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之病毒
微生物学课件第三节典型病毒举例

噬菌体的繁殖方式是裂解繁殖 ,即通过裂解细菌释放出子代
噬菌体。
噬菌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对人类和动物无害,但在工业 和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
真核生物病毒
真核生物病毒是一类能够感染真核生 物的病毒,包括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和真菌病毒等。
真核生物病毒的传播方式多样,可以 通过直接接触、空气飞沫、昆虫媒介 等方式传播。
球状病毒
总结词
球状病毒是一种具有球形形态的病毒,其结构通常由核心和外壳组成。
详Hale Waihona Puke 描述球状病毒的核心通常由DNA或RNA构成,是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的主要部位。外壳由蛋白质组成,保护病毒的 核心并参与感染细胞的机制。球状病毒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使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宿主范围和感染机制,可感染动物 和植物等不同生物。
个人防护
提倡勤洗手、戴口罩、保 持社交距离等个人防护措 施,降低感染风险。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似物
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等,可抑 制病毒DNA聚合酶活性,阻止病
毒复制。
非核苷类似物
如雷韦曲南、利巴韦林等,作用于 病毒的不同靶点,抑制病毒复制。
免疫调节剂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 毒能力。
THANKS
基因组复制
病毒基因组复制时,根据其复制方式可分为单链DNA病毒、双链DNA病毒、单链RNA病 毒和双链RNA病毒等,不同的病毒具有不同的复制特点和机制。
基因重组
基因重组
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由于病毒基因组的重组或变异,导 致病毒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基因重组。
重组方式
基因重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源重组,即两个同源 的DNA分子之间发生的重组;另一种是非同源重组,即两 个没有同源性的DNA分子之间的重组。
微生物学的病毒的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的病毒的名词解释在微生物学领域中,病毒是一种微小的传染性生物体,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体中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之一。
病毒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组成,其尺寸非常小,只有细胞的几分之一甚至更小。
尽管病毒不是真正的活体,但它们能够在感染宿主细胞后进行复制和繁殖。
1. 病毒的结构病毒主要由保护核酸的外壳(外膜)和遗传物质组成。
外壳由蛋白质组成,它可以为病毒提供结构支持并保护核酸免受环境的影响。
病毒的核酸可以是DNA或RNA,其遗传物质携带了编码病毒蛋白质的信息。
2. 病毒的寄生性病毒被认为是寄生生物,因为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完成其复制和繁殖。
病毒通过连接到宿主细胞上的特定受体来感染细胞,并释放其核酸进入宿主细胞内。
一旦核酸进入细胞,病毒将利用细胞的自身机制来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和制造蛋白质,然后装配成新的病毒颗粒。
3. 病毒的分类根据病毒的核酸类型、壳体结构和感染宿主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家族和属。
病毒可以感染细菌、植物、动物和人类等不同类型的宿主。
一些常见的病毒家族包括噬菌体、腺病毒、带壳的病毒(如HIV和流感病毒)等。
4. 病毒的扩散途径病毒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传播到宿主个体中。
例如,空气传播的病毒通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如飞沫)进入他人身体;食物和水源也可能被感染了病毒的个体所污染而成为传播途径之一。
此外,虫媒介传播的病毒,如蚊子传播的登革热病毒,也是一种常见的传播方式。
5. 病毒的疾病病毒感染可以导致广泛的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腮腺炎等。
一些病毒还会引发更严重的疾病,如艾滋病、登革热和埃博拉病毒感染等。
这些病毒可以对宿主的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并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
6. 病毒的治疗和预防对于许多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疫苗是预防许多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
疫苗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体来抵抗病毒感染。
此外,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和使用个人防护措施也是减少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
(医学微生物学)4病毒的形态和结构及病毒复制

病毒不仅是微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常见的疾病的致病因子。本次 演讲将介绍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复制过程,以及病毒与疾病的关系。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多样形态
