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测速方案..
区间测速实施方案

区间测速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交通工具的普及和道路交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其中,超速驾驶成为道路交通安全的一个严重隐患。
为了有效监控和管理道路交通中的超速行为,区间测速技术应运而生。
区间测速是指在道路上设置两个或多个测速点,通过计算车辆在这些测速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超速行为。
本文将介绍区间测速实施方案,旨在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二、区间测速原理区间测速是基于车辆在一定距离内的平均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超速行为的监控手段。
首先,测速点之间的距离需要经过科学测算和设置,以确保测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通过在测速点处安装高精度的测速设备,如雷达测速仪或激光测速仪,来实时监测车辆的速度。
最后,通过计算车辆在两个测速点之间的平均速度,来判断是否存在超速行为。
区间测速原理简单明了,操作便捷高效。
三、区间测速实施方案1. 测速点设置在选择测速点时,需要考虑道路的交通流量、车速和事故易发区域等因素。
一般来说,测速点应设置在交通流量较大、车速较快、事故易发的路段,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区间测速的监控效果。
同时,测速点的设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要求。
2. 测速设备选择在实施区间测速时,需要选择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测速设备,以确保测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测速设备包括雷达测速仪、激光测速仪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配置。
3.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测速点设置和测速设备选择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
通过对车辆在测速点之间的通过时间和速度进行记录和计算,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同时,对测速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超速行为。
4. 预警与处罚当监测到存在超速行为时,应及时通过预警设备向驾驶员发出警示信号,提醒其减速慢行。
对于严重超速行为,可以通过自动拍照或实时监控的方式进行处罚,以起到警示和惩戒作用。
四、区间测速的优势区间测速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监控手段,具有以下优势:1. 监控范围广:通过设置多个测速点,可以实现对道路交通的全程监控,提高监控效果。
区间测速方案

区间测速方案随着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
为了有效遏制超速行为,各地纷纷启用区间测速方案。
区间测速方案是一种通过测量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时间来计算平均车速的方法。
与传统的固定测速相比,区间测速方案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事故风险,还能更好地保障交通安全。
在区间测速方案中,需要设置两个测速点,分别为起点和终点。
起点与终点之间的距离被称为区间。
车辆在进入起点测速点时,会被记录下来,然后在终点测速点重新被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个时间点,可以计算出车辆在区间内的平均速度。
如果车辆超速行驶,超速行为将会被记录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区间测速方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首先,区间测速可以避免传统固定测速带来的较高的违章抓拍率。
传统固定测速设备通常只在路口或者特定位置上设置,车辆可以在知道固定测速点的情况下减速通过,从而降低被抓拍的概率。
而区间测速方案可以迅速测算出车辆在整个区间内的平均速度,大大提高了测速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其次,区间测速方案可以更好地监管道路交通流量。
在固定测速设备中,由于只能在一个点进行测速,车辆在测速点前加速,测速点后减速,导致道路交通流量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往往会引发拥堵和事故。
而区间测速方案可以通过计算车辆在整个区间内的平均速度,对道路上车辆的流量进行准确监测,从而更好地管理道路交通。
此外,区间测速方案还可以减少驾驶员对于测速设备的依赖性。
在传统的固定测速设备中,驾驶员可以通过使用雷达探测器等设备来提前感知测速装置,从而规避测速的风险。
而区间测速方案则更加难以规避。
因为起点和终点两个测速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长,不同车辆之间的时间差异不会太大,因此驾驶员无法通过减速来规避测速。
然而,区间测速方案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区间测速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
为了实现区间测速,需要在道路上设置起点和终点的测速设备,并且这两个设备之间需要进行数据通信。
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
其次,区间测速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
区间测速标准方案

应用效果: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城市道路
应用场景:城市道路、高速公 路、国道、省道等
功能:实时监测车速、超速报 警、抓拍违章车辆等
特点:覆盖范围广、监测精度 高、实时性强
优势:提高道路安全、减少交 通事故、优化交通管理
功能介绍
1.
