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管理体系计量要求转换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新标准)

Q/KH $$$$$$$$$$$$$$$$企业标准Q/ KHG 07.00-2013 测量管理体系手册依据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发布目录前言 (1)公司概况 (2)颁布令 (3)管理者代表任命书 (4)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总则 (5)3。
1术语和定义 (5)3。
2职责 (7)3。
3计量法制要求 (7)3。
4技术能力要求 (7)4总要求 (8)5管理职责 (8)6 资源管理 (12)6.1人力资源 (12)6。
2信息资源 (14)6。
3物资资源 (16)6.4外部供方 (17)7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实现 (17)7。
1计量确认 (17)7。
2测量过程 (18)7.3 测量不确定度和溯源性 (20)8体系分析和改进 (20)8.1总则 (20)8。
2审核和监视 (21)8。
3不合格控制 (22)8.4改进 (23)附录1公司行政组织机构图 (24)附录2 测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 (25)附录3测量管理体系技术组织机构图 (26)附录4生产工艺流程图 (27)附录5测量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表 (28)附录6测量管理体系手册更改记录 (30)前言为了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满足顾客和相关法律法规对计量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测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并持续改进,加强对测量管理的运作领导,依据GB/T19022-2003/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及CMS04—2010《测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本公司测量管理体系的第一层纲领性文件,各项计量工作的管理均应符合本标准要求,也是对外提供计量保证的承诺性文件.为保证测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贯彻实施和有效运行,公司全体员工必须认真遵守并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并有权利和义务及时提出手册中的不适宜处和相应的改进措施。
测量管理体系培训之02标准详解

其可获得和必要的可追溯性。
14
15
计量检定/校准 数据处理 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计量软件的测试和确认内容
紫外分光光度计及其软件
性能测试
数据传输及保存功能测试
授权编辑
16
信息安全测试
【要保存哪些记录】 确认结果、测量结果、采购、操作数据、不合格数据、顾客抱怨、
管理办法:
- 作一次性检定(首检)和计量确认。
25
ISO10012标准要求 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有效运行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应形成文件。 应监视和记录影响测量的环境条件。 根据环境条件所进行的修正应予以记录并用于测量结果。 【指南】 影响测量结果的环境条件可包括温度、温度变化率、湿度、照明、振
的过程,不得虚构记录,伪造数据。 必须使用按规定设计的记录格式;记录要有编号、页号;要包含足够
的信息;要符合记录书写要求和修改要求;要按规定在原始记录上亲 笔签名;按规定的保存期限妥善保存。
20
应清楚地标识测量管理体系中所用的测量设备和技术程序,可以单独 地或集中地标识。
应有设备计量确认状态的标识。 已确认用于某个特定的测量过程或某些过程的设备应清楚地标识或受
动、尘埃量、清洁度、电磁干扰和其他因素。 设备制造者为正确使用其设备,通常提供设备规范,给出测量范围、
最大负载、环境条件限制等。
26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对外部供方为测量管理体系提供的产品和服 务提出要求并形成文件。
应根据外部供方满足文件规定的能力对其进行评价和选择。 应规定选择、监视和评价的准则并形成文件,并记录评价结果。 应保存外部供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记录。 【如何选择供方】 • 计量器具制造商:型式批准证书 • 检定机构:(强制检定)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授权证书 • 校准、检测机构:实验室认可(CNAS);(具有法律效力)计量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与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

测量管理体系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2)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
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
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时(7.2.2),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
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要求”以正体字出现。
“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
“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GBT

测量管理体系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 19022—2003) .........1.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GB/T19022—2003)前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本标准是GB/T19000族标准之一。
标准中的“应”(shall)表示要求,“应当”(shall)仅起指导作用。
本标准代替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
本标谁与GB/T19022.1—1994和GB/T19022.2—2000的主要差异如下:——明确测量管理体系在组织中的作用,与GB/T19001标准协调一致;——明确满足计量要求是测量管理体系的根本目的;——体现GB/T19000标准所述的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引言一个有效的测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和管理不正确测量结果的风险是重要的。
测量管理体系的目标是管理由于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可能产生的不正确结果而影响该组织的产品质量的风险。
用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包括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验证到测量过程控制中统计技术的应用。
在本标准中,术语“测量过程”适用于实际的测量活动(例如在设计、检测、生产、和检验中的测量活动)。
以下情况可以引用本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供方在规定所提供的产品时;●?立法和执法机构;●?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定的审核。
GB/T19000标准阐明的管理原则之一是强调过程方法。
应当认为测量过程是支持组织产品质量的特定过程,图1显示了适于本标准的测理管理体系模式。
本标准包括测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两部分,可用于改进测量活动和提高产品质量。
“要求”以正体字出现。
“指南”在相应的“要求”段落后面的框内,以斜体字出现。
“指南”仅作为信息而不是对“要求”的增加、限制或修改。
组织有责任规定测量管理体系要求和决定所需的控制程度作为其整个管理体系的一部分。
测量管理体系课件

