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6.3 成渝地区 2

城镇分布
拥有2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众多中小城市和小城 镇,城镇人口4046 万,城镇化率43.8%,城市密度达 到每万平方公里1.76 个,是西部地区城镇分布最密 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城市群 。
交通体系
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内河、民航、管道 运输相互衔接、安全可靠、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 运输体系。目前,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分别达 3936 和3353 公里,民用机场9 个,港口货物年 吞吐能力达到13000 万吨。
合作交流
读图6.28, 说出成渝 地区工业 分布特征, 完成 P40“图 上所得”。
•
2008年5月12日14:28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8.0级 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 失踪。此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破坏性最强、波及 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地震之一 • 2013年4月20日8:02,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 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 等地均有较强震感。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1万余人受 伤。
自主学习(1)
读P38~39图文,分析下列问题:
1.成渝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有利条件。
2.结合本区地形、气候的特点,分析为什么成 渝地区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3.结合本区的自然资源,总结成渝地区形成了 以哪些工业部门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4.本区有哪些重要的铁路线,形成了怎样的交 通运输网? 5.本区已形成了以那两座城市为核心的“双核” 城市群。
成渝地区
——西部地区的引擎之一
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成渝经济 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成为西部地区综合实力 最强的区域之一,具有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 ,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文献综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文献综述摘要:区域协同发展是指区域内各地域单元(子区域)和经济组分之间协同和共生,自成一体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即区域之间或同一区域内各经济组分间的协同共生,合力推进大区域经济由无序至有序、从初级到高级的动态转变,逐渐形成“互惠共生、合作共赢”的内生增长机制,并最终促进大区域高效有序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是区际之间的相互联系,区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各地域单元比较优势的整合和互补效应,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是共生、有序、高效、动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区域之间相互开放、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区域分工趋于合理,既保持区域经济整体高效增长,又把区域之间的差距控制在合理、适度的范围之内并逐渐收敛,最终达到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区域协调发展的维度主要包括市场协调、空间协调、产业协调与治理协调。
治理协调是关键、市场协调是前提、产业协调是难点、空间协调是载体。
关键词: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综述成渝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重要的人口、城市和产业集聚区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在区域和国家层面的意义与作用正不断凸显。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1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融合互动发展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都市圈发展模式是实现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重要途径。
2004年,国家发改委将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十一五”前期规划,成渝地区首次进入中央政府的视野。
2005年10月,国家正式将成渝地区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2007年6月,国家成立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给成都和重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充分显示出这两大城市发展在西部乃至全国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新的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成都、重庆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如何实现成都、重庆的联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点,并最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五极”呢?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笔者认为,目前成渝都市圈还处于雏形发展阶段,其都市圈的建设,需要加强政府合作对话,共同规划各城市发展的主体功能方向。
成渝都市圈幅员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近2000多万,2004年GDP近4000亿元,占川渝两省市近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是西部最发达区域。
圈内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西部平均多1.49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西部平均高出316万元。
*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以成都、重庆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成渝经济区是西部产业最为集中、城镇密度最高的区域。
一为西部大省的省会城市,一为天生的水路码头直辖大市,相隔仅300多千米,都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经济实力均居西部大中城市前列。
两地唇齿相依,文化同宗同源,在经济上更是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成都在科技、电子信息、文化教育、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医药、综合技术服务等方面优势明显,对成都平原地区的中小城市有着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重庆则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水平较高,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又是西南的交通枢纽和贸易口岸,向东可与武汉城市群相接,经过西南出海通道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紧密相连,成为西南地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枢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川渝地区是西部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地区。
乘势而上 笃行不怠 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

乘势而上笃行不怠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作者:范吴瑕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2年第04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增效、全面成势的关键时期,川渝两地以唱好“双城记”、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为牵引,用实际行动、实在成效奋力扛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使命担当。
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放在了今年主要工作的首位,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推动极核主干功能再提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迈向新阶段,赢得新发展。
