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赏析题汇编与练习整理(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赏析题汇编与练习整理(含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赏析题汇编与练习整理(含答案)一、(2015·广西百色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⑴诗中画线句子运用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⑵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5·江苏盐城市)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的夔州。

②渚:水中的小洲。

③百年:犹言一生。

1.阅读中间两联,完成以下两题。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二联所展示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三联多角度写出了诗人的悲苦,请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联抒发的情感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似,但抒情方式不,请分别回答。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2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9.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C.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0.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答案】39.C 40.示例一:《春望》最贴切。

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

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

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

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解析】3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A.诗句描写的是瀚海上栏杆外有百丈高的坚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

这里也传达了一种寒冷、萧条、凝重的氛围,与画线句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似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试题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试题附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阅读试题附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找出第一节后三句中动态描写的词。

这些描写透露了诗人当时怎样一种心情?答: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画面,牵动诗人的视线和心,透露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2.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主要属于什么?“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该如何理解?答:叙事。

“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的杜甫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诗名。

答:安史之乱。

《石壕吏》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答:诗人从当时的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困的庇护所,安居乐业。

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5、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答:“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些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6、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阅读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阅读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阅读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答: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答: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字词解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9.下列诗句中,景物营造的氛围与画线句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C.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0.五一假期,同学们到杜甫草堂研学时看到了一尊清瘦微偻,手握书卷,蹙眉含泪,头发稀疏的杜甫雕塑,请你结合初中阶段学过的杜甫的诗(《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雕塑中“手握书卷,蹙眉含泪”这个细节和哪一首诗最贴切,并说明理由。

【答案】19.C 20.示例一:《春望》最贴切。

安史之乱后,面对沦陷的山河,残破的城池,杜甫因感时伤怀,思念家人,不禁流下了眼泪,手中握的是一封家书。

雕塑的这个细节很好地表现了《春望》中杜甫所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示例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贴切。

晚年的杜甫年老体弱,穷困潦倒,但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没有忘记一个传统文人的历史担当,他勇敢无畏地跳出了自己的人生困境,推已及人,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暖。

雕塑中的书卷代表杜甫作为读书人,蹙眉含泪,对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旨。

【解析】19.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和分析。

“俄项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傍晚秋雨之前的景色,预示了大雨即将来临,渲染出一种暗淡愁惨的氛围。

A.诗句描写的是瀚海上栏杆外有百丈高的坚冰,愁云惨淡,凝结在万里长空。

这里也传达了一种寒冷、萧条、凝重的氛围,与画线句的氛围有一定的相似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习题及答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习题及答案

Ainy 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原文】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②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③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④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⑤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⑦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⑧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0风雨不动安如山?11呜呼!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练习题】1 •茅屋为秋风所破①具体情境怎样?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场景。

3•诗人由己及人①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4. 诗人①人生理想是什么?5. 诗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①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6. 诗中表现诗人无奈之举①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

7. 诗中表现诗人美好理想①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8. 写秋天隐晦,预示秋雨将至①句子:9. 描绘雨至屋漏情形①句子:10. 表现诗人身处还关心他人①博大胸怀①句子:11. 道出诗人心声,愿天下寒士保暖①诗句是:12. 表达作者宁肯冻死,也愿天下人温暖①心愿①句子:13. 表现诗人“大庇天下寒士”①愿望,忘我为人①精神①诗句是:14. 作者追忆自己生活坎坷经历,表明时局动荡①句子:15. 表现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①博大济世情怀①诗句是:16. 诗人以铿锵有力①节奏和奔腾前进①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①奔放①激情和火热①希望①时句:17. 诗人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①愤懑①诗句:18. 诗人从眼前①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①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①茅屋,扩展到战Ainy 晴乱频繁,残破不堪①国家,接着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使他无法入睡,体现这一内容①诗句:19. 诗中那深刻①叹息和坚决①言辞,体现了诗人那种舍己为人,至死不悔①高尚精神,是本诗思想感情最崇高,最伟大,最感人之处,这几句诗是:【参考答案:】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共22题)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主旨、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坦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身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这首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3.第①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答: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
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遇和思想上的痛苦,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

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着重叙述自己的茅屋为秋风刮破的过程以及因此遭受到的风雨之苦。

可分为三层。

前五句为第一层,写天气、环境的恶劣。

寒冷的深秋,北风掀破了自家简陋的茅屋顶,并把茅草撒向天空。

冷天遇上屋破,真是不幸。

作者却又细致地描写那茅草在天空中飞飘的情景,幽默中表现了他的无奈。

他昂首关注着那茅草的去向,打算待它落下来的时候再捡回来,为下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第六到第十句为第二层,写茅草被抢。

这节描写很有趣,实际是作者暮年的
自我嘲讽。

他走到池塘边想捡回落下来的茅草,可偏偏有几个小孩子与他作对,抢了他的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作者年老,当然追不上他们,喊他们又装听不见,只好拄着拐杖摇头叹息。

从第十一到第十八句是第三层,写生活惨状。

风停了,天黑了,却又下起雨来——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没处去,没处躲,其惨状可想而知。

这一节中作者捎带叙述了自己近年来的生活状况:破被子盖了多年,冬天冷得像铁;自从战乱开始就担惊受怕,东躲西藏,没有睡过好觉;现在屋子里雨脚如麻,又冷又湿又黑,孩子也跟着遭罪!
从第十九句到结尾是第四层,这一曾全是议论。

作者以己推人,心忧天下,想到寒士,同情人民,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升华了主题。

其中“安得……欢颜”一句既是作者的愿望,也是对不公平社会的控诉。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二、选择题:
1、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D )
A、这首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

B、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起势迅猛。

“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D、“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南村群童欺侮的愤懑心情,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

分析:D、表现了诗人的穷困潦倒,为下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向是:( C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

诗人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C、这首诗,诗人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希望博得人们对他的同情。

D、“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C、这首诗,诗人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
烦。

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分析:C“娇儿恶卧踏里裂”意思是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4、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诗的前两句中,一个“怒”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秋风气势之猛。

B.“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两句是激愤之词,诗人因贫困面对大风刮走的茅草心急如焚,“群童”因贫困而冒风抱走不值钱的茅草。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的种种痛苦,让人想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

D.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襟。

【解析】A错误。

“怒”是拟人修辞而不是比喻。

三、赏析题:
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答: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赏析诗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答: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3、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势之大,风力之猛和风之无情,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4、“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答:“卷”字好。

既形象又有力度。

5、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飞”——“洒”——“挂”——“飘转”——“沉”;
刻画了茅草随风飘飞的动态场面,形象表现了秋风破屋的惨状,流露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焦灼之情,也从侧面写出诗人艰难窘迫的处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