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

降、性欲减退、早醒,以及心境低落呈晨重夕轻的节律改变 (3)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4)可存在某些精神病性症状,但不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若同时符合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在精神病性症状缓解 后,满足抑郁发作标准至少2 周。 (5)抑郁症的病程特点大多都具有发作性病程,而在发作间 歇期精神状态可恢复病前水平;既往有类似的发作,或家族 中有抑郁症遗传史,对诊断均有帮助。
2020/1/12 8
抑郁症的现状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 ; 抑郁症总体识别率低 —内科医师识别率55.6%;上
海的识别率21%(WHO多中心合作研究); 重视不够,治疗/干预率低。
2020/1/12 9
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有关
生命早期
遗传易感性
成
Life Events
4治疗
抑郁症的全病程治疗
急性期:
目标:症状缓解,功能恢复,生活质量提高; 时间:8—2周; 方法:药物(全);心理(轻中、联合);物理治疗(敏感、重度),其他如光照治疗、运动疗法; 巩固期: 目标:防止复燃; 时间:4—9月; 原则:急性期治疗方案、药物剂量、使用方法保持不变; 方法: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阶段性物理治疗; 维持期治疗: 目标:防止复发; 时间:一般2-3年; 原则:敏感患者:有三次及以上抑郁发作或者慢性抑郁障碍的患者,存在复发风险的附加因素(如存在残
诊断
西医诊断: 2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3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2周。 4排除标准 (1)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

郁病(广泛性焦虑障碍)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2011年)。
郁病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感,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由于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失所养,五脏气机失和,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lO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
基本特征为泛化且持久的焦虑,不局限于甚至不是主要见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
如同其他焦虑障碍,占优势的症状高度变异,但主诉常见:总感觉到神经紧张、发抖、肌肉紧张、出汗、头重脚轻、心悸、头晕、上腹不适。
病人常诉及自己或亲人很快会有疾病或灾祸临头。
这一障碍在女性更为多见,并常与应激有关。
病程不定,但趋于波动并成为慢性。
诊断要点: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6个月)内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l)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2)运动性紧张(坐郾不安、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3)自主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儿童突出的表现可能是经常需要抚慰和一再出现躯体主诉。
出现短暂的(一次几天)其他症状,特别是抑郁,并不排斥广泛性焦虑作为主要诊断,但患者不得完全符合抑郁障碍、恐怖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障碍的标准。
(二)证候诊断1.肝郁化火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脘腹不适,痞塞满闷,胸胁胀痛,咽中不适,如物梗阻,面红目赤,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痰热扰心证:心烦易怒,紧张不安,痰多呕恶,少寐多梦,头晕头胀,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肾不交证:心烦失眠,心悸,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梦遗,潮热盗汗。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在当代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痛苦。
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1.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中医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心身疾病。
中医将其归类为“郁证”,认为其发生与情志困伤、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失调等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脾胃等。
1.2 西医对抑郁症的认识西医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由神经递质不平衡、脑区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电击疗法等。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依据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理论基础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整体观念认为抑郁症是一个整体,包括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应该从这种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
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的辨证论治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选择中医的方剂和针灸等治疗方法。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实践2.1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综合疗法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中,综合疗法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式。
综合疗法通常包括中药治疗、心理治疗和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2.2 中药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中药治疗抑郁症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等。
这些方剂常常能够调理气血、平衡阴阳,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2.3 心理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的作用心理治疗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疏导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7-01-10T09:42:32.760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25期作者:何春英[导读] 近年来社会压力较大,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1]。