病毒的形态各异,有的球形、有的棒状、有的多面体,甚至有的外形像信封。
微小尺寸
病毒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尺寸非常微小,只有纳米级别。
蛋白质包裹
病毒外面包裹着蛋白质壳,这个壳起到了保护基因组的作用。
病毒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特征和基因组类型,病毒可以被分为DNA病毒、RNA病毒、反录 病毒等。
病毒复制的基本步骤
1
基因组复制和基因表达
2
病毒基因组复制和转录,产生病毒基
因产物。
3
吸附和穿透
病毒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结构结合, 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病毒组装和释放
免疫反应
传播途径
宿主免疫系统对病毒进行攻击, 引发炎症和免疫反应。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 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新的病毒颗粒被组装,并从宿主细胞 中释放出来,继续感染其他宿主细胞。
重要的病毒复制机制
1 反向转录
2 整合
反录病毒利用反转录酶将自己的RNA转录 成DNA,然后嵌入宿主细胞基因组。
一些病毒将自己的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 染色体上,并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中。
病毒复制与疾病的关系
致病机制
病毒复制破坏宿主细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一章 病毒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繁殖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步骤
1.吸附 具高度专一性地吸附于敏感细胞表面的接 受部位。
2.侵入 以各种方式(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侵 入敏感细胞内。
3.复制(生物合成)和装配 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 白质的合成等,形成自己的完整个体。
5. 释放 从寄主体内释放出来
三、病毒的增殖 Leabharlann ultiplication吸附
通过扩散或分子运动附着的过程 专一性、受体部位(蛋白质外壳)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侵入
• 注射 • 植物病毒通过伤口侵入 或者昆虫刺吸传染 • 动物病毒通过胞饮方式
只是遗传物质的入侵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三、病毒的增殖 multiplication
病毒的溶原性
烈性噬菌体:核酸独立复制,寄主细 胞裂解
溶原性噬菌体:核酸整合于寄主细胞 并同步复制,寄主细胞不裂解。 ——遗传性
四、病毒的培养
液体培养基:菌悬液变透明 固体培养基:噬菌斑(空斑)——1对1的病毒
四、病毒的培养
空斑
四、病毒的培养
•菌苔 •噬菌斑
X射线、Y射线等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1、物理因素
湿度
干燥使病毒RNA释放引起灭活。
土壤中:水分含量低于10%引起灭活。 污泥中:水分含量低于35%引起灭活。
五、病毒生命活动的影响因素
5.2、化学因素
抗体和干扰素引起病毒的体内灭活。
抗体——由机体对侵入的病毒(抗原)产生的一 种特异蛋白质,以抵抗入侵的外来病毒。 干扰素——宿主抵抗入侵的病毒产生的一种糖蛋 白,能进一步诱导宿主产生抗病毒蛋白将病毒灭 活。
微生物学--病毒

⑵ 衣壳(capsid)
由衣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构 成病毒的外壳,有保护核酸的作 用,是病毒粒子的主要支架结构 和抗原成分。 ⑶ 核心 也叫基因组,是指衣壳中心 包围的病毒核酸。
⑷ 核衣壳(nucleocapsid)
是病毒的蛋白质衣壳和病毒核酸的合称。 冠 状 病 毒
流感病毒
⑸ 包膜(envelope)
大肠杆菌T4噬菌体,是病毒中复合对称代表,由椭 圆形二十面体头部和螺旋对称尾部组合而成。
大肠杆菌T4噬菌体: 头部:廿面体对称,由蛋白质衣壳构成,含线状dsDNA。 颈部: 位于头尾相连处,包 括颈环(薄盘状)和颈须。
尾鞘:长95nm,由衣壳粒缠 绕而成。
尾髓:长度为95nm,中空结 构,头部 DNA可由此进入宿主细 胞。 基板:六角形盘状物,其上有刺突、尾丝。刺突:吸附 功能。尾丝:可专一性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
㈡ 定义 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生物 体的基本特征;既具有细胞外的感染性颗粒形式,又 具有细胞内繁殖性基因的独特生物类群。
迄今仍无一个科学而严谨的定义。
病毒为具有独立于其宿主进化史的绝对细胞内寄 生物,它的 DNA或 RNA 基因组被其所编码的蛋白质 壳体化(encapsidation)。(Fields等,1990年)
核酸 毒粒 蛋白质 (化学组成) 脂类 糖类
基本化学组成,病毒颗粒在化学上表现为 核蛋白。
㈠ 核酸 核酸是病毒遗传物质;控制病毒增殖及对宿主感染性。一种 病毒的毒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病毒核酸类型 单链DNA (ssDNA) 双链DNA (dsDNA) 单链RNA (ssRNA) 双链RNA (dsRNA)
植物病毒标本
敏感植物叶片
产生坏死斑
微生物学练习03--病毒

第三章病毒与亚病毒一、名词解释1、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2、病毒粒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和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3、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有其中之一的分子病原体或是由缺陷病毒构成的功能不完全的病原体。