区间测速:测量车辆在特定区间内的行
驶速度
2.
实时监控:监控车辆行驶状态,包括速
行效率
3
铁路区间测速系 统:保障列车运 行安全,提高运
输效率
4
航空区间测速系 统:确保飞行安 全,提高飞行效
率
发展趋势
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区间测速技术将更加 精确、高效
法规完善: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区间测速将更加 规范、合理
应用拓展:区间测速技术将应用于更多领域,如交 通管理、物流运输等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区间测速系统 将更加智能化,实现自动识别、自动报警等功能
03
供电系统:确 保设备正常工 作
05
02
通信网络:光 纤、无线网络 等
04
06
显示设备:显示 屏、LED屏等, 用于显示测速结 果和提示信息
安全防护:防 雷、防火、防 盗等措施,确 保设备安全
软件部署
1
软件安装:安装区间测速系统软件,包括服务器、客户端等
2
数据库配置:配置数据库,用于存储测速数据
03
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
度计算、距离计算等
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
分析和查询
04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技
05
数据展示:将分析结果以图
表、文字等形式展示给用户,
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 得出区间测速结果
海康雷达区间测速卡口方案

高清雷达测速卡口解决方案(IS-3013VR)目录第1 章概述 (1)1.1 应用背景 (1)1.2 设计原则 (1)1.3 设计依据 (4)第2 章系统总体设计 (7)2.1 设计思想 (7)2.1.1坚持两个原则 (7)2.1.2遵循三个模式 (7)2.1.3保持四个一致 (7)2.2 技术路线 (8)2.2.1卡口系统前端设备技术路线 (8)2.2.2卡口系统中心管理平台技术路线 (8)2.3 系统结构 (9)2.4 系统组成 (10)2.5 功能描述 (11)2.5.1车辆捕获功能 (11)2.5.2车辆速度检测功能 (11)2.5.3车辆图像记录功能 (11)2.5.4超速抓拍功能 (12)2.5.5智能补光功能 (12)2.5.6车辆牌照自动识别功能 (13)2.5.7车身颜色识别功能 (14)2.5.8车型判别功能 (15)2.5.9车标识别功能 (15)2.5.10车辆子品牌识别功能 (15)2.5.11未系安全带检测功能 (15)2.5.12接打电话检测功能 (15)2.5.13人脸特征抠图 (15)2.5.14打开遮阳板检测 (16)2.5.15前端备份存储功能 (16)2.5.16数据断点续传功能 (16)2.5.17图像防篡改功能 (16)2.5.18网络远程维护功能 (16)2.5.19全景高清录像功能(选配) (16)2.5.20平台功能 (17)2.6 系统性能指标 (17)第3 章前端子系统设计 (20)3.1 前端子系统组成 (20)3.1.1前端子系统组成 (20)3.1.2车辆测速单元 (21)3.1.3图像采集识别处理单元 (21)3.1.4前端数据处理及上传单元 (22)3.1.5网络传输单元 (22)3.1.6视频监控单元(选配) (22)3.2 系统现场布局 (22)3.2.1现场布局俯视图 (23)3.2.2现场布局侧视图 (23)3.3 硬件设备配置原则 (23)3.4 前端系统主要设备选型 (24)3.4.1 300万卡口抓拍单元 (24)3.4.2雷达 (26)3.4.3补光灯 (27)3.4.4终端服务器 (28)第4 章网络传输子系统设计 (30)第5 章中心存储子系统设计 (31)5.1 存储方案 (31)5.1.1存储需求 (31)5.1.2存储技术对比 (31)5.1.3存储方案选择 (33)5.2 数据存储设计 (33)5.3 图片存储设计 (34)5.4 视频存储设计(选配) (34)第6 章中心管理平台子系统设计 (36)6.1 平台概述 (36)6.1.1平台整体架构 (36)6.1.2平台功能模块 (38)6.1.3平台业务支撑 (39)6.2 运行环境要求 (40)6.2.1硬件环境 (40)6.2.2软件环境 (41)6.2.3网络环境 (42)6.3 配置推荐原则 (42)6.4 平台功能设计 (51)6.4.1平台基础应用 (51)6.4.2平台增值应用 (72)6.4.3平台新技术应用 (90)第7 章系统特点 (99)7.1 一套卡口抓拍单元覆盖2/3个车道 (99)7.2 摄像机高密度集成技术应用提升卡口前端系统稳定性 (99)7.3 车牌前端识别技术 (99)7.4 视频检测模式保障系统工作稳定性 (100)7.5 雷达测速模式保障速度的准确性 (100)7.6 系统运维成本低 (101)7.7 前端系统结构简单稳定 (101)第8 章系统拍摄效果 (102)8.1 300万雷达卡口抓拍效果 (102)8.1.1白天抓拍效果 (102)8.1.2夜间抓拍效果 (104)。
