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

合集下载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药物化学2. 章节名称:抗生素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目标:a.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制b.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c.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应对策略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a. 抗生素的来源及发展历程b. 抗生素的作用对象及作用机制c. 抗生素的药理学特点2. 抗生素的分类a. β-内酰胺类抗生素b.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d. 四环素类抗生素e. 其他类抗生素3. 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a.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b.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c.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d.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等e. 其他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甲砜霉素等4.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a. 耐药性的产生原因及机制b. 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c. 耐药性监测及控制措施5.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a. 抗生素的选用原则b. 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及剂量c.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d. 抗生素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处理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及耐药性问题3. 小组讨论法: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4. 互动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分析能力3.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及应用能力五、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化学》2. 课件:抗生素相关图片、结构式、示意图等3. 网络资源:抗生素相关研究进展、临床应用案例等4. 实验室资源:抗生素样品、耐药性检测试剂等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a. 抗生素的定义及作用机制(20分钟)b. 抗生素的分类及结构特点(20分钟)c. 常见抗生素的临床应用(15分钟)d. 耐药性问题的基本概念(10分钟)e. 课堂问答及讨论(10分钟)2. 第二课时:a. 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及影响(20分钟)b.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及注意事项(15分钟)c. 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20分钟)d. 互动提问及总结(10分钟)七、教学实施步骤1. 第一课时:a. 引入抗生素的概念,讲解其来源及发展历程b. 详细介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过示例说明其对细菌的杀灭作用c. 展示不同类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分析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d. 列举常见抗生素,讲解其临床应用场景及注意事项e. 讨论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介绍其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2. 第二课时:a. 深入讲解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包括细菌产生酶的机制等b. 分析耐药性对临床治疗的影响,如治疗失败、药物剂量增加等c. 探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包括选用原则、给药途径、剂量控制等d.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实际影响及应对措施e. 进行互动提问,巩固所学知识,总结抗生素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方法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抗生素的相关知识,是否突出了耐药性问题的重要性2. 反思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是否有效,学生参与度如何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耐药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能力4.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监测的实验室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2. 邀请临床医生分享抗生素治疗的实际案例,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3. 开展抗生素知识问答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 引导学生进行抗生素相关课题的研究,培养其科研思维和探究能力十、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2.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3. 通过课后访谈或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抗生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十一、教学设计与准备1. 准备教案:详细规划每一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分配2. 制作课件:使用清晰的图片和图表来辅助讲解3. 准备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抗生素耐药性案例4. 准备实验室材料:确保实验室设备齐全,用于耐药性监测实践5. 安排guest speaker:联系临床医生或研究人员来分享实践经验十二、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语言清晰、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2. 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3. 注意节奏和逻辑性,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4.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5. 强调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临床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十三、课堂管理1. 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保持秩序2. 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积极参与3. 及时反馈,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4. 处理纪律问题,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5. 创造安全、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十四、教学调整与应变1. 准备应对技术问题的备用方案,如投影或音响设备故障2. 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3. 准备额外的练习题或案例,以应对学生的不同需求4. 及时复习和巩固新知识,确保学生理解5. 在必要时,提供额外的辅导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赶上进度十五、课后作业与辅导1. 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2. 设定合理的时间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供办公室时间或在线辅导4. 及时批改作业,提供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改进5.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支持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2. 使学生掌握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和命名规则。

3. 培养学生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问题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抗生素的定义与分类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药物。

抗生素的分类: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合成抗生素;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2.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抑制蛋白质合成:如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抑制核酸代谢: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 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与命名规则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土霉素。

4. 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和支原体感染。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主要用于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

四环素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和支原体感染。

5.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与滥用问题正确使用抗生素:根据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遵循医嘱,完成整个疗程。

滥用抗生素:不按医嘱使用抗生素,自行购买和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结构特点、命名规则、应用范围和正确使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和滥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抗生素相关知识的掌握。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抗生素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执业西药师药物化学习题:第1章 抗生素1(精品)题库

执业西药师药物化学习题:第1章 抗生素1(精品)题库

第1章抗生素1(精品)1具有碳青霉烯结构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是(本题分数1分)A、舒巴坦钠B、克拉维酸C、亚胺培南D、氨曲南E、克拉霉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具有碳青霉烯结构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

