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讲解

合集下载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

设计几乎与内部没有关系。

这种内外分离的状态,使得本来实在的建筑集合体组成的城市逐渐变成不确切的东西。

以往的建筑构成、细部处理等都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安藤应该是惋惜的。

在思考传统与现代建筑融合时,安藤更加偏向继承非形态也就是“虚”的精神方法。

于是他从T IME’S项目到大山崎山庄美术馆再到地下宝石箱项目,在逐步完善自己对于这种继承非形态化日本传统精神的理解书中同时举了几个案例(TIME’S,大山崎山庄美术馆,JR京都站重建设计竞赛方案)来说明他对庭院空间在不同尺度的现代建筑中的解读。

看得出安藤对日本的庭院情有独钟。

1.1观后体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思考传统,书中提及到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因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另一个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的方法。

丹下健三赞同前者的观点,将非谨慎的传统形式现代化地继承下来,而安藤则赞同后者,敢于提出质疑,人为继承的应该是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具体形态。

因为形式总会有过时的时候,正如上面提及到的,当今的尺度已经和原来建筑的尺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唯有沉淀下来的精神或场地的元素能带来一些共鸣和启发。

但这并不代表继承传统形式的方法是错误的。

书中提及了丹下健三的两个建筑实例,香川县厅舍和广岛和平中心。

仔细观察其建筑形式,他继承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建筑造型具有古典建筑特有的韵味,平稳而朴实,而且具有地域特色。

所以,这两个方法其实分别是以一实一虚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传统形式过去是文化的载体,今天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体现,设计的最终体现是形式,而传统形式的启发是最为直接的。

提到安藤对日本庭院的喜爱。

日本庭园建筑中的亮点是:通过墙的作用,能够使人感觉到墙外的景色。

现代建筑的庭院,同样应该引入墙外的景色,可能是光、天空等,但它也应该是开放的。

所以有了各个建筑不同尺度和不同开放性的庭院空间概念。

上面提到了一个“引入”的概念,细观安藤的光之教堂,水之教堂,风之教堂里存在引入大自然的元素,使建筑能够与自然进行交流对话。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安藤忠雄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安藤忠雄的传记,深受启发和感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他的读后感,并探讨他的设计哲学以及对建筑界的影响。

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风格而著称。

他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将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互交融。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采用大量的玻璃和钢材料,使建筑呈现出轻盈的感觉,同时又能够与自然环境产生对话。

这种设计理念使得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更是一种艺术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在阅读安藤忠雄的传记过程中,我深深被他的设计哲学所吸引。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认为建筑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与之对立。

他的作品常常融入自然元素,如树木、水池等,使建筑与自然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为了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空间。

安藤忠雄的作品也体现了他对空间和光线的独特理解。

他注重利用自然光线,通过精心设计的窗户和天窗,将自然光线引入建筑内部。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能够节约能源,还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他的建筑作品常常利用光线的变化和投影效果,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宁静的氛围,给人们带来独特的体验。

安藤忠雄的作品不仅仅在设计上令人称赞,他对建筑界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并且获得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奖项。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思维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他们对建筑的热情和创造力。

他的作品也为建筑界带来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安藤忠雄的传记,让我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建筑,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达。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思维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激发了我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我希望将来能够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安藤忠雄的理念,创造出独特而又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作品。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安藤忠雄是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在其丰富的作品中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

阅读关于安藤忠雄的资料和著作后,我深受其设计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启发,对他的建筑作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以简约和谐为特点,往往利用自然光线和景观来打造空间的氛围。

他善于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例如,他设计的“水门”,利用了阳光和水的特性,创造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空间。

这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设计理念深深打动了我。

另外,安藤忠雄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非常注重细节和质感。

他独特的设计语言使得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艺术品一般的存在。

他常常使用混凝土、木材等天然材料,通过精细的工艺和独特的结构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建筑形态。

这种对材料的精雕细琢和对细节的追求,让他的作品在视觉上具备了强烈的冲击力和独特的美感。

在我看来,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居住和工作空间,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表达。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各种方式与大自然进行对话,创造出了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感。

