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盛唐的诗人群体)【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复习内容是从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九章唐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唐风形成时期。

盛唐:唐诗顶峰,出现群体性创作,最能体现唐诗的时期。

中唐:唐代散文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落时期。

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 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对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出生在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有文采而且自负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着不敢居忍下的雄杰之气,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迷,提倡刚健骨气。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完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诗人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有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士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茫了,因为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用愁”开始,转而叙述人间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明镜的诗境中,融入了淡淡的忧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实用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的获取途径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被众多高校采用为中文专业教材。

随着考研热度的攀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考研考点精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进行概述。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真题详解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巩固重点难点。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匹配教材内容,涵盖文学史的全部知识点。

2.题目类型丰富,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满足考生多样化的复习需求。

3.题目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型,也有提高题型,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进行练习。

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适合所有使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的考生进行复习和自测,特别是对于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1.结合教材,梳理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笔记和真题详解与教材结合起来,全面梳理文学史的知识点,确保自己的知识体系健全。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李商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李商隐)

第11章李商隐11.1 复习笔记一、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1.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1)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李商隐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锻炼了他坚韧执著的追求精神。

(2)“牛李党派”之争及妻子的离世,促成了李商隐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与心态。

他所秉赋的才情,他的悲剧性和内向型的性格,使他灵心善感,感情异常丰富细腻。

2.李商隐的思想李商隐晚年藉佛理解脱烦恼,思想中儒佛道的成分兼而有之。

他有“匡国”用世之心,也有过出世的念头。

他重视自身的价值与创造,反对机械复古,认为道并非周、孔所独能,自己和周、孔都体现着道。

为文不必援经据典,不必忌讳,应挥笔独创,不甘居古人之下。

从这种颇具锋芒的议论中,可见其思想的自主与自信。

3.诗歌内容: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1)政治诗李商隐是关心现实和国家命运的诗人,他的各类政治诗不下百首,著名的长诗《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为其代表。

(2)咏史诗李商隐的咏史诗历来受到推重,内容则多针对封建统治者的淫奢昏愚进行慨讽,如《隋宫》《贾生》《瑶池》《马嵬》等。

(3)感慨身世之作李商隐诗集中的其他篇章,多半属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之作。

其中一部分诗篇表现了他的用世精神,如《安定城楼》等,这类诗伤感中带着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

(4)咏物诗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表现诗人的境遇命运、人生体验和精神意绪,如《流莺》《蝉》等。

(5)爱情诗李商隐抒情之作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

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

他把爱情纯化、升华得如此明净而又缠绵悱恻,在古代诗歌中是罕见的。

李商隐以他的诗,表现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现了人性中纯正、高尚的一面。

同时,也曲折地显现了他那个时代政治环境气氛与士人的精神面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9.1 复习笔记一、唐传奇及其嬗变1.唐传奇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

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

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

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1)发轫期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

在现存的主要作品中,以张鷟的《游仙窟》成就较高。

(2)兴盛期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100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①兴盛原因a.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b.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c.同时也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②发展情况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并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壮大。

为了满足由雅入俗的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

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

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

代表性作品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及《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3)衰落期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晚唐传奇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其中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

第1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1.1 复习笔记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的作品。

著名的诗人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等,遗民诗人的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地。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1)顾炎武①顾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

②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其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如《海上》四首等。

③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2)黄宗羲①黄宗羲,学者称梨洲先生。

②他论诗重“情”,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如《山居杂咏》等。

(3)王夫之①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②他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等,缠绵悱恻,喻意深远。

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2.吴嘉纪吴嘉纪诗歌极写兵燹灾荒和民生疾苦,明白如话,不假雕饰,靠内在感情把诗写到极致,幽淡似陶,沉痛似杜,形成质朴古淡的苍劲风格。

如《难妇行》《绝句》等。

3.屈大均屈大均,学屈原《离骚》,兼学李白、杜甫,诗歌奔放纵横,激荡昂扬,于雄壮中飞腾驰骋,豪气勃勃,在遗民中乃至整个诗界独树一帜。

五律出色,自谓“可比太白”,尤其是表现坚定的民族立场和抗清意志的诗歌,可与顾炎武相比。

如《通州望海》。

4.其他遗民诗人陈恭尹、梁佩兰和屈大均号称“岭南三大家”,其他如阎尔梅、杜濬、钱澄之、归庄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隋唐五代文学 (1-4 )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隋唐五代文学 (1-4 )章【圣才出品】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开放的文化环境与唐代文学的繁荣1.国力的强大唐代文学的繁荣,与唐代社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唐朝建立不久,经济就从隋末的大破坏中恢复过来,并迅速得到发展,至天宝中上升到顶点。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中外文化的交融唐朝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政策。

整个唐代,广泛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外文化交融所造成的这种较为开放的风气,对于文学题材的拓广,文学趣味、文学风格的多样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3.士人的人生信仰、文化的繁荣对文学的影响唐代士人对人生普遍持一种积极的、进取的态度。

科举、入幕等入仕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的发展是意义重大的。

唐人恢宏的胸怀气度与对待不同文化的兼容心态,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繁荣的环境。

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有很大的发展,这些都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二、漫游、入幕、读书山林之风、贬谪与唐文学1.唐代士人的漫游之风唐代士人漫游于名山大川、边塞之间、通都大邑等地。

这也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的题材,丰富了唐文学的表现领域。

2.幕府生活与文学唐代不少士人,都有过幕府生活的经历。

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

幕府生活如宴乐、唱和、别友、思乡、戍边等对于诗的创作和词的产生以及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3.唐人读书山林的风气唐代的一些士人,在入仕之前,或隐居山林,或寄宿寺庙、道观以读书。

