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森林培育学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概念1、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通过树木和森林利用太阳能和其它物质进展生物转化,生产人类所需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的一种生产过程,同时创造并保护人类和生物生存所需环境的生产过程。
〕2、森林培育〔森林培育学〔Silviculture〕是研究营造和培育森林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二、简述题 1、森林培育学的容良种生产,苗木培育,森林营造,森林抚育,森林主伐更新2.、森林培育的对象人工林和天然林3、森林的三大效益经济效益:既森林生产木材和林副产品所产生的效益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森林在改善环境方面所带来的效益社会效益:森林对社会产生的效益。
包括提供就业时机,对人类精神产生的效益三、论述题1. 论述未来森林培育工作开展的趋势。
随着可持续开展战略在全球的普及,林业也必须走可持续开展的道路。
1〕注重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木材生产和森林多功能发挥相协调的森林经营模式将普遍的被探讨,为此,森林培育将更注重森林的多目标〔木材和非林产品的生产、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系统可持续能力、保持水土的能力、森林效劳功能、更新的影响等〕。
一些可持续经营模式将被提出,如森林的生态系统经营模式、新林业模式、接近自然的林业、生态林业等。
另外在具体经营技术上一些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技术也将逐渐的被替代,如化肥、农药、除草剂等。
2〕森林培育将更加集约化随着经济的开展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森林培育技术也将向集约化方向开展。
目前在兴旺的国家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培育技术已经根本建立,如桉树〔轮伐期3-10年,年生长量可达60-90m3/hm2〕等。
新的培育体系主要注重遗传控制〔无性系造林〕、立地控制、密度控制、地力维持等技术,在短期可收获大量木材。
我国目前也在进展该方面的研究。
3〕森林培育出现定向化趋势为了发挥森林的更大效益,在森林培育上将实行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
对一个区域来讲,森林被划分成商品林和公益林。
对于商品林又分成纸浆林、建筑用材林、单板用材林等。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1.良种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2.种子的播种品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林木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条件是什么?4.为什么成年期是采种的主要时期?5.为什么成熟期短、种粒细小的树种,丰歉现象不明显?6.分析林木结实丰歉现象的主要原因。
7.如何克服林木结实的丰歉现象?8.如何保证两性比例失调的树木正常结实?9.温度对树木的花芽分化有什么影响?10.为什么林缘木、孤立木的结实比林分中林木好?11.樟子松等北方树种栽植到南方能否正常结实,为什么?12.影响林木结实的生物因子有哪些?13.简述采种母树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4.什么是种子园?15.什么是采穗圃?16. 一般种实的成熟包括哪两个过程?17.什么是种实的生理成熟?18.种实达到生理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19.什么是种实的形态成熟?20.种实达到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1.什么是生理后熟?22.干果类种实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3.确定采种期应遵照的原则有哪些?24.简述平均标准木法调查种实产量的方法。
25.目测估产法有何优缺点?26.种实调制包括哪几个工序?27.阴干法和晒干法分别适合于哪些类型的种实?28.净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9.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概念是什么?30.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哪些?31.如何确定种子干燥的程度?32.为什么要进行种粒分级?33.种子休眠的观念是什么?34.种子休眠有何特点?35.种子被迫休眠的原因是什么?36.种子长期休眠的原因有哪些?37.种子休眠与物种进化有什么关系?38.种子的内含物种类与其寿命之间有什么关系?39.种子的含水量与种子的寿命有何关系?40.未充分成熟的种子为什么不耐贮藏?41.环境温度的高低对种子的寿命有什么影响?42.种子的贮藏环境湿度与种子贮藏有什么关系?43.合理通风对种子的贮藏有什么作用?44.综合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外因素,说明如何保证种子贮藏的稳定性。
45.干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6.湿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7.为什么要进行林木种子区的区划?48.种子调拔的依据是什么?49.种子的播种品质包括哪些?50.什么是种批?51.取得测定样品的一般程序有哪些?52.种子净度的概念是什么?53.什么是种子的千粒重?54.种子含水量测定的一般方法是什么?55.种子发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有哪些?56.什么是种子的发芽率?57.什么是种子的发芽势?58.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有何区别?59.什么是种子的生活力?60.靛蓝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1.四唑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2.简述靛蓝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森林培育学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6、森林立地类型:是森林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7、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8、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9、林业种子:林木种子是指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包括植物学意义上的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10、良种:指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11、种源:指取得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的地理来源或产地。
