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内数的守恒 [1]
第四册5以内数的守恒

5以内数的守恒——《蒙氏数学•第4册》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难掌握,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就想到运用变魔术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本活动由小樱子和小柚子变魔术来展开,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从泡泡的大小、颜色变化到队形的改变,来感知和体验数的守恒。
设计意图数的守恒对于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难掌握,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就想到运用变魔术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本活动由小樱子和小柚子变魔术来展开,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从泡泡的大小、颜色变化到队形的改变,来感知和体验数的守恒。
活动目标1.初步感知物体的数量不受排列位置、大小、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2.体验数量守恒的有趣现象。
活动重难点物体的数量不受实物排列位置、大小、颜色的变化而改变。
活动准备1.教具:红色大泡泡和小泡泡各5个,蓝色大泡泡5个。
2.学具:“吹泡泡”,雪花片若干,实物图片,《操作册》第4册第25页。
活动流程1.预备活动师:“听说小樱子和小柚子在进行魔术表演比赛,我们快去看看吧。
”幼儿5人一组走线。
2.集体活动(1)感知物品的数量不因大小和颜色的改变而改变。
①“比赛开始了!小樱子先变出几个泡泡?”(师出示5个红色的小泡泡)幼儿点数共有几个泡泡,并说出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小柚子也变出了几个泡泡。
”(师出示5个红色的大泡泡)幼儿点数共有几个泡泡,并说出泡泡是什么颜色的。
②师:“小樱子和小柚子发生了争吵,都说自己变的泡泡多。
”幼儿观察他俩变出的泡泡有什么异同点,得知泡泡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③“小樱子对小柚子说…看,我能把你的红色大泡泡变成蓝色的大泡泡。
‟”幼儿点数变了颜色的泡泡共有几个。
小结:物品的数量不因大小和颜色的改变而改变。
(2)操作学具,感知物品的数量不因排列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①“小柚子也不甘落后,他说…我能变出好多好多的泡泡,小朋友,你们愿意和我的泡泡玩队形变变变的游戏吗?‟”②幼儿自由操作,给泡泡排出不同的队形。
③幼儿点数每种队形有几个泡泡。
中班数学《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附反思

中班数学《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能够理解5以内的数的守恒概念,即物体数量不变,无论怎样排列,其数量都是相同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理解数的守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巩固5以内数的守恒。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让幼儿理解5以内数的守恒概念。
2.难点:引导幼儿运用数的守恒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5个红色小球,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小球的数量。
教师将5个红色小球排成一排,再次让幼儿说出小球的数量。
2.探索教师将5个红色小球打乱顺序,让幼儿观察小球的数量是否发生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小球的数量没有变化?3.操作活动教师分发5个不同颜色的卡片,让幼儿将卡片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
教师提问:你们排列的卡片数量和之前的小球数量一样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无论怎样排列,卡片数量都是5个。
4.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5个不同形状的积木。
教师要求幼儿将积木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并讨论:为什么积木的数量没有变化?5.游戏巩固教师组织“找不同”游戏,将5个相同的小球放在桌子上,其中一个小球颜色不同,让幼儿找出不同的小球。
教师提问:你们找到不同的小球后,剩下的4个小球数量有变化吗?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即使找出了不同的小球,剩下的4个小球数量仍然不变。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巩固数的守恒概念。
教师提问:你们在操作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操作、小组讨论、游戏巩固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数的守恒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然而,在课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幼儿对数的守恒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受到排列顺序的影响;在游戏环节,个别幼儿因为找不到不同的小球而感到困惑。
幼儿园观评课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的守恒》教案

