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通用3篇)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1文学是最美的语言,从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记录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文字中见证中国文化的特有的美。

如孔子说尧舜“焕乎有__”,赞西周“郁郁乎,之哉”,而时代的宋濂则说:“天地之间,万物有条理而弗紊者,莫非文”······总之,文成了中国审美对象的总称,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为中国文化的服饰的表征,它服从和体现文化的两个要求:一是服饰如何将人的自然形体转变为文化的本质,使人成为高级的人还是低级的人。

二是服饰如何将等级不同,从而性质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区分开来。

朝廷冕服体系由于要突出这这两个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学特征。

首先,服饰本质原则要求服饰能对自然人体进行加工修饰,这就决定了中国服饰的宽大性,宽大才能产生掩盖人的自然形体,而具有自由变换的功能,其次符号区别原则决定了色彩、图案、佩饰在服饰中的重要性。

左后,服饰本质和符号区分都是为突出等级中的权利。

中国服饰潜在的多样性不靠形体,而靠服饰本身就可以发挥的淋漓尽致。

文在远古的演变有这样的三个实质:一是从原始仪式之文为主的原始美学体系到朝廷冕服为主的朝廷美学体系的演变。

二是从原始的图腾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变。

三是原始仪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变。

从中国的文既是美,可以体现中国美区别于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国美学理论中的整体性,就从一系列的概念表现出来:1、文质,表现了文与内质的关系,文是内质的外显。

2、文饰,文就是饰,一切文化的外观都是文化的彰显,文化中最重要的东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强调字的美丽。

中国文化对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士人,而在这一系列文化的关联中,我们可以悟到:文体现了中国之美的特色。

中国美学史有着很长的发展历程,当我怀着好奇的心理打开它时,我才发现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2)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

(3)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4)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2、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主张以审美经验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他的一部美学代表作就名为《艺术即经验》。

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

门罗也主张放弃对美作形而上学的探讨,而强调对人们的审美经验作尽可能客观的描述。

3、19世纪德国的美学家费希纳,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4、第五种观点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上面。

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也持这一观点,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

5、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句话是我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括,它包括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7、在中国,人文学科这个提法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才逐渐被学术界接受的。

8、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主要有如下理由:(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2)美学作为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也不相同。

9、美学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

10、审美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两个层次。

1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鲍姆加登也因此被称为“美学之父”。

13、鲍姆加登创立的“感性学”在我国被翻译成“美学”。

14、马克思的实践论: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美学史两汉美学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孟子宣扬了儒家所提倡的人格精神的美,提出了“理义之悦我心,并且在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所谓“养吾浩然之气”的说法中,涉及了艺术创造中个体的情感和意志作用等问题。

荀子则提出了“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说法,涉及到主体能动活动同美的关系,特别是它要求对立面统一的素朴辩证法观念和对刚健之美的提倡,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理论和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发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和法家都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对审美与艺术采取蔑视以至否定的态度墨家主张“非乐”,即否定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它反映了古代小生产者的观念和狭隘眼界,但又有揭露批判剥削者的一面。

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但道家美学的真正代表者是庄子及其学派。

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

儒家美学充分地肯定美与善、善与真的统一,认为这种统一是绝对合理和不容置疑的。

而道家美学则相反,它处处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实性。

屈原之美学在战国后期,随着南方楚国文艺的发展,出现了以屈原(约前340~前277)为代表的楚骚美学思想。

它汲取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格精神和主张“文”与“质”、美与善相统一的思想,但又不受儒家严格的礼法束缚,在美的追求上,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和想象的自由抒发。

两汉美学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丰富了先秦美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美的追求,对个人的才能风貌的讲求以及对人生意义、价值的思索,都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的个性、爱好、趣味等等在封建制度所能容许的范围之内,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的注意和重视。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着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着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对该书的主要流派中主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代表性较大,影响较深远,公认为经典性权威,可说明历史发展线索,有积极意义因而足资借鉴的。

而在具体评述每一位美学家时,先介绍总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再分析和评价其具体美学观点,总结其得失。

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产生和形成了希腊最早的美学思想。

美,就是从和谐中产生的。

美学思想也强调对于人类社会的效用。

苏格拉底认为同样的东西,当它适合目的,对人有用的时候,是美的;反之,当它不适合目的,对人无用的时候,就是丑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和艺术进行了真正的系统的哲学思考,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从而成为以后西方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柏拉图把美学思想融贯在哲学思想中,广泛地探讨了美与艺术的问题。