12、母树林:是在优良天然林或确知种源的优良人工林的基础上,按照母树林营建标准,经过留优去劣的疏伐,为生产遗传品质较好的林木种子而营建的采种林分。
13、种子园: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按设计要求营建,实行集约经营,以生产优良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种子为目的的特种人工林。
14、采穗园:以优树或优良无性系作材料,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枝条、接穗和根段的良种基地。
15、种子成熟过程:是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具有胚根、胚茎、胚芽和子叶等的全过程。
16、生理成熟:种子内部贮藏的营养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具有发芽能力。
形态成熟:种子具有发芽能力,且果实、种子显示出成熟特征。
17、种子调制:采种后对果实和种子进行干燥、脱粒、净种和种粒分级等技术措施的总称。
18、种子休眠:具有生命力的种子,由于种皮障碍、种胚尚未成熟或种子内含有抑制物质等原因,在适宜萌发条件下,也不能萌发的现象。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16秋川农《森林培育学(专科)》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一定密度范围内,成熟林分林木胸径随着林分密度的加大而_______。
. 升高. 降低. 不变. 不一定标准答案:2. 营造护火林带应选用。
. 桉树. 杉木. 木荷. 松树标准答案:3.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属于。
. 用材林. 防护林. 经济林. 特用林标准答案:4. 下列适合于经济林树种选择的要求。
. 早实高产性. 速生丰产优质性. 生长迅速萌芽力强. 根系发达落叶丰富标准答案:5. 毛竹是。
. 喜肥树种. 中性树种. 耐瘠树种. 耐荫树种标准答案:6. 下列混交方法中哪些是适用于矛盾较大,初期生长速度悬殊的主要混交类型______。
. 株间混交. 行间混交. 带状混交. 星状混交标准答案:7. 今有一片人工营造的桉树林,计划在若干年后培育为工业原料林,但现阶段每年通过抚育可获取一定量的薪材,该林分应划分为。
. 用材林. 薪炭林. 用材林或薪炭林. 用材林和薪炭林标准答案:8. 按森林法规规定我国的林种分为。
. 3种. 4种. 5种. 6种标准答案:9. 最常用的造林方法是_________。
. 播种造林. 植苗造林. 分殖造林. 扦条造林标准答案:10. 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采取人工栽培恢复森林的方法称________。
. 人工更新. 人工造林. 人促更新. 天然更新标准答案:11. 在江河上游集水区,以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营造的森林称。
. 水土保持林. 水源涵养林. 防风固沙林. 农田防护林标准答案:12. 下列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属于有利的是。
. 单方抑制. 双方促进. 双方竟争. 互不影响标准答案:13. 在林分生长过程中,对五大生活因子起再分配作用的立地因子是。
. 降水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地质地貌. 地形标准答案:14. 马尾松对土壤的适应性是。
. 较耐干旱瘠薄. 喜湿. 喜肥. 喜中性土标准答案:15. 植苗造林成活的关键是________。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1.良种应具备哪两个基本条件?2.种子的播种品质受什么因素的影响?3.林木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条件是什么?4.为什么成年期是采种的主要时期?5.为什么成熟期短、种粒细小的树种,丰歉现象不明显?6.分析林木结实丰歉现象的主要原因。
7.如何克服林木结实的丰歉现象?8.如何保证两性比例失调的树木正常结实?9.温度对树木的花芽分化有什么影响?10.为什么林缘木、孤立木的结实比林分中林木好?11.樟子松等北方树种栽植到南方能否正常结实,为什么?12.影响林木结实的生物因子有哪些?13.简述采种母树林应具备的基本条件?14.什么是种子园?15.什么是采穗圃?16.一般种实的成熟包括哪两个过程?17.什么是种实的生理成熟?18.种实达到生理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19.什么是种实的形态成熟?20.种实达到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1.什么是生理后熟?22.干果类种实形态成熟时具有哪些特点?23.确定采种期应遵照的原则有哪些?24.简述平均标准木法调查种实产量的方法。
25.目测估产法有何优缺点?26.种实调制包括哪几个工序?27.阴干法和晒干法分别适合于哪些类型的种实?28.净种的方法有哪几种?29.种子安全含水量的概念是什么?30.林木种子干燥的方法有哪些?31.如何确定种子干燥的程度?32.为什么要进行种粒分级?33.种子休眠的观念是什么?34.种子休眠有何特点?35.种子被迫休眠的原因是什么?36.种子长期休眠的原因有哪些?37.种子休眠与物种进化有什么关系?38.种子的内含物种类与其寿命之间有什么关系?39.种子的含水量与种子的寿命有何关系?40.未充分成熟的种子为什么不耐贮藏?41.环境温度的高低对种子的寿命有什么影响?42.种子的贮藏环境湿度与种子贮藏有什么关系?43.合理通风对种子的贮藏有什么作用?44.综合影响种子寿命的内外因素,说明如何保证种子贮藏的稳定性。
45.干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6.湿藏法的适用条件是什么?47.为什么要进行林木种子区的区划?48.种子调拔的依据是什么?49.种子的播种品质包括哪些?50.什么是种批?51.取得测定样品的一般程序有哪些?52.种子净度的概念是什么?53.什么是种子的千粒重?54.种子含水量测定的一般方法是什么?55.种子发芽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有哪些?56.什么是种子的发芽率?57.什么是种子的发芽势?58.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有何区别?59.什么是种子的生活力?60.靛蓝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1.四唑染色法的原理是什么?62.简述靛蓝染色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 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分殖造林:又叫分生造林,是利用树木的部分营养器官(茎干、枝、根、地下茎等) 直接栽植于造林地的造林方法。
2、造林密度:人工林的初始密度称为造林密度,是指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株数或播种点(穴)数。
