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百年感言】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合集下载

中国话剧

中国话剧

人艺话剧 《骆驼祥子》 (1980年版)
人艺话剧《骆驼祥子》1989年版
人艺话剧《骆驼祥子》(2007年版)
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潮流全面兴起
戏剧界的许多人都认为小剧场戏剧是“振 兴话剧的一条出路” ,是“戏剧家探索戏 剧出路、克服戏剧危机、探索戏剧与观众 建立新的关系,进行种种实验的重要途径 和场所。”著名戏剧家黄佐临更进一步提 出“小剧场完全可以形成一个运动,一个 振兴话剧的运动。”从80年代后期开始, 小剧场戏剧就在中国戏剧界广泛地开展起 来并在以后的二十年里成为当代中国话剧 的一种突出现象,一个不断涌动的潮流。
4.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 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 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 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本的创作。 曹禺《雷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现代 话剧的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 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且标志着 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2、充满幽默风格的语言
含泪的幽默 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似可笑,却 激起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 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句 玩笑话,表现的却是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 。 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 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 想起了前清的事儿!”。既表现出松二爷的怀旧情 绪, 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 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 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 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陈神色忧郁,她在等待方达生营救小东西的消 息。方的到来,营救的失败使陈的内心矛盾加 剧。在与方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中,她发现 方要走诗人的道路,要和金八拼一拼,要为小 东西跑一跑。然而,自己却没有勇气跟方走这 条艰难斗争 的道路。她终于发现了自己唯一能 走的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 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她自杀的 念头此时已盘旋在脑际。

中国近代话剧作品

中国近代话剧作品

中国近代话剧作品中国话剧走过了一百年的风雨历程,在其百年华诞之际,全国话剧人举办了多项纪念活动,31台近年新创优秀剧目在北京竞相登台,32台话剧经典剧目在全国巡演。

话剧人期盼曾在中国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一度风靡天下并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话剧,能够在沉寂已久之后重振雄风。

回首百年,话剧的辉煌与成就已成追忆,由于以电视为首的大众媒体和全社会泛娱乐化的强势挑战,话剧出现了剧本难觅、观众锐减、剧团萎缩的趋势,部分话剧院团名存实亡,景象堪忧。

进入新世纪,这一困境,就全国整体而言,未有根本的扭转。

因此,当话剧跨越百年之际,寻求话剧摆脱困境继续发展之路成了最现实最重要的课题。

曾创作出优秀话剧《父亲》、《肝子山的男人女人》的剧作家李宝群说,当代戏剧文学正处于一种“要上上不去,要下下不来”的窘迫境地。

所谓“上不去”是指当下的戏剧文学尚不能达到世界一流文本的水平,较之国外同时期的《纪念碑》、《青春禁忌游戏》、《哥本哈根》、《怀疑》等优秀之作,我们的剧作在深度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反映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说明有功力的剧作家寥寥可数。

所谓“下不来”,是指剧作家已经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容易‘小富即安”了,不能下到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不能沉潜到生活的最深处、最深层去体察人心人性人情,满足于小的成功,满足于用已有的积累、才华、经验去闭门造车。

不少原创剧作都显小家子气,单薄、肤浅、急功近利,不深刻不厚实,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生命体验,不能真正打动人心震撼人心。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有自己的剧场,并且根据剧目多元化的理念,能够适应不同演出市场的需要。

近几年,《商鞅》、《正红旗下》、《艺术》、《长恨歌》等剧以较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得到评论界与观众的共同肯定,剧院在这些剧目的资金保障与人员配备上都调集了最大的力量,保证了剧院的艺术声誉。

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

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

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
为纪念中国话剧诞辰100周年,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将于4月在京举行。

这一展演是中国话剧百年诞辰系列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展现话剧艺术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近5年来话剧在新剧目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励广大话剧工作者的热情,促进话剧优秀新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以优秀作品迎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

经文化部组织专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以及中直单位和部队系统申报的74台剧目进行遴选,有32台剧目入选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

入选剧目反映现实,回溯历史,弘扬
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广大话剧工作者团结奋进、积极创作、促进话剧事业繁荣发展的不懈追求。

在32台剧目中,有4台部队创作的作品入选,它们是总政话剧团的《黄土谣》、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马蹄声碎》、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我在天堂等你》和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天籁》。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整理]