例如,他设计的“岩宇”项目与周围的山岩相得益彰,仿佛是山间的一道奇迹。

这种与自然的对话和融合,使得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座冷冰冰的建筑,更是一种具有情感和灵魂的存在。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建筑设计思路独特而深入,将建筑与环境、材料与细节相融合,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一般的建筑作品。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和理念,我深刻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表达。

我相信安藤忠雄的作品将继续影响着未来的建筑设计师和爱好者,推动建筑艺术不断发展与进步。

通过阅读安藤忠雄的作品和理念,我深刻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空间,更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表达。

安藤忠雄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语言和对细节的追求,为我树立了一个新的美学标杆。

他通过与自然的对话和融合,创造出了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安藤忠雄,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以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和独一无二的建筑作品为人们所熟知。

他的作品不仅在形式上独具一格,还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在我的学习和探索中,我读到了许多有关安藤忠雄的文章和著作,这让我对他的作品以及他对建筑艺术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安藤忠雄的设计理念主张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他的作品中,我常常能够看到大量的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其中。

比如,他常常运用天光以及自然材料来营造出自然的氛围,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

这种将建筑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呼应了自然的美景,还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感受。

除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安藤忠雄还对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有着深入的思考。

他常常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布局和灵活使用,创造出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作品。

他注重功能性的同时,也注重人们在使用建筑空间时的体验感受。

他的作品往往能够迎合人们的需求,提供一个适合人们居住或工作的舒适环境。

安藤忠雄的建筑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和功能的思考,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往往给人一种宁静、富有美感的感觉,引导人们从忙碌喧嚣的生活中走进建筑作品所创造的宁静空间。

正是这种让人静心思考和欣赏的设计理念,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

通过阅读安藤忠雄的著作和了解他的设计哲学,我深深被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所感染。

他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不仅仅是美的享受,也是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反思。

他的作品使我明白,建筑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观的美,更重要的是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学习建筑的学生,阅读安藤忠雄的著作和欣赏他的作品对我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通过他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思维,我不仅扩展了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设计工作的方向。

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他的设计理念,将美与实用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有价值的建筑作品,为人们提供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

总的来说,安藤忠雄作为一位杰出的建筑师,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感动。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读完关于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书籍,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建筑之旅。

安藤忠雄,这个名字在建筑界如雷贯耳。

在书中,我看到了他那充满挑战与突破的建筑人生。

他并非出身建筑世家,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建筑学教育,却凭借着对建筑的热爱与执着,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设计的“光之教堂”。

那独特的设计,让光成为了建筑的一部分,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又宁静的氛围。

当我在书中看到关于光之教堂的描述和图片时,我简直被震撼到了。

想象一下,你走进一个黑暗的空间,正前方是一个十字形的光带,那不是普通的光,而是仿佛带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光,它直直地照进来,让你瞬间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冲击。

墙壁是粗糙的混凝土,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却和那道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简单而又强大的设计,让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建筑原来可以如此直接地触动人的内心。

还有他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也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他居然能创造出一个既能与外界相连,又能保证居住者隐私的独特空间。

中间那个露天的庭院,看似浪费了室内的面积,可实际上却是整个设计的灵魂所在。

下雨的时候,住在里面的人得打着伞经过庭院才能去到别的房间,这听起来有点麻烦,但正是这种与自然的直接接触,让人重新思考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安藤忠雄对于建筑材料的运用也是一绝。

他特别钟情于混凝土,在别人眼里冷冰冰、粗糙的混凝土,在他手中却变成了有温度、有质感的艺术材料。

他能把混凝土的特性发挥到极致,让建筑既有坚固的质感,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他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细节的执着。

比如说,一个窗户的位置、角度,一道墙的厚度、高度,他都会反复斟酌,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效果。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参观过的一个小区楼盘。

当时我满怀期待地走进那个所谓的“高档小区”,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建筑,那些房子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特色可言。

