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信客》导学案

合集下载

信客教案 《信客》教案优秀12篇

信客教案 《信客》教案优秀12篇

信客教案《信客》教案优秀12篇《信客》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们解读余秋雨的人生感、民族感和历史感。

以下这12篇《信客》教案是来自于作者的信客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信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章中的字词。

2、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文章内容。

3、品味文章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4、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培养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

难点: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课型与课时安排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1、自主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搜集资料,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

课堂设计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几句话(他是《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信客》就是选自他的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

二、比一比,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1、分别找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认读两组字词唏嘘xīxū 嫉妒jí 晦气huì 噩耗è 猝然cù 诺诺nuò 呵斥hē 诘问jié 文绉绉zhu 焦灼zhuó 伎俩jì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 颠沛pèi2、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写成语长途( )涉贫困( )倒鸡零狗( ) 低( )顺( )生死( )福咬牙( )齿3、在了解信客故事的基础上,为文章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梳拟文章的脉络。

脉络: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后来怎么样?三、想一想,探究几个问题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1)、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

余秋雨《信客》教案2

余秋雨《信客》教案2

余秋雨《信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信客》,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信客这个职业的艰辛和崇高,培养学生的职业尊重意识。

2. 分析并领悟作者余秋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客》,感受语言的美和信客的形象。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和内心世界。

3. 作者介绍:介绍作者余秋雨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信客的职业特点,引导学生对信客产生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3. 课文解析:逐段解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客的职业精神。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信客的职业意义和价值,分享各自的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对信客的理解,写一段关于信客的描写或感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内容和方法,考察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创作能力。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信客》文本。

2. 作者介绍:余秋雨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资料。

3. 讨论材料:关于信客的职业意义和价值的参考资料。

4.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拓展1. 视频资料:播放有关信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信客的生活和工作。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快递公司或邮局,了解现代信客的工作状态,引导学生思考传统信客与现代信客的异同。

3.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信客的文学作品,如《马班邮路》等,拓宽文学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精神品质及其价值意义。

2.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余秋雨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客的内心世界。

《信客》教师用学案(含答案)

《信客》教师用学案(含答案)

第周备课教师:李文兴授课时间授课班级10、《信客》(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唏嘘、诘问、焦灼、伎俩、颠沛、穷愁潦倒、连声诺诺”等词语。

2.了解余秋雨和他的文化散文《文化苦旅》,认识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3. 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品质。

【学习重点】从人物研究的角度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抓文章脉络理清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过程】一、导学:“唐代诗人岑参有首诗叫《逢入京使》,不知哪位同学能背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通讯很不发达,只能靠别人传话来告知消息。

靠别人传话这种通讯方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今天,我们要学的《信客》,就是讲述一个从事给别人传话、传物这种特殊职业的人的故事。

”二、预习热身: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本文作者__________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

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主要著可概括为:《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唏嘘xīxū嫉妒jí晦气huì噩耗è猝然cù诺诺nuò呵斥hē诘问jié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伎俩jì liǎng 吊唁yàn 跋涉bá shè颠沛pèi 穷愁潦倒liao昏厥jué满脸戚容qi 连声诺诺nuò3、根据意思写词语:( )突然,出乎意料。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余秋雨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结构;(3)分析信客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信客与现今社会的关系;(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信客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2)认识信客在传递文化、沟通城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余秋雨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 梳理情节:学生概括文章情节,理解信客的形象特点。

4. 分析信客:讨论信客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所代表的价值观。

5. 比较思考:将信客与现代职业人进行比较,探讨其差异和共同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客的形象特点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信客的精神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思考问题。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信客的形象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信客案例,进行比较思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余秋雨和《信客》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情节,思考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信客的形象特点。

4. 案例分析: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信客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信客精神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参与度。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信客精神的把握。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贡献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寻找现实中的信客”活动,让学生采访身边的信客,了解他们的故事和精神品质。

2. 组织学生参观邮政博物馆或其他相关场所,了解信客的历史演变和重要作用。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

余秋雨《信客》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信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客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感,理解课文内容。

2.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信客的品质和精神。

3. 情节梳理:梳理课文情节,体会作者叙事的能力。

4.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感受信客的职业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把握,主题思想的探讨。