培训测量人员并确保其能力
总结词
提升人员能力
VS
详细描述
培训测量人员并确保其能力是测量管理体 系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对测量人员 进行系统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和能力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胜任测量工作, 为测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PART 04
测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与优化
收集和分析测量数据
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和应用
01
自动化和智能化测量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和智能化测量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
如无人机、机器人、物联网等,这些技术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
降低人为误差。
02
3D打印技术的兴起
3D打印技术为测量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通过3D打印,可以快速、
准确地制作出各种复杂形状的模型,为工业设计、医学等领域提供了强
命。
设备记录
对测量设备的购置、使用、维 修等记录进行管理,方便跟踪
和追溯。
测量程序
制定测量程序
根据产品或过程的特点和要求, 制定相应的测量程序。
程序审批
对制定的测量程序进行审批, 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程序培训
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其 能够正确理解和执行测量程序。
程序执行
按照制定的测量程序进行测量 活动,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成为可能,通过
对大量测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获得更为精准的结果,提高生产效
率和产品质量。
法规和政策的变化和更新
国内外法规和标准的更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上对 于测量管理体系的法规和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和完善,国内也相应地出台了一系列测量管 理体系标准和规范。
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权威认证通行国际传递信任服务发展测量管理体系认证Measurement management system certification北京国标联合认证有限公司Beijing International Standard united Certification Co., Ltd.2015年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一.测量管理体系认证的背景测量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测量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拿最简单的说,老百姓到市场上买东西需要称重量,做衣服需要量尺寸,检测雾霾和食品安全等都需要测量。
总之,没有测量,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无法想象。
在现代计量学中,测量既是核心的概念,又是研究的对象,因此,人们常把“测量”称为计量。
建国以来,我国的计量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经历了多次飞跃。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以建立计量基准作为国家科研规划项目的重中之重,从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相继建立了100余项计量基准,确立了“计量基准体系”,为我国计量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80年代起,我国的计量事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尤其是1985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使计量全面进入了商贸、安全、健康、环保等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逐步建立了我国的法制计量体系,并在工业领域全面建立和完善了计量保障体系。
进入21世纪后,在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指引下,我国计量事业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计量测量能力居世界前列,计量水平已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但计量工作的基础仍较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实施了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国际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管理的通用要求和测量管理体系的质量要求。
对企业而言,该标准不仅对企业的检测设备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也提出了对企业测量过程及测量数据控制的要求,并提出了测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
企业测量管理体系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切 努 力满 足 甚 至超 过 国家 标 准 和 顾 客对 产 品 的要 求 。 我公 司就 根据 『 / B
20 《 0 3 测量 管理 体 系 测 量 过 程 和 测量 设 备 的要 求 》 在 前 言 中明 确 说
T1 1 —1 9 {N炉 水 压 试 验 技 术 条 62 94  ̄ 件》 及 《 蒸汽 锅 炉 安 全技 术 监 察 规
者在 近 几年 参 与 企 业测 量 管 理 体 系 现 场 审 核 、 询 、 课 以及 本 单 位 测 咨 讲
量管 理 实践 l 作 中对 满 足 测 量 过 程 T 和 测 量 设 备 规 定 的 计 量 要 求 的 理 解. 旨在抛 砖 引玉
一
压 试 验 是检 验 锅 炉 产 品 的 质量 和 安 全性 能 的 一种 重 要 检 测 手段 .因此 作 为 本 企 业 需 高 度 控 制 的 测 量 过 程 。《 汽锅 炉 安 全 技 术 监 察规 程 》 蒸
程 》 1 9 版 ) 多年 的生 产 实践 , (96 和 制
明 . 满 足规 定 的计 量 要 求 是 测量 管 “ 理 体 系的根 本 目的 ” 由此 可 见 . 企
业建 立 测量 管 理 体 系 的根 本 目的 和 最终 目标就 是 满 足 本单 位 所 有 测 量
量 值来 体现 的 些要 求除 比较特 殊 这 或 尚不 成 熟需 要 单 独 根据 顾 客 的具
用计 量 数据 来 说 明 和保 证 产 品 质 量 的 目的 .达 到 提 高企 业 经 济 效 益 和 社会 效 益 的最 终 目标 本 文 谈 谈 笔
企业 。 电站 锅 炉 属 压 力容 器 . 故在 生
产 过 程 和产 品 检 验 过程 中就 必须 严
经营管理的计量要求(计量测量管理体系认证)

