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33: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4: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1. 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晴天,地面辐射增强B. 晴天,大气逆辐射增强C. 晴天,地面辐射减弱D. 晴天,大气逆辐射减弱2. 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③云层厚而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A. ①②③B. ④⑤⑥C. ②⑤⑥D. ①⑤⑥3. 谚语“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指大雾多发生在晴天,原因是()A. 晴天时水汽多B. 晴天时大气运动缓慢C. 晴天时尘埃多D. 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4. 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①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受热上升后地面可形成高气压③大气运动只表现为水平运动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FA. ①②B. ③④C. ①④D. ②③5.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A. 太阳辐射B. 地区间的冷热不均C.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D. 地转偏向力6. 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A. 空气中的水汽多B. 太阳辐射弱C. 地面辐射弱D. 大气逆辐射弱7. 关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平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B.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C. 对流层中的臭氧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8. 通常冬季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其原因是()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增强B. 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 大气反射作用增强D. 大气散射作用增强9. 读图(图中所示等压面为近地面等压面),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风向:风从_____________吹向______________。

(2)从季节上看,这种风一般在______________季出现。

10.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2021学年)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

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2017·牡丹江高一检测)2017年1月10日,进入采暖季后的京津地区全部处于雾霾笼罩之下,PM2。

5测量计“爆表”。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说法不利于雾霾形成的是( )A.大量燃煤采暖ﻩB.多大风天气C.城市汽车拥有量大ﻩ D.天气晴朗风力微弱2.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增强ﻩB.大气对流旺盛C.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D.大气削弱作用减弱解析:第1题,大风天气利于污染物扩散,不利于雾霾的形成。

第2题,雾霾笼罩时,大气中颗粒物增多,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增强。

答案: 1.B 2.C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字母主要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5.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解析: 第3题,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第4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在图中用③表示。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第1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第1课时)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第1课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第1课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第1课时)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1.教材第29页活动(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

(2)因为月球没有大气,白天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

地球上因为有大气存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会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会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2.教材第29~30页活动本“活动”旨在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流动的方向,帮助同学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及流动方向。

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装热水的盆,由装热水的盆向上,后又飘向装冰块的盆的上方,形成闭合的一圈。

烟雾飘动代表了空气流动,由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3.教材第30~31页活动白天,陆地增温快,海洋增温慢,相当于白天陆地受热,海洋冷却;晚上相反。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作业 7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年冬天,浙江省农业厅专家都要为西湖龙井茶树防冻支招。

以下是两种常见的防冻措施:①覆盖防寒(寒潮来前,用网纱等覆盖茶树蓬面,以保护茶树。

如图1);②熏烟驱霜(晚霜来前,气温降至2 ℃左右时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

如图2)。

读图完成1~2题。

1.图1中的网纱在冬季主要能够( )A.防太阳暴晒 B.阻隔霜冻直接接触叶面C.防病虫害 D.防洪、防涝2.图2中的熏烟能够减轻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够( )A.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B.使水汽含量增加,太阳辐射增强C.使地面温度增加,地面辐射增强D.使大气温度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1~2.解析:第1题,覆盖防寒,即阻断寒潮、霜冻直接接触茶树叶面。

第2题,熏烟能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1.B 2.A[2019·银川高一检测]坝上草原篝火晚会是最吸引人的旅游项目,参与晚会的游客发现,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

回答3~4题。

3.篝火火堆越大,烟气上升越高的主要原因是篝火附近( )A.风力大 B.亮度大C.气温高 D.气压高4.下图中能够反映篝火堆及其周边烟气运动情况的是( )3~4.解析:第3题,点燃篝火,人为制造了同一水平面的温度差异,会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故C正确。

第4题,篝火堆温度高,气流上升;周边温度低,气流下沉。

近地面的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四周流向气压较低的篝火堆,高空空气则从气压较高的篝火堆上空流向气压低的篝火周边上空,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故选B。

答案:3.C 4.B右图为在我国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

据图回答5~6题。

5.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墙,提高棚内气温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气温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气温过低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5~6.解析:第5题,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1册学案: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含答案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第1册学案:2.2.1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含答案

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2.能够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区域认知:能够解释不同地区太阳辐射强弱不同的原因。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说明相关的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通过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增强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意识。

本节要点1.太阳辐射加热地面,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3.地表冷热不均,形成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形式。

自主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__太阳辐射__。

2.直接热源:__地面长波辐射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吸收__、__反射__和散射。

4.受热过程:A__太阳短波辐射__――→地面增温――→以B__地面长波辐射__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增温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增温的原因:吸收__地面长波辐射__。

2.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__大气辐射__。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__大气逆辐射__把热量传给地面,补偿__地面辐射__损失的热量。

三、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形式:__垂直__运动和__水平__运动。

(2)意义⎩⎪⎨⎪⎧形成大气中__热量__和__水汽__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2.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__冷热不均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 地受热,空气__膨胀上升__,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低气压__;D 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__高气压__。