窗户的大小和位置好像只是随意安排的,根本没有考虑到采光和景观。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建筑界泰斗安藤忠雄的一本著作,此后对他的人生经历以及其作品产生了深深的触动。

安藤忠雄的作品富有创新和独特的设计理念,他对建筑空间以及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厚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

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对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安藤忠雄的作品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是他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空间的把握。

他的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注重利用光线、空气和天然材料,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

他常常选择在山林之间、湖泊之旁等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修建建筑,使建筑与自然完美结合,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感觉。

这种与自然融合的设计理念让我明白到,一个好的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另外,安藤忠雄对空间的把握以及他对细节的精雕细琢也是我非常佩服的地方。

在他的设计中,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考量,他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造型,创造出充满张力和美感的空间。

他善于运用光线以及空间的延伸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

同时,他对材料的挑选和运用也极为讲究,他选择天然材料,注重材料的质感和纹理,使建筑更加有机和具有生命力。

除了对建筑设计的热爱,安藤忠雄在书中也多次提及对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热衷。

他在设计中注重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和尊重,尽可能地将建筑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给人以独特的视觉体验。

此外,他还努力推动建筑教育的发展,培养年轻的建筑师,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读完安藤忠雄的著作,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他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对建筑文化的执着追求,使我对建筑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秉承安藤忠雄的精神,加深对建筑的认识,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以期能够成为像他一样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建筑师。

通过阅读安藤忠雄的著作,我深深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和多样性。

在每个建筑师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他们对建筑的理解和追求,正是这些作品构成了组成了这个世界多彩多样的建筑风景线。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作为一位建筑爱好者,我对建筑师的生平与作品都有相当的兴趣。

而当提及到日本建筑界的代表性人物时,安藤忠雄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艺术感与现代主义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安藤忠雄的传记,对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和创作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安藤忠雄出生于1941年,他的父亲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日本医学界著名人物。

安藤幼年时期的生活环境饱受战争的破坏,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后来成为一名建筑师的选择。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独特运用,这种独创性正是他经历的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所塑造的结果。

安藤忠雄在书中提到了他对于建筑的理解和追求。

他强调建筑应当是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存在,而非简单地将建筑物作为个体随意地放置在一处。

他利用自然光和风,以及地理和气候等因素,创造出了那些融入自然的建筑作品。

其中,充满日本传统风格的旅馆和住宅尤为引人注目。

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于细节的关注和处理。

他对建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从建筑外观的材料选择到室内空间的布局,每一个环节都被他精确地设计和呈现。

他善于运用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以及特殊的材料来打造独特的建筑形态。

这种独特性往往会给人以突破传统和震撼的感受,时而沉静,时而刺激。

除了设计上的独特性,安藤忠雄还对人的行为和情感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他强调建筑和人的关系,通过空间的设计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他坚信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的容器,更是人们与周围世界交流的媒介。

这种人本主义的设计理念,使他的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和内在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美感。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安藤忠雄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尊重。

他不仅致力于创作具有现代感的建筑作品,同时也注重对于日本传统建筑的研究和借鉴。

他试图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创造出独具韵味的空间体验。

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使他不同于其他许多建筑师,更增添了他作品的独特性和深度。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

建筑家安藤忠雄读后感作为世界顶级建筑师之一,安藤忠雄的名字无疑在建筑界享有盛誉。

他的作品风格奇特、充满艺术感和思辨性,深受全球建筑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而他的思想和理念同样引领着整个建筑界的发展。

在读过安藤忠雄的相关文献后,我深深地被他所倡导的“空间的演化”这一思想所感动。

安藤忠雄所倡导的“空间的演化”概念,是一种建筑与空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逐渐变迁的过程。

他使用“演化”这个词,而非“设计”,是因为他认为不同类型的建筑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就像自然界生命体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适应和磨合,最终形成其独特的性格和生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建筑师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思考,成为改变建筑师与建筑映射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安藤忠雄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探索“空间的演化”这一理念。

