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产生泡泡的秘密教学设计
粤教粤科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粤教粤科版(2017)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但在思维特点上,他们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学中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二、教材分析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包括“白天与黑夜”“地球”“植物的需求”“健康生活”四个单元。
教材内容涵盖了天文学、地球科学、植物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理解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知道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知道影响健康的因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等问题。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能够运用调查、统计等方法,了解身边的健康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能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批判性思维。
培养合作精神,能够与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解决自然现象和生活问题中的作用,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影响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植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鸡蛋浮起来了》教案

思考交流
探究实验
观察记录
、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
交流分享
通过思考交流,实验探究,知道鸡蛋可以在盐水中浮起来。
通过实验记录,知道一定浓度的盐水能使鸡蛋浮起来。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鸡蛋可以在糖水中浮起来。
。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小番茄能在糖水中浮起来。
通过交流分享,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通过实验想一想鸡蛋和小番茄的沉浮是否不水中溶解了其他物质有活动二鸡蛋在丌同液体中的沉浮新知讲解结合以上活动的探究我们能发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粤教粤科版科学五年级10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鸡蛋浮起来了
单元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科学知识
1、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沉浮现象;
2、知道鸡蛋在盐水和糖水中可以浮起来。
2、问题引入。
1、出示情景图,琪琪和妈妈在厨房里,引出疑问:
问题1:琪琪和妈妈在厨房里干什么?
(琪琪和妈妈在厨房里腌鸡蛋。)
问题2:仔细观察罐子中的鸡蛋,你发现了什么?(我发现这些鸡蛋在妈妈倒入盐之后浮起来了。)
问题3:为什么倒入盐到清水中后,鸡蛋就浮起来了?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常见的现象。但是原本沉的物体由于改变了它在水中的状态——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板书:鸡蛋浮起来了)
课堂练习
简答题。
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将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
答:我们可以向水里加入食盐,鸡蛋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
2、鸡蛋的沉浮是否与水中溶解的其他物质有关?
答:有关。结合实验探究,我们能发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粤教粤科版⼩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录第1课《地球》 (2)第2课《太阳》 (5)第3课《⽉球》 (9)第4课《⽩天与⿊夜》 (13)第5课《春夏与秋冬》 (17)第7课《种⼦和幼苗》 (20)第8课《植物长⼤了》 (26)第9课《养蚕》 (29)第10课《我们在成长》 (33)第11课《植物⽣长靠什么》 (36)第12课《动物为什么要吃东西》 (39)第13课《植物繁殖的奥秘》 (44)第14课《卵⽣和胎⽣》 (48)第1课《地球》1教学⽬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
2.基本了解地球表⾯海陆分布和⾯积的⼤⼩。
3.了解⼈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结构。
2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 知道地球表⾯是由⼩部分陆地和⼤部分⽔域构成的。
难点地球内部的结构。
3教学过程3.1第⼀学时3.1.1新设计⼀、导⼊在⽇常⽣活中,我们会常常看到船只进港出港。
为什么从远处驶来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出港向远⽅驶去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线下?出现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与地球的形状有关吗?⼆、新课(⼀)地球的形状实验模拟实验:将⼩船模形贴着地球仪表⾯来回移动,从另⼀侧观察⼩船模型。
说说⽣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圆形的球体。
⽉⾷的时候地球的阴影是条曲线。
是谁最早证实了地球的形状?指导阅读p4 《⼈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程》简介麦哲伦环绕地球的航⾏(⼆)地球有多⼤?地球的直径约为12800千⽶(三)海洋和陆地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估算海洋和陆地的⾯积,使学⽣对地球表⾯海陆的分布情况有⼀个较清晰的认识。
