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探索、发现、总结科学真相的思维观察途径方法

探索、发现、总结科学真相的思维观察途径方法

探索、发现、总结科学真相的思维观察途径方法1. 观察现象:开始探索科学真相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

科学的发现通常开始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观察天空中的星星运动,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等。

2. 提出假设:基于对现象的观察,可以提出一个或多个假设。

假设是对现象的解释或预测,需要经过后续实验证实或否定。

3.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假设,需要设计对应的实验。

实验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测量性,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4. 收集数据:在实验中,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通过观察、记录、测量等方式获得。

5. 分析数据: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分析数据以得出结论。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统计分析、图表绘制、趋势分析等方法。

6. 得出结论: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对假设的结论。

结论应该基于实验数据,并且可以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

7. 重复实验:为了验证结论的可靠性,需要重复实验。

重复实验可以排除干扰因素和误差,增加结论的可信度。

8. 进行文献回顾:在确定假设和进行实验之前,可以进行文献回顾。

通过阅读相关的科学论文和研究成果,了解已有的知识和真相,从而指导自己的探索过程。

9. 深入调查:除了文献回顾之外,还可以进行深入调查。

通过采访专家、浏览科学网站和参观科学展览等方式,可以获取更多关于特定领域的信息。

10. 进行数学建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数学建模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数学模型可以帮助整理和理解大量的数据,并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11. 创造新的观测工具:有时候,为了观察到更微小、更复杂的现象,需要创造新的观测工具。

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科学家观察到原子级别的结构。

12. 制定实验假设和预测:在设计实验时,需要制定实验假设和预测。

实验假设是对实验结果的预期,预测是对实验结果的具体描述。

13. 进行双盲实验: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消除实验结果的主观性和偏见,可以进行双盲实验。

双盲实验是指实验参与者和实验者都不知道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14. 进行对照组实验:为了验证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对照组实验。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第五章

有计划、有选择性的感知活动;科学实验就是运用实验工具,通过人
为控制、干预或模拟自然现象而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这些科学 观察和科学实验必须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得到的经验证据是能够被验 证的。二是来自于权威证据。只有那些在科学家认可的书刊(即专业刊 物、专业书籍)上得到正式发表的科学原理、模型、公式、图形、数据
第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
(一)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一)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研究活动是一个解题的过程,一个科学家 的真正的科学生涯都要从提出问题开始。一个科 学问题必须是可以言传的,也就是说它能够用文 字、图形或者模型来表述,而不是只能意会的东 西;同时一个科学问题也必须是在现实知识基础 上认为可解的,而不是一些子虚乌有的东西。
暂时的闲适和与别人的交流有利于直觉的产生 及时的记录
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爱因斯坦
我的许多设想,不是出现在精 神疲惫或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常常 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者是 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 山时。 ——赫尔姆霍兹
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
关于凯库勒悟出苯环结构的 经过,一直是化学史上的趣闻。 据说这来自于他的一个梦。有段 时间他冥思苦想苯分子的组织结 构。一天夜晚,实在太累了,他 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出现 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 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 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 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于是整 理出了苯环结构的假说 。
等权威证据才有可能被认为是经验证据。
1、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典型性原则
持久性和反复性原则
计划性原则
3、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1)机遇的特点和类型 完全意外型机遇--异向机遇、背向机遇 部分意外型机遇--同向机遇、类向机遇

05第五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05第五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3.理论事实与科学事实
理论事实是指按照某种理论的设想或根据某一科学 理论断定其存在,但尚未观察到的某种实体和过程。例 如,爱因斯坦依据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在强引力场中会 发生弯曲就是理论事实。为了证实该理论事实是科学事 实,爱因斯坦建议利用日蚀时观测,从太阳边缘通过的 星光将沿着非直线的短程线传播。1919年5月恰好要 发生一次日蚀,英国皇家科学院派出以大科学家爱丁顿 为首的两支观测队赴西非和巴西,这次观测成功地证实 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线经过强引力场要发生偏转的预言。 从而该理论事实就转化为科学事实。 理论事实能否被后来的观察实验所证实而转变为科 学事实,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可靠性。
对观察是否需要理论的指导,存在两种不同的观 点。一种是“纯观察说”,认为观察和理论必须严格区 别开来,观察要绝对客观,不允许有任何主观想法的干 扰。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弗兰斯· 培根和洛克,认为观察 应不受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应该是纯粹客观的,法国生 理学家伯纳德更是认为,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把所有想法 象帽子和大衣一样脱下来,换上洁白的大褂。到达20世 纪30年代,现代逻辑经验主义在“纯”观察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性观察说”,认为观察者的理论框架,以往 的经验和文化环境等对观察过程都没有影响,观察过程 和观察语言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都保持中立。
二、观察方法的特点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观察方法,但都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观察的目的性,科学劳动者在运用观察方法进 行观察时,总是围绕着为什么要观察,即观察总是和解 决一定的科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 生活中的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 的观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科学观察是有 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科学实践。 二是观察的自然性。科学观察是将观察对象置于自 然状态下,整个观察过程不进行人为干扰,在保持事物 本来的状态和面貌情况下进行的。这也是观察方法与实 验方法重要区别之一。在动物学、物侯学、地质学、天 文学、心理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运用观察方法 充分体现出观察的自然性。