(交通运输)智能交通高速卡口区间测速方案

(交通运输)智能交通高速卡口区间测速方案文件编号:(由系统方案对外发布时统一管理)区间测速卡口解决方案版本号:Ver1.0编写人:郑鹏编写时间:2013.6部门名:产品市场部-智能交通审核人:审核时间:·修订历史(Revisionhistory)编号,修订内容描述,修订日期,修订后版本号,修订人,批准人1,创建,2013.6,1.0,郑鹏,2,,,,,3,,,,,,,,,,目录目录11.概述71.1.系统概述71.2.设计原则81.3.设计依据102.需求分析122.1.行业现状122.1.1.存在漏洞,容易规避122.1.2.图片清晰度低122.1.3.应用技术水平低下122.1.4.系统功能扩展性差132.1.5.环境适应性差132.1.6.功能简单,缺乏深度应用13 2.2.发展趋势142.2.1.高清化142.2.2.集成化142.2.3.网络化142.2.4.智能化143.整体设计153.1.系统架构153.2.系统组成163.2.1.前端采集子系统163.2.2.网络传输子系统183.2.3.中心管理子系统184.详细设计204.1.系统原理204.1.1.区间测速原理204.1.2.线圈检测原理204.1.3.雷达检测原理224.1.4.视频检测原理234.2.系统功能244.2.1.系统技术指标244.2.2.系统功能254.2.3.前端系统功能详解274.2.3.1.车辆捕获功能274.2.3.2.高清图像记录功能274.2.3.3.速度测定功能284.2.3.4.压、骑线抓拍功能294.2.3.5.逆行抓拍功能294.2.3.6.全天候高清成像294.2.3.7.智能补光功能304.2.3.8.号牌自动识别功能304.2.3.9.车身颜色识别功能324.2.3.10.高清录像功能324.2.3.11.数据存储功能324.2.3.12.图片、视频防篡改功能334.2.3.13.数据传输与断点续传功能334.2.3.14.远程系统管理维护功能344.2.3.15.Web数据浏览功能344.3.平台软件系统设计354.3.1.系统设计思路354.3.2.系统设计亮点364.3.2.1.SOA为主体的架构设计364.3.2.2.业务集成的WebService框架374.3.2.3.高性能的外场设备接入服务设计384.3.2.4.结合Ajax和RIA技术的更好用户体验38 4.3.3.遵循的标准与接口394.3.4.系统总体框架404.3.4.1.系统总体架构404.3.4.2.系统网络架构414.3.5.系统平台组成424.3.5.1.中心管理服务(CMS)424.3.5.2.视频流媒体转发服务(MTS)434.3.5.3.视频流媒体存储服务(SS)444.3.5.4.设备管理服务(DMS)454.3.5.5.图片控制服务(PCS)464.3.5.6.图片转发服务(PTS)474.3.5.7.主动注册服务(ARS)484.3.5.8.WEB远程管理软件(WMS)484.3.5.9.GIS系统集成模块(GIS)494.3.5.10.网络数字矩阵软件(SNVD)504.3.5.11.市局级联网关服务模块50 4.3.6.系统功能514.3.6.1.视频监控功能514.3.6.2.录像回放功能514.3.6.3.图片监控功能514.3.6.4.区间测速功能524.3.6.5.车辆查询与追踪功能524.3.6.6.布控/撤控功能534.3.6.7.布撤防联动策略534.3.6.8.车辆报警联动功能534.3.6.9.流量统计功能544.3.6.10.车道占有率统计功能544.3.6.11.电子地图功能544.3.6.12.数据手动校准功能544.3.6.13.关联视频功能544.3.6.14.历史数据查询与下载功能544.3.6.15.车辆比对报警功能554.3.6.16.远程系统管理功能554.3.6.17.系统对时功能554.3.6.18.基础管理功能564.3.7.软件系统关键特色564.3.7.1.多业务融合564.3.7.2.快速布控564.3.7.3.录像追踪564.3.7.4.三维定位574.3.7.5.预案管理574.3.7.6.设备兼容574.3.7.7.多级联网574.3.7.8.无线应用574.3.7.9.提高的安全性574.3.7.10.灵活的媒体存储584.3.7.11.系统部署方式584.4.第三方软件及服务器部署584.4.1.系统运行环境584.4.1.1.硬件运行环境584.4.1.2.软件运行环境614.4.2.服务器能力614.4.2.1.系统能力614.4.2.2.显示能力614.4.2.3.管理能力624.4.2.4.图片处理能力624.4.2.5.数据库能力624.4.2.6.单电子地图容量634.4.2.7.校时服务器635.特点优势645.1.行业内首家推出高帧率摄像机645.2.自主开发的智能交通专用ISP算法,图像质量更优65 5.3.接口丰富,摄像机集成度高655.4.全过程数据安全加密处理655.5.多重冗余的数据安全保障技术665.6.全系列产品自主研发665.7.