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最后的晚餐》有感
最后的晚餐心得体会

最后的晚餐心得体会
《最后的晚餐》是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非常著名的艺术作品,描绘了耶稣和他的十二门徒在最后一次晚餐中的情景。
这幅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一些思考。
首先,这幅画作展示了人类的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
在画中可以看到每个门徒的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都不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有的人看起来沉思,有的人看起来惊讶,有的人表现出不安和困惑。
这些不同的反应让我想到了在重要时刻,每个人可能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内心思考和情感体验。
此外,画中的耶稣被描绘得相对安静和平静,似乎已经知晓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
这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敬畏之情。
耶稣面对背叛和被批评的命运,并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恐惧,而是持有宽容和勇气面对。
这让我思考到了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宽容与勇气的重要性。
最后,这幅画作也展示了友谊和团结的力量。
尽管在画中的门徒们个性和思考不同,但他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共进晚餐,彼此共享和谐的时刻。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团结的群体可以战胜困难和挑战,共同创造美好。
总的来说,《最后的晚餐》通过精湛的绘画和描绘人类的情感与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我对人类情感和心灵的思考。
它让我思考到了个体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友谊和团结的力量。
这幅作品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发了我对人类心灵的探索和思考。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精选3篇)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精选3篇)最后的晚餐读后感(精选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的晚餐读后感(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1 翻开封面,我开始畅读着《最后的晚餐》。
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小骡子是谁的孩子》,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心中的答案毫无疑问:小骡子肯定是骡子妈妈和骡子爸爸的孩子。
看完故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骡子是马妈妈和驴爸爸生的孩子。
《耳朵的风波》讲述着许多昆虫的“耳朵”,它们生长的位置很奇特。
就如我们平时熟悉的苍蝇,它的听觉器官长在翅膀基部的后面,蝉的.耳朵却长在肚子下面等。
你说奇怪不奇怪?我的小脑袋里总认为,世界上只有长满绿叶的大树,故事《树子餐厅》告诉我,世界上竟然然还有长着面包、蛋、牛奶的大树,你说奇怪不奇怪。
《比胆儿大》中小小的牙签鸟、虎雀竟然会飞到大大的鳄鱼和老虎口中,难道它们不怕被它们吃掉,一行一行看下去,原来,它们是在啄食鳄鱼老虎牙缝里的肉屑,它们吃饱后,又清洗鳄鱼和老虎的口腔,互惠互利,产生“共栖”现象。
《最后的晚餐》讲述生物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这就是食物链。
书的奇闻异事真是历历在目,我快乐地畅读着。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2 当耶稣在餐桌上说有人出卖了他时,众门徒的表现各不相同,而真正的叛徒——犹大的表现却与众不同。
在十二个们徒中,犹大没有被分到另一边,而是和其中五位门徒一起坐在耶稣的右手边。
我把电脑上的照片放大,再放大,心中涌起了一股奇异的感觉。
大了,更大了,犹大的形象像被揭开了盖在上面的层层纱布般,一点一点的鲜明起来。
我终于把他看清楚了。
他的脸上露出惊恐的神色,他的眼睛里透露出紧张,眉毛微微皱着,仿佛在想着怎么逃走,仔细看着他,你会怀疑这就是一个真的人,而不是用笔画出来的人物。
他那不安的眼神,微微皱起的眉头,好像在暗示他就是叛徒。
壁画最后的晚餐观后感500

壁画最后的晚餐观后感500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所创作的一幅著名壁画,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
这幅壁画描绘了耶稣与他的门徒们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场景,是基督教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当我欣赏这幅壁画时,我被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所震撼。
达芬奇巧妙地运用了透视和构图技巧,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透视感。
每个人物的表情和动作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紧张的气氛。
这幅壁画也让我思考起人性和信仰的问题。
