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自动化系统_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陈有棋.办公自动化基础教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7-8[2]张玉娟.工程设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3[3]美Rol:Patton.软件测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5-68[4]王颖,李亚敏.Visual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实例完全解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7-78[5]冯飞.数据库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60[6](美)阿洛(Arlow J.)(美)诺伊施塔特(Neustadt I.).UML和统一过程:实用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第2版)(英文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23-134[7]陈承欢.数据库访问技术案例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2008,23-25[8]陶桂义.计算机公共基础.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30-140[9]虞益诚.SQL Server 2005数据库应用技术.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12第1版,78-81[10]刘红岩.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6-160[11]张良银.浅论C/S和B/S体系结构.西安: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2006,4:20-23.28[1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4-37[13]陈红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用应试教程.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65-70[14]李春葆.数据库系统开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31-235[15]张骏. 数据库应用开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8-90[16]李昕.人事工资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与数据库分析, 甘肃:科技纵横,2007.3,143-145[17]D ejan Sunderic.SOL Server 2005 Stored Procedure&XML Programming.SecondEdi tion.U.S.A.,McGraw-Hiii Osborne Media.2003,342-346[18]古乐,史九林.软件测试案例与实践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2-第1版,43-54[19]曲建民,刘元红,郑陶然.数据结构.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3-第1版,23-32[20]范晓平.UML建模实例详解,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2-14[21]施昊华,张朝辉.UML面向对象结构设计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44-46[22]美Rol:Patton.软件测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9,87-89[23]齐治昌,谭庆平,宁洪.软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3-36[24]马建平,余祥宣.多级安全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分析和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7年03期,98-100[25]景绍洪;王孝红;孟庆金;袁铸钢.当前信息系统开发中的问题探讨[A];200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54-55[26]周德民,张丽,姜保庆.ACCESS应用开发环境和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24期,98-99[27]邵雷,李毓伟.基于工作流技术和B/S结构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研究,浙江:浙江科技学院学报,15卷第2期,2003年6月,25-26[28]王立福,麻志毅,张世琨.软件工程.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99[29]张文毅.ASP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6-39[30]C hristtoph Wille,Christian Koller.24小时学通ASP,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22[31]赵建华,许书明.网上办公一册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9-95[32]R obert Powell,Riehard weeks,袁鹏飞译.C#和.NET架构,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35-41[33]张志学..NET框架程序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4-l7[34]王田芬,丁晟春.电子商务网站设计与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65-68[35]李学梅.基于WEB的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OA办公系统自动化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OA办公系统自动化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基于JAVA智能化办公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手段的系统。

本文阐述了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与现状,它在人机交互和信息处理方面不断改善,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

就开发技术来就讲,从早期的CGI等到现在的Java。

目前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仍然有很多不足的问题,有待我们从软件角度去完善它.就我自己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想来说,应该将设计的着眼点放在用户对象上,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引入到系统设计中去。

最后,提出了对办公自动化系统平台建设的个人设想。

1。

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变迁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我国的提出,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发展历史.由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最早的办公自动化指的是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接着,办公自动化指的是用电脑进行文书存贮、排版、及输出工作,用电脑进行人事、财务等管理;现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观点认为:办公自动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之间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分类、传递及处理、协调过程。

传统的办公自动化多是指字处理系统、轻印刷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无法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传递,难以对非文本的如:声频、视频、图形、OLE对象、扫描图像等多媒体信息、超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超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同时,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没有对办公过程中的工作流提供良好的支持,难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工作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更好地跟踪事务的处理过程。

因此,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更着重于提供办公信息的共享、交换、组织、传递、监控功能,提供协同工作的环境。

文献综述-办公自动化系统

文献综述-办公自动化系统

文献综述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 OA)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办公设备构成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各种办公活动。

办公自动化系统由办公机构、办公人员、办公设各、网络环境、办公信息等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办公自动化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涉及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系统工程与人机工程学等学科是当今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办公自动化的目的是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供先进的办公信息处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改善办公环境和条件,提高办公管理和决策自动化和科学化水平。

办公自动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电脑通过办公自动化软件达到无纸化办公的过程:即是采用先进的办公自动化技术将应用单位各种现代化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组成完整的人—机信息处理系统,并用其处理各部门的办公业务,实现用户内部信息的网上共享和交流。

办公自动化不仅能够实现人与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公文传递,还能够完成公文批阅之类的工作流程,协同完成工作事务并尽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辅助领导决策提高用户的办公效率和办公质量。

通过广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还可以实现单位同单位之间传递电子公文。

办公自动化的最终目标是:以先进成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建成一个覆盖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部门的办公信息系统,提供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与其他专用计算机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信息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办公提供服务,实现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办公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办公自动化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解决特定行政办公需求的信息系统。