4、类病毒☆是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原体。
5、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指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
6、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使宿主体内现有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感应性构象变化,从而可使宿主致病。
7、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接种上指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大小边缘和透明度的噬菌斑。
8、效价(噬菌斑形成单位)表示每毫升试样中所含有的具有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或感染中心数9、溶源性☆温和噬菌体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即称溶源性或溶源现象10、前噬菌体已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的前噬菌体状态11、温和噬菌体☆在短时间内不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1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和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13、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后能相互长期共存,一般不会迅速裂解的宿主细菌14、裂解性周期☆烈性噬菌体所经历的繁殖过程15、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二、判断题1、一种病毒的基因组含有DNA和RNA。
( 错)2、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是DNA,而细菌病毒的核酸主要是RNA。
( 错)3、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错)4、朊病毒是只含有传染性蛋白质的病毒。
《微生物学》第4章 病毒

噬菌斑和病毒的效价
• 噬菌斑:在涂布有敏感宿主细菌的固体培养基表面,若 接种上相应噬菌体的稀释液,其中每一噬菌体粒子由于先 侵染和裂解一个细胞,然后以此为中心,再反复侵染和裂 解周围大量的细胞,结果就会在菌苔上形成一个具有一定 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的不长菌的小圆斑称噬菌斑
• 病毒的效价:指每毫升试样中所含
染色体上的噬菌体的核酸。
溶原性细菌: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细菌。
溶原性细菌的特点:
▪可稳定遗传:子代细菌都含有原噬菌体,均具有溶原性。
▪可自发裂解:温和噬菌体的核酸也可从宿主DNA上脱落下来, 恢复原来的状态,进行大量的复制,变成烈性噬菌体,自发裂 解机率10-2~10-5 。 ▪可诱导裂解:用化学、物理方法诱导
根据核酸类型分两类: DNA病毒:微生物病毒 RNA病毒:植物病毒
根据链的多少分 单链病毒ss:大多数植物病毒 双链病毒ds:大多数动物病毒
测定大小的单位nm纳米(10-9米),多数病毒直径100nm以下;
能通过细菌滤器;须用电镜才能观察到其具体形态和大小.
最大的病毒 最长的病毒 最小的病毒
最的病毒
特点:
•个体极小,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 •不具细胞结构,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 •只含有一种核酸:RNA或DNA •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严格活细胞内寄生,依靠宿 主细胞的化学成分,以复制的方式繁殖。 •在宿主体内具有生命活性,离体条件下只具有大分 子特征。
根据宿主可以分三类: 动物病毒:SARS,肝炎病毒、流感病毒 植物病毒:马铃薯病毒、烟草花叶病毒 微生物病毒:噬菌体(细菌病毒或放线菌病毒)
菌 T4
基板: 六角形盘状物,其上有刺突、 噬
尾丝。
菌
刺突: 有吸附功能。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学整理

呼吸道病毒
附注:
(1)正黏病毒包膜上的两种刺突
(2)麻疹病毒的致病机制:
麻疹病毒经呼吸道进入机体f感染麻疹病毒受体CD46分子的靶细胞,在其中增殖一侵入淋巴结增殖一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f同时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中大量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f出现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发热、病毒感染结膜、鼻咽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引起)
f病愈后一周,0.1%的患者可以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疾病,引起脑脊髓炎,伴有永久后遗症,病死率为15%。
f恢复后数年或学龄前,百万分之一的患者可以发生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为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表现为渐进性大脑衰退,一般在1-2年内死亡。
(3)冠状病毒:
1、非分节段的单正链RNA
2、普通感冒和咽喉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3、无疫苗