舒巴坦钠为青霉烷砜类;克拉维酸为氧青霉烷类;氨曲南为单环β-内酰胺类;而克拉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只有亚胺培南具有碳青霉烯结构的β-内酰胺类,故选C答案。

利用排除法也可选出正确答案。

标准答案:C考生答案:2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是(本题分数1分)A、阿莫西林B、舒巴坦C、头孢噻吩钠D、氨曲南E、盐酸米诺环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药物。

属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主要有克拉维酸、舒巴坦。

其余选项为干扰答案,故选B答案。

标准答案:B考生答案:3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是(本题分数1分)A、克拉维酸B、罗红霉素C、阿米卡星D、头孢克洛E、盐酸林可霉素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及衍生物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还有乙酰螺旋霉素及麦迪霉素等,克拉维酸和头孢克洛属于β-内酰胺类,阿米卡星属于氨基糖苷类,盐酸林可霉素属于其他类抗生素。

故选B答案。

标准答案:B考生答案:4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的注射溶液,不能和磷酸盐类药物配伍使用,是因为(本题分数1分)A、发生β-内酰胺开环再闭环,生成青霉酸B、发生β-内酰胺开环再闭环,生成青霉醛酸C、发生β-内酰胺开环再闭环,生成青霉醛D、发生β酰胺开环再闭环,生成2,5-吡嗪二酮E、发生β-内酰胺开环再闭环,生成聚合产物答案解析:本题考查阿莫西林与氨苄西林注射液与其他药物合理配伍的问题。

氨苄西林及阿莫西林注射液不能和磷酸盐类药物、硫酸锌、及多羟基药物(如葡萄糖、山梨醇、二乙醇胺等)配伍使用。

因为配伍使用可以发生分子内成环反应,生成2,5-吡嗪二酮化合物,而失去抗菌活性。

A、B、C及E答案均为青霉素的分解产物,故选D答案。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药物化学教案-抗生素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抗生素的定义、分类及作用机制。

2. 掌握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3. 了解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1. 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 常见抗生素的名称、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教学难点:1. 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作用机制。

2.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二、教学准备教材或教学资源:《药物化学》、《抗生素化学》等。

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PPT、黑板、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抗生素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生素在医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抗生素的定义及分类教师简要介绍抗生素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抗生素的分类,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3. 讲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教师详细讲解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核酸合成等。

4. 分析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教师展示常见抗生素的结构式,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并介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5. 课堂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关于抗生素的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点评和补充。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抗生素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 学习常见抗生素的结构特点及临床应用。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抗生素的相关知识。

如有需要,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六、教学内容拓展1. 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教师讲解抗生素耐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传播途径。

2. 抗生素的解决耐药性问题的方法教师介绍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抗生素使用指导、新型抗生素研发等方法,以应对耐药性问题。

七、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抗生素耐药性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八、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就抗生素的使用及耐药性问题进行讨论。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药物化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物化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2
23
(一)天然青霉素类的共同特性
不耐酸
口服无效
口服药
不耐酶
易产生耐药性
耐酶青霉素
抗菌谱窄 应用范围窄
24
广谱青霉素
青霉素钠
H H
典 型 药 物
N H O O
6 7
5
S 4 CH3 CH3
3 2
N H 1
O ONa
化学名为(2S ,5R ,6R )-3,3-二甲基-6-(2-苯 乙酰氨基)-7-氧代-4-硫杂-1-氮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钠盐。又名苄青霉素钠、青霉素G钠。
广谱青霉素
33
在侧链α 位引入极性基团如: 氨基、羧基、磺酸基等
(三)典型药物 苯唑西林钠 Oxacillin Sodium
O O O N O N ONa H CH3 CH3 ,H · 2O H 2O
【结构特点】
根据电子等排原理以 异 唑环取代侧链苯 环,同时在C-3和C-5 分别以苯基和甲基取 代,其中苯基兼有吸 电子和空间位阻的作 用。
N S H H H H
化学名为(2S,5R,6R)-3,3-二甲基-6-[(R)-(-)-2-氨 基-2-(4-羟基苯基)乙酰氧基]-7-氧代-4-硫杂-1-氮 杂双环[3.2.0]庚烷-2-甲酸三水合物,又名为羟氨苄 青霉素。
37
38