中班数学活动《5以内数的守恒》设计意图数的守恒是对数的认识的深化。
本次活动就是用幼儿熟悉的实物卡片,让幼儿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计数来正确判断5以内的数量,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数量和它的大小、颜色、排列方式的变化没有关系,从而初步理解数的守恒。
活动目标1.学会用观察、点数、比较等方法判断物体的数量。
2.能不受物体的大小、颜色、排列等因素的影响,正确判断5以内物体的数量。
活动准备1.活动经验:能点数5以内物体的数量;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记录。
2.学具:彩笔、记录表(见过程);卡片组四种,人手一份,分别用皮筋套好;数量为1-5的不同名称、颜色、大小、排列方式的水果卡片若干。
3.教具:2个草莓、4个正方形、3个圆点卡片各一;不同大小的气球图片三幅;1—5的数卡。
活动过程1.玩“拍手游戏”,复习5以内物体的数量。
(1)教师说儿歌“叽里咕噜变变变,小朋友们仔细看!”然后出示2个草莓的卡片,幼儿说出卡片上草莓的数量并根据数量拍两下手。
依次出示4个正方形、3个圆点、数字5的卡片,重复玩游戏。
(2)教师变化儿歌“叽里咕噜咚咚咚,小朋友们仔细听!”然后教师拍手,请幼儿说出“拍了几下手”。
2.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少不受大小、颜色、排列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并正确判断5以内物体的数量。
(1)进入“小熊买气球”故事情景,观察图片,感知物体数量与大小无关。
教师出示气球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并说出自己的发现:三只小熊上街买气球,他们三个买的气球有什么不同?他们买的气球一样多吗?小结:三只小熊买的气球都是4个,一样多。
不管小熊买的是大气球还是小气球,他们买到的气球数量都是四个,气球数量的多少和它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
(2)自选材料,进行点数、比较,感知物体数量与颜色、排列方式无关。
教师介绍操作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自主操作活动:“请小朋友从篮子里选择自己喜欢的卡片组和纸、笔,看一看,比一比卡片上的形状,把你发现的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分别记录在表格中。
中班数学《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反思

1.设计更多富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数的守恒。
2.针对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3.强化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4.定期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孩子们的学习进度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班数学《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中班数学教材《数的守恒(5以内)》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理解数的守恒概念,运用5以内的数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对数的认识。具体内容包括:
1.引导幼儿观察和操作5以内的数,如:数数、按数取物等,使幼儿体会数的守恒性质。
2.通过比较两组数量相同但排列不同的物品,让幼儿理解数量不变的概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数的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对数的守恒概念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我发现他们在理解数的守恒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首先,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很高,他们乐于动手操作,积极思考。尤其是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非常热烈。这让我觉得,将数的守恒融入到生活实际中的教学方法是成功的,它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的守恒5以内》

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数的守恒5以内》教案主题:数的守恒5以内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数的守恒5以内的概念。
2.培养幼儿数的感知和数的守恒能力。
3.增加幼儿对数的守恒5以内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数的守恒5以内的图片、卡片或物品。
2.练习纸和铅笔。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引导幼儿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数的概念。
2.准备一些五颗红色豆子和五颗蓝色豆子,向幼儿展示一段视频,要求幼儿观察视频中红蓝豆子数量的变化。
概念讲解(10分钟):1.向幼儿介绍数的守恒的概念,即在一定范围内,数量始终保持不变。
2.使用一组物品示范数的守恒的概念,向幼儿展示一些物品,并让幼儿观察数量的变化。
游戏活动(20分钟):1.给每个幼儿发放一些物品,如小球、瓶盖等,让他们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并观察数量的变化。
2.随机提问幼儿,让他们以口头或书写的方式记录他们组合物品的变化过程。
3.组织竞赛,让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的守恒游戏。
每个小组拿到一定数量的物品,要求他们通过组合和重新分配物品,保持数量不变,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扩展练习(20分钟):1.向幼儿介绍数的守恒的符号表示方法,如使用"+"和"="符号。
2.给每个幼儿发放练习纸和铅笔,让他们完成一些数的守恒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
3.监督幼儿完成练习题,及时纠正错误并对正确答案进行讲解。
总结回顾(10分钟):1.向幼儿提出问题,让他们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
2.给幼儿鼓励和奖励,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的守恒的概念。
板书设计:数的守恒5以内"+""="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和练习,让幼儿了解数的守恒概念和数的守恒5以内的运用。
通过实践操作,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的守恒的概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扩展幼儿的数的守恒的能力,让他们在更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数的守恒的概念。
5以内数的守恒

