。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中药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一些使用不当或者配伍不当情况下。
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对于中药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和避免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安全使用。
一、不良反应类型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另一类是药物的质量问题。
1.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化学成分所引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过敏反应、毒副作用、依赖和滥用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毒副作用则是药物直接对人体产生损害,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而依赖和滥用则是长期、大量使用某些中药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
2. 药物质量问题药物质量问题是指药物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药物不纯、掺假、霉变等。
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或者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患者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包括年龄、性别、体质、免疫状况等。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中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与个体的差异有关。
药物因素主要是指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因素。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也会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配伍因素中药的配伍是中药治疗中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不当的中药配伍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有些中药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4. 贮藏、加工和用药方法贮藏、加工和用药方法是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如果中药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变质,就会导致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中药 引起 的肝 损害 较常 见 ,占1. %。在近 l年 的文 献报 道 05 2 0 中 ,总结 其中 引起肝 损害 的常 见单味 中药有雷公 藤 、黄药 子 、金不 换 、何首乌 等;中成药有壮骨 关节丸 、养血生发胶囊 等。
13 过敏 反 应 .
中药 引起 过敏反应 的报道 非常 多 ,占4 . %。既有 1服 用药 , 06 3 : 3 也有外用 药物 ,过敏 反应 的临床表现有 皮肤疾病 、水 肿 、高热 、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如雷 公藤 导 致骨 髓抑 制和 粒 细胞 缺乏 ;六 神 丸 中毒致 心脏 损 害 ;茯苓致支气 管哮喘等呼吸 系统 的损害等 ,占1. %。 67 2
2 中药不 良反应 的 多因素分析
量。
( ) 2 中药 炮制加工 的差 异。
中药 引起 的不 良反 应与西 药有 许多共同点 ,如 均受投药 剂量 、 剂型 、给 药途 径 、药 物问 相互 作 用的 影响 ,也 与用 药者 种族 、性 别 、年龄 等个体 因素 相关 。但 随着科学水 平的不 断提 高 ,随着中成 药使用量的不断增 加 ,随着 A R 告制 度的执行 ,中药 不 良反应现 D报 象不断发生 。
( )中西药 合 用 临 床上 中西药合 用是 普遍现 象 ,根据 笔者 1 对 我院 心 脑 血 管 住 院病 人 用 药 调 查 ,住院 期 间 中西 药 合用 的 占
8 . %。中西药 合用增 加了不 同药物之 间相互作 用和 反应 的机会 , 32 有 些反应尚不能预 测 ,因而很容 易出现 不 良反应 。
质 量 ,有待进 一步 改善 。尤其 是复方 制剂 ,用药 少则几味 ,多则几 十味 ,影响其 质量的因素就 很难控制 。因此 , 很难 保证不 同厂 家同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
中药作为药物,其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生理和生化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药的成分、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其中药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毒性药材某些中药如乌头、雄黄、蝉蜕等,具有明显毒性。
其中所含有毒物质如生物碱、甲酸、氰化物等,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
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中药,有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癫痫等。
预防措施:对于毒性较大的中药,应谨慎使用,并了解其毒性成分及用量。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医师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治疗。
2. 过敏原某些中药如黄芩、黄连、苦参等,含有一些易致过敏反应的有机物质或异物,对某些体质敏感或患有过敏症的人格外危险。
这些过敏原物质会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血管急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敏感体质或有过敏症状的人,应随时关注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前,应先做好相关的过敏测试,判断身体是否适宜用药。
使用中药过程中,不要过量使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3. 含有有害物质中药材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遭受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中药的成分和品质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例如,红花中含有亚硝酸盐,适量使用可以助益,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中药材的储存、加工和评价都应进行规范化治理,特别是在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保障高品质的中药材。
在使用中药时,应选择市场上品质有保证的中药材或制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剂量规定进行用药。
1.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制造技术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一些添加剂和助剂,这些需要直接注射进入人体内,并且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用药安全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良反应的原因。
及其类型结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合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其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对策预防措施中医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重重的考验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
中药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随着其有别于西药制剂的效用,以及其对于特殊病症的特别疗效,发展形势愈来愈好。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发展,诸如中药本身存在着一些的缺陷,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之中。
本文将归纳不良反应的类型、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解析和探讨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药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反应的概述1.1 中药的发展现状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的增强,对医疗保健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回归热”使得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变广和使用频率的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和突显出来。
1.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代表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壮骨关节丸等。
1.2.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再障、紫癜、出血、死亡。
代表中药有洋金花、狼毒等。
1.2.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频、尿毒症、肾功能的衰竭。
代表中药为含有马兜铃酸及结构类似成分的马兜铃属中药。
1.2.7过敏反应由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如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属于完全抗原,能直接使人过敏,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斑疹,皮炎等[1]。
2.造成中药的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1医生方面的原因2.1.1辨证施治中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论治的,药证要做到相符,医生要有相当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药证不符,会导致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热证误用大热之附子配合麻黄能加大附子的毒性[2]。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疗效佳,若用于治疗虚寒证的细菌感染则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