现实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美本身”。

他离开美的事物,认为另外还有一个高高在上的美的理念存在,这是客观唯心主义。

中世纪美学思想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统治了意识形态领域,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因而当成异教的东西,受到排斥和打击。

他们从物质感性的美,一层层引向道德性的内在的美,以至达到最高的上帝的美。

西方美学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美学思想特点,是从神学的迷雾中走出来,面对现实的人,歌颂人的理性、智慧和力量,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主张,艺术要从人的技艺上升到哲学智慧的高度。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于希腊罗马古典的崇拜,二是对于理性和秩序的尊重。

认为理性是主宰,美的事物必须是符合理性的,也就必然具有普遍性,并在这种普遍性上建立起文艺的审美标准。

一切艺术作品必须从理性中获得它的价值。

西方美学史法国启蒙运动美学启蒙运动是思想和文艺领域里反新古典主义的运动。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必读的名著有哪些目录《三国演义》《红楼梦》(上)《红楼梦》(下)《西游记》(上)《西游记》(下)《水浒全传》(上)《水浒全传(下)》《家》《童年》《围城》《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歌德谈话录》《女神》《论语通译》2《雷雨》《呐喊》《朝花夕拾》《子夜》《名人传》《哈姆莱特》《格列佛游记》《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欧叶妮·格朗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上)《匹克威克外传》(下)《泰戈尔诗选》《谈美书简》《复活》《鲁滨孙飘流记》《唐吉诃德》(上卷)《唐吉诃德》(下卷)这个网站可以下载~http:\/\/\/show.aspx?id=986&cid=26如何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朱光潜_西方美学史笔记

朱光潜_西方美学史笔记

朱光潜_西方美学史笔记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部美学史教材。

这部著作从古希腊时期一直梳理至十九世纪末,对于西方美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朱光潜先生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朱光潜先生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各时代代表性美学家的生平、思想、著作及其历史背景的详细介绍。

这种深入到每个时代的具体历史语境中的研究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要的时期和人物。

古希腊时期的美学思想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论。

从中,我理解到了他们是如何将美视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以及他们对于美的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探讨。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则让我看到了人们对于人性、自由和美的重新认识,以及这种认识如何影响了艺术和文化的走向。

在书中,朱光潜先生也提到了十九世纪的美学思想变革。

在这一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其中,康德的批判哲学和席勒的美学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康德,我们看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对于美的定义的重要性;而席勒则强调了游戏冲动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审美教育对于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对各时代代表性美学家的介绍,朱光潜先生还对一些重要的美学概念和范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例如,他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感经验等方面的讨论,都让我对于美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朱光潜先生还特别注重对于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潮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考察,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美学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

例如,在面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美学思想时,如何把握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如何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朱光潜先生的解答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美学的发展历程,注重各个时期、各个地域美学思想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同时,也应该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观念,从中汲取有益的思想资源。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1那个困倦的下午,于席书购得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一下午的劳顿也就有了点小的收获和小的欣喜。

开篇介绍的是古希腊美学的源头,一看名字都很熟悉。

首先介绍的是一个大数学家毕达格拉斯,起初读到小标题的时候还有些疑惑,觉得美学与老毕应该无什么瓜葛。

读完以后赶紧把自己刚才的想法埋藏在了谁也找不到的地方。

用数字解释一切的想法是好的,至少是美的开始。

但是他们把数的作用夸大了,过犹不及。

我们可以说我们吃到了鸡蛋非常爽口,也可以夸奖那只生蛋的鸡是多么的本事,但是我们总不能说那只鸡样样都行吧。

其次,老毕的贡献还有一个,那就是认为事物是处于对立和谐的状态之中。

我们国家在几千后,提出的和谐社会估计也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终究要是要和谐的,但是在和谐的前期没有斗争是不行的。

所以,几千年后盖棺定论,毕学派的结果只有一个,客观唯心主义。

之后介绍的是赫拉克里特。

(这外国字打起来就是麻烦,浪费空间,还伤键盘。

)他找到了一些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地水风火,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狭隘,但如果我们生活在那时候估计想狭隘都狭隘不出来呢。

想想老赫那时候,能看到的学术专著能有几本,连车都没有,还有谁会在意闭门造车呢?其次,老赫对于事物的对立,更多的侧重于对立的斗争,斗争就意味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显然,与毕学派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下面登场的是德谟克里特,他的主要贡献在于通过他的原子论和认识论为美学打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他强调了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需要的,但是理性认识是达到正确认识的必要过程。