中国话剧史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

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

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

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

一、话剧的起源二、萌芽期的话剧三、文明戏的脚印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五、话剧的确立六、田汉及南国社七、渐渐走向成熟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九、职业剧团的出现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十三、新时期话剧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十六、话剧的奖项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注:本篇是“十至十七”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

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

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

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

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

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我国话剧是应社会变革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在这漫长的百年中,我国话剧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大致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分别是:(一)新剧时期;(二)爱美剧时期;(三)左翼戏剧时期;(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

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

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二、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

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

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话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中国话剧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话剧多以翻译外国剧本为主。

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创造。

经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话剧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飞速的发展,开创了“四个第一”的新纪元:第一部全民剧《白毛女》,第一个话剧院——中国人民戏剧院,第一个话剧创作基地——中国话剧家协会和第一部话剧教材《话剧创作技巧与方法》。

在中国有很多话剧流派,如左联派、草地派等。

其中,尤以抗战时期的崛起最为显著。

安又琪的《黄土地》、蒋光慈、冯雪峰的《午夜巴黎》等作品历久弥新,成为了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中国话剧的现状中国话剧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

它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

从话剧的多元化、话剧演员的表演力,到话剧的文化内涵、话剧舞台设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话剧的类型和趣味已逐渐向年轻人的需求倾斜。

不同于以前大量的历史剧和爱情剧,新型话剧开始涉及更多的生活领域,比如《起跑线》、《春娇与志明》等以家庭情感为背景的作品。

同时,不少话剧在情感上加入了科技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话剧演员在表演技能上也在不断创新。

他们不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萦绕。

同时,演员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演技,还有他们的体能、音乐、文字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话剧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也倾向于更多地展示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

比如《阿Q正传》、《茶馆》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将诗情画意、韵味十足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了话剧作品中。

话剧舞台设计方面也与时俱进,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如投影、CG技术,使演出更加生动、震撼。

此外,配合舞美设计的音乐更能体现出每个场景的氛围,从而加强了话剧舞台的艺术感染力。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如今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精品。

话剧百年

话剧百年

过士行的《鸟人》《鱼人》《棋人》三部 曲和《坏话一条街》以其独特个性受到关 注。人们在探索新的话剧方向,即使是北
京人艺这样有着既定传统的剧院,也在保
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谨地进行新的尝试。
小剧场实验的规模和幅度虽然与发达国家
尚有距离,但也日益蓬勃开展。独立制作
人的活跃,在戏剧制作和运转体制方面正
探讨一种新的可能性。
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 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 明珠。 《茶馆》有着奇特的结构。它从一个 小小茶馆的角度来看社会,把50年的中国史 横向切出三块薄片,放在舞台的凸境下透视。 登台的三代、70多个人物,构成世态风俗图 卷,整体大跨度地辐射出时代变迁的轮廓。 剧作以茶馆主人王利发为贯穿人物,历史见 证人物,用眼睛看那“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 台”的世相。《茶馆》没有贯穿事件、贯穿 情节,每一幕都由一些互相平行、互不关联 的人物和他们的行为组成,全剧没有揪心的 悬念、激烈的冲突、微妙的情境,全靠独特 的典型化人物及其生动个性来抓取观众注意 力。它不符合戏剧常规,过于“自然化”。
三、新文化前驱者的号角
话剧正式形成后,立即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所接 受。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的话剧名作涌现出来,田汉的《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洪深的《赵阎王》、《五奎桥》, 郭沫若的《王昭君》、《卓文君》、《聂嫈》, 丁西林的《一只马蜂》、《压迫》,曹禺的《雷 雨》、《日出》等,成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之作。 全国各地众多话剧社团,坚持长年的广泛的舞台 演出。经过前驱们的一致努力,话剧很快在中国 成为相当普及的艺术,成为与传统戏曲共生共存 的舞台艺术种类,拥有了它的相对观众群,培养 了一代创作者、从业者和爱好者。
• 贺敬之 • 陈百尘 • •洪 深 • 沈西蒙 • 梅少山 •阎 肃

红色话剧观后感

红色话剧观后感

红色话剧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红色话剧的主题与背景三、观后感的具体内容四、红色话剧的现实意义五、个人收获与建议六、结尾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舞台剧的观众,最近我有幸观看了红色话剧,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话剧以我国光辉的革命历程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那段充满激情与信念的日子。

在观看过程中,我不禁为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而感慨,也为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而振奋。