在他的经典作品——车站附近的房间中,可以看到他运用这一概念的痕迹。

在这个作品中,他将不同建筑的部分组合,创造出一种流动感的空间,使建筑物从平面到立体都呈现出一种逐渐升华的过程。

而在之后的作品中,他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逐渐深化了对“空间的演化”概念的认识,形成了他独特的建筑风格,并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安藤忠雄看来,“空间的演化”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发展的过程,更是一种反映文化和社会变革的状态。

他注意到社会和城市的变化是建筑演化的动力,建筑必须反映出这些变化。

在日本,随着都市化的进程,住房和工作场所的界限逐渐模糊,建筑师需要在设计中将这种趋势体现出来。

于是,安藤忠雄提出了“创造带有模糊性的场所”,让建筑空间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以适应城市生活中的多变需求。

他在设计中使用简单而坚固的材料,让建筑和周围环境产生一种自然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除了“空间的演化”的概念外,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追求的“极简主义”。

在他看来,极简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外在,更是一种内在的思考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藤忠雄论建筑》读书笔记——旅行中理解建筑“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

……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

”多体验多思考是设计师智慧的源泉之一。

——摘自《安藤忠雄论建筑》之前下载的建筑学专业推荐书单中有《安藤忠雄论建筑》一书,但一直没有看。

昨天下午3点多,开始想起这本书来,开始阅读,没想到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到今天下午3点,不过24小时的时间,已经完整看完。

总体感觉是写的很棒,娓娓道来,他离我很近,像是在我对面与我聊天。

这本书相当于安藤的演讲录,用口头语言记录了安藤的建筑思想。

这种口语表达形式,读者可以读得很轻松。

安藤的传奇故事,始于他“一个人的旅行”。

这是一段可以想像有多艰难的旅程。

历时整整7个月的车船劳顿才从大阪抵达巴黎,带着省吃俭用以身体为代价做拳击手攒下的些许路费。

也许是面包,也许是自来水,也许甚至风餐露宿。

只为了能亲手触摸浸染着前辈心血的砖墙、能亲眼看到那束光芒从天顶泄下、能亲身感受无法言表的空间奥秘。

奋斗在梦想中的他,无疑是饱足的。

在欧洲旅游时,安藤经历了巴黎文化革命(1968年),亲眼目睹了愤怒的市民组成游行队伍的抗争行为。

那时候社会意识与抗争行为带来的冲击,使他更加关注、思考社会,逐步地,用自己的作品反思各种社会问题。

1 【序】——构思的源泉1.1 对待各种历史与风格的态度“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的建筑都有共同的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对各种思潮流派异常熟悉的安藤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绝对批判的意见。

我们在旧有的思路中寻找突破口,为的不是否定,而是为了开辟另外一条道路。

如果没有之前的道路的引导,我们根本无法到达我们现在的位置,我们在创新前先要学会尊重过去或其他共同存在的事物。

否则,“革新派不知不觉地变成了保守派,形成与新的革新派对立的局面,这种状况也许在历史上已经重复了多次。

”1.2 设计师的思考安藤在这章讲述了他学习感悟建筑的历程。

从对日本的传统建筑、历史、社会的关注再到欧洲旅游经历,再到对当代建筑思潮的评价,一步步阐述了自己成长过程对建筑的感悟。

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成功的设计师,安藤都在思考那些领域,他关注的仅仅是建筑本身吗?人的生存是为了生活,为了思考。

譬如旅行,1.3 安藤的建筑思想安藤的建筑思想在这章中逐步地呈现。

安藤似乎并不反对K·弗兰姆普敦用“批判地域主义”概念评价他的作品。

K·弗兰姆普敦的“批判地域主义”概念,是针对标准化的粗制滥造的普遍注意现代建筑,特别是针对只有普遍的东西才是合理的、有价值的现代主义提出的。

提倡地域特点,场地特性的体现成为了关键。

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用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都是设计所要承担的“责任”。

号召尊重一些地方或集团所继承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风土、自然、或者人的行为生活、社会历史的行动已经不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但我们一直延续着这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安藤的成功之处并不是他提出了这个理论,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突破点去实践这个理论: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了现代的普遍性手段,并引入了固有的风土和自然,做了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