湘乡市中医医院湖南湘乡 411400【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0例。
给予西药组患者度洛西汀治疗,中西结合组在西药组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我院自拟的解郁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况及焦虑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中西结合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00%,明显高于西医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比较,SDS得分、SAS得分均明显降低,且中西结合组均低于西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抑郁症近年来社会压力较大,抑郁症的发生率呈明显增长趋势[1]。
抑郁症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悲观、沮丧、烦躁不安等,部分患者甚至存在自杀倾向,严重的威胁患者身心健康。
随着医学模式的进步与发展,抑郁症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2]。
常规西医方案治疗抑郁症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抑郁症取得的效果较为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纳入标准: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3];症状包括:愉快感丧失;注意力降低;自信降低;食欲下降;有自杀的倾向;精力降低;无价值感;睡眠障碍;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50例。
中西结合组:年龄40~70岁,平均(54.1±0.9)岁。
西医组:年龄42~69 岁,平均(55.2±0.3)岁。
中医院郁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委员会1991年制定的《情感性(心境)障碍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标准》,以及2000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实证1肝气郁结证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
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脱闷暧气,腹胀便薄,妇女月经不调。
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调中。
方药:炒桅子15g,醋香附15g,琥珀粉7.5g,首乌藤50g,柴胡15g,当归15g,淡豆豉20g,炙远志15g,白芍15g,川尊15g,郁金30g,炒酸枣仁30g等。
若见失眠不寐者,加夜交藤40g,柏子仁15g;暧气重者,加旋覆花10g,苏梗10g;月经不调者,加丹参10g,红花10g,赤芍10g;健脾祛湿须加入乌药10g,茯苓15g;饮食积滞腹胀则加入焦三仙各15g,鸡内金10g,莱瓶子IOg等。
中成药:越鞠丸,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
解郁安神颗粒,每次10g,温水送服,日3次。
舒肝解郁胶囊,每次2粒,温水送服,日3次。
2气郁化火证症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
眩晕,头痛,头胀,目赤,失眠,口干口苦,嘈杂吞酸,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
方药:炒桅子15g,醋香附15g,琥珀粉7.5g,首乌藤50g,柴胡15g,淡豆豉20g,白芍15g,川苜15g,郁金30g,黄连10g,黄苓10g,龙胆草IOg等。
若见口苦便秘重者,加生大黄10g,芒硝5g,厚朴10g;肝火上炎者,加菊花10g,钩藤15g,白痍藜10g;呕恶吞酸明显者加入清半夏10g,海螺的20g;小便频数则加入泽泻15g,车前子10g,川木通IOg等。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每次1丸,温水送服,每日2次。
(二)虚证1心肾阴虚证症状:情绪不宁,心烦而悸,口咽干燥。
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兼遗精,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甚则无苔。
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门诊中医临床路径

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抑郁症的轻度抑郁发作患者。
一、郁病(抑郁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郁病(TCD编码:BNG1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世界卫生组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郁病(抑郁症)临床常见证候:(1)肝郁脾虚证(2)肝郁气滞证(3)心脾两虚证(4)肾虚肝郁证(5)肝胆湿热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郁病“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门诊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郁病(TCD编码:BNG110)和抑郁症(轻度抑郁发作)(ICD-10编码:F32.0)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伴有严重脑、心、肝、肾功能不全等躯体疾病的患者。
(2)伴有严重消极观念、有自杀自伤倾向者。
(3)儿童和妊娠期妇女。
(4)不愿接受中医治疗的患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郁病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和舌、脉象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就诊当天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理测量: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焦虑评定量表评定。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甲状腺功能、B超、经颅多普勒、胸部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头颅CT或MRI,五态人格、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CL-90等。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中西医药物治疗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案。
西医方面,主要使用抗抑郁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有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氟西汀)、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患者的情绪症状。
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优点是起效快,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口干、恶心、便秘等。
一些抗抑郁药物在长期使用后,可能会导致耐药性和戒断症状。
中医方面,治疗抑郁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针灸疗法。
中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逍遥丸、安宫牛黄丸等。
这些中药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患者的心情和睡眠质量。