红色话剧的主题鲜明,旨在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剧中,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付出生命和鲜血,他们的英勇事迹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同时,话剧通过描绘青年学生在革命历程中的成长,提醒当代青年不忘初心,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观后感的具体内容丰富多样,首先,红色话剧的艺术表现力令人称赞。

导演巧妙地将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其次,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满个性,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让观众易于理解和感同身受。

最后,红色话剧在传递革命精神的同时,也不忘关注人性,展现了人物们在革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使得整部作品更具温情。

红色话剧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要传承革命精神,将其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红色话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让我们深知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才能砥砺前行。

个人在观看红色话剧的过程中,收获颇丰。

一方面,作品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先烈的伟大;另一方面,当代青年的担当精神也让我备感鼓舞。

为此,我认为红色话剧在推广和普及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希望有关部门和舞台团队能够继续创作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在红色话剧的观后感中,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从这部作品中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激发我们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话剧百年感言】中国话剧百年第一戏
战斗的历程□欧阳山尊中国话剧有着战斗化、民族化和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它诞生之日起即与爱国思想和进步的 __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话剧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同革命结合得更加紧密,无论是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论是在“苏区”和革命根据地,还是在“白区”、“蒋管区”和“大后方”,进步的话剧总是以战斗的姿态,紧紧地配合着当时的革命形势,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不少话剧工作者为了革命的话剧事业,牺牲在北洋军阀和 __ __的屠刀下,也有很多话剧工作者在战争的烈火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中华人民 __成立以后,话剧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多贡献,中国话剧的战斗化的传统就是它密切地配合时代的进步,密切地配合革命的需要,发挥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话剧虽然是一个从外国“引进”的剧种,但是由于它一诞生就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需要对广大民众进行宣传和动员,所以它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必须使自身做到民族化。

在这方面,从1907年春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到抗战时期风行全国的《放下你的鞭子》都是这么做的。

《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改编,剧本第二幕的背景是工厂的纪念会,在演出时穿插了一段中国旅美侨民思念祖国唱京戏的情节,可以说是在当时即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摸索和尝试。

《放下你的鞭子》原是根据德国歌德《威廉?迈斯
特》中的眉娘故事改编的一个独幕剧。

“九?一八”事变后,为了配合当时的救亡运动,这个戏被进一步改得更加民族化与群众化,在广场演出时,观众和演员完全打成一片,反应之强烈,影响之广泛,可谓空前。

在抗战期间,这个独幕剧还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总统玫瑰园”中演出。

话剧是一个最能直接地、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种,它主要是通过演员的台词和舞台动作给观众以艺术感染,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由于它比任何其他剧种更接近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它更需要以现实主义作为自己的创作基础。

我们是 __,在文艺的创作方法上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但并不对其他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流派采取排斥的态度,甚至对“现代主义”的那些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也可以批判吸收,但是绝不能吸收他们的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双百方针”,但文艺上的百花齐放应该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前提,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也应该沿着“二为”的方向去进行,这样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话剧观众流失须作具体分析
□胡可
长期以来,话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而一直受到重视,并
因此得到发展;同时,也因受重视而被要求过严过细,加之有些文艺批评简单粗暴,又限制了它的发展。

“双百”方针颁布,解除了束缚,却未能坚持贯彻。

“文革”
开始,话剧竟被判了“死刑”。

“文革”过后,话剧复苏并走向繁荣。

不久,它又开始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经受考验。

一向与时代同步、关注现实、宣传先进思想的话剧,从来不以谋生为主要目的的话剧,不得不为自身的生存而筹谋;一直面向社会的公益事业,不得不依靠售票同其他文化消费进行竞争。

话剧观众的“流失”,使一些同志对话剧手段产生怀疑,觉得
应该强调观赏性以争取观众,或寄希望于艺术手法的出新。

也有不少同志痴心依旧,关注现实,以勤奋劳动作出成绩,不时有优秀作品问世,受到欢迎,获得奖励。

但就整个话剧来说,已难见往日的辉煌。

东方不亮西方亮。

话剧在市场竞争中固然处于劣势,但话剧工
作者凭借其提炼生活、塑造人物、构思戏剧情节的基本功夫,却发展了戏剧小品。

小品和电视相结合竟出现勃勃生机,且因电视晚会的需
要而专攻喜剧,进而与曲艺技巧交融,形成与相声并列的 __的喜剧
小品。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今天的话剧艺术已经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交织地出现在我们的
生活之中。