全嵌入式结构、无风扇设计,全机身散热675.8.摄像机内置车牌识别等智能算法675.9.低功耗,适合太阳能供电685.10.安装、维护简单,工作量小685.11.工业级设计适应室外恶劣环境695.12.前端设备的智能化695.13.单车道独立运行能力705.14.先进的视频检测算法705.15.对光照气候环境良好的适应性715.16.准确抓拍无牌或者号牌遮挡车辆725.17.多车道、多车辆同时号牌识别735.18.车牌识别速度快735.19.车牌识别像素、角度容忍度高735.20.车牌识别准确率高745.21.双码流摄像机,同步支持抓拍和录像74 5.22.强光抑制功能745.23.L INUX系统防病毒755.24.模块化设计,稳定性和扩展性强755.25.全系统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监测755.26.采用工业级或军工级器件,超长寿命76 5.27.系统扩展性好765.28.解决方案灵活,最大程度满足客户需求776.主要设备介绍776.1.高清一体化摄像机776.2.镜头786.3.偏振镜切换控制器796.4.智能交通终端管理设备806.5.智能闪光灯826.6.LED频闪灯826.7.窄波平板雷达846.8.车辆检测器857.配置清单877.1.大华设备877.2.工程商自备设备918.应用案例938.1.伊宁县区间测速卡口项目938.2.徐州区间测速卡口项目939.售后服务承诺949.1.三级售后服务体系959.2.售后服务机构和人员情况961.概述1.1.系统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车辆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同时治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与车辆相关的刑事和治安案件。
区间测速技术方案

区间测速技术方案区间测速技术是一种利用设备对行驶车辆进行速度检测和监控的方法。
在现代交通管理中,区间测速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阐述区间测速技术的方案及其优点。
一、区间测速技术的原理区间测速技术利用视频监控设备、雷达测速设备以及车辆识别技术等多种设备对车辆的速度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地测量车辆的行驶速度。
区间测速技术的原理是将一段公路划分为多个区间,通过监控设备对车辆的速度进行检测,然后计算车辆在不同区间的平均速度,从而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二、区间测速技术的方案1.选择测速设备区间测速需要选用合适的测速设备来进行检测,主要包括雷达测速设备和激光测速设备两种。
雷达测速设备主要是利用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进行检测,适用于高速公路的测速;而激光测速设备则是利用激光束对车辆进行测速,适用于城市道路等低速公路。
2.选择监控设备区间测速需要选用合适的监控设备来进行监控,主要包括摄像头监控设备、车位感应技术等多种技术。
摄像头监控设备是最常见的区间测速技术之一,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公路情况;而车位感应技术则是利用车辆驶过时产生的电磁波来检测车辆的数量和速度等信息,适用于城市道路等资源有限的公路。
3.软件系统区间测速技术需要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车辆识别、数据传输等工作。
这些软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测速设备和监控设备开发,包括测速算法、数据采集和传输等各种功能。
三、区间测速技术的优点1.准确性高区间测速技术具有高度准确性,可以测量车辆的平均速度,从而精确地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与传统单点测速方式相比,区间测速技术可以有效避免误判和漏判等问题。
2.效率高区间测速技术可以对多个车辆进行测速,精确计算车辆的速度,从而显著提高了测速效率。
同时,区间测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车辆的速度,对违章行为及时进行处理,有效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
3.安全性高区间测速技术可以在保证道路畅通的情况下,确保车辆行驶安全。
在交通管理中,区间测速技术可以为车辆驾驶员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区间测速解决方案

区间测速解决方案引言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区间测速是一种常见的手段,用于控制车辆的速度,提高交通安全性。