2.1.2配伍不当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药物“七情”的配伍原则,要遵循“十八反”“十九畏”注意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金元时期的医家将反药概括为18种,故称“十八反”。
而相恶则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七情”配伍中相恶,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本草经>指出“⋯⋯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四用相恶者相反”。
有关药物之间的关系属相反相恶者,历代古籍中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同时现在中西药的合用出现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药和西药是完全不同的医药学,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而目前在中西药配伍这方面的搭配基础或和禁忌还是处于空白的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在中西药的联合用药中,配伍不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情况常有,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黄胺药同时服用会引起血尿;含有牛黄成份的中成药与部分西药配伍时,会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丸、牛黄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均含有牛黄,对中枢有抑制作用,与西药吗啡、鲁米那等中枢抑制药并用,会增加中枢抑制药的毒性,引起呼吸困难、昏睡、体位性低血压、昏厥等不良反应[4]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也日益增多,所以对于中药的配伍、中西药的合用,医生要慎重。
特别是注射用药时,更需要谨慎、小心。
2.1.3剂量过大人们现在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中药的安全的,而在这个错误的认识下,对于用药的剂量方面要求不严,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变好加上耐药的形成,加剂量使用普遍存在。
但老人、儿童这一类患者因对药物代谢能力不全机体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积蓄,引起毒物的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损害甚至是死亡。
例如:肾脏的不良反应多与超剂量、超疗程用药有关,占中药不良反应的16.41%。
肾脏是药物的排泄器官,中药一起肾损害的报道越来越多,如木通类[5]。
2.2病人自身的原因2.2.1个体差异人体对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反应的发生常因个体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
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及生理病理条件不同的病人对同一种药物因体质差异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其中妇女三期对许多药物敏感,会引起月经增多、流产、泌乳减少等。
而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也易出现不良反应。
儿童,因其发育未完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婴儿对药物的耐受性更是小,甚为敏感。
老年人,身体上的各个系统、生理功能活动都已经衰退,体质较弱,且多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疾病,对于药物的反应及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同于青年人,在使用中药的时候极易致不良反应。
例如:在鱼腥草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是一般过敏反应,这与患者个体差异或机体免疫有很大关系[6]。
2.3中药自身、来源和炮制等因素2.3.1中药品种混乱来源选择不同中药的来源很广泛,品种繁多。
常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而发生一些中毒反应事件。
一种药物的产地的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药效都有差异,药物的毒性大小强弱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能及的[7]。
而目前中药市场缺乏规范,中药材品种混乱。
如木通,国内一些学者指出木通等中药材含有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
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其主要成分是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l 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无肾毒性,有利尿作用[8]。
2.3.2中药自身的毒性古语:“是药三分毒”。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药物的偏性。
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毒”、“有毒”。
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等,统称为“毒”或“有毒”[9] 。
2.3.3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重要的关卡,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炮制来清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尤其是一些药性较峻烈的中药,更是需要经过炮制以达到制毒、去毒改变和缓和它的药性。
可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药制药理论体系及民族用药习惯,加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药材的药理、药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也较大,使得不同省份在炮制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炮制规范[10]。
使得药材在流动中质量参差不齐,而现如今因炮制方法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甚多。
3.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3.1大力宣传[11]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凡事都有两面性,中药当然也不例外,有它疗效的一面也有副副作用、不良反应的一面。
医生或药剂人员甚至患者,必须懂得这个道理。
患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各媒体也应大力普及药物知识,逐渐改变民间和有关媒体对中药安全及其毒性作用所存在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
3.2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目前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立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监测工作刻不容缓。
在国际上药品的不良反应发展很是迅速,特别是西方国家,而我们国家对于这方面是相对比较落后。
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去多借鉴多学习多方面的去了解相关资料,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探索,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
3.3重视规范中药的炮制毒剧药的炮制历来是医家非常关注的重点,毒剧中药若不经过炮制或炮制不当,不但达不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12]。
而目前中药的炮制规范存在一些差异,不同地区同一种药物炮制的规范就有差异。
现在我们应该以道地药材的炮制方法为主,统一修订逐步完善中药的炮制规范。
3.4合理配伍药物间通过配伍,可使药物的整体毒性减低或消除。
如生乌头毒性大,配伍蜂蜜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配伍的不合理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临床上确是需要配伍用要或中西药合用,就必须先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多方考虑借鉴相关的案例、材料,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中药是不良反应是确实存在的,对于这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它,正确合理的去使用,相信只要真正的认识到了,一定可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让中药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安全有效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1]李神革,中药不良反应及防治[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7);1349[2] 周陶然;张虹正视中药“不良反应”[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3[3] 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2,16(5):61-62.[4] 张晓晔浅谈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39-140[5] 扎西翁姆浅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内肛科技,2009,5:43[6]张周鱼腥草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35-136[7] 王训乐临证医疗中饮片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1);69-70 .83[8] 陈亚兰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07[9] 景秀荣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J] 山西医药杂志2009: 38(10):941[10] 冯陆冰.孙立靖论中药不良反应[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585-586[11] 孙晓明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78-179[12] 方前波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l6(3):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