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与分级

合集下载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ー二三四级,分级标准
心衰主要是指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障碍时所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的分级标准有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为NYHA心功能分级,根据心衰的程度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心衰:患者可能患有心脏类的疾病,但没有出现心衰的现象。

一级心衰的患者日常任何活动都不受限制,通常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临床表现。

正常情况下不需要过多干预,一般都没有什么问题。

2.二级心衰:在此阶段的患者已经有心衰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轻微受限,但是重体力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

在重体力活动下,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喘。

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一般可以通过休息来缓解,同时还要避免激烈运动。

3.三级心衰:三级心衰说明心脏功能已经变差,日常活动已经明显受到受限,稍微受累就会呼吸不畅。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舒张剂等药物来缓解症状。

4.四级心衰:心衰达到四级,病人往往已经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

安静休息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心衰的症状。

建议患者可以使用呋塞米以及硝普钠来进行治疗。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尽快去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与诊断标准
心功能不全的分级有多种标准,但常用的主要有Killip分级法和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法。

Killip分级法将心功能不全分为四级:
1. 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2. 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3. 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4. 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NYHA分级法将心功能不全分为四级:
1.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
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2. Ⅱ级(轻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3. Ⅲ级(中度):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4. Ⅳ级(重度):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

请注意,这些分级标准可能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且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所有级别的症状。

如果您有关于自己健康状况的疑虑,建议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评估。

心衰与分级

心衰与分级

LEARNING ISSUE -- 心衰与分级1 心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根据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

2 病因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3 分类1.急性心力衰竭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4 心衰常见分级方式(一)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分级1.急性心衰分级与死亡风险Killip分级:只适用于急性心梗的心衰(泵衰竭)Ⅰ级:无心衰征象,但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0~5%。

Ⅱ级:轻至中度心衰,肺?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可出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病死率10%~20%。

Ⅲ级:重度心力衰竭,肺?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病死率35%~ 40%。

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皮肤湿冷,呼吸加速,脉率大于100次/分,病死率85%~95%。

Ⅴ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病死率极高。

2.Forrester急性心衰分级:也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而来,分为4级。

心衰分级和心功能分级

心衰分级和心功能分级

心衰分级和心功能分级心衰分级(或称为心力衰竭分级)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程度来评估心衰严重程度的一种方法。

心功能分级(或称为心功能等级)则是根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耐力来评估心脏功能。

心衰分级(心力衰竭分级)通常使用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系统,将心衰的严重程度分为四个等级:1. NYHA I级:轻度症状,即患者在正常的日常活动中没有任何限制。

2. NYHA II级:轻至中度症状,即患者在轻度活动时无明显不适,但在中度以上活动时会出现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

3. NYHA III级:中度至重度症状,即患者在轻度活动时就会出现明显不适,而且会影响到日常生活。

4. NYHA IV级:重度症状,即患者在休息时也会出现明显不适,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

心功能分级(心功能等级)一般使用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等级或者使用瑞典心脏协会(ACC/AHA)心脏功能分级,它们将心脏功能分为四个等级:1. NYHA I级或ACC/AHA I级:无症状,即患者在正常的日常活动中没有任何限制。

2. NYHA II级或ACC/AHA II级:有轻度症状,即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有轻微的限制,但一般不会有明显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

3. NYHA III级或ACC/AHA III级:有中度症状,即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会出现明显的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

4. NYHA IV级或ACC/AHA IV级:有重度症状,即患者休息时也会出现明显的疲劳、心慌气短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心衰分级和心功能分级是根据症状和体征来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心脏病的诊断是不同的。

在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时,医生通常还会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心衰和心功能的分级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都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分级结果,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患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级,合理调整日常生活中的活动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

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

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

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

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

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是评估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状况来进行分级的。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共分为四个级别,分别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每个级别对应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生活功能状况。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级别的特点和对应的治疗建议。

Ⅰ级:无明显症状,无限制活动Ⅰ级心力衰竭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正常进行日常活动和运动。