如今的川渝,干部互派、产业互动、经验互鉴,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活力被进一步释放,本期关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路径、发展要求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以高质量党建推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炉,川渝两省市制定《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画出了“施工图”,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应该如何运用好党建资源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董亚炜: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
”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积极贯彻中央战略决策部署,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成渝地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中首先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原有基础和优惠政策相对快速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有利于增强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来不平衡。
在秦汉时代,全国经济发展轴位于长安――洛阳――开封一线,关中和山东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整体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领先于其它地区。
在隋唐之交,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而成为经济中心,但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仍在开封――洛阳轴线上,呈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相分离的格局。
北宋以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淮河成为南北文化的分界线,经济重心位于长江下游和南北运河交叉的十字轴线上,并逐步扩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中国自然经济遭到极大的冲击,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
在生产力发达程度上,东南沿海地区超过了全国其他地区,这里最先出现了近代化的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教育事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发源地。
1949―1978年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新中国建国之初,《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国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它重点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
当时工业布局(以重工业为例)的表现是战乱的、零散的、畸形的。
在1949――1978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模式是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
但在以具体数据和史料来论证这一结论时,已有的文献存在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这段时期的分段划分不具体,二是区域数据资料少而笼统。
众多文献资料多数以“1978年以前的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平衡式的”来概之,或有的学者仅列举了“一五”、“二五”、“三五”和“四五”计划时期的局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的独到之处是将1949――1978年这30年按区域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稳定国家政权和免受战争冲击的需要,本期国家开始粗略地制定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第二阶段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第三阶段是1958――1962年“二五”计划时期,“大跃进”使区域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平衡战略为“失衡”和“混乱”所打乱:第四阶段是1963――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工作也开始恢复;第五阶段是1966――1978年“三线”建设时期,承接前几期的内地经济建设的基础和加强国防工作的冷战思维,国家再一次大规模地实施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平衡发展战略思维模式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凸现。
“成渝经济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0 0 8年 1 月
中 共 四 川 省 委 党 校 学 报
J un lo a t olg fSc u n P o ic mmie fCC o ra fP r C l eo ih a rvn eCo y e t eo P t
国农 业 最发 达 的地 区之一 。
着 巨大 的发展 潜 力 。
二、 发展 “ 成渝经济 区” 的有利条 件和不利 因素
从 目前 形成 的布 局态 势看 , 成渝 地 区很有 可 能
成 渝两地 同处 西部 , 域相邻 、 地 经济 相融 、 人缘 相 亲 、 化相 通 、 补性 很 强 。成都 在资 源 、 旅 游 文 互 在 开发 、 电子信 息 、 饮料 食品 、 航空 航天 等领 域有 一定 的 比较 优势 。重 庆在 发展 机械制 造 业 、 贸流通 方 商
平均 数高 出 27多万 元 , 2 比西部 高 出 36多 万元 。 1
根据 协议 , 两省 市将 以重 庆 、 成都 为龙 头 , 以成 都及 绵 阳等 1 沿 高速公 路 、 4个 快速 铁 路 、 黄金水 道
经济 区 , 成为 继 东 部地 区 的长 江 三 角 洲 、 江三 将 珠 角洲 、 津冀 经济 区 、 东 北 等 之 后 的 中 西部 地 区 京 大
渝两 地 的 9 % , 1 约为 4 4 1 1亿元 。“ 渝 经 济 区 ” 成 的 城 市密度 和每 平 方 公 里 的产 出都 相 对 较 高 。从 城 市 密度来 看 , 成渝 经济 区” 平 方 公 里 有 17 “ 每 . 3座 城市, 西部只有 02 而 . 4座 , 国为 0 7座 ; 外 , 全 . 此 “ 渝经 济 区 ” 平 方 公 里 产 出 3 0万 元 , 成 每 5 比全 国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

对“新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探究摘要:重庆、四川、一脉相承,赋予了成渝地区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家的很多政策和地方资源、产业基础,不但为成渝间的区域合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共同为成渝直线经济带昭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大力的政策扶持,将呈现出更多的投资机会;对普通市民而言,则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多的收入来源。
作为西南地区经济腾飞的“双翼”,重庆和四川经济抱团发展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
成渝经济区扬帆远行,它被寄予厚望,将领航中国驶出区域经济建设的深水之区。
abstract: chongqing and sichuan are given the power of the prior to carry and try in chengdu-chongqing region. many state’s policies and local resources, industrial base, not only provide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also bring th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through government guidance, as well as the strong policy support,it will show more invest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general public, it will bring more jobs and more sources of income. as the southwest region’s economic take-off “double wings”,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of chengdu-chongqing will change china’s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the development of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 is obtained high hopes, and it will pilot our country pull out of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关键词:新成渝经济区;合作;发展key words: new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area;cooperation;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4-0308-020 引言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下发《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包括重庆市31个区县和四川省15个市,正式纳入新规划的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
成渝核心城市--重庆
重庆是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南。
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开发地区以及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历史悠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重庆亦有雾都、渝都、山城、桥都等别名。