本文档将介绍一种区间测速解决方案,包括其原理、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等内容。
解决方案原理区间测速解决方案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两个位置之间已知的距离和车辆通过该距离所用的时间,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从而确定是否违规超速。
下面是该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实施步骤1.选定测速区间: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测速区间,通常是一段路段或者是两个位置之间的距离。
2.安装测速设备:在选定的测速区间内,安装合适的测速设备,常用的设备包括雷达测速仪和摄像头。
3.校准测速设备:在设备安装完毕后,需要对测速设备进行校准,确保其测得的速度准确可靠。
4.记录车辆通过时间:设备安装好并校准完成后,开始记录车辆通过测速区间的时间,通常会使用计时器或者其他计时装置。
5.计算车辆平均速度:根据车辆通过测速区间的时间和已知的距离,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常用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6.比较车辆速度与限速:将计算得到的车辆平均速度与道路限速进行比较,判断车辆是否超速。
效果评估区间测速解决方案的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1.准确性:测速设备的准确性是保证整个方案有效的关键因素。
可以通过与其他准确测速设备的对比和实际车速测量结果的比对来评估准确性。
2.稳定性:测速设备应当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以在复杂的道路环境和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正常工作。
可以通过长时间运行和不同环境下的测试来评估稳定性。
3.可靠性:测速设备应当具有高度可靠性,能够正常工作并提供准确的测速结果。
可以通过多次测速实验和故障率统计来评估可靠性。
4.可操作性:方案的可操作性是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是否便捷、简单。
可以通过用户体验调查和操作指南的编写来评估可操作性。
结论区间测速解决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车辆速度的手段,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该方案通过测量车辆通过已知距离所用的时间,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并与道路限速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是否超速。
区间测速技术方案

区间测速技术方案区间测速技术是采用数码摄像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视频处理系统对车辆经过的时间和距离进行计算、分析,预判车辆的行驶速度是否超过道路限速,并及时向交通警察或车辆司机发送超速警报信息,以实现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的一种现代化技术手段。
区间测速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车辆频繁行驶的交通路段,其主要优点包括准确性高、实时性强、侵入性小等。
本文将对区间测速技术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场景,以及该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区间测速技术的技术原理区间测速技术主要应用数字摄像机,通过视频图像处理系统对车辆在两个位置之间所用的时间和距离进行计算,进而计算车速,使车辆超速时能够及时做出警报,以达到交通的安全性。
(一)调整摄像机位置首先,需要将数字摄像机放置在两个区间的距离之间,以便捕捉车辆在不同区间的速度变化。
摄像机的放置位置应该被精确测量,以确保所捕捉到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
(二)捕捉视频图像数据一旦摄像机的正确位置确定后,需要实时获取视频图像数据。
数字摄像机可以在众多不同光照条件下捕获视频图像数据,使得车辆能够在任何天气和光照条件下被捕获。
(三)计算车辆的速度在捕获了视频图像数据之后,需要通过视频图像处理系统计算出车辆在相应区间内的速度。