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
本品在水中微溶,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水中
25
性 质
本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有特异性臭;有 引湿性。 本品遇酸、碱或氧化剂等即迅速失效,水溶液在室 温放置易失效。 本品在水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中溶解,在脂肪油或 液体石蜡中不溶。 青霉素钠的水溶液遇稀盐酸,即生成白色沉淀,此 沉淀能在乙醇、醋酸戊酯、三氯甲烷、乙醚或过量 的盐酸中溶解。

药物化学的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的抗生素名词解释

药物化学的抗生素名词解释随着人类对疾病认知的不断提升,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也变得日益重要。

其中,抗生素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已经在医疗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药物化学作为药物研发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其中所涉及的抗生素有着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本文将从药物化学的角度出发,对抗生素的名词进行深入解释。

1. 抗生素的定义与特点抗生素是指具有抗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从而治疗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通常分为天然产物、半合成和全合成抗生素。

天然产物抗生素是由微生物自然产生的,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等。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通过天然产物经过人工修饰得到的,例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

全合成抗生素则是完全通过人工合成得到的药物,如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

2. 抗生素的分类与机制抗生素可以根据其化学基团、作用机制、细菌敏感性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等。

另外,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也有所不同。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菌壁合成酶,从而使细菌无法形成完整的细胞壁,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3. 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而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效应。

对于抗生素来说,了解其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十分重要。

例如,对于奎宁类抗生素来说,它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因此常规情况下需要静脉给药。

而且它只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有效,不适用于链球菌感染等。

4. 抗生素与细菌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失去敏感性的现象。

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等。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5. 抗生素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抗生素的应用虽然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但也会伴随一系列副作用。

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药学专业知识二_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_2013年版

药学专业知识二_药物化学 第一章抗生素_2013年版

中大网校引领成功职业人生
中大网校 “十佳网络教育机构”、 “十佳职业培训机构” 网址: 1、在3位有氯取代的β-内酰胺抗生素是
A:头孢美唑
B:头孢噻吩钠
C:头孢克洛
D:头孢哌酮
E:头孢羟氨苄
答案:C
2、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联合使用
A: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B: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C: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
D:改变尿药pH ,有利于药物代谢
E: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克服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答案:B
3、属于15元环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是
A:琥乙红霉素
B:克拉霉素
C:罗红霉素
D:阿奇霉素
E:麦迪霉素
答案:D。

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化学课件)

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化学课件)

C-6位羟基甲基化

H3C
HO H3C
OH H3C O
H3C O
CH3
CH3 OCH3
CH3
O
HO H3C N CH3 O
O
OCH3
CH3
O
CH3
CH3 OH
克 拉 霉 素
将红霉素C-6位羟基甲基化后,不仅增加了 在酸中的稳定性,而且血药浓度高而持久。对需 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有
NOCH2OCH2CH2OCH3
H3C 9
HO
H3C
OH
H3C
O
CH3
O
CH3
OH CH3 HO
CH3 N CH3
O O CH3
O
OCH3
CH3
CH3
O
OH
CH3
罗红霉素
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
H3C 9α N
9
H3C
CH3
10
HO
OH
H3C
OH H3C
CH3 HO
CH3 N CH3
O CH3
O
O
O
CH3
大环内酯类分类
十五元环
十四元环
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
十六元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红霉素
红霉素
红霉 素A
什么是红霉素呢?
红霉素是由红色链丝菌代
谢产物中得到的一种口服抗 生素
红霉 素B
红霉 素
红霉 素C3
红霉素有什么缺点:
抗菌谱窄,水溶性 较小,只能口服,在酸性 环境中易分解失活。
大环C-5位糖上的结构修饰
效。
Beckmann重排
H3C H3C 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抗生素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1、β-内酰胺类(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19/332、大环内酯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3、氨基糖苷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4、四环素类(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按结构类型分4类(作用机制)第一节β-内酰胺类基本结构特征:(1)含四元β-内酰胺环,与另一个含硫杂环拼合。