他们的心功能良好,没有受到心力衰竭的影响。

这类患者通常不需要接受特殊治疗,只需进行定期的体检和监测即可。

Ⅱ级:轻度症状,轻度限制活动Ⅱ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轻度的疲劳、气促、心悸等症状,但不会明显影响生活质量。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如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帮助改善心功能和控制病情发展。

Ⅲ级:中度症状,明显限制活动Ⅲ级心力衰竭患者在日常活动中明显受限,可能需要经常休息才能缓解症状。

他们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气促、行走困难、水肿等症状。

这类患者需要高强度的药物治疗,有时甚至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或心脏移植等手段。

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是一个相对简单且易于理解的评估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状况。

通过对患者进行合理的分级和评估,医生可以更好地选择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尽早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及时进行心功能分级评估十分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预后和生存质量。

希望有关医护人员要对这一标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度过难关,重新获得健康和幸福。

【关于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的文章】第二篇示例:NYHA心衰心功能分级标准是用于评估心衰患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种重要工具。

NYHA(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心功能分级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广泛应用的一种心功能分级标准,它通过对心衰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受性进行评估,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帮助医生确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器官对于心脏泵血的需求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对于患者来说,心功能不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因为它是一种症候群,疲劳、气短、心悸、体重减轻、肌肉松弛萎缩,整日卧床。

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其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亦高,慢性心功能不全基本病因是各种慢性心肌病损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在我国引起慢性心功能不全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病因包括:不明原因和瓣膜疾病为主,其次为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其诱因主要是:感染、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过度疲劳、精神压力过重、环境气候急剧变化及妊娠、分娩并发其他疾病等。

临床上,慢性心功能不全以左心功能不全最常见,它主要影响患者的肺循环。

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夜尿增多、疲乏无力。

老年人多存在其它脏器的老化和疾病,因此可以干扰一些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不少老年人即使有心功能不全存在,活动时并不感到明显气急,而表现为极度疲倦和咳嗽,常出现不寻常的大汗淋漓。

左心功能不全不易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部感染等区别。

心功能不全有多种分类标准,按其发展进程可分为急性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功能不全;按发作的部位可分为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和全心功能不全竭;按发生的基本原理可分为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和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功能不全等。

心力衰竭分级标准

心力衰竭分级标准

心力衰竭分级标准根据对日常体力活动的耐受程度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分级越高说明病情越严重。

I级:平时有心脏病史,但一般活动不引起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

II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可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症状,休息后很快缓解。

山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休息时无症状,低于平时一般活动量即可出现显著的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症状,休息较长时间后缓解。

IV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时也有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这种分级方案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点是仅凭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或)医生的主观评价,短时间内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病人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

6分钟步行试验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项简单易行、可重复、安全方便的试验,用以评定慢性心衰患者的运动耐力;要求患者在平直走廊里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6min的步行距离,若6min步行距离V150m,表明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50m为中度;>45O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本试验以行走的方式检查易于被患者接受,除用以评价心脏的储备功能外,常用以评价心衰治疗的疗效。

但也存在弊端,比如:对症状较轻的心力衰竭患者没有较高的区分度,作为一种运动试验,临床医生应用时需要严格把握禁忌症,对于症状过于重的患者不宜使用。

心功能分级是一种评估心功能受损程度的临床方法,心脏疾病患者按心功能状况分级可以大体上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治疗措施的选择、劳动能力的评定有实用价值。

同时也可指导日常生活与康复治疗,有助于临床治疗以及预后判断。

临床上,心功能的严重程度一般分为4级,称为“纽约心功能I-IV级”,大多数人能根据这个分级标准来评价心功能状态,具体为:・心功能I级(NYHA1级)患者有心脏基础疾病,比如心肌梗死、富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

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简而言之,就是平时没啥症状,正常生活活动不受影响,但因为基础病的存在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RNING ISSUE -- 心衰与分级
1 心衰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

根据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的不同时期和不同程度。

2 病因
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

3 分类
1.急性心力衰竭
是指急性发作或加重的左心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加重,造成急性心排血量骤降、肺循环压力升高、周围循环阻力增加,引起肺循环充血而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并可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和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综合征,以左心衰竭最为常见。