编号序号
依据文件名称依据文件编号
测量要求提出部门计量要求确定部门
序号
要求测量参数的名称
要求测量参数的质量特性
要求测量参数的重要程度
转化为计量要求
对应测量过程编号
公差
允许变化范围
最大(或最小)值
允许误差
其他
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
测量范围
稳定性
分辨力
其他
编制:审核:
注1、依据文件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有关的文件。
2、要求测量的参数是可测量的物理量或化学量等。
3、要求检测参数的质量特性是指被测量参数的公差、允许保护范围、允许最大(或最小)值、允许误差等。
4、重要程度是指因为测量结果的不准确可能会产生的风险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顾客的测量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是测量过程设计的关键
首先应明确顾客的测量要求,是双侧要求还是单侧要求,顾客的约定值是否有概率的要求(如95%或99%)。
如顾客对产品或参数的要求给出了某一定值,并给出最大允许误差(以相对或绝对的形式表示),这就是双侧控制的要求,如顾客对产品或参数的要求的仅给出某一限值,不得超过某一值(USL或不得低于某一值(LSL)这就是单侧控制的要求。
(1)双侧控制计量要求的转化
对于双侧控制,企业应根据顾客对产品的要求,根据产品的特性,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配置、人员的操作技能等),对顾客的测量要求进行转化。
1)确定目标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的目标不确定度一般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1/3。
(注:取最大允许误差的1/3是基于认为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已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如果k=2,那么存在的风险大概是5%/3〜%)
2)确定测量仪器的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
根据对自身技术能力的评估,考虑到测量重复性、环境等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影
响,测量仪器的最大允许误差应小于目标不确定度,也就是说,测量仪器的技术指标,不能取顾客测量要求的1/3,至少取1/4或更小<或者根据测量过程不确定度合成的各分量的预评估,取目标不确定度1/2〜2/3。
3)确定测量的环境条件,并根据要求的环境条件,配置相应的环境监控设备(如温度、湿度等的测量)。
4)如果需要,应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或再培训,特别是操作技能的培训。
5)满足了上述要求后,对测量过程的典型测量值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应W目标不确定度。
计量要求的转化,见示例:
示例3: 计量要求转化记录(双侧控制)
当转化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不能满足w目标不确定度时,应对测量不确定度有影响的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尽量减小影响量较大的不确定度分量,使之符合要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如测量重复性占较大比例,可取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以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进入不确定度的合成,也即测量重复性的标准不确定度减小了1/ \ n。
2)如因环境条件的控制未到位,至使相应的不确定度分量较大,应改善环境条件,使之相应的不确定度减小。
3)测量设备的技术指标往往是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经分析后如有必要,应重新配置技术指标更高的测量设备,使之测量不确定度满足要求。
4)如还有其他的因素,均可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使之相应的标准不确定度减小。
采取措施后,应重新进行实际测量和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验证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是否满足w目标不确定度。
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一个测量过程(参数)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影响量很多时,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合理地分配各个分量,只要最终保证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满足w目标不确定度。
(根据风险和成本合理平衡的原则,认为产生的风险可以接受。
)
当采取措施后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仍不能满足W目标不确定度时,或因为实际配置的测量设备技术性能较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采取更为可靠的方法,根据双侧检验的判定原则,依据实际的测量不确定度,制定(修正)企业内控标准,确保测量结果满足顾客测量要求。
(2)单侧控制计量要求的转化
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测量很多为单侧控制, 因单侧控制往往只给出产品的上限或下限,不给出对测量误差的要求,计量要求可按以下过程转化。
1)明确顾客的测量要求,包括顾客对产品合格概率、环境等要求(考虑的要素同双侧检验)。
2)确定测量仪器,可考虑测量仪器的测量范围及环境等要求,仪器的技术指标可根据企业现有的或适度的原则配置。
3)测量仪器配置后,对测量过程(参数)的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评定中如顾客有要求的(如包含概率95%或99%)则分别取
k=2或k=3,如无要求的一般取k=2。
评定的测量点宜尽量取接近产品的上限或下限点。
4)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后,根据测量不确定度(U)制定企业内控标准,并按内控标准对被测产品实施检测。
单侧控制计量要求的转化,见示例:
(3)双单侧控制计量要求的转化
所谓双单侧控制是单侧控制的另一种形式。
即产品的技术指标规定了一个上限值USL和一个下限值LSL通俗的说,是取一个规定的中间值。
双单侧控制计量要求可按以下方法转化。
1)按单侧控制计量要求转化,控制技术指标要求的中间值。
见示例:
示例
:计量要求转化记录(双单侧控制)
2)按双侧控制计量要求转化,先求出被测对象的目标值M和公差△,使之转化为以M ±4 (或最大允许误差)表示的形式。
有一些产品和参数,要求的控制区间较小,如按单侧控制的要求转化,相对来说控制较严,成本也会相应增加,可转化成双侧控制的形式,被测对象的目标值和公差按下式计算:
-USL LSL r/l
目标值:IVI
2
USL LSL
公差:
2
转化过程见示例:
: 计量要求转化记录(双单侧控制)
示例
计量要求的转化和确定是722测量过程设计要素中的要点,技术要求特别是对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要求较高。
对产品(参数)测量控制限的界定、过程的控制的成本应与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性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