中药治疗需要个体化用药,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则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改善抑郁症状的目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的方法逐渐受到关注。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配合抗抑郁药物,可以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患者情绪和心理状况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项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抑郁程度和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也是抑郁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都可以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缓解抑郁症状。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概率。
中西医药物治疗抑郁症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的具体症状和需要,医生会综合考虑使用抗抑郁药物、中药和心理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都有所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差异。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积极与医生沟通,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根据中医文献中的描述,古人将抑郁症多归属于“郁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可以归于“不寐”等病。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气血失调,进而引起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五脏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
【诊断】一、西医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D—10诊断标准。
(二)、诊断要点: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等临床特征来诊断。
密切的临床观察,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及纵向病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更明显。
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如出现则有助于诊断。
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感到自己无能力、无作为,觉得自己连累了家庭和社会;回想过去,一事无成,并对过去不重要的、不诚实的行为有犯罪感;想到将来,感到前途渺茫,预见自己的工作要失败,财政要崩溃,家庭要出现不幸,自己的健康必然会恶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概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根据中医文献中的描述,古人将抑郁症多归属于“郁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又可以归于“不寐”等病。
多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气血失调,进而引起功能性心理与情感障碍、睡眠障碍以及五脏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症候群。
【诊断】一、西医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D—10诊断标准。
(二)、诊断要点:抑郁症的诊断主要应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等临床特征来诊断。
密切的临床观察,把握疾病横断面的主要症状及纵向病程的特点,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临床诊断的可靠基础。
其主要临床表现有:1、情感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
患者终日忧心忡忡、郁郁寡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平时非常爱好的活动如看足球比赛、打牌、种花草等也觉乏味,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更明显。
典型的病例其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节律的特点,即情绪低落在早晨较为严重,而傍晚时可有所减轻,如出现则有助于诊断。
在情感低落的影响下,患者自我评价低,自感一切都不如人,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自己,常产生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
感到自己无能力、无作为,觉得自己连累了家庭和社会;回想过去,一事无成,并对过去不重要的、不诚实的行为有犯罪感;想到将来,感到前途渺茫,预见自己的工作要失败,财政要崩溃,家庭要出现不幸,自己的健康必然会恶化。
在悲观失望的基础上,产生孤立无援的感觉,伴有自责自罪,严重时可出现罪恶妄想;亦可在躯体不适的基础上产生疑病观念,怀疑自己身患绝症等;还可能出现有关系、被害妄想等。
部分患者亦可出现幻觉,以听幻觉较常见。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开不动了”。
临床表现为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患者感到脑子不能用了,思考问题困难,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
3、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
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不想去上班,不愿外出,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严重时,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可达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
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
严重抑郁发作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促进计划自杀,发展成自杀行为。
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长期追踪发现,约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死于自杀。
自杀观念通常逐渐产生,轻者仅感到生活没意思,不值得留恋,逐渐产生突然死去的念头,随抑郁加重,自杀观念日趋强烈,千方百计试图了结自己。
4、躯体症状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阳痿、闭经、乏力等。
躯体不适主诉可涉及各脏器。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
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
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为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抑郁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之为轻度抑郁。
主要表现情感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易疲劳,自觉日常工作能力及社交能力有所下降,不会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临床症状较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为重。