这可以完成通过通过比较车辆瞬时经过摄像机的位置、计算出车辆行驶的时间、利用这个数据来计算出车辆的速度。
(四)提取警报和通知信息当车辆速度超过预定的限速时,系统可以选择向警察或车辆驾驶员提供警报或通知信息,从而确保安全,防止车辆发生交通事故。
二、区间测速技术的应用场景在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等车辆频繁行驶的交通路段上,区间测速技术广泛应用,以监视道路上的超速行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并保持恒定的车辆速度流。
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一)城市内监控区间在车流阻塞的城市道路,区间测速可以通过引导汽车放慢速度,确保行车安全。
它可以在高峰时段优化混合交通流和改善通行条件,并在城市交通路况监测中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口区间测速系统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二00九年五月1 区间测速系统1.1概述传统超速抓拍系统采用的是单点测速方式,测量的是车辆的瞬时速度,争议较大、容易躲避。
区间测速是在高速公路某一区间(一般为20公里左右)的两端安装自动抓拍系统,记录车辆通过两端的时间,利用“速度=距离/时间”公式,计算出车辆在该区间内的平均车速。
为达到满意的效果,抓拍系统应具有很高的车辆捕获率和识别正确率。
区间测速让驾驶员难以回避,做为处罚超速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将更有说服力。
区间测速与单点测速相比有如下优势:1.监控范围大。
区间测速系统由于对监控路面进行长距离监控,对该区间内行驶的机动车进行全程监控,扩大了超速监控的范围,控制了区间内整体的行车速度。
2.测速精度高。
区间距离为两个监测断面之间的距离,通过激光测量标定,距离误差几乎为零;机动车行驶时间为经过两个监测断面的时间差,所有断面点设备时间同步,并采用GPS时钟校时,时间误差小。
3.“反监控”能力强、监控效果显著。
机动车驾驶员常利用电子狗等高科技设备提前发现电子警察并进行逃避;在单点测速或监控点周边地段刹车减速,经过监控点后继续超速行驶;这类具有反监控能力的违法超速车,在区间测速系统监控下将无所遁形。
4.说服力强,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区间测速系统测速原理简单,精度高,监控范围为全区间,控制区间内的平均车速,更容易被驾驶人接受。
5.可拓展性更强。
根据应用的需要,区间测速系统可以扩展更多的应用功能,如:道路监控功能、治安(交通)卡口功能、交通流采集功能、非法占用路肩等违法取证功能(路肩加设备)、交通诱导功能(加诱导屏)等。
1.2 系统设计原则1.2.1标准化该系统严格按照公安部颁标准《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 497-2004)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同时,在采用高清摄像技术方面又进行了功能和性能上的扩展。
1.2.2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由于用户以后的需求会不断发展,系统建设的数量将随之扩大,在设计上,即要在功能上推陈出新,又要兼容旧的系统,以保护用户的投资,因此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间数据传输均采用标准的传输协议,任何一个模块的升级短期内都不会影响到其它模块的正常应用。
1.2.3可用性我们的方案在充分考虑用户实际情况,针对大多数用户的需要,设计出可满足各种需要的方案,并充分考虑了人为不可抗拒的其他因素造成故障的可能性;同时,也必须摒弃已经安装应用的老的系统出现的各种影响系统稳定性的技术。
1.2.4易用性系统采用嵌入式一体化抓拍主机,模块化的设计使安装使用非常方便。
用户只需简单的接线,并按相应的调试程序进行安装调试就可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所有实时监控、牌照识别、实时上传等工作,均为完全智能控制,不用单独设置。
1.2.5合理性严格以系统工程学及其它先进理论指导设计,使系统的各部分合理配置,有机融合并尽可能的发挥设备潜力和软件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能价格比。
1.2.6先进性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采用先进设备和软件,使系统具有完备的功能,并且易于升级换代,在保证其先进性的前提下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1.2.7实用性系统功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人机界面友好,易于使用、管理、维护、扩展。