②B 、F 地冷却,空气__收缩下沉__,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高气压__;C 、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__低气压__。

2.3.1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练习(解析版)

2.3.1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篇】一、单选题(2020·云南省陆良县第八中学高一期末)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逆辐射的是()A.①B.②C.③D.④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

这样可以使()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4.我国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④弱【答案】1.C 2.B 3.C 4.C【解析】1.结合图示分析和大气受热过程知识判断,图中①②为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部分、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很少,但是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温度升高,因此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故选B。

3.图中①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②表示大气的吸收作用,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

CO2能吸收地面辐射而使大气温度升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CO2排放,可以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进而减弱大气的保温作用,C正确;对①②④基本没有影响,A、B、D错误。

故选C。

4.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①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③弱),地面热量散失快,气温低,因此昼夜温差大。

故选C。

(2020·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高一月考)下面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方向及大小(粗细)。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A.纬度相当B.距海远近相同C.海拔相当D.大气透明度相近6.关于甲、乙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甲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B.乙地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⑥大小有关C.甲地的气温日较差较乙地小,与④③大小有关D.乙地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甲地大,与⑤大小有关7.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箭头是()A.①⑤B.④⑥C.②⑦D.③⑧【答案】5.A 6.C 7.D【解析】5.本题考查太阳辐射量的相关知识。

高中地理必修一 练透习题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 练透习题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

课时2大气热力环流(2023·天津北辰区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

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

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A.空气受热上升B.空气遇冷下沉C.空气遇冷上升D.空气受热下沉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序号气压相等的是()A.④和⑤B.①和③C.①和④D.③和⑤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气压低于乙地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C.甲地空气受热下沉D.乙地易形成阴雨天气(2023·四川南充月考)在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

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昼夜温差小D.曲线②所示昼夜温差大6.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A.17时~次日7时B.17时~次日5时C.7时~当日17时D.5时~次日17时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郊区温度所得数值。

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7~9题。

7.一年中,北京热岛强度()A.春季夜间最强B.夏季日变化幅度最小C.秋季正午最强D.冬季日变化幅度最大8.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热力环流是()9.下列措施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A.扩大城市水面面积B.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C.大量建设城市道路D.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

据此完成10~11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1课时作业2:2.1.1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练习题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基础过关』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2.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是因为()A.①B.②C.③D.④3.早春和晚秋,多云的夜晚不会有霜冻,主要起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 1.B 2.D 3.C解析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出①表示太阳辐射“暖”地面;②表示地面辐射“暖”大气;③表示大气以逆辐射形式“还”大地;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白天多云时,云层的反射作用强,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多云的夜晚,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减少地面损失的热量,使温度不至于太低。

下列左图为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A.变大B.变小C.相同D.变化不定5.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A.①B.②C.③D.④6.右图中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A.①B.②C.③D.④答案 4.A 5.D 6.C解析透明玻璃瓶起到保温作用,温度会升高;全球变暖说明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辐射,图中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

在下图中,甲图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乙图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图”。

读图回答7~8题。

7.有关甲图描述正确的是()A.曲线①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B.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洋气温曲线C.曲线①所示日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D.曲线②所示日温差小的主要原因是纬度所致8.由甲图推断,乙图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B.8时~当日16时C.16时~次日8时D.6时~次日18时答案7.B8.B解析第7题,由于海洋比热容大,增温慢,降温也慢,故海洋的气温日变化幅度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1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基础巩固]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和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主要表现在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调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B.减弱了大气逆辐射C.增加了太阳辐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2.胶东的一些果农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下图为吉林省东部山区P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2018年1月中上旬某日,人们在清晨发现整个小村弥漫在浓密的烟尘之中。

下列关于这种现象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冬季燃煤取暖释放的烟尘较多B.村民做早饭释放大量烟尘C.谷地地形易形成逆温现象,烟尘不易扩散D.此时盛行山风,山坡易形成地形雨,多云雾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③此时吹山风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

下图分别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据此回答5~6题。

5.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穿堂风中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地面的平整度,便于通风B.减少下渗,增强湿度C.增加房屋前后温差D.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便于纳凉6.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A.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B.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C.减少东西向墙面的长度D.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间瓢泼大雨,白天阳光灿烂”是其独特的气候风景。

据此回答7~8题。

7.拉萨每年日照总时数平均多达3005小时,成为“日光城”。

其原因有( )①地势高,日照时间长②白天晴天多③空气密度较小,大气透明度好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8.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的主要条件是( )A.临近河流,夜晚水汽较白昼充足B.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C.地处高原,夜晚气温远比白昼低D.大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9.滨海地区的风随昼夜更替而风向转换,形成海陆风。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用箭头画出白天的大气运动示意图。

(2)由图2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该季节________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3)分析海风对滨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能力提升]研究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对于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上海市新的城市规划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