读书山林又往往在青年时期,这种影响,常常随其终身,在他们的诗中反映出来。

唐诗中那种清幽明秀格调,或与此有关。

4.贬谪生活对于文学的影响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文人的贬谪生活,也丰富了唐文学,使唐文学从生活到情调意境,都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面貌。

漫游、读书山林、入幕与贬谪生活,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唐文学的内涵,构成了唐文学多彩的情思格调。

三、佛、道两家对唐文学的影响1.唐代儒、释、道的融合儒、释、道思想的交融,可以说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2.1 复习笔记
一、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
1.张九龄的贡献
(1)诗人生平
张九龄用提携才士的方式促进了唐诗盛世的到来,以清雅冲淡的诗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为王维等创造静逸明秀之美诗人们的先导。

(2)诗歌创作
①张九龄在京为官所作的五言排律,以应制和应酬之作为主,沿袭初唐台阁诗人和张说的作风,绮丽有余而情韵不足。

②后期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其托物兴感以言情和因山水以抒情的“曲江体”诗,已具有盛唐诗的清婉明秀之美。

(3)诗人贡献
①张九龄的诗具有一种“清澹”的风格意境,这种诗美对以王维、孟浩然为杰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有直接的影响。

②张九龄对唐诗发展的贡献,也体现在其文学交往中。

他曾举荐王维为右拾遗,又辟孟浩然为从事,他们的密切交往和深厚情谊在诗歌创作中也有反映。

【名师点拨】此部分是第3版中的新内容,考生应重视教材的变化,注意张九龄对盛唐山水田园派的直接影响。

2.王维的诗
(1)诗人生平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

王维早年对功名亦充满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获罪被贬后,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

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

(2)诗歌创作
①王维早年诗歌声调高朗,气魄宏大,如《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②真正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a.他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b.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

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c.王维受当时流行的北宗禅的影响较大,晚年思想又接近南宗禅。

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对王维的创作影响极大,他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早期的写气图貌和巧为形似之言,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

d.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

3.孟浩然的诗
(1)诗人生平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

孟浩然并非无意仕进,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但孟浩然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又不愿折腰屈从。

(2)孟诗与王诗的区别
①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

②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③王维多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孟浩然多乘舟行吟,给人以洗削凡近之感,情思的净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表现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

(3)诗歌特点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尽管诗中也有刻画细致、用字精审的工整偶句,但多以单行之气运笔,一气浑成,无雕琢之迹;妙在自然流走、冲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4.以王、孟为中心的其他诗人
(1)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羲、常建等。

(2)代表作品有储光羲的《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张子容的《泛永嘉江日暮回舟》;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3)他们诗作清心澄虑,静观山水而生情,情具象而为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交融互渗而构成晶莹美妙的诗境。

【名师点拨】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二者风格相近又各有特色,王诗侧重营造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而孟诗更贴近生活而自然平淡。

考生需掌握二者诗歌的异同之处,并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

二、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
1.概述
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同时出现于盛唐诗坛的,有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

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他们多为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的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

2.王翰
王翰狂放不羁的行为心态,与赤裸裸地追求功名相关,他怀有及时富贵行乐思想,在盛唐士人中具有典型性。

王翰诗多一气流转的壮丽俊爽之语,代表作有《凉州词二首》。

3.王昌龄
(1)诗人概述
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作诗不是全凭情气,也很讲究立意构思,其作品除豪爽俊丽外,还有“绪密思清”的特点。

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总有一种刚健之美在。

(2)诗歌创作
①王昌龄的边塞诗思致缜密,讲究作法,为了弥补反映复杂内容时短章的局限,创作出了相关联的多首七绝咏边事的连章组诗,如著名的《从军行七首》;
②王昌龄后来创作的送别诗和以女性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也很出色,如《闺怨》等。

4.崔颢
(1)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卷之作。

(2)乐府古辞《长干曲四首》,具有清新活泼的特点并带有一定的情节性。

(3)崔颢的边塞诗,保持了豪爽俊丽的风格,并反映了狂生本色的阳刚意气。

5.李颀与祖咏
(1)李颀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

其作《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是足以代表李颀诗歌创作风格成熟的七言歌行。

(2)祖咏的《终南望馀雪》《望蓟门》等调高语壮,气格雄健,不失为盛唐正声。

三、高适、岑参等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人
1.高适
(1)诗人概述
高适是个非常自负、功名心极强的诗人,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

(2)诗歌创作
①高适七言歌行的代表作是《燕歌行》,他有立功边塞而封侯的理想和热情,创作了极富盛名的边塞诗力作。

此诗是一首寓壮气于苍凉之中的慷慨悲歌。

②高适多采用长篇咏怀式的五言古诗,并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③高适的绝句多与从军边塞相关,亦有气质沉雄、境界壮阔的特点,如《别董大》等。

2.岑参
(1)诗人概述
岑参是个热衷于进取功名的诗人,有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第一次出塞就写了不少边塞诗,再次出塞创作了《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他以边塞生活为题的七绝也多佳作,如《逢入京使》。

(2)创作特色——意奇、语奇、调奇
a.岑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如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

b.艺术表现上,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跌宕、舒卷自如的体势而加以创新,形式接近乐府,但完全不用乐府古题而自立新题。

c.岑参用韵十分灵活,视所写内容而定。

声韵或轻快平稳,或急促劲折,音节宏亮而意调高远。

3.王之涣
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交往唱和,三人齐名。

王之涣仅存六首诗,有两首极为著名,即《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其一。

4.陶翰
陶翰的《出萧关怀古》《古塞下曲》,用古调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不获封赏的悲慨,明显带有受传统征戍诗影响的痕迹。

其慷慨悲壮的诗歌风格,与高适、岑参有一些相近的地方。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_____的诗歌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

[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 【答案】王维
【解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自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形容王维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于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2.诗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作者是_____。

[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