急性心衰可以在原有慢性心衰基础上急性加重或突然起病,发病前患者多数合并有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可表现为收缩性心衰,也可以表现为舒张性心衰。

急性心衰常危及生命,必须紧急抢救。

2.慢性心力衰竭
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4 心衰常见分级方式
(一)ESC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分级
1.急性心衰分级与死亡风险Killip分级:只适用于急性心梗的心衰(泵衰竭)
Ⅰ级:无心衰征象,但PCWP(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升高,病死率0~5%。

Ⅱ级:轻至中度心衰,肺?音出现范围小于两肺野的50%,可出现第三心音、奔马律、持续性窦性心动过速或其他心律失常,静脉压升高,有肺淤血的X线表现,病死率10%~20%。

Ⅲ级:重度心力衰竭,肺?音出现范围大于两肺的50%,可出现急性肺水肿,病死率35%~40%。

Ⅳ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尿量少于每小时20ml,皮肤湿冷,呼吸加速,脉率大于100次/分,病死率85%~95%。

Ⅴ级:出现心源性休克及急性肺水肿,病死率极高。

2.Forrester急性心衰分级:也是由急性心肌梗死发展而来,分为4级。

Ⅰ级的死亡率为
2.2%,Ⅱ级为10.1%,Ⅲ级为22.4%,Ⅳ级为55.5%。

3.“临床严重性”分级:根据末梢循环(灌注)和肺部听诊(充血的表现)进行临床严重性分级。

患者分为Ⅰ级(A组)(皮肤干、温暖),Ⅱ级(B组)(皮肤湿、温暖),Ⅲ级(L 组)(皮肤干冷)和Ⅳ级(C组)(皮肤湿冷)。

此分级已被心肌病研究证实有效,因此,适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无论是住院或门诊患者。

(二)2005年ACC/AHA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
2001年版和2005年新指南,从心衰的危险因素,易患人群,到难治性心衰,分成A、B、C、D四个阶段。

阶段A及阶段B:无心衰症状或体征,但病人危险增加。

阶段A为心衰高危、易患人群,无心衰症状,左室功能正常;阶段B无症状,但已发展成器质性、结构性心脏病,左室功能不正常。

阶段C:病人以前或目前有气促、液体潴留等心衰症状及体征,有基础的结构性心脏病。

阶段D:顽固性心衰,可能需用心脏移植等治疗或临终关怀。

这种阶段分期法与NYHA分级是两种不同概念。

该方法对心衰病人进行可靠的客观系统性分期,并根据阶段的不同采取相应处理,也提供了心衰从“防”到“治”的全面概念。

(三)2005年ESC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修订
舒张性心衰的诊断标准:
1)存在充血性心衰的症状和体征;
2)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或仅轻度异常;
3)有左室松弛异常的证据,舒张扩张性或舒张僵硬度。

5 其他及历史分级方式
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MET量化心衰病人的心功能分级标准(NYHA)
心功能-----------------代谢当量(METs)
Ⅰ级:-------------------- ≥7
Ⅱ级:-------------------- ≥5
Ⅲ级:-------------------- ≥2
Ⅳ级:-------------------- <2
衡量体力:
<5METs: 65岁以下的病人<METs则预后不良;
5METs:日常生活受限,通常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恢复的功能储量;
10METs:属于相当正常的健康水平,药物治疗的预后和冠脉搭桥术一样好;
13METs:虽然运动试验有异常表现,但是预后好;
18METs:有氧运动员的体力;
22METs:有充分运动的竞技运动员才能达到的运动量。

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C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D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中国绿色健康网治疗分级(用于心脏不正常的患者):
甲级:活动无限制
乙级:重度用力受限制.
丙级:一般用力中度受限
丁级:一般用力明显受限
戊级:***不能活动
射血分数(EF):即每搏量占左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它反映左室的排血效率。

一般认为,射血分数在50%~75%为轻度降低,在35%~49%为中度降低,在34%以下为明显降低。

相关文献
李为民.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最新进展.2010
田杰.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2009
王珍.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研究进展.2011
曹磊,秦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因素.2013
中国绿色健康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