对于美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今天的最后一位是苏格拉底,他用他的嘴巴征服着世界,与其他几位不同,他毕生没有任何作品,所有的东西完全都存在于他的头脑之中。

新编西方美学史

新编西方美学史

《新编西方美学史》读书笔记2014年12月导论一西方美学史的概念1.塔塔凯维奇的美学史观(1)美学观念的历史和术语的历史(2)明确的美学史和隐含的美学史(文字理论资料和艺术品)(3)叙述的美学史和解说的美学史(4)美学的发现史和流行的观念史2.鲍桑葵的美学史观一部审美意识的历史,力图展示的是“各种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最完备的形态”,要阐释的中心问题是美对于人类生活的价值,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美学史:(1)美学史与美的艺术史的关系(2)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3)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3.吉尔伯特和库恩的美学史观倾听历史的声音。

只想听到点什么,不想提出异议总结:一部成熟的美学史应该表现:一个当代学者与历史上美学思想家的对话,这个对话涉及美的哲学、艺术形而上学、审美的趣味和观念、艺术的形式和特征等。

中心问题:美对于人类生活和人类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追问的终极问题:人类为什么追求美和艺术?追求怎样的美和艺术?二.西方美学史的研究方法第一:西方美学史的研究离不开西方哲学史美学只有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才具有它真正的存在理由第二:离不开西方文学艺术史古希腊罗马美学第一章西方美学的缘起希伯来文化:一种信仰的经验和宗教的精神力量古希腊文化:探索和思考的理性精神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历史前3500-前2600:爱琴海地区先后进入青铜时代前2000:城邦兴起米洛斯王朝克里特文明前1480:本土入侵,迈锡尼文明兴起前1300--前1200:荷马史诗故事的年代前1100:多利安人入侵前800年:希腊文化从迈锡尼文明的灰烬中升起雅典城邦兴起前628:雅典废止王政,内政、宗教、军政大权由三个人分别掌管前594--前593:“梭伦改革”前509---前508: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开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前5世纪:城邦达到极盛,进入“古典时代”;前499希波战争:奠定了雅典海军的海上霸主地位;伯利克里执政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04年雅典彻底失败,城邦制度由此衰败,但是文艺和哲学没有死亡前335年:亚历山大征服雅典2.文学艺术克里特文化(米诺斯文化):米诺斯迷宫迈锡尼文化:狮子门、壁画、黄金制品、荷马史诗希腊文化:(1)前7世纪--希波战争:古风时期(2)前499--前323(亚历山大死去):古典时期建筑:巴底农神庙(菲底阿斯)希腊雕塑:装饰神庙的众神、奥林匹克夺冠者戏剧: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德斯)、喜剧(阿里斯托芬)(3)前323---公元1世纪:希腊化时期3.宗教奥林匹亚神统:光明、宁静铁坦神统:幽暗奥利弗斯:崇拜酒神、追求欲死欲仙的神秘体验后两者是希腊非理性迷狂精神的一个来源4.哲学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生于前624年):世界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生于前611):世界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前588--前524):万物的本原是气,稀释时,气变成火,凝聚时,气变成风、云、水、土、石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史读书笔记古希腊美学思想萌芽毕达哥拉斯学派主要由数学家组成,他们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宇宙中最基本的原素是树,数的原则统治宇宙一切现象。

因此,他们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

首先他们从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节奏的和谐,认为音乐的基本原则在数量关系,音乐节奏的和谐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调按一定数量的比例组成。

由此得出一个辩证原则,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这是希腊辩证思想的最早萌芽,也是“寓杂多于整一”文艺思想的最早萌芽。

其次,他们将数与和谐的原则推广到雕塑,建筑,总结得出一些经验性规范,如“黄金分割”等,这是美学形式主义的萌芽。

第三,他们还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天文学方面,形成“宇宙和谐”的概念,把整个宇宙看做美学的对象,而并不限于艺术。

最后,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注意到艺术对人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体也有数与和谐的原则统辖,当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同声相应”时,人就可以爱美和欣赏艺术。

另外,人的内在和谐还会受到外在和谐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朴素唯物主义:世界由水风火地四大原素构成,其中火最重要,而且这四种原素还会不断转变。

辩证观点:毕达哥拉斯学派侧重对立的和谐,而赫拉克利特则侧重对立的斗争,因此他认为美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一切都在变动,美不是绝对永恒的。