老年抑郁症患者除有抑郁心境外,多数患者有突出的焦虑烦躁情绪,有时也可表现为易激惹和敌意。
精神运动性迟缓和躯体不适主诉较年轻患者更为明显。
因思维联想明显迟缓以及记忆力减退,可出现较明显的认知功能损害症状,类似痴呆表现,如计算力、记忆力、理解和判断能力下降,国内外学者将此种表现称之为抑郁性假性痴呆。
躯体不适主诉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常常纠缠于某一躯体主诉,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
病程较冗长,易发展成为慢性。
(三)、西医鉴别诊断1、继发性抑郁障碍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等均可引起继发性抑郁障碍,与抑郁症的鉴别要点:①前者有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或有服用某种药物或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体格检查有阳性体征,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有相应指标的改变。
②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遗忘综合征及智能障碍,后者除谵妄性躁狂发作外,无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及智能障碍。
③器质性和药源性抑郁障碍的症状随原发疾病的病情消长而波动,原发疾病好转,或在有关药物停用后,情感症状相应好转或消失。
④前者既往无抑郁障碍的发作史,而后者可有类似的发作史。
2、精神分裂症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或抑郁性木僵须与精神分裂症或其紧张型鉴别。
其鉴别要点为:①抑郁症以心境低落为原发症状,精神病症状是继发的;精神分裂症以思维障碍为原发症状,而抑郁症状是是继发的②抑郁症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的协调性好于精神分裂症。
③抑郁症是间歇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精神分裂症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病程,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改变。
④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3、心因性抑郁鉴别要点在于患者的起病和精神症状与心理因素联系密切。
临床症状充分反映心因内容,情绪波动性大,无晨重晚轻的节律改变,易受外界影响。
此外,精神活动迟滞不明显,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有与创伤有关的恶梦、梦魇,与抑郁症以早醒多见不同。
情绪多为怨天尤人,而很少责备自己。
此外,心因性抑郁的患者常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有反复的闯入性回忆。
4、抑郁症与恶劣心境障碍国内外随访研究表明两者之间无本质的区别,同一患者在不同的发作中可一次表现为典型的抑郁发作,而另一次可为恶劣心境障碍,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不同,或病期的差异。
但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仍有区别,主要鉴别点:①前者以内因为主,家族遗传史较明显;后者发病以心因为主,家族遗传史不明显。
②前者临床上精神运动性迟缓症状明显,有明显的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性欲降低、早醒及晨重夜轻的节律改变;后者均不明显。
③前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后者无。
④前者多为自限性病程,后者病期冗长,至少持续2年,且间歇期短。
⑤前者病前可为循环性格或不一定,后者为多愁善感,郁郁寡欢,较内向。
二、中医辨证:主要以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失眠健忘,胸胁胀闷或疼痛,不思饮食,脉弦为主症。
(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脉弦数。
(3)血行郁滞证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头痛,失眠,健忘,或胸胁疼痛,或身体某部有发冷或发热感,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
(4)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5)心神惑乱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詈骂喊叫等多种症状,舌质淡,脉弦。
(6)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7)心阴亏虚证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8)肝阴亏虚证情绪不宁,急躁易怒,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或头胀且痛,面红目赤,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治疗】一、西医治疗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有效率约60%~80%。
虽然抗抑郁药的维持用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但不能防止转向躁狂发作,甚至可能促发躁狂的发作,当使用抗抑郁药物发生转躁时,即应按双相障碍治疗。
(1)、常用的抗抑郁药①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目前已在临床应用的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草胺、西酞普兰。
有效治疗剂量氟西汀为20mg/日、帕罗西汀20mg/日、舍曲林50mg/日、氟伏草胺100mg/日、西酞普兰20mg/日。
少数疗效欠佳者剂量可加倍,个别病例的剂量可更大一些。
由于SSRIs的半衰期都较长,大多在18~26小时,每日只需服药一次。
见效需2~4周。
SSRIs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尤其是抗胆碱能及心脏的不良反应少。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便秘、腹泻、口干、震颤、失眠、焦虑及性功能障碍等,偶尔出现皮疹,少数患者能诱发轻躁狂。
不能与MAOI合用。
②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双重摄取抑制剂(SNRIs):SNRIs疗效肯定,起效较快,有明显的抗抑郁及抗焦虑作用。
对难治性病例亦有效。
主要有文拉法辛,有效治疗剂量为75~300mg/日,一般为150~200mg/日,速释剂分2~3次服,缓释剂为胶囊,日服1次。
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口干、出汗、乏力、焦虑、震颤、阳痿和射精障碍。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有关,大剂量时部分患者血压可能轻度升高。
无特殊禁忌证,严重肝、肾疾病、高血压、癫痫患者应慎用。
不能与MAOIs联用。
③NE和特异性5-HT能抗抑郁药(NaSSAs):米氮平是代表药,有良好的抗抑郁、抗焦虑及改善睡眠作用,口服吸收快,起效快,抗胆碱能作用小,有镇静作用,对性功能几乎没有影响。
起始剂量30mg/日,必要时可增至45mg/日,晚上顿服。
常见不良反应为镇静、倦睡、头晕、疲乏、食欲和体重增加。
④三环类及四环类抗抑郁药:米帕明(丙咪嗪)、氯米帕明(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及多塞平(多虑平)是临床上常用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抑郁症的急性期和维持治疗,总有效率约为70%,对环性心境障碍和恶劣心境障碍疗效较差。
临床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有效治疗剂量为150mg~300mg/日,分2次口服,也可以每晚睡前一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