擅长处理类似邮件、公告、公文流转类型的行政办公类应用需求。

办公自动化系统且具有简单易用、投资很少、维护安装方便等特点,一般包括公文管理、档案管理、督察管理、信息管理、会议管理等基本功能。

1系统开发背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职能的扩大和优化,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日常办公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管理,使得办公自动化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同时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 OA)的开发与应用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办公自动化研究综述

办公自动化研究综述

办公自动化研究综述一、办公自动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网络等技术,对办公室工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共享,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协同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新型办公方式。

办公自动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一些企业开始使用文字处理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也在不断升级和改进。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办公自动化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了跨地域、跨部门、全天候的协同工作。

二、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办公自动化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和领域,如企业管理、教育、金融、政府机关等。

具体来说,办公自动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文档管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文档的存储、传输、共享和管理,提高文档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2、协同工作:通过协同工具和通讯软件实现多人多任务的协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

3、流程管理:通过流程定制和流程控制实现办公流程的自动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成本。

4、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库建设和知识检索等手段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承,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5、绩效监控:通过绩效评估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员工工作的监控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水平。

三、办公自动化的优势办公自动化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工作效率:通过自动化处理和智能化提醒等功能,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2、降低成本:办公自动化可以节省人力成本,减少纸张等办公用品的消耗,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3、加强协同能力:通过协同工具和通讯软件,可以实现多人多任务的协同工作,提高企业的协同能力。

4、提高安全性:通过权限控制和数据备份等手段,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手段,可以提高员工的计算机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办公自动化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将会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智能化:人工智能将在办公自动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如智能推荐、智能问答、智能排程等功能。

办公自动化系统-文献综述

办公自动化系统-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 文献综述基于。

net的学校后勤管理系统1课题背景在大型的企业里,组织架构往往非常的庞大,每项工作往往要通过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才能完成,部门间的协同办公往往意味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每个审批流程都要经过几位甚至十几位负责人的审批方能通过.在没有计算机网络的岁月里,大量的纸质表格塞满了档案室文件柜的每个角落,查找起来极为不变,还需要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纸质文件应对灾难的能力也很差,若是出现火灾,水灾等天灾,记录将大量丢失。

遇到需要审批的时候,需要工作人员拿着厚厚的一摞表格往返于各个负责人的办公室之间,产生大量的无用劳动。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OA)逐渐兴起,纸质的表格被电子表单所取代,审批流程中需要来回奔波的过程则有工作流引擎代劳,极大地降低了工作量,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上,重复和机械化的工作则有计算机代劳。

2 研究现状办公自动化(Offic Automation),简称OA,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提出,到现在已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

由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最早的办公自动化指的是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的使用;接着,办公自动化指的是用电脑进行文书储存、排版、及输出工作,用电脑进行人事、财务等管理;现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观点认为:办公自动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交换、组织、分类、归档及处理、协调过程.目前,网络应用软件运行的模式主要有C/S模式和B/S模式.其中C/S(Client /Server)模式在大规模范围内则难以实现,而且开发、发布、移植的工作量非常大,非常繁琐,维护和管理的开销也不少,更不利于后勤管理系统的安全。

自动化文献综述

自动化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前言从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自动化随着工业发展和军事技术需要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如今,自动控制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中,在军事、农业、航空、航海、核能利用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电厂中锅炉的温度或压力能够自动恒定的不变,机械加工中数控机床按预定程序自动地切削工件,军事上导弹能准确地击中目标,空间技术中人造卫星能按预定轨道运行并能准确地回收等,都是应用了自动控制技术的结果。

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对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的状态或性能要求。

双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就是自动控制技术在液位控制方面的应用。

其在化工,能源(电厂)等工业工程控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过程控制的发展历程随着过程控制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应用层次的深入,以及控制理论与技术的进步和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过程控制技术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并日趋完善的过程。

1过程控制装置的发展1.1基地式控制阶段(初级阶段)20世纪50年代,生产过程自动化主要是凭借生产实践经验,局限于一般的控制元件及机电式控制仪表,采用比较笨重的基地式仪表(如自力式温度控制器、就地式液位控制器等),实现生产设备就地分散的局部自动控制。

在设备与设备之间或同一设备中的不同控制系统之间,没有或很少有联系,其功能往往限于单回路控制。

其过程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几种热工参数(温度、压力、流量及液位)的定值控制,以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稳定。

1.2单元组合仪表自动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单元组合仪表组成的控制系统,单元组合仪表有电动和气动两大类。

所谓单元组合,就是把自动控制系统仪表按功能分成若干单元,依据实际控制系统结构的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

单元组合仪表之间用标准统一的信号联系,气动仪表(QDZ系列)信号为0.02~0.1MPa气压信号,电动仪表信号为0~10mA直流电流信号(DDZ-II系列)和4~20mA直流电流信号(DDZ-III系列)因此单元组合仪表使用方便、灵活。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