画面中耶稣及其门徒们的形象各不相同,他们的表情和姿态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这让我想到,在面对困难和抉择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和选择,而这些选择可能会决定他们的命运。
此外,这幅壁画也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的力量。
通过艺术家的笔触,我们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
《最后的晚餐》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观看《最后的晚餐》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体验和思考。
这幅壁画不仅展示了达芬奇高超的绘画技巧,更引发了我对人性、信
仰和艺术的思考。
它让我意识到,艺术作品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触动人们的心灵,引发对生活的深入思考。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篇一:最后的晚餐影评个罹患绝症的老流浪汉,却是一位隐藏很深的小提琴大师,在临终前,他的愿望就是克服贫穷和偏见,到一直向往的餐厅,吃一顿像样的晚餐。
故事好像已经有了套路,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好莱坞似的电影情节,等待着大师传奇身世的揭晓。
但导演铺设了大大悬念,却没有讲出一个《海上钢琴师》般的传奇故事,这难道是没填起来的大坑吗?不是。
关键是得换个角度。
可能,导演不是要讲“他”的故事,而是在讲“你我”的故事,作为旁观者,像出现在影片里的医生、顾客以及老板一样,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迫切的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医生说,你得好好照顾自己,别干些没意义的事儿。
顾客说,我喜欢听你拉小提琴,先别着急吃,给大家拉一曲。
餐厅老板说,我可怜你,这顿饭免单。
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的观念跟影片里的衣食无忧的配角角色一样,手里拿着一只碗,说:“嗟,来食”,然后还我一个好听的故事。
那好吧,在一连串的拒绝失败之后,老人终于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底线:“你们让我吃我就吃,让我拉我就拉,让我不买单就不买单!老子花自己赚来的钱吃顿饭怎么了!老子不是卖艺的!”如果站在主角的立场上,如果我是这个流浪汉,心里肯定会像上述一样破口大骂。
老人已经反复向“好心人”强调:“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但好心人从来不以平等的眼光来看他。
——不想说明黑白照片是怎么回事,不想说明小提琴大师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不想说明这最后的晚餐缘起何处。
影片中有多处老人独自一人的段落:坐在公园长椅上犹豫不定,在街头徘徊纠结要不要卖艺赚钱,等在餐馆门口揪着胡子,影片用那一首反复出现的主题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虽然在影片的节奏上和镜头的转接上,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但内心的纠结已经表现到位。
其实,导演不是什么故事都没讲:琴艺绝伦,却许久不碰,可见这琴有着特殊的意义,绝不以卖艺为生,很有伯牙摔琴的意思;而他三番五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可能是为了某种约定,在非做不可的时间里,只能采取了非常手段。
观后感-最后的晚餐观后感 精品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篇一:最后的晚餐影评个罹患绝症的老流浪汉,却是一位隐藏很深的小提琴大师,在临终前,他的愿望就是克服贫穷和偏见,到一直向往的餐厅,吃一顿像样的晚餐。
故事好像已经有了套路,我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好莱坞似的电影情节,等待着大师传奇身世的揭晓。
但导演铺设了大大悬念,却没有讲出一个《海上钢琴师》般的传奇故事,这难道是没填起来的大坑吗?不是。
关键是得换个角度。
可能,导演不是要讲“他”的故事,而是在讲“你我”的故事,作为旁观者,像出现在影片里的医生、顾客以及老板一样,我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迫切的表达着自己的意愿。
医生说,你得好好照顾自己,别干些没意义的事儿。
顾客说,我喜欢听你拉小提琴,先别着急吃,给大家拉一曲。
餐厅老板说,我可怜你,这顿饭免单。
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我们的观念跟影片里的衣食无忧的配角角色一样,手里拿着一只碗,说:“嗟,来食”,然后还我一个好听的故事。
那好吧,在一连串的拒绝失败之后,老人终于守住了自己最后的底线:“你们让我吃我就吃,让我拉我就拉,让我不买单就不买单!老子花自己赚来的钱吃顿饭怎么了!老子不是卖艺的!”如果站在主角的立场上,如果我是这个流浪汉,心里肯定会像上述一样破口大骂。
老人已经反复向“好心人”强调:“这件事对我很重要!”但好心人从来不以平等的眼光来看他。
——不想说明黑白照片是怎么回事,不想说明小提琴大师为什么会沦落至此,不想说明这最后的晚餐缘起何处。
影片中有多处老人独自一人的段落:坐在公园长椅上犹豫不定,在街头徘徊纠结要不要卖艺赚钱,等在餐馆门口揪着胡子,影片用那一首反复出现的主题曲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虽然在影片的节奏上和镜头的转接上,还有可以进步的地方,但内心的纠结已经表现到位。
其实,导演不是什么故事都没讲:琴艺绝伦,却许久不碰,可见这琴有着特殊的意义,绝不以卖艺为生,很有伯牙摔琴的意思;而他三番五次拒绝别人的“好意”,可能是为了某种约定,在非做不可的时间里,只能采取了非常手段。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