“比起人来,最美的猴子也还是丑的”。

德谟克利特近似“余力说”:音乐并不产生于需要,而是产生与正在发展的奢侈,这是近代SCHILLER和斯宾塞“余力说”的萌芽,并说明他开始从社会发展方面看艺术的起源。

原子论和认识论:物体表面分泌出的液体微粒,通过空气影响人的感官,使人对物体产生感性认识,但这种认识必须经过理智,才能达到理性认识。

这说明他认识到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以及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为美学打下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

苏格拉底由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转变为从社会科学观点去看待美学,这是希腊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变。

美即效用:有用则美,无用则丑,但由于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效用,因此美具有相对性。

这说明美不完全在事物,与人也有关系。

艺术摹仿自然,但模仿并非抄袭,艺术不应只描绘自然外貌的细节,而是应该“现出生命”“表现出心灵”。

另外,还应该从自然形体中选择一些要素,构成美的整体,使艺术刻画出的形象比原来更美。

PLATO文艺对现实的关系:理式说:理式是指最高的绝对理念,是永恒真实的,独立于人而存在。

客观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至于艺术,又是客观世界的摹本,因此相对于真实的理式世界来说,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所以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

换句话说,艺术世界依存与客观现实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又依存于理式世界,艺术世界与真实的理式世界隔了三层,从而不具备真实性,不能真实地表现现实。

PLATO的这种观点以其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

PLATO所谓的理式世界其实正是神的世界,而神权正式没落贵族阶级所利用的思想武器。

PLATO强调理式世界的永恒性,实即强调贵族政体的永恒性。

鄙视艺术的根源:由于PLATO否定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见不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PLATO将人所分为的九种等级中,诗人和艺术家位列第六,而“达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位列第一。

这种等级区别根源于PLATO对艺术的鄙视,表现在:艺术包括手艺,一般由奴隶从事,艺术家的地位是卑微的,他们所创作的只是手艺活儿。

而第一等人是贵族中文化修养的最高代表,他们无需亲身创作,他们只要静观,因为PLATO 认为审美活动的极境是凝神观照,此时产生的“无限欣喜”是最高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他们所观照的对象不是具体的感性的不真实的艺术品,而是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是不带感性形象的美,是一种抽象道理,即哲学。

关于艺术美:既然美来自绝对理式,且艺术是不真实的,那艺术作品可否用“美”来形容?PLATO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然而毕竟间接摹仿了理式世界,因此还是能够分得一点理式的美,但却是微不足道的。

另外,根据灵魂轮回说,感性事物之美是灵魂隐约回忆到它在未依附肉体之前所见到的理式世界的美,因此与理式美还是有一点联系的。

但PLATO始终将艺术美看作绝对美零星模糊的摹本,并且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世界比艺术世界更接近理式世界。

对美育的看法:美育首先使一个人认识到个别具体形象中的美;接着又使其“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与其他一切形体的美都是贯通的”,即从许多个别的美的形体中见出的美的形式;再进一步又使其学会“把心灵的美看的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即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

文艺的社会功用PLATO对诗和艺术的社会影响具有深刻认识,因此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他充分考虑了艺术对理想国的影响和作用。

建设理想国,就要培养保卫城邦的正义的人,各类公民应各司其职。

其中第一类是哲学家,他们拥有理智;第二中是战士,他们具有意志;第三种是农工商,他们具有情欲。

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都必须要为理智所统治。

艺术是否能发挥这种作用呢?PLATO首先对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讨论。

第一,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了希蜡宗教崇拜神和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性格中的理智失去控制,所以破坏了正义。

第二,文艺摹仿的方式对人性格的影响也是坏的,反对理想国的保卫者从事戏剧摹仿和扮演,原因有二,一是保卫者应专心保卫国家,一心不能二用;二是摹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坏人或软弱的人,长此以往,保卫者的性格也会受到玷污。

因此,PLATO对诗人下了逐客令。

他认为诗总能歌颂神和英雄,内容上只能说好,另外形式要简朴,并且要固守几种类型。

其次PLATO又对音乐进行了检查,检查的结果是只有两种类型的音乐可以保留,一是用于逆境,表现勇敢;二是用于顺境,表现聪慧。

总之,根据政治教育效果的标准,PLATO否定文艺的社会功用。

但PLATO确是西方将政治教育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第一人。

文艺才能的来源——灵感说第一种解释:神灵依附到诗人或艺术家身上,使其处于迷狂状态,并将灵感传输给他,暗中操纵其进行创作,即诗人是神的代言人。

第二种解释:灵魂隐约回忆到它未依附到肉体之前在理式世界所见到的理式美,文艺才能来自于不朽的灵魂从生前带来的回忆。

这种观点强调文艺的无理性,带有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是反动的,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新PLATO主义的PLOTINUS。