海洋⾯积约占地球表⾯积的7/10陆地⾯积约占地球表⾯积的3/10拓展平原⾯积约占陆地⾯积的多少?平原⾯积占陆地⾯积的1/43.1.2教学活动3.2第⼆学时3.2.1教学活动⼀、新授:地球内部有什么a)介绍地球内部概况b)指导阅读p8的“地球的内部结构⽰意图”⼆、活动:1.查找、收集⼈类近代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和数据。
粤教粤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流水的力量

流水的力量【教学目标】1.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2.在探究水的力量的过程中体现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3.知道水流能够产生力量,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的力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验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水槽+小水轮、水杯、小水桶。
验证实验:水流力量与水位高低有关实验:铁架台固定矿泉水瓶,另一个瓶子倒水。
(瓶盖小孔不变)水流力量与水量大小有关实验:铁架台固定矿泉水瓶,另一个瓶子倒水。
(2个瓶盖:小孔一个大,一个小)水流力量与水的流速有关实验:一个矿泉水瓶(小孔不变),用手捏,不用手捏。
【教学重难点】能够独立对实验的结构进行原理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请看大屏幕。
2.看完视频,你想说什么?3.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流的力量。
4.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不管是奔腾的河水,还是涓涓的溪流,都会夹带着泥沙甚至砾石向前移动,这就是流水的搬运作用。
川流不息的河水除了夹带淤泥、沙石等沉积物移动外,还会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在流水的冲刷下,河岸会被侵蚀吗?河道里的泥土和沙石会被流水搬运到哪些区域呢?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河道,探究流水会对河岸和河道造成怎样的影响。
用长条塑料板,泥土、沙子和细石的混合物模拟一条上窄下宽的河道。
将河道较窄的一端垫高,从河道最上端缓缓注入清水,观察现象。
(二)活动2:流水对地形的影响。
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
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观察流水影响地形的示意图,观察弯曲河道两侧的水流速度。
思考不同的水流速度对河岸的地形有什么影响。
当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三角洲。
三年级科学吹泡泡教案

三年级科学吹泡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五单元“吹泡泡”。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和形状,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响泡泡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泡泡的基本特点,知道泡泡是由水、洗涤剂和吹气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泡泡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响泡泡的因素。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出影响泡泡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水、洗涤剂、吸管、玻璃棒等)。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泡泡,引发学生对泡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 探索泡泡的形成原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泡泡的形成,让学生认识到泡泡是由水、洗涤剂和吹气产生的。
3. 观察泡泡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和形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4. 实验探究影响泡泡的因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影响泡泡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泡泡的形成原理:水、洗涤剂、吹气影响泡泡的因素:温度、洗涤剂的浓度、吹气的力度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泡泡的形成原理。
2. 请列举出影响泡泡的因素。
3. 请试着用其他材料吹出泡泡,并观察其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了泡泡的形成原理以及影响泡泡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对实验步骤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拓展实验,如探究不同洗涤剂对泡泡的影响,或者尝试用其他材料吹出泡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将学习延伸到课外。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解析三年级科学教材第五单元“吹泡泡”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泡泡的基本特点、形成原理以及影响泡泡的因素。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11课时:凉爽的秋天》教案

秋天的定义
秋天的气候特点
秋天的植物变化
秋天的动物行为
秋天的传统节日
凉爽
秋高气爽
金秋时节
果实累累
中秋节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变色?
秋天有哪些传统节日?
秋天对动物有什么影响?