青霉素类基本结构是6氨基青霉烷酸(6-APA),头孢菌素类是7-氨基头孢霉烷酸(7-ACA)(2)2位含有羧基,可成盐,提高水溶性(3)均有可与酰基取代形成酰胺的氨基青霉素类6位,头孢菌素类7位酰胺侧链引入,可调节抗菌谱、作用强度、理化性质(4)都具有不对称碳,具旋光性青霉素母核:(3个手性原子)2S、5R、6R头孢霉素母核:(2个手性原子) 6R、7R一、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一)青霉素G(青霉素钠或青霉素钾)1、结构特点:(见前)6位侧链含苄基,2位为羧基。

有机酸不溶于水,成钠盐(刺激小)或钾盐注射剂母核上:3个手性碳,2S,5R,6R2、性质不稳定:内酰胺环不稳定,酸、碱、发生β-内酰胺环的破坏(1)不耐酸不能口服(2 )碱性分解及酶解碱性或β-内酰胺酶生成青霉酸不能和碱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一起使用细菌产生-内酰胺酶,不耐酶,产生耐药性3、过敏反应外源性过敏原主要来自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留蛋白质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来自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反应,过敏原的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交叉过敏,皮试后使用!4、青霉素半衰期短,排泄快,与丙磺舒(抗菌增效剂)合用总结青霉素的缺点:1、不耐酸,不能口服发展广谱青霉素6位侧链具有吸电子基团(发展成耐酸的青霉素)2、不耐酶,引起耐药性发展耐酸青霉素侧链引入体积大的基团,阻止酶的进攻(发展成耐酸的青霉素)3、抗菌谱窄发展耐酶青霉素侧链酰基的α位引入极性大的基团,如氨基(发展成光谱的青霉素)发展半合成青霉素药物名称词干:西林半合成青霉素这个考点的学习方法:共4个代表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替莫西林1、药物名称记词干“西林”,双环基本结构2、性质同青霉素3、结构特点记与青霉素的区别(6位不同取代基)4、其它各自的特点(一)氨苄西林青霉素1、氨基增加碱性,4个手性碳,临床用右旋体2、化学性质同青霉素,可发生各种分解3、含游离氨基具有亲核性,极易生成聚合物(类似物的共性,如阿莫西林)4、对酸稳定,可口服给药5、第一个广谱青霉素,不耐β-内酰胺酶(二)阿莫西林氨苄西林1、结构类似氨苄西林,苯环4位酚羟基2、同氨苄西林,四个手性碳,R右旋体3、性质同氨苄西林,可分解和聚合,聚合速度快4、同氨苄西林,不耐β-内酰胺酶(三)哌拉西林1、是氨苄西林引入极性较大的哌嗪酮酸的衍生物2、在氨基上引入极性大基团,改变抗菌谱,可抗假单孢菌。

3、对酸不稳定,口服给药易被胃酸破坏,不能从胃肠道吸收,注射给药(四)替莫西林6位有甲氧基,对β-内酰胺酶空间位阻,具耐酶活性。

小结词干“西林”二、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共性:结构特点:比青霉素稳定(双键与氮原子的未共用电子对形成共轭,为四元环和六元环的稠和,张力较青霉素小)临床应用特点:对酸稳定、可口服、毒性小、与青霉素很少交叉过敏半合成头孢菌素类词干:头孢 XX这个考点的学习方法:共8个代表药: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克洛、头孢哌酮钠、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硫酸头孢匹罗1、药物名称记词干“头孢”,双环基本结构2、重点掌握头孢氨苄3、其它代表药结构特点记住与头孢氨苄的区别(3位和7位有不同取代基)4、其它各自的特点(一)头孢氨苄1、结构特点:3位甲基,7位侧链氨基(同氨苄西林)2、性质:除共性,对酸稳定3个手性碳3、其它特点:对头孢菌素C 3位原来的乙酰氧基进行结构改造,明显改善抗菌效力和药代动力学性质(二)头孢羟氨苄1、结构特点:头孢氨苄的苯环对位羟基2、临床特点:口服吸收好,排泄速度慢,作用时间长(三)头孢克洛1、结构特点:头孢氨苄的3位Cl取代2、临床特点:改善药代动力学,氯原子亲脂性比甲基强,口服吸收优于氨苄西林(四)头孢呋辛特点:1、3位氨基甲酸酯,2、7位顺式的甲氧肟基甲氧肟基对β-内酰胺酶有高度的稳定作用,因此耐酶,对耐药菌作用强。