难点:对信客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信客这个职业,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信客形象,讨论信客的品质和精神。

4.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情节,体会作者叙事的能力。

5. 主题探讨: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联系现实生活,感受信客的职业精神。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信客的品质和精神。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信客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3. 选取一个信客相关的话题,进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状态。

2. 问题引导: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体验。

课文余秋雨《信客》教案

课文余秋雨《信客》教案

课文余秋雨《信客》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信客的概念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信客》这篇课文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信客的定义和作用。

分享一些关于信客的背景知识。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信客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信客的认知和期待。

第二章:作者简介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作者余秋雨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培养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和尊重。

2.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余秋雨的生平背景和主要作品。

分析余秋雨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余秋雨的生平和作品图片。

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作品片段,感受其风格。

第三章:课文阅读与分析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信客》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组让学生阅读课文《信客》。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对课文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意义。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5.2 教学内容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或思考。

设计作业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

5.3 教学方法收集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第六章:文化背景探究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信客》背后的文化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6.2 教学内容介绍《信客》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余秋雨作品《信客》教案

余秋雨作品《信客》教案

余秋雨作品《信客》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了解作者余秋雨及其作品《信客》的背景信息。

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教学重点:作者余秋雨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1.3 教学难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手法。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理解。

1.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作者余秋雨的介绍和作品《信客》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阅读文本《信客》。

1.5 教学过程:教师简要介绍作者余秋雨及其作品《信客》。

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课程目标: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情节安排。

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2 教学重点:文本的结构和情节安排。

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3 教学难点:对文中细节的理解和分析。

对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

2.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文本的结构和情节安排的解析。

学生准备对文本中的细节进行观察和分析。

2.5 教学过程:教师解析文本的结构和情节安排。

学生观察和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关注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课程目标:探讨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3.2 教学重点: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3.3 教学难点:对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对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关系的深入分析。

3.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的解析。

学生准备对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关系进行分析。

3.5 教学过程:教师解析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探讨文本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写作技巧分析4.1 课程目标: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写作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

《信客》优秀教学教案(3篇)

《信客》优秀教学教案(3篇)

《信客》优秀教学教案(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的3篇《信客》优秀教学教案是由作者精心整理的信客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信客》教案篇一【说教材】《信客》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信客》出自声名显著的学者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讲述的是民国时一位老信客因失信于人,自感名誉糟蹋了,干不下去了,找到年轻人,年轻人较终不好回绝,当了第二代信客。

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受到人们的敬重的故事。

【说教学目标】因为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并在诵读的过程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感知课文内容,概括人物性格。

⑴ 领悟秋雨散文的质朴而典雅,提高语言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情景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信客的风雨生涯中,感悟人生。

【说教学重难点】余秋雨的散文,把感性的生命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相融合,内涵丰富,打动人心;而感性和理性相融洽的语言之舟,又负载着思想的重量,把现代散文推向了有名、因此我把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体味学者厚重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懂得关爱和敬重社会上这类平凡而伟大的人。

2、教学难点:揣摩质朴、典雅而又警辟的语言。

【说教法学法】为了调动每位同学的学习热情,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制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创设法、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2、学法:通读感知文意、品读赏析语言、精读探究拓展。

【教学过程】包括解题导入/探究感悟/品读赏析/拓展延伸/总结感言五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讲一讲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俗话说: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秋雨《信客》导学案
余秋雨《信客》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主备人:刘苗苗审核:李真奎
课题:第十课信客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穷困潦倒、伎俩、风尘苦旅等词语。

(2)了解信客职业及其品质。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可贵品质,培养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1、品味佳句,体会语言风格。

2、研读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品格,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诵读课文,标注段序,圈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主全面掌握字词的音、形、义。

2、课前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及合作探究部分,用红笔勾画自己的疑点,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作批注。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一【课前自主预习】-------建立自信克服畏惧独立预习课前完成
(一)相关链接: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

作者的`家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20世纪初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

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承担,于是“信客”这种特殊的职业也就应运而生。

作者从小就听人家讲家乡新科的故事长大,对信客的酸甜苦辣记忆犹新,于是就写了此文。

课文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了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

(二)认真朗读课文,借助资料和工具,完成下面的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