4、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
肠道病毒
无包膜的小RNA 病毒,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基因组为单正链RNA 。
能在有相应病毒识别受体的易感细胞中增殖,迅速产生病变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强,对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能耐受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对乙醚、 去垢剂有一定抗性。
免疫力持续时间短
共同特征: 1、
2、
3、
急性胃肠炎病毒
虫媒病毒
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①病毒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
因此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②大多数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病。
③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其余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要求
理解:病毒的特点,化学组成和结构, 繁殖过程,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的概念。
了解病毒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 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性及其分类
病毒的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 成份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无细 胞结构、营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在 活细胞外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存在, 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尾部
基板和刺突
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是保护作用、附着作 用、决定特异性及决定致病性、毒力和抗 原性等。
核酸内芯
一个病毒粒子不能同时含有DNA和RNA 动物病毒:含DNA或RNA 植物病毒:大多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作用: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四、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存活 情况
水体中:温度影响最大,与病毒类型有关。
土壤中:最适存活,温度、湿度影响最大。
空气中: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均不适宜
生存。
病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污水处理 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 三级处理
采用方法
病毒去除效果
物理 过滤、沉淀
生物 吸附降解 絮凝沉降
3.干燥
干燥是控制病毒的重要条件。 如:相对湿度(RH)越低,病毒的存活时间越短。 当土壤的水分低于10%时,病毒会迅速灭活。
2、化学因素的影响
化学物质对病毒的灭活有:体内灭活和体外灭活两种。
1.体内灭活的化学物质有抗体和干扰素。
抗体:病毒入侵后,体内会产生特异蛋白质,用于抵抗病毒。 入侵的病毒为抗原,产生的蛋白质为抗体。 干扰素:病毒入侵后,体内会产生一种糖蛋白质,它可以诱导 宿主产生抗病毒的蛋白质对病毒灭活,干扰素起的是间接作用。
羊瘙痒病是羊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紊乱疾病。表 现为毛脱落,皮肤瘙痒,失去平衡和后肢麻痹等症状。
现在已经发现与朊病毒有关的疾病有疯牛病、羊瘙痒病、 人的库鲁病(震颤病)和克-雅氏病(早老性痴呆病)。
第二节 病毒的形态结构
一、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病毒的形状多样,依种类不同而不同 球状,卵圆形,砖形(动物病毒) 杆状,丝状(植物病毒)
蛋白质:衣壳(由若干衣壳粒构成)
非基本成分:囊膜--类脂或脂蛋白
衣壳粒 核心
囊膜
核衣壳 (基本结构)
刺突
病毒举例: 禽流感病毒
甲型H1N1病毒
2、病毒粒子的对称构 型及其代表
螺旋对称型
二十面体对称型
复合对称型
螺旋对称 复合对称
二十面体对称
(1) 螺旋状对称型:
烟草花叶病毒(TMV)
直杆状,中空,由2130个皮鞋状 的衣壳粒排列成螺旋,核酸核心 是单链的RNA。 症状:不能合成叶绿素或叶绿 素被破坏,叶片花叶、黄叶等; 植株发生矮化、或畸形;形成枯 斑或坏死。
效果差,最多去除 30%。
去除病毒率在 90%~99%。污泥 消化起主要作用
物理、化学、生 物
进一步下降。
教学重点
病毒的繁殖过程 温和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
非细胞生物
类病毒: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亚病毒
朊病毒:只含蛋白质
类病毒
至今所知的最小、最简单的病毒; 仅含一种成分 ——RNA ; 能在敏感细胞内自我复制。
发现的第一个类病毒是马铃薯纺 锤形块茎病类病毒(PSTV),
朊病毒(prion)
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 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
二、病毒的分类