我们怎样观察和描述秋天?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导入活动:通过播放秋天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观察校园里的秋天景象,如树叶的颜色、形状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变化。
(3)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如观察树叶在水中的漂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季节变化对植物的影响。
(4)游戏活动:开展“秋天词语接龙”等游戏,巩固学生对秋天词汇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 《秋天的动物》:探讨秋天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如迁徙、储食等行为。
- 《秋天的诗词》:收集关于秋天的古诗词,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描绘。
- 《秋天的节日》:介绍秋天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了解节日的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观察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秋天的变化,记录每天的温度、植物变化等,制作成观察日记或图表。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秋天景象的观察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倾听能力。
(3)案例研究:提供秋天的自然景象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4)项目导向学习:设计以秋天为主题的项目活动,如制作树叶画、观察记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然而,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发现学生对秋天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对于秋天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以及秋天的气候特点等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理解科学。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概念知识点第一课植物需要水分1.水分是生物的基本需求之一。
2.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水分的参与下进行。
第二课水分的吸收1.根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
2.大多数植物的根系都比较发达,分布较广。
3.根深入土壤,并向四周延伸,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第三课水分在茎里运输1.植物的根在土壤里分布越广,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2.植物的茎都有导管。
导管是植物体内的一种输到组织。
3.植物的茎里的导管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部分,提供植物体各个部位生长所需的水分和矿物质。
第四课叶会蒸腾水分吗1.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通过根系吸收了大量的水分,其中一部分水分被植物利用,而大部分水分会通过叶片以蒸腾的形式蒸腾到大气中。
2.植物叶片蒸腾水分的快慢与叶片总面积有关。
3.植物蒸腾的意义是可以帮助矿物质的吸收。
第五课植物需要阳光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阳光,叶片是植物吸收和利用阳光的主要器官。
2.叶在茎上的排列方式是与叶吸收阳光的功能相适应。
3.植物的叶柄长短,叶片牌类角度和着生方向各不相同,形成叶在茎上互不遮挡的镶嵌排列现象,满足植物对阳光的需求。
第六课探究技能:猜想1.对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2.阳光照射到金鱼藻上,金鱼藻的叶片持续释放许多小气泡。
3.保鲜膜能隔绝空气。
第七课植物能够利用阳光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和二氧化碳等。
2.叶片将水分和二氧化碳制造称营养物质,并释放氧气。
3.植物的叶片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加工厂”,太阳光是这座加工厂的能量来源。
4.地球上的氧气主要来自于绿色植物。
几乎所有生物的呼吸都需要氧气,并排放处二氧化碳。
第八课植物生长还需要什么1.土壤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但能固着植物,还能为植物生长储存水分、空气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2.土壤里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矿物质。
3.有的矿物质是土壤中固定的;有的来自动植物的腐化;有得是人们添加进入的,如肥料。
《产生泡泡的秘密》(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粤教版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产生泡泡的秘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产生泡泡的秘密》,主要讲解泡泡的形成及其相关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泡泡的产生原因,探索泡泡的特性和变化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泡泡的产生原因和特性。
b. 掌握泡泡的变化过程,如膨胀、破裂等。
c. 探索泡泡的形成条件。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泡泡的形态和变化。
b.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泡泡的形成条件。
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泡泡现象。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1. 泡泡的形成原理及特性。
2. 泡泡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1. 如何进行观察和描述泡泡的形态和变化。
2. 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泡泡的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年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物质相关的知识,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性。
他们对观察和实验也有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泡泡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过程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体验和发现泡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a. 教师可以准备一段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图片,展示泡泡在不同场景中的形成,如洗澡时的泡泡、洗碗时的泡泡等。
b.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形成的?第二环节:实验探究a. 教师准备材料:洗碗液、水杯、吸管、盘子等。
b.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洗碗液和水杯,并按照一定比例将洗碗液加入水杯中。
c. 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他们可以用手指轻轻吹气,观察泡泡的变化。