5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5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中国“嫦娥工程”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 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 年为“ 的阶段, 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 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 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 探测;2007-2012年为“ 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 年为“ 的阶段, 探测;2007-2012年为 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 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 “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 的阶段, 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 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 人登
嫦娥一号的具体目标2 嫦娥一号的具体目标2
第二件事情我们要探测一下月球上一些元素的分 哪些东西到底有多少,它的分布怎么样, 布,哪些东西到底有多少,它的分布怎么样,这个只 有美国做过, 2000年做出来的 年做出来的。 1998年发射的卫 有美国做过,是2000年做出来的。在1998年发射的卫 它做了五种元素, 星,它做了五种元素,铁、钛、铀、钍、钾,全球的 分布,哪儿多,哪儿少都做出来了。 分布,哪儿多,哪儿少都做出来了。我想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思路,我们现在想做14种元素的全球分布 种元素的全球分布, 重要的思路,我们现在想做14种元素的全球分布,别 的国家都没有做,只有美国做了五种, 的国家都没有做,只有美国做了五种,我们想这次做 14种来 种来。 出14种来。我们论证下来我们国家的技术条件是可以 去做的。我们做的精度不一定比美国高, 去做的。我们做的精度不一定比美国高,美国那五种 我们也做,就是我们再比它多做九种, 我们也做,就是我们再比它多做九种,这样我们力争 做得好一些, 做得好一些,这样我们能够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新的 贡献。 贡献。

07科学事实

07科学事实
科学事实与获取科学事实的方 法
1
一、对科学事实的基本认识
• • • • 1、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2、科学经验的主要功能与局限性? 3、“经验事实”也是可谬的 4、如何保证经验事实的可靠性呢?
2
• 1、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 科学研究中,事实这个概念常常在下述二种 意义上来使用的。
3
• 第一种意义:把客观实在的现象、事物、事 件本身作为事实,叫做本体论意义上的事实; 即事实1 = 客观事实。 • 第二种意义:人们关于事物的描述也叫事实, 叫做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即事实2 = 经验事 实。
35
• 伍德在《自然》杂志(1904年第70卷P530) 上发表文章披露此事,一下子,大多数科学 家对N射线失去了兴趣。
36
• 1980年第9期的《Scientific American》上, 发表了L.M.Klotz教授的文章,分析此事件, 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定势。 • 他说:“如果N射线先于X射线和放射性10 年,……那么它就没有其他射线作先例,这 样布隆德洛几乎肯定会对他的发现做更严格 的分析。” (P79)
20
• 当发现某个事实是错误的时候,只能说事实 2错了,或者说对事实的描述错了。 • 客观事实本身,事实1是无所谓对错的,它 们是判断对错的依据。
21
• 这一论点的含义: • ⑴我们说事实2是可谬的,但它不等同于有 意捏造的虚假事实。 • ⑵强调的是对事实的客观性要做认真的分 析。 • 事实2作为科学认识的基本成分,应该是被 检验过的,假象与错觉已被排除了,科学 事实与客观事实达成一致。
41
• 观察从古老的肉眼观察发展到了仪器观察。
• 仪器作为感官的延长和补充,在广度和深度上都 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观察能力。 • 观察对象处于环境之中,处于一定的自然过程之 中,而这一环境和自然过程都是比较复杂的,有 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 主要的因素有时会被次要的因素所掩盖。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自然辩证法第五章 科学事实