办公自动化系统论文引言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各种办公管理任务的计算机系统,旨在提高办公效率和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现代办公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将通过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在提高办公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等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述办公自动化系统是一种结合了软件、硬件和网络技术的综合性系统。

它通过自动化完成各种办公任务,如文档管理、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会议管理等。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使得办公工作更加高效、便捷,极大地提升了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领域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文档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提供强大的文档管理功能,包括文档的创建、编辑、版本控制和共享等。

通过系统的全文检索功能,员工可以快速找到需要的文档,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2. 日程安排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方便地管理员工的日程安排,包括会议安排、个人日程安排以及提醒功能等。

员工可以随时查看自己的日程,提高会议效率和工作效率。

3. 电子邮件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了完善的电子邮件管理功能,包括发送、接收、排序、归档等。

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系统访问电子邮件,提高了沟通效率。

4. 会议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会议。

系统可以自动发送会议邀请、记录出席人员、记录会议纪要等。

这样可以减少会议准备工作和会议记录工作的时间和精力。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优势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1. 提高工作效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自动化完成重复且繁琐的办公任务,如文档管理、日程安排等。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2. 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工作结果的影响,避免了疏忽和错误的发生。

员工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造性的工作上,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满意度。

3. 提升组织协作能力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提供更好的组织协作环境,通过共享文档和信息,员工之间可以更好地协同工作。

文献综述 — 文献为主

文献综述 — 文献为主

1.课题提出1.1课题背景、目的与意义办公自动化就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与行为科学应用于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难以处理、且量非常大而结构又不明确的那些业务上的一项综合技术。

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改变对文档、文献的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生产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对文档管理的方式与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传统的文档管理方式下,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文献数据量大,关键时刻找不到需要的信息,浪费了很多工作时间,严重的甚至会错失决策时机;到了月末、年末大量的文件数据表格需要太多时间处理、统计、分析,应接不暇;除了人工对纸质文档检索速度慢,对文献的内容本身索引不科学之外,传统的文献管理、查看方式流转速度不仅慢,而且工作流执行效果差,也就是对于文档的各种操作不规范,同时保密性不强。

如果将对文档的收集、挑选、重组和转发由计算机文档管理系统辅助,则可以快速定位,缩短信息链的长度和处理链的规模,[4]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

文献管理系统的核心观点是:5C的概念,这就是沟通(Communication)、协作(Cooperation)、控制(Control)、创造(Creation)和方便(Convenience)。

[4]沟通是员工合作的基础。

协作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控制是指对工作流程实现监督控制。

创新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使用方便是对软件系统最基本的要求。

尤其在当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的工程建设急需一种同时管理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协同工作系统。

这种系统的核心就是文档管理系统。

这么大的数据量用人工的方式归档显然极不方便,其次,中石化总部管理层要了解工程进度时访问这些数据显然很不方便。

最后,工作流程,工作协同不好开展,不可能所有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同一地点办公。

文献管理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也是一个管理问题,只有对管理及管理业务理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才会使文档管理系统有用武之地,能发挥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J2EE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
献综述
专业:计算机班级:06级计1 班作者:吴莉明指导老师:涂伟一、前言
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OA),是伴随着Internet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各行各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应运而生。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使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企业都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企业竞争力和提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能力,以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

企业对信息需求的增长,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

传统的企业内信息的交流方式早已不能满足企业对大量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处理的需求,中小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满足了企业的办公网络化、自动化的管理需求,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进而全面提升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

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
办公自动化,英文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办公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它利用先进的技术,使人的各种办公业务活动逐步由各种设备、各种人、机信息系统来协助完成,达到充分利用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高生产率的目的。

办公自动化由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国提出,到现在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

由于办公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新产品不断的出现,办公自动化的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传统的办公模式主要以纸介质为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办公的无纸化逐步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现有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和大型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或者是文件流转功能都是核心功能。

同时企业办公主要是一个文件流转的过程,所有的
办公事务都可以抽象成一个数据库对象。

WEB方式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目前办公自动化系统较成熟的模式是客户/服务器方式,而新一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则应是Internet/Intranet方式,即B/S(Browser/Server,B/S)结构,才更能适应目前及未来的要求。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自成立至今,办公模式为传统的办公模式并主要以纸介质为主,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如何实现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办公的无纸化逐步得到了公司领导的重视。

而今公司普遍使用计算机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是在需要许多员工一起协同工作的现代工作环境中,公司更需要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利用网络通讯基础及先进的网络应用平台,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为管理公司提供现代化的日常办公条件及丰富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和办公事务处理自动化,以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公司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实现信息的在线查询、借阅。

最终实现“无纸”办公。

在这种办公模式下,企业的组织结构能够得到简化,各个部门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进行协作,便于明确各个部门甚至每个员工的责任,而决策层可以迅速综合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企业的战略决策。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办公自动化己经不再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成为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