《最后的晚餐》观后感《最后的晚餐》观后感当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晚餐》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第一次看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之前我就听过关于画上的故事:耶稣已经预知自己的死期将至,并认为自己的门徒中有一个人背叛了自己,在逾超节的`晚上与众弟子聚餐,目的是要当众揭露叛徒。
当耶稣入座后即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人类的儿子将如预定的一般,离开世界,但把人类的儿子卖掉的人要获得罪谴。
”说完此话,引起在座的众弟子一阵骚动,十二个门徒都相应表现出来极大的震动:有的向老师表示忠诚;有的大感不惑,想要打听那个叛徒究竟是谁;有的向长者询问,到底谁是那个不忠的人,会做出如此卑鄙的事。
后来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出卖耶稣的人就是那个紧紧捏着钱袋的犹大。
画面的背景很简单:空旷的房间,明亮的窗户,一张长长的餐桌。
全画总共十三人,耶稣居于画面中间的位置,整幅画的排列是根据每个人的内心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了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画面中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
达芬奇利用餐桌这个有限的空间,用透视法画出了画面的深远,予以观众心理的错觉。
所有人物都被画在阳光中,显得十分清晰,而背叛者犹大的脸和一部分身体处在黑暗的阴影里。
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在绘画上是由达芬奇开始利用并创造的。
我通过这种画法仿佛看到了这个事情的全过程,耶稣是怎样说出那句让人震惊的话,菲利普是怎样一跃而起,犹大当时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这都给了欣赏者足够的想象空间!作者使处于静态的画面成为一出戏剧的缩影,我想,这应该是情节性绘画所要去追求的最高的境界吧。
最后的晚餐的心得体会

最后的晚餐的心得体会《最后的晚餐》是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创作的,是所有以此为主题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
这幅画无疑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和大家分享一下最后一顿晚餐的经历吧。
请参考。
_最后的晚餐的心得1_在庆祝逾越节的前夕,耶稣和他的十二个门徒坐在餐桌旁庆祝逾越节。
桌子上有十三个人,这是他们最后一次一起吃饭。
饭桌上,耶稣突然觉得很烦,告诉门徒,他们中有一个人会背叛他;但耶稣没有说自己是犹大,门徒也不知道谁会背叛耶稣。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以这个主题创作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他把这幅画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
十二个门徒坐在餐桌旁,分成四组。
耶稣坐在餐桌中央。
他悲伤地摊开双手,表示他的一些弟子背叛了他。
大多数门徒兴奋得跳了起来,但耶稣的形象是如此平静。
我们可以在背景墙的窗口看到他清晰的轮廓。
透过窗户,我们可以看到宁静的风景。
蓝天就像一个光轮围绕在耶稣的头上。
在耶稣右边的人群中,我们看到一张黝黑的脸,向后靠着,好像在从耶稣身边退缩。
他手肘搁在餐桌上,手里拿着一个钱包。
我们知道他就是叛徒,加略人犹大。
犹大手里的钱包是他的象征,提醒我们他是为耶稣和其他门徒存钱的人,钱包里有卖耶稣所得的30个银币的报酬。
即使他没有拿钱包,我们也可以通过达芬奇的画来告诉邪恶的敌人犹大。
犹大的侧影旁边是圣彼得。
我们还可以看到他银白色的手。
他倾向于年轻的圣约翰。
彼得的右手,挂在他的臀部,握着一把刀,好像是偶然,刀尖正对着犹大的背后。
圣约翰的头垂在彼得身上。
在所有的门徒中,他是耶稣最喜欢的一个。
约翰像耶稣一样冷静。
他听懂了主人的话。
耶稣左边是小雅各。
他试图理解他听到的可怕的话,他张开双手尖叫。
从雅各布的肩膀上看去,我们看到了圣托马斯,困惑的托马斯,他举起的手指显示出怀疑的目光。
在小雅各的另一边,圣斐理伯向耶稣靠过来,把手放在他的胸前,好像在说:“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永远不会背叛你。
”他的脸因爱和忠诚而憔悴。
最后的晚餐的心得范文

最后的晚餐的心得范文《最后的晚餐》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创作的一幅代表作品,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绘画之一。
这幅画是为米兰圣玛利亚教堂修道院的修道士所创作的,它描绘了耶稣和他的十二位门徒在最后一餐中的情景。
这幅画通过生动的形象、细腻的细节和绘画技巧,使人们能够深入体验耶稣最后一次与门徒相聚的感受。
我在欣赏这幅画时,深受其启发,反思人类的信仰、友谊和自由意志。
以下是我对《最后的晚餐》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幅画深刻地展现了耶稣的大爱和奉献精神。
耶稣是基督教的创始人,他代表着爱、和平和宽恕。
而在《最后的晚餐》中,他的形象仍然保持着温和的表情和慈悲的眼神。
他的手臂展开,仿佛在宽容地接受世人的一切。
他自己已经预感到将会被背叛和遭受死亡的痛苦,但他仍然选择坚定地走上十字架。
通过这幅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爱的伟大和无私,耶稣的奉献精神让我对人类的爱和关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这幅画呈现了友谊和团结的力量。
《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与他的十二位门徒共进晚餐的场景。