d.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泡泡?不同的洗碗液会产生不同的泡泡吗?示例:小组A选择了某种洗碗液,小组B选择了另一种洗碗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产生泡泡的秘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产生泡泡的秘密”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1课。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奠定学生对物质变化认知的基础。
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简单混合,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继而检验产生的气体,知道产生泡泡的秘密,初步感受物质的变化过程,了解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体会实验的乐趣与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
本课的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帮助学生认识物质是会发生变化的,解决“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物质变化”现象问题;接着,在学生认识小苏打和白醋的物质变化基础上,聚焦于“这是什么气体”,进一步探究“其产生的气泡实际是产生什么气体”问题,体会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逐步养成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科学思维。
初步认识物质的变化,感受实验的奇妙。
二、学情分析
在之前的科学课程学习中,学生对身边周围的物质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对物质进行有序的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特征。
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对物质的变化认识较少。
因此,教师就需要帮助学生通过常见物品小苏打和白醋,通过简单的混合实验,帮助学生观察、发现物质的变化过程、现象,体会物质是会变化的,构成物体的物质会改变。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会产生气泡,能利用简单的方法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
2.知道有些物质发生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发生了变化
3.能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4.体会实验的乐趣与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并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感受物质的变化,能用科学的语言对实验
现象进行描述和展开有理据的分析。
教学难点:利用简单的材料收集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小苏打和白
醋混合后产生的物质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小苏打、白醋、烧杯、培养皿、药勺、塑料瓶、软管、气球、铁架台、火柴、木条、澄清石灰水、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教学PPT课件等。
学具准备:小苏打、白醋、烧杯、培养皿、药勺、塑料瓶、软管、气球、铁架台、火柴、木条、澄清石灰水等。
六、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设置情境:波波看到厨房桌子上放着一瓶白醋和一包小苏打粉,他把它们分别倒入杯子里,惊奇地发现杯子里的液体冒泡泡了。
彬彬随后进来,看到杯子里在冒泡,充满疑惑。
问题:往杯子里倒入了什么会产生气泡?
交流:杯子里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让杯子在冒泡泡?
任务:借助波波和彬彬的发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促使学生思考白醋和小苏
打粉混合是否产生气体。
(二)活动探究
1.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出示:小苏打和白醋的实物。
问题:这是什么?在生活中,你见过吗?知道它的用处吗?
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介绍:白醋是常用的调味剂,用于很多的美食制作。
小苏打常用于面食制作,让食物
更蓬松多孔,口感更佳。
活动:分小组分别观察用蒸发皿盛放的小苏打和用烧杯盛放的白醋。
提示:小苏打和白醋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在实验中是不可食用的。
同时,实验室闻气
味的方法“扇闻”是用手在待观察物体上方轻轻扇动,使得气味进入鼻子来闻气味。
交流:请小组代表用语言对观察的信息进行描述;若不完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介绍:白醋是有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无特殊气味。
问题:如果将小苏打倒入白醋中,猜想会发生什么?
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活动:分小组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
交流:白醋发生了什么变化?小苏打发生了什么变化?还有无其他的变化?
小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液体变浑浊,同时产生大量的气泡。
小苏打慢慢减少到无。
引导: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气体。
这种气体是什么?
展示:“简单的气体实验装置”的实物。
问题:你能利用这套装置收集和检验气体吗?
讨论:收集和检验气体的方法。
归纳:两种检验气体常见的方法。
方法一,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通入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方法二,将带火星的小木条靠近导气管,观察木条的变化。
若木条燃烧变红变强,气体可能是氧气,若木条燃烧变暗变弱,甚至迅速熄灭,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问题:如果将带火星的小木条靠近软管,会发生什么?
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问题:如果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发生什么?
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活动:分别将带火星的小木条靠近软管和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根据现象判
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什么气体。
表达: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进行回答。
基于检验的现象,判断气体是什么?
小结: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
意识
到两者混合后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物质发生了变化。
2.实践活动:自制汽水
思考:生活中是否有液体也有相似的冒气泡的现象?
聚焦:熟悉的“汽水”饮料。
引导:汽水的原材料,结合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现象分析蕴含在其中的科学原理。
任务:与爸爸妈妈一起,使用食用小苏打、柠檬、饮用水、白砂糖等材料,模仿白
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尝试自制能产生气泡的柠檬味的饮料。
气体
二氧化碳
提示:制作汽水的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包括要选择可食用的材料,制作的全过程要注意卫生等。
七、板书设计
第11课 产生泡泡的秘密
带火星木条熄灭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小苏打 白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