也就是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以及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的手法。

这是针对社会均质化现象的抵抗。

2 【第一讲】——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2.1 现代大尺度设计的思考近年来城市中,巨大尺度的现代建筑越来越多。

无论是建筑还是景观,设计的尺度越来越大,这种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是必然的。

随着人们开始意识到单纯的扩大空间而不考虑细节会导致建筑失去人性,于是对于“庞然大物”的反思也应运而生。

综合体概念在建筑、规划界日益流行,大尺度设计中各部分既是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又是独立的。

但无论如何,建筑物过大,其外观立面设计几乎与内部没有关系。

同时,从空间感受上说,当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物集合体变得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其实很难去判断它的好坏,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不再符合立面反映内部功能或结构的原则,内部与外部是出于一个分离的状态。

人们对大尺度设计很难做出判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尺度很难被视觉感知。

例如一个50平米的方形场地,人很容易能感受到它的形态,当场地扩大五万平米时,空间超越了人的视觉感知。

这时候,空间的具体形态,是方形还是三角形已经不会对人造成强浓烈的感受。

这时候什么取代了形态的地位呢?联系我们日常感知,质感、细部、温度、记忆联想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2.2 继承传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思考传统,书中提及到了两种方法:一个是因袭传统形式的方法;另一个是继承非形态的精神的方法。

丹下健三赞同前者的观点,将非谨慎的传统形式现代化地继承下来,而安藤则赞同后者,人为继承的应该是其根本的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具体形态。

乍眼看去,貌似安藤说得更有道理。

因为形式总会有过时的时候,正如上面提及到的,当今的尺度已经和原来建筑的尺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唯有沉淀下来的精神或场地的元素能带来一些共鸣和启发。

但这并不代表继承传统形式的方法是错误的。

书中提及了丹下健三的两个建筑实例,香川县厅舍和逛到和平中心。

仔细观察其建筑形式,他继承了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得建筑造型具有古典建筑特有的韵味,平稳而朴实,而且具有地域特色。

再看看贝聿铭设计的多个建筑,包括苏州博物馆不也是一个成功继承传统形式的例子吗?所以,这两个方法其实分别是以一实一虚的方式来继承传统。

传统形式过去是文化的载体,今天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体现,设计的最终体现是形式,而传统形式的启发是最为直接的。

而继承精神和场地元素的方法,则会有更多的形式可能,但设计师本人的风格则需要从另外方面养成。

安藤的建筑一看就知道是他的设计,人们看到的第一判定标准并不是他对精神的继承,而是清水混凝土和几何形体。

他在继承精神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前,首先明确了自己的风格,于是他可以大声宣布他支持第二种方法。

个人风格和精神继承两者结合,才能成为具有安藤特色的设计作品。

在没有培养出这种风格道路之前,在两种方法间取得一定平衡是创作是考虑继承所必然要经过的思考过程。

2.3 庭院的理解安藤对日本的庭院情有独钟。

书中同时举了几个案例(TIME’S,大山崎山庄美术馆,JR京都站重建设计竞赛方案)来说明他对庭院空间在不同尺度的现代建筑中的解读。

日本庭园建筑中的亮点是:通过墙的作用,能够使人感觉到墙外的景色。

现代建筑的庭院,同样应该引入墙外的景色,可能是光、天空等,但它也应该是开放的。

所以有了各个建筑不同尺度和不同开放性的庭院空间概念(可能是庭院可能是广场)。

上面提到了一个“引入”的概念,不知是不是由庭院而得的灵感。

安藤的作品很多都在引入的一些元素,那些元素可能是自然元素(光、声、天空等),也有可能直接地或者间接地引入影响当事人心情的一些物品或行为。

2.4 设计过程建筑师进行设计师,必须考虑社会状况、历史、传统、人们的生活、风土、地域性等。

想要设计出自己的建筑,就需要思考出自己的方法。

建筑设计行为不是简单地树立社会要求的工作。

在安藤设计事务所,在接到设计任务以后。

首先查阅《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并设置专人频繁地查阅相同用途、相同规模的建筑。