《5以内数的守恒》教学设计讲课教师:景帅楠指导教师:宋翠林一、活动目标:1、能不受实物排列位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初步感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量守恒。
2、能自己检查操作的结果。
3、养成做事细心、专心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彩色贴纸、松鼠卡片、多媒体、苹果卡片、苹果树、吸铁石;2、学具准备:松鼠卡片、苹果卡片、苹果树;3、《操作册》第4册第25-26页。
二、活动过程:1、预备活动。
师生互相问候。
走线,听音乐走线(走线游戏是一种锻炼特殊儿童肢体协调能力和多种应变能力的运动)。
创设情境:儿歌: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2、导入:我们通过儿歌了解到了里面有几只小松鼠?我们今天就通过这五只小松鼠来学习《5以内数的守恒》。
3、集体活动。
(1)感知物品的数量不因大小的改变而变化。
教师:(出示5只大小不一样的松鼠)表演开始了!森林里来了一群小动物同学们能认识它们吗?学生:松鼠。
教师:我们看到了有大松鼠和小松鼠,它们排排站好了,谁来告诉老师它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学生:有的说大的多,有的说小的多教师:请跟老师一样伸出手指一起来数数看。
学生:都是5只教师小结: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了大松鼠和小松鼠一样分别都是5只,我们不能用大小的变化来决定小动物的数量。
5、个人动手操作(2)感知物品的数量不因颜色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松鼠们排好队要去摘苹果了,我们看两棵苹果树上结满了大大的苹果,提问:“谁能告诉我都有什么颜色的苹果?”学生:有红苹果和青苹果教师:分别有多少个呢?谁能动手摘下来数一数。
每位同学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自己动手摆摆看,并把自己的结果汇报出来,教师请举手的同学黑板上操作一下,并说出他所得到的结果。
教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知道不管是红苹果还是青苹果都是几个?学生:5个6、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数苹果发现了红苹果和青苹果分别都是5个,不会因为它们的颜色不同而改变它们的数量。
中班教案 5以内的守恒

中班教案 5以内的守恒教案标题:中班教案-5以内的守恒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5以内的守恒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游戏来巩固和加深对5以内的守恒的理解。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参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5。
2. 计数棒或其他计数工具。
3. 图片或物品,如动物、水果等,用于数数和守恒活动。
4. 游戏道具,如骰子、色子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入数字卡片1-5,并与学生一起数数。
2. 通过展示图片或物品,让学生数出其中的数量,并与数字卡片进行对应。
探究活动:1. 让学生用计数棒或其他计数工具,将数字1-5进行排列。
2. 引导学生观察排列后的计数棒,询问他们是否发现了一些规律。
3. 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发现排列后的计数棒数量不变,即守恒。
巩固活动:1. 游戏1:守恒接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站成一列。
- 给每个小组一定数量的图片或物品,要求学生依次传递,并保持数量不变。
- 最后,每组的最后一个学生将物品放入一个容器中,再次确认数量是否守恒。
2. 游戏2:守恒抛色子- 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骰子。
- 每个学生轮流抛骰子,然后将骰子上的点数添加到自己组内的物品上。
- 学生需要注意守恒,确保每次抛骰子后物品的总数不变。
拓展活动:1.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计数棒或其他计数工具进行排列,并观察守恒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守恒是否只适用于5以内的数字,为什么?结束活动:1. 小结守恒的概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守恒思维。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发现守恒规律,并与家长分享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参与,深入理解5以内的守恒概念。
通过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关于守恒的内容,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中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守恒

中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守恒中班数学教案:5以内的守恒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班阶段是幼儿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阶段,其中包括数的认知和数的运算。
本篇教案着重介绍中班数学教学中的守恒问题,通过守恒概念的引入和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5以内的守恒规律,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认识守恒的概念,理解守恒的规律;2. 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3. 掌握和运用5以内的守恒规律。
二、教学准备:1. 教具:五颜六色的小球、计数棍或计数卡片;2. 游戏道具:容器、小球、计数板;3. A4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A4纸写上5个数字(1、2、3、4、5),让幼儿看一会儿,然后遮住。
询问幼儿,刚才看到了几个数字,以及每个数字的顺序。
2. 引导(10分钟):引入守恒的概念,幼儿已经学过的数目,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让幼儿对自己手上的手指和脚趾进行数数。
引导幼儿将数字与物品数量进行对应。
3. 游戏活动(15分钟):将小球放在一个容器中,让幼儿观察。
然后悄悄将其中一个小球移出容器,让幼儿猜猜被移除的是哪个小球。
引导幼儿思考,不论有多少个小球,只要移出或放进一个,整体数量都会发生变化。
4. 数学活动(25分钟):a) 数字迷宫:教师将1至5的数字写成不同的颜色,并随机贴在教室中。
幼儿需要按照数字的顺序依次找到并用计数棍或卡片插进相应数字上。
引导幼儿发现,无论怎样寻找,1至5的数字始终是不变的。
b) 数字搭积木:给幼儿准备一些同样形状的积木块,最初给幼儿两块积木,引导幼儿用这两块积木搭建不同的形状。
然后再给幼儿一块积木,让他们观察变化后形状的变化。
引导幼儿发现,虽然积木的形状不同,但总数目还是保持不变的。
5.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守恒的概念和规律,通过引导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让幼儿明白无论增加还是减少,整体数量都是守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