3、本身口服吸收不好,注射给药。

做成头孢呋辛酯可口服。

(五)头孢克肟特点:1、3位乙烯基2、7位顺式的乙酸氧肟基,耐酶3、侧链氨基噻唑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结构特点4、不良反应为肠道功能紊乱,需停药(六)头孢曲松特点:1、7位顺式的甲氧肟基,耐酶;7位氨基噻唑是第三代;3位1,2,4-三嗪-5,6-二酮,酸性强的杂环,产生独特的非线性剂量依赖性药代动力学性质。

2、可以通过脑膜,在脑脊液中达到治疗浓度。

单剂可治疗单纯性淋病(七)头孢哌酮钠头孢氨苄特点:1、3位硫代甲基四氮唑杂环2、7位氨基上哌嗪二酮(同哌拉西林)3、亲水性提高其抗菌性,显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八)硫酸头孢匹罗特点;1、7位同头孢曲松(伯NH2,仲NHR,叔NR1R2)2、3位甲基上引入含有正电荷季铵基团,能迅速穿透细菌的细胞壁,增强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作用快,抗菌谱广。

3、季铵,故口服不吸收,注射小结词干:头孢三、b-内酰胺酶抑制剂经典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非经典的b-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氧青霉烷类、单环b-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酶,使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未到达细菌作用部位之前被酶分解失活,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设计酶抑制剂,解决耐药性按结构分两类1、氧青霉烷类克拉维酸钾(1)第一个b-内酰胺酶抑制剂作用机制特点:自杀性机制的酶抑制剂,不可逆(2)结构特点:氢化异噁唑,乙烯基醚,6位无酰胺侧链(3)单独使用无效,与b-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如与阿莫西林的复方制剂2、青霉烷砜类舒巴坦钠(1)结构:青霉烷酸,S氧化成砜,比克拉维酸稳定(2)作用特点:广谱、不可逆竞争性(3)口服吸收差,与氨苄西林1:2混合(4)将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形成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称为舒他西林,体内水解,给出氨苄西林和舒巴坦。

他唑巴坦三氮唑取代抑酶谱的广度和活性都强于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四、非经典的b-内酰胺类抗生素(共二类)(一)碳青霉烯类1、亚胺培南(1)结构特点:去S为二氢吡咯环,3位S末端N-亚胺甲基,增加稳定性(2)使用特点:单独使用时,受肾肽酶分解失活,需和酶抑制剂西司他丁钠合用2、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亚胺甲基)结构特点:3位吡咯烷杂环使用特点:不被肾肽酶分解,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二)单环b-内酰胺类氨曲南(1)第一个全合成的单环b-内酰胺抗生素(2)N上连有强吸电子磺酸基(3)2位甲基,增加对酶稳定性(4)副作用小,不发生交叉过敏第二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考点的学习方法1、共有5个代表药: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不需要掌握结构式。

2、以红霉素为重点,掌握大环内酯类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稳定性、毒副作用及使用的注意事项3、共同化学性质:酸碱不稳定,苷键水解,内酯环开环都降低活性。

(结构改造后对酸稳定)4、其它4个药是红霉素结构修饰的耐酸抗生素,掌握各特点。

(一)红霉素红霉素A B C1、结构特点14 元红霉内酯环,环内无双键偶数碳上6个甲基9位羰基5个羟基环上羟基与糖形成苷3位红霉糖5位脱去氧氨基糖(碱性)性质:酸碱不稳定,苷键水解,内酯环开环,都降低活性2、只能口服,在酸不稳定,易被胃酸破坏,酸性条件下分子内脱水环合酸分解反应涉及:6-OH,9位羰基,6位和9位进行修饰,得到半合成衍生物结构修饰后耐酸的衍生物共4个(二)琥乙红霉素1、红霉素5位氨基糖的2”羟基琥珀酸单乙酯2、胃酸中稳定且无苦味(三)克拉霉素1、对红霉素6位羟基甲基化,耐酸2、血药浓度高而持久。