在传统的办公模式中,由于缺少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工作流程环节,办公的各个部门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集成,从而难以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高效协作。

在日常的办公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以下的差错:是各部门的信息传递和事务交接仍然由人工完成,容易出现差错;是上下级和部门之间无法实现协同工作,难以及时沟通;是信息和工作流程相互分离,缺少至关重要的随时记录,使工作监控和评估困难重重。

可以想象,掺杂着如此大量的人工操作过程的事务处理方式根本无法适应现代化办公模式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内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在办公过程中,传统
的工作方式和审批模式己经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实现办公自动化已经是提高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办公效率,规范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带来的好处有:
(1) 信息传递与沟通交流顺畅
排除因职能、职位、距离等原因造成的信息联络不畅而带来的企业发展羁绊,通过构建内部通讯、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实现多途径的联络与沟通,减少信息在途时间,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与此同时,缩短领导与职员之间,各部门之间的距离。

(2) 规范工作管理,提高整体效率
解决了跨地域跨部门多岗位间的业务处理诸多问题,有效避免工作中出现的脱节、延误、错办等情况,杜绝职责不清、工作推脱等怠工现象,实现网上协同办公,增强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加强了领导实时了解事务状态,实时掌控工作进度,强化了过程控制与监督,加强了工作管理。

(3) 整合信息资源,实现知识管理
打破“信息孤岛”,彻底改变文件丢失遗漏、管理分散、查找不方便等现象,解决因人事变动导致经验流失等问题,通过知识管理,有效整合并积累各类资源,实现再利用。

(4) 增强凝聚力,提高响应能力
在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管理进步的同时,能够培养全员信息化关注与参与意识,激发掌握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的热情,提高专业素质,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办公自动化是信息社会的一种新型办公方式,它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在行政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通过网络,组织机构内部的员工可跨越时间、地点协同工作。

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所实施的交换式网络应用,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和方便,从而极大地扩展了管理手段,实现了运营的高效。

为了实现系统的高效安全的运行和维护,本系统主要采用的是J2EE的技术进行开发。

自从Servlet技术产生以来,J2EE的Web开发技术与开发框架便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和框架的产生,在给我们的开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让我们眼花缭乱,
导致疲于学习这些框架。

然而一直保持优势地位的不多,目前J2EE各种框架技术的核心技术依然是J2EE的三项基础技术——JSP、JavaBean、Servlet,而开源框架还是Struts+Spring+Hibernate的天下,目前这种组合是最好的选择。

(1) JSP页面技术
JSP产生于Servlet之后,主要是为了解决Servlet中输出HTML代码效率低的问题而产生的。

JSP技术比较简单,类似于ASP、PHP这些脚本语言。

JSP的技术主要是由以下两个部分组成:
JSP的基本语法:两个注释、3个脚本元素、8个动作指令。

JSP的九大内置对象:request请求对象、response响应对象、pageContext 页面上下文对象、session会话对象、application应用程序对象、out输出对象、config配置对象、page页面对象和exception例外对象。

(2) JavaBean组件技术
JavaBean称为“Java豆”,它的原意是封装业务逻辑,以便于外界的调用。

调用者可以是JSP,也可以是其他的类。

JavaBean组件由一些属性和操作这些属性的函数组成。

(3) Servlet技术
Servlet产生于JSP技术之前,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线程。

与传统的CGI 相比,每一个CGI请求都会产生一个新的进程,而每一个Servlet请求都只会产生一个线程,这对于系统的利用率来说是一场革命。

Servlet是MVC开发的技术,所有基于J2EE的MVC框架都离不开Servlet。

通常Servlet用于进行系统的初始化、服务拦截、过滤等。

最典型的应用是过滤器、监听器。

利用如上的技术进行办公系统的开发,这些技术都是在软件行业里面用的相当成熟的技术,利于技术人员进行开发和维护。

三.总结
通过学习J2EE的知识,本系统用Jsp、JavaBean、Servlet、JavaScript等相关技术,在B/S模式下,采用MVC模式,并用之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所使用的这些技术都是时下很流行的技术,在安全性和代码的可移植性都很强,适合该系统的开发。

为了更好的完成该论文,还需要进一步理解了相关的技术,
详细的进行早期的调研工作,并做好详细的需求分析。

在完成本文的过程中,同时也深刻了解到软件所需要注意的细节。

主要参阅文献:
[1] 武延军黄飞跃. 精通JSP编程技术[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8
[2] 柏亚军. JSP编程基础及应用实例集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7
[3] 清宏计算机工作室.JSP编程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4] 周影 .网络编程语言JSP实例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6
[5] 陈海山.深入Java Servlet 网络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6]Donny.JSP与网站开发编程实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7]Steven Holzner.Java技术内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
[8] Phil Hanna .JSP技术大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