1.2.8可行性系统设计、选材、选型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法规政策,与用户及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制度相适应,与用户在经济能力方面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1.2.9可靠性采取选用高集成设备,采用自动检测、自动报警、自动监控和容错等技术来保证可靠性。
1.2.10安全性系统具有防病毒,防误操作特性,有较强的抗干扰、抗静电能力,同时提供数据备份、恢复措施。
系统还将提供用户等级权限保护,有效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1.3系统设计依据《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 497-2004)《工业企业通用设计规范》(GBT42-81)《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J232.90.92)《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94)《民用工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JT16-92)《电视系统视频指标》(CCTR RECOMMENDATION 472-3)《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工业企业通讯接地设计规范》《安防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A308-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70-94/T74-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安防系统工程质量检验实施细则(试行稿)》《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5003-941.4系统方案设计1.4.1系统原理在被测路段上设置监测区起始点A和监测区结束点B,预先测量车辆从A点到B点的行程。
A、B两点需要牌照抓拍及识别系统,检测、识别过往车辆,将通过时刻、识别结果、近景图片及全景图片发回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比对两点的识别结果,计算同一车辆由A点到B点的时间,用已知行程除以时间即可获得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
如下图:图1-1区间测速原理图1.4.2系统结构我公司设计的嵌入式区间测速系统由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中心管理子系统和网络通讯子系统三部分构成。
1.4.2.1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是区间测速系统的核心部分,该子系统由嵌入式一体化抓拍主机、同步补光频闪闪光灯、车辆检测单元、网络传输单元等四部分组成。
1.抓拍主机:采用自主研发的嵌入式一体化高清抓拍主机,有稳定便捷低功耗等特点。
2.闪光灯: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窄脉冲频闪闪光灯,对驾驶人员影响小,使用寿命长。
3.车辆检测单元:车辆检测单元雷达检测、地感线圈检测、视频检测。
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实际情况可以自行选择。
4.网络传输单元:采用标准以太网传输,支持TCP/IP协议。
一般在测速区间的两个断面分别安装一套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车辆经过第一个断面时,车牌被抓拍,并自动识别,同时将车牌号码、通过时间等信息上传至中心管理服务器;车辆经过第二个断面时,系统再次抓拍车牌,并自动识别,同时将车牌号码、通过时间等信息上传至中心管理服务器。
通过车辆通过这两个断面的时间差和两个断面的距离,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系统结构原理图如下:图1-2区间测速结构原理图1.4.2.2中心管理子系统中心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对各个断面子系统中抓拍主机设备进行远程管理、网络的监控、车辆速度的计算、抓拍图像的处理、可疑黑名单车辆的布控、超速车辆统计、预收费车辆数据下载以及违章车辆的处罚等工作,并充分考虑与其它交通管理软件系统的接口兼容问题。