1. 根据宿主划分 动物病毒 人类疾病的:流感、肝炎、腮腺炎、水痘等; 畜禽疾病的:口蹄疫、狂犬病、禽流感、猪瘟等。 植物病毒 烟草花叶病、柑桔黄龙病等。 微生物病毒(噬菌体、噬真菌体、噬藻体、噬放线
菌体)
2. 按核酸类型划分 DNA病毒和RNA病毒
三 类病毒和阮病毒
(真)病毒:至少含核酸和蛋白质二种组分
一、物理因素的影响
1.温度 耐冷而不耐热
1)高温对病毒具有灭活功能 原因:高温破坏病毒的蛋白质和核酸,其中蛋白质的灭 活速度快。蛋白质变性后影响对宿主的吸附能力,消弱了 病毒的感染力。
2)低温不会灭活病毒,通常在-75℃保存病毒。
2.光及其他辐射
1)紫外辐射 紫外线对病毒具有灭活功能。 原因:破坏病毒的核酸,使核酸的嘧啶受到影响,形成胸腺 嘧啶二聚体。 2)可见光 在氧气和染料条件下,肠病毒对可见光敏感而被杀死,称为 “光灭活作用”。 原因:染料附着核酸上,催化光的氧化过程,引起病毒死亡。
(2)侵入
吸附
尾管穿入
刺突和基板固着 尾鞘收缩
尾管穿入
DNA注入
(3)增殖 包括噬菌体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噬菌体利用宿主的生物合成机构和场所,使其自身核 酸表达和复制,产生大量的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和核酸。
(4)成熟(装配)
T4噬菌体的装配是一个极为复杂 的自我装配的过程
(5)裂解(释放)
吸附
这一现象称做溶原性(lysogeny)
溶原性细菌
含有温和噬菌体DNA的宿主细菌叫溶原性细菌。
前噬菌体
附着或融合在溶源性细菌染色体上的温和噬 菌体的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三、病毒的培养
1.病毒的培养特征
在细菌培养液中,细菌被噬菌体感染,细胞裂解,浑浊的 菌悬液变成为透明的裂解溶液。
在固体培养基上-噬菌斑
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和培养
一、病毒的繁殖过程
核酸复制 + 蛋白质合成
装配
病毒粒子
1、原核生物的病毒——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1)吸附 (2)侵入 (3)增殖(核酸的复制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成熟(装配) (5)裂解(释放)
(1)吸附:
吸附特点
A: 一个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点数量有限,故只能吸附相 应数量噬菌体,因吸附过多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而引起 的细胞裂解,但并未进行噬菌体的增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 裂解。 B: 一种细菌可被多种噬菌体感染。 C : 一个寄主细胞与一种噬菌体饱和吸附后并不妨碍另一种 噬菌体再吸附。 D: Ca、Mg、Ba等二价阳离子有促进吸附作用。 E: pH中性时有利于吸附。
侵入、脱壳 早期:病毒特异性酶的合成
病毒大分 子合成
病毒核酸复制 病毒结构蛋白质合成
装配 释放
裂解量:T2为150左右,T4约100
二、噬菌体的溶原性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立即引起宿主细胞破裂。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 色体上,和其一起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噬菌斑形成单位(pfu)
2. 病毒的培养基:
病毒是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才能生长繁殖的微 生物。因此病毒的培养基要求苛刻,专一性强。
3.病毒的培养 动物病毒: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组织培养技术 噬菌体:双层琼脂法培养
第五节 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杆状、丝宫状子颈、癌显……微(镜植物病毒)
பைடு நூலகம்
观察 蝌蚪状、丝状、球(形×、10……(腺噬病吸菌毒道,体感上流染)呼感病毒
~18万倍)
直径只有30nm
球状噬 菌体
二、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病毒粒子:专指成熟的、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单个病毒。
1、典型病毒粒子的结构 核酸 :核心(DNA或RNA)
基本成分
(2)二十面体对称型:腺病毒
呈“球 状”,没有囊膜, 有刺突。衣壳由252个衣 壳粒组成,腺病毒的核 心是由线状双链DNA构成 的。
侵染呼吸道、眼结膜 和淋巴组织,是急性咽 炎、流行性角膜结膜炎 和病毒性肺炎等的病原 体。
⑶ 复合对称型:大肠杆菌T4噬菌体
头部(核心是双链DNA ) 颈部
尾鞘和尾管 尾丝
2.体外灭活的化学物质
酚、甲醛、醚、氨、氯(化合物)、溴、碘、乙醇、氯仿、 强酸、强碱、氧化剂等。
1)破坏病毒蛋白质的物质 酚及低缓冲溶液
2)破坏病毒核酸的物质 甲醛、氨
3)破坏病毒被膜的物质 含脂类物质对醚、氯仿敏感,可以鉴别。
三、病毒对抗菌物质的抵抗力 因病毒无细胞结构,故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蝌蚪状,丝状(噬菌体)
痘病毒,如天花
第二最 1节0大0的×病动2物毒0病0的×毒形3态0与0n结m构 子弹状病毒
一、形态和大小
噬菌体
副粘病毒,
,如狂犬病
丝病球病状毒状毒病出毒、的血,热卵形如多 病圆态只瘤毒杆形多乳,能状烟、样头如病草如砖,用毒病腮形依,毒电腺、种如炎…类…不(同动而物不病同毒)
一、病毒的特点
大小:个体极小(10-300nm),只能用电子显微镜 观察; 结构与化学成分:无细胞结构,核酸和蛋白质; 遗传因子: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代谢特点:无产能酶系、无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酶 系,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繁殖方式:核酸和蛋白质等成分的装配; 敏感性: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