(四)罗红霉素1、是红霉素9位肟的衍生物,增加对酸稳定性2、改变生物利用度,口服较好,毒性较低(五)阿奇霉素1、将N原子引入到大环,第一个环内含氮的15元环大环内酯2、具很好药代动力学性质,在组织中浓度较高,半衰期长第三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考点学习方法:1、代表药物共4个,阿米卡星、硫酸依替米星、硫酸奈替米星、硫酸庆大霉素,不需要掌握结构式2、以阿米卡星为代表,掌握氨基糖苷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及使用的注意事项3、其它4个药各自的特点氨基糖苷抗生素结构特征、性质及毒性:卡那霉素(非考点)1、是氨基糖与氨基醇形成的苷2、◆氨基碱性,可形成盐;◆含多个羟基,为极性化合物,水溶性较高;◆具有旋光性,3、对肾有毒性,引起不可逆耳聋(儿童毒性更大)4、细菌产生钝化酶(三种),易导致耐药性一、阿米卡星卡那霉素(非考点)1、阿米卡星是卡那霉素引入羟基丁酰胺基(有立体位阻,突出优点是对各种转移酶都稳定,不易形成耐药2、引入的α-羟基丁酰胺对其抗菌活性很重要,含手性碳,构型为L-(-)型活性强,L-(-)型活性>DL(±)型>D-(+)型二、硫酸奈替米星(新)特点:1、N-乙基保护不被各种转移酶破坏,对耐药菌特别敏感,但仍会被氨基糖苷乙酰化酶破坏。

2、耳毒性和肾毒性发生率低,程度也轻三、硫酸依替米星为新一代半合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

耳、肾毒性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奈替米星相似四、硫酸庆大霉素混和物,广谱,可产生耐药性,对耳和肾毒性较卡那霉素小。

第四节四环素类抗生素本考点学习方法:1、广谱抗生素,对立克次体、滤过性病毒和原虫也有作用,有耐药性和毒副作用2、代表药物共5个,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盐酸多西环素、盐酸米诺环素、盐酸美他环素,需要掌握结构式3、以盐酸四环素为代表,掌握四环素类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产生毒副作用的机制及使用注意事项4、其它4个药比照四环素,各自的特点一、盐酸四环素二、盐酸土霉素1、氢化并四苯基本骨架(四个环);2位酰胺基,4位二甲氨基,6位甲基和羟基。

四环素5位H,土霉素—OH4、化学性质及毒性:对酸碱均不稳定(1)酸性条件下,C-6上羟基和C-5a上氢发生消除,生成无活性脱水物(2)酸性条件下,C-4上二甲氨基发生差向异构化,差向异构体,毒性大(毒性原因之一)(3)碱性条件下,C-6上羟基发生分子内亲核进攻,导致C环开环,生成内酯(4)羟基、烯醇羟基、羰基与金属螯合生成不溶性络合物,如钙离子形成四环素牙,孕妇儿童不宜服6位羟基除去,得到稳定的半合成四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三、盐酸多西环素四环素6位去羟基(有甲基),稳定提高、广谱四、盐酸美他环素6位去羟基(有亚甲基)稳定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五、盐酸米诺环素1、结构特点:四环素脱去6位甲基和羟基,7位引入二甲氨基,对酸很稳定2、使用特点:口服吸收好,是目前活性最好的四环素类,具有高效、速效、长效的特点一、单项选择题结构中含有季铵的药物是A.氨苄西林B.青霉素C.头孢羟氨苄D.头孢克洛E.头孢匹罗[答疑编号700536010201]【答案】E考点:结构特点二、配伍选择题A.米诺环素B.青霉素C.氨曲南D.阿莫西林E.舒巴坦1.为单环的β–内酰胺抗生素[答疑编号700536010202]【答案】C2.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答疑编号700536010203]【答案】E3.目前活性最好的四环素类抗生素[答疑编号700536010204]【答案】A考点:分类、作用、临床使用特点等三、多选题某1岁小儿患细菌性感染,以下哪些药物不能使用A.阿米卡星B.罗红霉素C.硫酸奈替米星D.硫酸庆大霉素E.多西环素[答疑编号700536010205]【答案】A C D E考点: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考虑角度:○ 化学性质○ 体内代谢○ 本身毒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