• 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 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 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 1、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 • 因为它是观察者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陈 述,是关于个别存在的描述。 • 单称陈述是关于某一对象有或没有某 种属性的陈述,全称陈述是反映某一 类中全体对象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陈 述。
• 2)强化和再现自然现象 • 实验由于是人工控制,可以使被观察 的现象重复出现,以便核对和验证。
• 在人为控制下,某些过程可以得到定 向强化,创造出地球上难以出现的特 殊条件,如超高温、超低温、超高压、 超真空、超强磁场、超导电性等。在 强化条件下,有可能发现前所未有的 事实。
• 如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下,几 乎所有的气体都被液化,某些材料 具有无电阻、抗磁等超导性。 • 在超高温下,电子脱离稳定轨道变 为自由电子,中性原子变为离子, 材料变为非固体非液体非气体的 “等离子体”。
• 2、科学事实是可重现的,具有可重 复性。
• 3、科学事实受理论影响。(比较培 根的“无污染的观察”)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 1)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建立新 理论的基础。 • 2)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假说和评价 科学理论的依据。
第二节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
• 一、科学观察的含义及其类型
• 科学观察是人们在科学认识中用感 官或借助仪器对客观事物进行有目 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
• 1.克服感官的局限。 • 2.改进认识能力,使感性认识客观、 精确。
• 3.计算机使观察实验智能化。
第四节 认识论问题
• 一、观察和理论
• “纯粹观察说”: • 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活动, 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在观察中应该 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进行纯粹客观 的观察。 • “如果某人的视网膜上有正常形成的 太阳映像,则他就看到了太阳。”

科学事实与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科学事实与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Satellite dish
四、观察和实验中的机遇
(一)机遇及其类型
(二)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三)机遇产生的根源 (四)捕捉机遇的条件
机遇
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意外的 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机遇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外性。
机遇的类型
部分意外机遇:是指观察和实验的目标 是明确的,但发现目标的场合和方式却 是非常意外的。
一、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 作用
科学事实
“鸟的翅膀无论多么 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 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 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 的空气,没有事实,你 们就永远不能飞腾起来; 没有事实,你们的‘理 论’就是枉费心机。”
——巴甫洛夫
科学事实
事实
莱布尼兹 牛顿
达尔文 华莱士
门捷列夫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是研究者捕捉机遇 必须具有的科学素养和思维品质。
查理.尼科尔:“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 追求她的人。”
巴斯德: “在观察的领域中,机遇只偏爱 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捕捉机遇的主观条件
1、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特别是在注意预期事物的 同时,保持对意外事物警觉性和敏感性的能力。
相关因素
与客体的本性、人所设 置的认识条件有关
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 性能和人所使用的概念 框架有关


客观事实(自然存在) 是客观的
主观陈述(主观认识) 具有主观性
一、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及其类型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三)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 作用
科学事实的特点
个别性 可重复性 精确性、系统性