这个场景充满了和谐和亲密,每个门徒的姿态和表情都表达了他们之间特殊的关系。
无论是行为活泼的彼得,还是忧郁的多马,他们在这一刻都围绕着耶稣,成为坚定而彼此依赖的团体。
这使我想起了友谊的重要性,友谊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支持。
正是因为耶稣和门徒之间的友谊,他们才能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刻,传播福音的大使命。
再次,这幅画反映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在画中,耶稣透露出他将会被背叛的事实。
然而,他并没有责备或控制任何人,而是给予了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机会。
门徒们各自的表情和反应不同,有的惊讶、有的犹豫、有的愤怒,这体现了每个人自由意志的体现。
这幅画提醒着我们,在人生的抉择中,我们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和后果。
自由意志是我们每个人的特权,也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
最后,这幅画通过其艺术手法和细节描绘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仔细观看,你会发现画中的一些细节,如食物的烟雾、光线的投射和人物的表情,都令人难以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最后的晚餐》有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曾以《最后的晚餐》而轰动全世界。
这幅作品创作于15世纪80年代,是达·芬奇应邀为米兰圣玛亚·德拉·格拉契修道院食堂所作的壁画。
《圣经》的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说到,耶酥在耶路撒冷的神殿上,猛烈抨击伪善之人,称他们是毒蛇的子孙。
为此耶酥遭到宗教敌人的反对和迫害,而耶酥的弟子犹大在黑暗势力面前贪生怕死,接受“贿金”,背叛耶酥,助敌逮师。
预知其事的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揭露了犹大的变节行径。
画家在熟读并领悟《圣经》的情况下,借这一题材表现了耶酥与犹大之间的正义与反叛冲突,描绘了一幅戏剧性的画面。
作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与宗教神权文化相对立的人文主义思想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它以人文主义的世俗性与封建主义文化的宗教性质截然对立。
同时,作品继承学习了古典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方法,适应了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结合的要求,在人文主义美术作品中揭开了美术史上不同凡响的一页。
这无疑是这幅壁画为什么会产生震惊世界的轰动效果的原因之一。
此外,作品无论是在主题的构思,人物性格的刻画,还在构图安排的严谨,创作手法的巧妙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耶酥在餐桌上突然对众门徒宣布“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中有一人要出卖我”的一刹那,十二门徒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姿态、神情和骚动,就已经跃然纸上了,从画面的右边开始,有展开双手的西门,有倾耳谛听的达太,有双臂回伸的马可,有两手按胸的菲里普,有大声惊呼的约翰,有暴烈不满的彼得,更有卑鄙阴险、背信弃义的犹大,震惊有疑的安得烈,无比警觉的小雅各,还有异常冷静的马太……整幅作品显得严肃而紧张。
其人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而且鲜明地反映出十二门徒不同的性格、气质、身份和地位。
个性分明且颇具活力表明所有人物都有来自于现实生活。
这也就足以证明作者为这幅画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无怪德国大诗人歌德称赞这幅画是“一切都是那么栩栩如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每个人的外形和特征,同他们所听到的,他们所遭受的,完全相吻合,表情逼真而有力度”。
在画面的布置与构图上,作者又作了探索性的而又合情合理的安排,即十二门徒被分成四组,每组三人彼此呼应,互相联系,同时都以耶酥为中心一字排开。
独特新颖的构图,无疑使画面更趋集中、完美。
每当看到这幅画,我都会觉得,仿佛自己此刻参加了耶酥与门徒的这次晚餐,仿佛自己听到七嘴八舌纷纷议论的声音。
同时也似乎觉得,达·芬奇笔下的门徒形象就在身边,作品的“紧扣现实”时时令我震惊。
其门徒或惊异,或恐慌,或愤
怒,或疑惑,或剖白的种种心理性格,也就深刻地再现出不同身份、地位、性格、气质的人在某种“骚动”后的种种姿态与意识活动。
这样一个个的面孔也就构成了现实社会复杂纷繁的生活状况。
这也不无体现出达·芬奇卓越的洞察力与高超的艺术技巧。
其给人的“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和其贴近现实的艺术效果也是作者巧妙的创作手法的体现与结晶!
这样一来,纷繁复杂的画面也显得浓缩凝练,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自然流露于画表。
与此同时,我们看得出,作者的每一笔都是经过慎重考虑仔细琢磨的。
画家笔触所表现的安详与活力、稳定与轻巧之间的奇妙结合,使作品达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
如此以至,达·芬奇的著名的《最后的晚餐》自然是无愧于“所有伟大画卷的最佳品,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之美誉的。
(指导老师: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