读图,回答1~3题。

1.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 )A.农村B.近郊C.郊区D.市区2.上海市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作用是( )A.涵养水源B.保持水土C.降低噪声D.净化空气3.市区与郊区相比,近地面( )A.气温高、气压低B.气温低、气压高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高、气压高下面图甲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乙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m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回答4~5题。

4.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压高于②地B.③地气压低于④地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风向为东南风B.b为上升气流C.c的风向为西南风D.d为上升气流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读图,回答6~8题。

6.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7.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8.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3、4月份B.撒哈拉沙漠,7、8月份C.青藏高原,5、6月份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历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古人通过对每个节气的天气、物候现象的观察来把握季节的变迁,并以此来指导农事活动。

我国秋季的主要节气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日期8月7日8月23日9月8日9月23日10月8日10月23日“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秋天的结束,冬天的开始。

此时,华北地区夜间始现白霜。

呈现出“深秋柳陌露凝霜,衰草疏疏碧水凉”的肃杀景象。

(2)简述“秋分”至“霜降”期间华北地区的气温特点。

晚秋时节气温波动大,空气温度常会突然下降,使地表温度骤然降到0℃以下,农作物因此受到损害,造成霜冻灾害。

在霜冻来临前,农民通过在田地间燃烧柴草、牛粪等制造大量烟雾,以此防御霜冻,称为“烟熏法”。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有关知识解释“烟熏法”防御霜冻的原理,并说出此方法带来的其他影响。

——★参考答案★——基础巩固1~2『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

第2题,秋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显然不是为了减弱地面辐射,地膜也不会吸收太阳辐射,但可以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而且还可以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农产品质量。

『答案』1.A 2.C3~4『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整个小村弥漫在浓密的烟尘之中,表示空气流通不畅,原因是受地形的影响出现了逆温现象。

第4题,在山谷地形中,白天谷地的气压高于山坡上的气压,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风。

『答案』3.C 4.D5~6『解析』第5题,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穿堂风得以增强。

第6题,只留一个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

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

『答案』5.C 6.D7~8『解析』第7题,拉萨年日照时数高的主要原因有海拔高,昼长时间比同纬度较低海拔地区要长;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降水较少,晴日多,且降水多在夜晚。

所以D项正确。

第8题,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谷地与周围坡地(高原面上)昼夜会出现“山谷风”这一热力环流。

夜晚,谷地空气上升,空气降温,水汽凝结降水,所以拉萨的降雨80%集中在夜晚,B项正确。

『答案』7.D 8.B9.『解析』(1)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升温慢,气温低,空气作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其高空形成低压,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即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2)由图2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最少的季节是冬季,每月只有3天左右,主要是因为该季节冬季风势力强盛,“掩盖”了海陆风。

(3)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或降低温度);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湿润空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1)(2)冬季冬季(3)海风从海洋上吹来,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或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能力提升1~3『解析』第1题,根据城市热力环流原理分析,造林重点区应该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内的郊区。

近郊适宜发展花卉业等,不适合大面积造林。

第2题,增加绿化面积能起到减少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

第3题,市区人为释放热比较多,比郊区气温高、气压低。

『答案』1.C 2.D 3.A4~5『解析』第4题,在垂直方向上,总是高空的气压低,近地面的气压高。

读图可知,M地气压差大,N地气压差小,这只有在近地面M地气压高于N地、M地高空气压低于N地高空气压的情况下才会出现。

因而,近地面M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N地受低压控制,气流上升。

从而判断,①地气压高于②地,③地气压高于④地,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高,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低。

第5题,由上题可知,b是下沉气流,d是上升气流。

由于不知道该区域所处的半球,无法判断a、c的具体风向。

『答案』4.A 5.D6~8『解析』第6题,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①对。

气候类型反映一地多年的气候特征,不能体现某日的太阳辐射强弱,②错。

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对。

地表温度不影响太阳辐射,④错。

云量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得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⑤对,故选C。

第7题,根据能量补给来源,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图中曲线甲温度仅低于太阳辐射,是地表温度。

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夜晚地面支出大于收入,地面净辐射强度为负值,对应乙曲线。

丙表示近地面大气温度。

因此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乙、丙、甲,故选B。

第8题,图中太阳辐射总量最大时的地方时为12时,世界时对应6时,该地经度约为90°E,不可能在西欧平原、撒哈拉沙漠,A、B错。

丙表示近地面大气温度,该日最低气温大于0℃,准噶尔盆地在10、11月份的气温小于0℃,D错,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青藏高原的5、6月份,C对。

『答案』6.C 7.B 8.C9.『答案』(1)秋分前,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秋分时各地均昼夜等长;秋分后,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整个秋季昼渐短,夜渐长,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2)气温逐渐降低,最低气温可达0℃以下,气温日较差大。

(3)原理:“烟熏法”产生的烟雾可增加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热量损失减少,提高了地面温度。

烟雾本身具有一定的热量,提高近地面空气的温度,减少了霜冻危害。

影响:增加大气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