PLATO将理智与灵感完全对立,否定文艺创作中理智的作用;将天才与人力完全对立,这里天才等同于灵感,人力等同于创作技巧,因此否定艺术技巧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单凭技巧不能创造文艺。

但PLATO承认艺术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就像磁石吸铁一样。

但他所谓的感染力以灵感为基础,而不是实践生活和作品的艺术性,归根到底仍在宣扬神的伟大。

ARISTOTLE摹仿的艺术对现实的关系肯定艺术真实性:ARISTOTLE将我们现代所谓的艺术等称作摹仿的艺术,并由此见出艺术的共同特征在与摹仿。

与PLATO截然相反,ARISTOTLE肯定艺术的真实性,并且认为艺术比现实更为真实,因为艺术摹仿的是现象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ARISTOTLE对美学最有价值的贡献。

对于艺术摹仿自然的方法,ARISTOTLE 认为有三种,一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这是简单摹仿自然;二是照人们所说所想那样去摹仿,即根据神话传说;三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即按照客观规律描写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艺术幻觉说”的起源,即艺术逼真不等于事实真实,艺术作品的内容即使是虚构的,但只要合情合理,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就要我们区分出不合理的可能和合情合理的不可能。

不合理的可能具有偶然性,见不出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而合情合理的可能事实上虽不真实,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ARISTOTLE之所以认为诗比历史更为真实,就是因为所写的现实是经过提炼的现实,比带有偶然性的历史中的个别事件具有更高一层的真实,更具有普遍性。

另外,由于必然性和普遍性要在发展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因此人也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见出典型性。

所以诗要通过行动揭示人物事迹中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艺术有机整体思想:形式上的有机整体就是内容上内在规律的反映。

整体有部分构成,而部分组合的原则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

在有机整体中,各部分紧密相关,见出秩序,因此,各部分在整体中不但不可缺少,而且连位置也不可随意移动。

一个整体中一切都是必然的、合理的,无任何偶然或不合理的因素夹杂其中。

基于这一思想,ARISTOTLE认为希腊文艺的最高成就是悲剧,因为它的结构比诗更严密。

而诗和戏剧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情节结构,而非人物性格。

因此,诗的结构要见出内在联系的单一完整性,即动作的整一。

后来新古典主义又在次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的整一和时间的整一,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三一律”。

和谐概念:各部分的安排见出大小比例和秩序,形成融贯的整体,才能见出整体。

但与后来许多美学家将次概念视作单纯形式美因素不同,ARISTOTLE认为形式由内容决定,因为各部分组合的原则要以事物的内在逻辑为基础。

因此,音乐是最具摹仿性的艺术,音乐的节奏与和谐不是由形式见出,它之所以被称为“和谐”,是因其所表现的内容与人的心情具有一致性。

文艺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功用肯定文艺色社会功用:PLATO强调绝对理智,因此人的本能情感欲望都应当加以抑制,而文艺正好迎合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文艺具有败坏道德的负面作用。

与此相反,ARISTOTLE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也包括人的本能情感欲望,文艺满足这些需要,因而能够使人得到健康发展。

第一章.远古美学嬗变第一节.礼:原始整合性与美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原以为美学只是简单的、单一的。

但是在我看过目录之后,我知道了美学是复杂的,它不仅严格按照朝代顺序,把人物、论著一一罗列,而且着重突出古典美学的发展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以及理论特色。

这是一门复杂且严谨的学科,它要求人们必须严肃且不失美感地来读它、懂它。

就像第一节的题目一样,它带着一种原始的美感。

作者在第一节刚开始就指出,礼,在远古,是原始仪式。

刚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顿了一下,有些不解,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礼对于我而言,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方式,而在这里却说远在远古时期,礼就作为一种仪式而存在。

“仪式”这个词,使我对“礼”这个字开始有了好奇。

王国维在《释礼》中这样写,古文字中的“礼”字,下面是个“豆”,也就是盛饮食的器皿。

因而作者认为,用饮食器皿作为礼的象形,包含了其下四种意义:首先,中国之礼,一开始就与饮食有关。

这一点让我尤其想不通,“礼”是如何与“饮食”联系在一起的?难道古人认为最初的礼在饮食方面最先体现出来。

还是在饮食上的“礼”表现得更为直接,更为重要?其次,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这样一来,似乎对刚才的论点作了一些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