2013年,香港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报告,重庆市列第十位。
成渝核心城市--成都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核心城市,简称“蓉”,别称“锦城”、“锦官城”,自古被誉为“天府之国”,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平原腹心,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2003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成都综合实力位列第九位。
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被《财富》(中文版)杂志评为“中国最佳商务城市”。
2013,2014两度登上《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榜首。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从最初概念的萌芽到最终规划的出台,历经14年。
过去,连接成渝两地的重要通道是成渝高速公路;将来,成渝客专的竣工,将助力成渝经济区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蓝图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现年8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教授至今还记得,14年前四川和重庆分治时,四川学术界就已经在思考,两地在行政区划上分开后,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协调的问题。
可以说,合作,从分治那一刻萌芽。
“十五”计划纲要将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开发的主体地位得以确定。
但此时还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一年后签订的《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第一次提出“成渝经济”这个概念。
又过了两年。
2003年,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指出:“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人口与城镇数量最密集区域,也是西部地区工农业生产最为发达区域。
建议加快整合成渝地区,使重庆增长极转化整合成一条巨大的增长轴,并使此增长轴具有两个单增长极所不具有的功能。
”
尽管《纪要》和《报告》还没有正式形成成渝经济区的概念,但一次次促使人们关注这个区域。
成形:上升到国家层面
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中国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提出:“在未来5至10年内,要积极构建以成渝两大都市为中心、各级中心
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
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蝌蚪型经济带’,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签署《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标志着整个四川成渝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四川数十位专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7点策略和行动计划》。
这是第一次对成渝经济区开展的专题研究,其结论和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佐证。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
该《协议》是有关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导性和现实性的双边合作协议,不仅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还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合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达成框架性协议。
2008年10月,川渝两省市签署《关于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进一步深化。
分娩:历经地震的“阵痛”
2007年4月,四川发改委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请示》。
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京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启动会。
一年后,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及有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
《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成立后,工作刚刚启动,汶川地震发生,规划编制暂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启。
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赴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
在这次会议上,杜鹰表示,将成渝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收集来的意见,编制小组开始案头工作。
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
同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
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2008年进入国家战略
当年的成渝两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同年,成渝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视野。
在国务院西部办颁发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重点建设成渝、关中—天水、北部湾等重点经济区,把其建设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
2009年编制规划
2009年,四川省进行调研,并与四川省内区县市达成共识:要更加努力地抓住机遇,促成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形成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
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着手组织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该规划涵盖了重庆市的31个区县和四川省的15个市,总面积约20.6万平方公里,覆盖人口9840.7万,2011年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为2.8万亿元。
其中除了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内的23个区县外,还包括渝东北的万州、垫江、梁平、丰都、开县、忠县、云阳和渝东南的石柱被纳入了成渝经济区,整个成渝经济区涉及重庆的面积是3.15万,占重庆总面积的37.56%,涉及重庆人口2380万,占重庆总人口的62.5%。
(注:后因万盛、双桥分别与綦江、大足合并,涵盖重庆的区县减少至29个)。
从国家层面明确成渝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成渝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
2010年提升高度
2010年2月27日,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与重庆、四川两省市交换意见会在重庆市召开。
会上,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副组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强调,要从充分反映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贯彻国家战略的要求、体现地方的实际需要三个方面把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编制成一个高水平的规划,要在战略定位、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等方面下功夫,提升规划高度、体现规划特色。
2011年获准通过
2011年3月1日,《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
同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在新形势下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统筹城乡改革,提升发展保障能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
从中西部地区日益形成的五大城市群、经济区的整体实力来看,成渝经济区经济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整体实力在中西部排在第一位,明显高于其他四大城市群。
[1]“成渝经济区”应用15年左右的时间,构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优化的产业体系,资源共享、要素充分流动的市场体系,形成中国第四大增长极和西部大开发的引擎,带动和辐射长江上游及西部发展。
以重庆和成都为支撑,以其周围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建设“成渝经济区”,在我国宏观生产力空间战略格局中,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功能和作用。
加快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打造我国“第四增长极”,既是区域内各方的内在要求,也应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