3、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
4、混交比例:树种在混交林中所占的比例.5、相对生长速率(RGR):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加量占原有数量的百分率。
6、用材林:是以生产木材,包括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7、种植点配置:种植点在造林地上的分布形式。
8、造林整地:在造林之前,清除造林地上的植被、采伐剩余物或火烧剩余物,并以翻垦土壤为重要内容的一项生产技术措施。
9、人工林:人工起源的林分,相对于天然林而言。
10、混交林: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80%(含)以下的森林称为混交林。
11、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又称植树造林、栽植造林。
12、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特性(主指生态学特性)和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条件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能获得的高产水平13、立地条件:指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14、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防风固沙、护农护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防护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15、初植密度:即造林密度,造林时单位林地面积上的种植株数或丛数。
16、林种:就是森林的种类。
根据我国颁布的《森林法》的规定,森林按用其功能(经营目的和人工林所发挥的效益)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5大类。
17、林分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8、丰年:通常指结实多的年份。
19、歉年:结实少甚至不结实的年份。
20、生理后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后的现象。
21、生理前熟:生理成熟在形态成熟之前的现象。
22、极性:林木个体或其离体部分(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形态学两端具有不同生理特性的现象。
23、再生:林木个体的离体部分具有恢复林木其他部分的能力。
24、发芽率: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的百分比。
25、绝对发芽率:正常发芽种子数占供测种子总数减去空粒种子的百分比。
26、安全含水量:贮藏时维持种子生命力所必须的最低含水量。
27、平衡含水量: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吸湿作用和解吸作用处于平衡的水分含量。
28、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均优良的种子。
29、壮苗:生根力旺盛、抗性强、移植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的苗木。
30、初植密度:林分栽植时的密度。
31、收获密度:林分收获时的密度。
32、伴生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相伴而生,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乔木树种。
33、灌木树种:一定时期与主要树种生长在一起,并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的灌木树种3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35、人工造林:在宜林的荒山、荒地及其它无林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营造森林的过程。
36、合理密度:在一定的立地条件下,个体得到充分发育,群体取得最高效益的林分密度。
37、植苗造林:也称植树造林或栽植造林,即将苗木栽植在造林地上,使其生长成林的方法。
38、幼林抚育管理:指造林后至幼林郁闭前对林分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
39、适地适树: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40、造林:在无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而形成、恢复和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是在造林地上进行的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和分殖造林的总称。
41、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42、林分结构: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3、农林复合经营:农用林业、混农林业、农林业,指于同一土地上,在空间位置与时间顺序上,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作物和家畜动物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所有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
44、造林成活率:造林成活率是指造林后单位面积成活株数与造林总株数之比,合格的标准为造林成活率要达85%(含85%)以上。
45、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
或森林立地生产力的高低。
46、修枝:据树木枝条生长的自然规律,人为修除树木枯枝或活枝,以培养优良树形、增强树势、促进主干或侧枝生长发育的措施。
47、造林调查设计:在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对一个基层单位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
48、人工林结构:指组成林分的林木群体各组成成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格局。
即组成林分的树种、比例、密度、配置、林层、根系等在时间和空间上一定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状况。
49、生态公益林: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50、天然林资源保护:狭义地说,天然林保护是保护天然林林分不被破坏,维持其林分的结构与生产力,并使其资源得以发展。
广义地讲,是对天然林与可以恢复天然林的地段进行科学经营,使现有天然林具有更完善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得以提高,使迹地得以天然更新或按适地适树原则建立较好的天然或人工群落。