剧场演出的话剧仍是主体,但高票价限制了同基层观众的沟通;小剧场话剧起步迟,尚难以稳定的质量巩固自己的阵地;小品因电视传媒而拥有广大观众,却因追求现场娱乐效果的导向,而难以出现通过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深刻社会内容的作品,而无助于向精品独幕剧发展。

拥有广大观众的电视剧,除了胡编乱造供人消遣者之外,也有由话剧作家创作的严肃作品,和由话剧演员塑造的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的电视剧的某些场面,其矛盾之集中,对话之精彩,使人感到简直就是一出话剧。

这类电视剧正在补充售票演出的话剧之不足,满足着广大潜在
话剧观众的审美需求。

其深刻揭示 __,让观众关注人物命运,为之
洒泪为之开怀的优秀电视剧,与失去此种品格的某些话剧形成了对比。

看来,对话剧观众的“流失”须作具体分析。

有些从未看过话
剧的年轻人看过一次话剧便为之着迷。

的和低票价的优秀话剧,观众并没有流失。

是什么阻隔了话剧和广大年轻观众的联系?
话剧是语言艺术,是文学的一个品种。

话剧是表演艺术,是戏
剧的一个品种。

话剧的文学性和戏剧性形成的艺术魅力是不可替代的。

话剧不同于电影和电视剧,它可以被欣赏,也可以亲身参与。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人人可以参与。

爱好者队伍、业余队伍是一
门行业的生机所在。

球有球迷,棋有棋迷,戏有戏迷票友。

今天话剧缺的恰恰是这个普及的基础。

其实话剧是从校园戏剧起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相当普遍,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刚有些恢复。

演话剧的村剧团,战争年代就有;工人戏剧,建国以后就有;战士演出队,五__就有。

许多业余话剧作品获奖,许多业余作者成为后来的剧作家,如今这些已成为美好的回忆。

今天,广大农村观众、工人观众、部队官兵、中小学生,除个别人外,已不知道话剧为何物。

话剧的振兴,离不开爱好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业余话剧的重
新兴起。

吸纳融合创新
□李默然
话剧百年,心潮难平,跋涉60春秋,心得难以书尽。

一个“舶来品”何以在泱泱大国扎根、开花、结果?简单概括,可用吸纳、融合、创新阐释。

吸纳世界先进演剧理论与实践,融会民族优秀演剧观念和技巧,使话剧在神州大地赢得广大观众群体之赞美。

而这中间当有一个支撑话剧百年生存发展十分重要的关键――那就是随时代前进的需求而
不断创新。

话剧人的不断创新,使原本比较单一的话剧舞台,日益多样、多彩;原本比较粗糙的舞台呈现,日趋完美靓丽。

正是这些创新,使广大观众对话剧欣赏与需求日益增大。

毋庸讳言,广大观众最终是否得到审美享受,满足审美情趣,主要还是通过演员塑造的艺术形象――即演员的表演艺术魅力,而得到答案。

我无意抬高演员在综合艺术中的地位,亦绝非再倡“演员中心论”。

只是根据实践的验证,观众的视听,不管舞台有多少艺术门类综合呈现,主要聚焦点仍然是艺术形象――即不同的人物。

因为是他们在演绎着戏剧故事,展现着戏剧冲突,完成着编、导的社会诉求与艺术理想。

为此,表演艺术门类的不断创新显得十分要紧。

评论界的评价,表演艺术的从业者,皆在不断总结演剧学派的主张和理念。

不完全统计,有“生活化表演”、“本色表演”、“无表演痕迹的表演”、“朴素无华的表演”等等主张。

应该承认,这不同的主张,不同的理念,皆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因此,也就各有道理,各有成就。

我本人经过摸索、学习,还是钟情于“性格化表演”。

原因何在?从事演员专业的同道有一共识:“切忌千人一面”。

__不“千人一面”呢?窃以为,就是不断地修炼纯熟的“人物性格化”即“这一个”。

演员在不同的剧本中,饰演不同的人物,这不同的人物,正是不同的“这一个”,而演员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观众记住不同的“这一个”,而不是演员本人。

为此,我主张“一个演员,一生中能塑造一二个,两三个,永远活在广大观众心里的形象,就是最高奖赏”。

同道们经常要求“超越自己”,依我看“超越自己”重要的是经过主观努力,严格地区别分析自己已有的创作,在新的创作中大胆创新。

如此,才能避免千人一面之嫌。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