中心系统还可以设立一个WEB数据库服务器,安装有ORACEL数据库,让它收集各个数据服务器上的数据,用户可以通过IE浏览器上网查询,全面统计各数据收集服务器的数据,掌握全部的卡口车辆信息。
1.4.2.3网络通信子系统网络通讯子系统主要实现各个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和指挥中心管理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和图像信息的传输。
具体组网结构图如下:图1-3区间测速系统组网结构图1.4.3系统特点1.4.3.1区间测速、智能卡口记录两项功能合二为一本系统每一个断面车辆记录子系统就是一个单独的智能卡口记录系统,可以实现智能卡口记录系统的所有功能。
同一车道设置一个起始检测断面和一个结束检测断面就可以组成一个区间测速系统。
对通过该车道的所有车辆进行测速,而且这种测速可以有效的避免以往单点测试容易躲避的缺点。
将卡口记录系统和区间测速系统和二唯一,在同样的成本下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1.4.3.2采用全嵌入式结构,前端无需工控机,系统稳定可靠目前国内大多数区间测速系统均采用工控机+视频采集卡的方式实现图像的抓拍和车牌识别的,这种方式在研发上较为便捷,容易实现,但欠缺稳定性,体积庞大,使用不便。
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漏洞等都将给该系统的稳定性造成隐患。
而区间测速系统的设计充分利用公司在视频图像监控领域的技术优势,主机硬件电路采用公司已在安防领域产品上应用成熟的硬件平台,并根据测速系统实际应用需要,对硬件电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在元器件选择上全部采用工业级或军工级芯片,降低了功耗,保证了系统在恶劣条件下长时间可靠运行。
抓拍主机采用LINUX操作系统,并专门针对抓拍功能需要对代码进行了裁减和优化,软件功能较为“专一”,提升了CPU的工作效率和整机的工作稳定性,系统采用软硬件双重看门狗技术,绝对避免了系统死机。
嵌入式一体机工控机结构性能更稳定,适合户外恶劣环境全天候工作,工作环境温度-30℃ ~ +70℃工控机工作环境一般要求在-10℃ ~ +55℃结构紧凑,安装使用方便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维护工作量大功耗更低(<15W )近百瓦1.4.3.3采用独特的结构设计,散热功能出众考虑到区间测试各个车辆记录系统室外工作环境的需要,整个系统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主机的外壳进行散热,进而保证了整个设备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运行的稳定可靠性。
图3 主机散热示意图 1.4.3.4采用一体化设计,结构紧凑,安装使用及维护方便断面车辆抓拍主机将抓拍摄像机、控制主板、存储硬盘等设计为一体,使整个系统更加紧凑,安装维护更加方便,无需配置工控机即可实现图像自动记录功能,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稳定可靠性。
1.4.3.5各断面抓拍设备实现图片本地存储各个抓拍设备内置2.5英寸大硬盘专用图像存储器,可存储数百万张违章图片。
目前采用工控机方式的智能卡口系统由于硬盘除需保存违章图片外,还需要保存操作系统文件和断面车辆检测应用软件,从而减少了图像文件的存储空间,散热面3散热面2散热面1另外病毒对分区的破坏也将影响数据的安全性,甚至导致数据丢失。
而目前大多数嵌入式区间测速系统前端车辆检测设备还不具备本地大容量存储功能,或者只能临时存储少量的图像数据,不适合常年全天候图像记录。
该系统充分考虑了数据的安全性及长时间存储的需要,设备内置了一块2.5英寸大容量硬盘,满足了系统长时间本地存储及数据备份的需要,同时系统实时将图像数据上传到中心服务器进行存储,处理和查看,实现了设备本地存储与中心存储的双备份。
1.4.3.6高清晰度成像,可清晰的看清车牌及驾驶人员面貌特征系统采用了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清晰逐行扫描百万象素CCD摄像机,图像清晰(1280*1024),可清晰显示车牌及司乘人员面貌特征。
高清晰的车牌号码进一步保证了车牌识别的准确性,也为有效缉拿布控车辆提供了保证。
通过与公司自主研发的频闪闪光灯的配合,整个摄像系统可清晰拍摄出各种天气条件下的车辆图像(浓雾天气除外)。
高清夜间图像抓拍效果1高清夜间图像抓拍效果2普通摄像机晚上牌照全景图片1.4.3.7综合管理与远程维护功能系统设计了远程维护功能,可实现对系统内设备的远程故障自动诊断、故障报警和修复,真正减少了用户的维护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