51、造林技术档案:是造林施工的历史记录,一般以小班为单位建立。
是掌握情况、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改进技术和经营工作的可靠依据。
52、树种生态学特性:指树种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范围。
53、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林地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森林所生产的生物量。
54、速生丰产林:是指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选用经济价值较高的速生树种造林,通过集约经营,能够取得速生、丰产、优质效果的人工林。
55、人工更新:在各种森林迹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或林冠下、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植树或播种恢复森林的过程。
56、插条造林:是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直接插植于造林地的方法。
57、插条造林:截取树木或苗木的一段枝条做插穗进行造林。
58、经济林:以生产除木材以外的其他林产品(木本粮油、药材、香料、工业原料、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59、主要树种:栽培目的树种(或经济价值高,或防护效能好),一般为优势树种,林分生长中后期占据第一林冠层,数量上一般占较大优势。
二、填空题1、《森林培育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性强、区域性强的特点。
2、人工林中商品林指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生态公益林指防护林、特用林。
3、树种选择的原则是经济学原则、生态学原则、林学原则、可行性原则。
4、在竞争作用的密度以上,密度越大、直径生长越小。
5、行状配置有长方形、正方形、正三角形、品字形配置四种类型。
6、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有有利(互助、促进)、有害(竞争、抑制)两种形式。
7、混交方法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星状混交等。
8、四旁地指的是路旁、村旁、宅旁、水旁。
9、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据林种(经营目的)确定、据树种特性确定、据立地条件确定、据经营条件确定、据经济条件确定。
10、水平结构主要由造林密度、种植点配置要素决定。
11、农林复合经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等级性。
12、森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的依据环境条件、植被条件、林木生长状况。
13、树种选择的基础是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林学特性。
14、防护林适地适树的一般标准是成活、成林、发挥一定的防护效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5、判断适地适树的标准,在量上通常可用__立地指数_和_单位面积蓄积量__来衡量,在质上要求_成活__ ,_成林__ ,具有一定的效益__ 和_具有一定稳定性___。
16、林分结构包括组成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年龄结构。
17、混交林中种间关系随时间、立地、混交技术等而发展变化。
18、造林地的清理方法有割除清理、烧除清理、堆积清理、化学清理。
19、马尾松植苗造林要求根系舒展、深浅适度、敲紧打实、方向正确。
20、根据造林检查,成活率在41~80% 时进行补植造林,成活率不足40% 时重造。
21、幼林松土除草的注意事项是三不伤、二净、一培土。
22、森林立地的物理环境因子是气候、地形、土壤、水文。
23、我国森林立地分类研究比较成熟的专著是1989年詹昭宁为首的《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和1990年张万儒和蒋有绪为首《中国森林立地》。
24、用材林树种选择要具有的性质是速生、丰产、优质。
25、人工林建设的程序是项目的确立、方案决策、总体规划设计、年度施工设计和工程管理。
26、造林地的立地因子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和人为因子。
27、在山地容易施工,保持水土效果好的配置方式是品字形配置。
28、裸根苗的栽植方法有穴植法、小坑靠壁栽植、缝植法。
29、林业两大体系指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
30、森林立地划分的方法有按主导环境因子分级组合、按生活因子分级组合、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类型、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
31、我国《森林法》将森林划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用林五大林种。
32、造林技术措施有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合理结构、细致整地、认真种植、抚育保护六项技术措施。
33、林业区划的依据是社会发展要求、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34、《森林立地分类》标准划分立地类型时,通常将其分为立地区域、立地区、立地亚区、立地类型小区、立地类型组和立地条件类型六级。
35、造林地类型有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撩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和已局部更新的迹地、低价值幼林地、林冠下造林地及疏林地四大类。
36、杉木植苗造林要求穴大根舒、深浅适度、根土密接、不反山。
37、适地适树的途径有选树适地、选地适树、改树适地、改地适树。
38、混交林的类型有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和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四种。
39、竹子的地下茎可分为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混生型等三种类型。
40、穴植法造林的技术要求是穴大根舒、深浅适度、根土密接、方向正确。
41、当生态公益林混交林比例在___30%____(不含)以下时,综合造林合格率为零。
42、常见的造林地清理的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块状清理。
其中块状清理较为常用。
43、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有经验法、试验法、调查法、密度管理图(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