但查阅工作本身并不是目的,应该在心情有感觉的时候进行构思是更加重要的。

要向作出有创造性的设计,必须按照自己想要表现什么,想设计什么样的建筑,以自己的感觉为主来思考。

【第二讲】——建筑与我的梦3.1 城市意义的作品安藤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他也热衷争取具有纪念意义的项目。

设计师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性和野心才能使自己的追求得到更好地实现。

无论建筑还是景观,它都有可能超越城市的功能性、合理性,体现城市的纪念性、象征性。

3.2 原始元素中提取的建筑性格大量著名建筑表明,建筑形式倘若由原始元素组成,其个性将会非常突出。

这里所说的原始元素包括两种,一种是符合物理稳定的元素,例如稳定符合力学的结构,另外一种是单位母体或基础几何元素的组合或局部重组。

母体或几何体通常具有稳定的物理特征,所以上面提出的两种方式有可能同时出现,例如钢桁架结构构成的建筑等。

稻盛会馆设计,安藤在里面放置了一个巨型鸡蛋。

在建造运算时遇到了挑战,最终决定从原始的球形中取出所有的“形”。

结构表现主义作品的美感体现在建筑本身具有应有的构造形态,一切都在秩序之中。

它符合物理功能同时,自身形成了一种艺术。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大量表现在桥梁设计和钢结构大跨度建筑之中。

提及到的例子是悉尼歌剧院,这个例子很著名。

另外还有真正做到结构组成艺术与功能的桥梁设计。

西班牙当代建筑设计师桑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桥梁就是其中出色的例子。

他设计的西班牙塞维利亚阿拉米罗大桥,创造性地采用了一种新型的斜拉桥样式,利用半边支撑的拉索结构,倾斜桥塔的自重代替以往的后部钢索,形成具有轻盈感的桥梁结构。

整座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典雅美观,散发着高雅的神韵。

【第三章】——在抽象化与场所性之间4.1 建筑设计与艺术创作建筑与其他艺术不同,需要面对很多制约。

建筑有满足社会条件的一面也有艺术表现的一面。

这章介绍了几个出色的艺术家,他们都放弃了写实而追求抽象。

这给安藤带来了启发。

他总结在搞清楚经济、法规和功能的要素之后,参考资料集,然后考虑如何很好地把它们整合起来的方法是很难走出有艺术性的建筑的。

他提倡设计师要自我独立地思考,超越具有客观性的一定水平,就会创造出与他人不同的东西。

之前提到的经济、法规和功能的确重要,也是设计师所应该改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具备了这些素养以后,我们为何不在了解场地前提下放开思路,深入思考,大胆尝试艺术创作?4.2 查理德·塞拉的雕塑书中提到了查理德·塞拉的雕塑作品。

这位雕塑家的作品很有名。

他的作品能看出一定的逻辑,所以各个元素间虽然没有连接,但仍然能够感觉到整体感。

作品尺度比人大高出很多,人可以走进雕塑内,铁的重量感与随之而来的危险感引发了人的强烈感受。

他创造了之前的艺术没能够触及到的刺激人感觉领域的作品。

他的作品与思想,给建筑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带来了无限的灵感。

4.3 建筑师的思想与坚持“住吉的长屋”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建筑。

中间4.5m的露天庭院将屋内起居室和厨房隔断看来,这种布置不符合功能需要。

在雨雪天气,主人必须冒着雨雪或者打伞来回于厨房与起居室间。

安藤仍然坚持引入庭院概念的创作。

他的解释说服了大部分人,雨雪天气一年没有几天,没有必要因为这几天而拒绝整年的阳光。

设计师创作时不能失去自己的想法,当然想法在确定以前已经花了大量地时间进行冷静的思考,坚持加上合适的业主最终成就了别具个性的建筑。

【第四讲】——走向生命的建筑5.1 勒·柯布西耶众所周知,安藤对柯布是情有独钟,当他谈论起柯布时,敬佩之意溢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