第五章 科学事实

第五章 科学事实
• 是指人们运用科学仪器设备,在人为 控制或模拟自然过程的情况下获取科 学事实的活动。
• 与单纯的自然观察相比,科学实验是 一种更充分体现人是主观能动性的实 践活动,能获得更丰富和更深层次的 经验事实。
• 观察者听命于自然界,而实验者则 质问自然界,并且迫使自然界坦露 她的秘密。 • ——居维叶
实验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和作用
• 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 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反映的经验事 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 1、科学事实是单称陈述。 • 因为它是观察者对特定事物的观察陈 述,是关于个别存在的描述。 • 单称陈述是关于某一对象有或没有某 种属性的陈述,全称陈述是反映某一 类中全体对象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陈 述。
• 1)简化和纯化自然现象
• 恰当的实验方法可以排除次要的、 偶然的、附属的因素,使对象呈现 出简化的纯粹的属性。
• 美国为检验关于几种相互作用的假 说,在地下600米深处建造一个能容 10000立方米纯水的大洞,目的在于 从中寻找质子衰变的闪光。
• 在这种条件下做实验就是为了排除 宇宙射线和水中其他杂质的干扰。
• 二、科学仪器的作用
• 1.克服感官的局限。 • 2.改进认识能力,使感性认识客观、 精确。
• 3.计算机使观察实验智能化。
第四节 认识论问题
• 一、观察和理论
• “纯粹观察说”: • 培根认为观察是一种纯粹的感官活动, 不受任何理论的影响,在观察中应该 排除任何理论的影响,进行纯粹客观 的观察。 • “如果某人的视网膜上有正常形成的 太阳映像,则他就看到了太阳。”
• 1)观察过程和结果可以重现 • 2)消除可能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 • 3)尽可能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 测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论事实与科学事实
理论事实是指按照某种理论的设想或根据某一科学 理论断定其存在,但尚未观察到的某种实体和过程。例 如,爱因斯坦依据广义相对论预言光线在强引力场中会 发生弯曲就是理论事实。为了证实该理论事实是科学事 实,爱因斯坦建议利用日蚀时观测,从太阳边缘通过的 星光将沿着非直线的短程线传播。1919年5月恰好要 发生一次日蚀,英国皇家科学院派出以大科学家爱丁顿 为首的两支观测队赴西非和巴西,这次观测成功地证实 了爱因斯坦关于光线经过强引力场要发生偏转的预言。 从而该理论事实就转化为科学事实。 理论事实能否被后来的观察实验所证实而转变为科 学事实,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可靠性。
三、观察方法的作用
科学认识离不开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导致发现科学 研究的问题。法拉弟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 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中。这是强调科学观察在科 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观察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 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观察是获取第一手科学事实的重要手段。 观察是科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形式。前苏联的病理学家 明柯夫斯基在研究胰脏的消化功能时切除了狗的胰脏, 观察到它的尿引来成群的苍蝇,为什么呢?经分析是由 于尿水中含有糖,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糖尿病与胰岛素 的关系。
第五章 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授课教师
政法学院
刘国建
第一节
科学事实及其性质
科学认识的目的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科学认识首先是获取科学事实,并在此基础 上整理加工成科学理论。恩格斯指出:“不论 在自然科学或历史科学的领域中,都必须从既 有的事实出发”。获取科学事实是科学研究出 发点,正如巴甫洛夫指出的:“不管鸟翼是多 么完美,但如果不凭借空气,它是永远不会飞 翔高空的,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你们如果 不凭借事增强记忆力。通 过科学观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抓住事 物或现象的外部特征,可以对事物或现象作出一定的 科学判断,开动脑筋发挥思维能力的作用。 另外,一个人的记忆力强与弱,如果他的脑素质 正常,无先天不足,那么,主要是与后天的学习和锻 炼有关,要增强记忆力,有多种途径,其中之一就是 要善于运用观察。据统计资料显示:“人的记忆力百 分之八十五靠眼睛,百分之十靠耳朵,百分之三或百 分之四靠触觉和嗅觉。” 第五,科学观察是检验假说和理论的标准。在科 学研究中,有些结论的对与错,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 到验证。
(一)科学事实与其它事实
1.客观事实与科学事实 • 客观事实是指尚未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独立于科 学认识主体之处的,实际存在着的事件、现象和过程。 它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是纯客观的,不包含任何主观 因素的。但它可以被人们所感知,可以成为观察、实验 的对象,它本身不是知识。如:2000年11月由中国、 美国、英国等几个国家参加的对人类基因谱草图的绘制 完成,这里的基因及其遗传密码在还未进入科学研究主 体的视野时,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是客观事实。 • 科学事实作为科学研究主体的初步成果,是已进入科学 研究领域,被科学劳动者掌握和确证的事实。如哈雷慧 星76年回地球上空一次,就是科学事实。
(三)科学事实的作用
科学事实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在科学研究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是形成新概念、建立新理论的基础。科学 概念的产生和科学理论的建立都是人们对科学事实 加工抽象的结果,即使是深奥的理论,也都源于一 定的科学事实。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一个希望 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 事实之上”。 其二是检验科学假说和评价科学理论的依据。科 学假说和科学理论正确与否,是通过科学事实的验 证作出评价的。科学事实还能纯化、修正和补充科 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对观察是否需要理论的指导,存在两种不同的观 点。一种是“纯观察说”,认为观察和理论必须严格区 别开来,观察要绝对客观,不允许有任何主观想法的干 扰。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弗兰斯· 培根和洛克,认为观察 应不受任何理论因素的影响,应该是纯粹客观的,法国生 理学家伯纳德更是认为,进入实验室之前,要把所有想法 象帽子和大衣一样脱下来,换上洁白的大褂。到达20世 纪30年代,现代逻辑经验主义在“纯”观察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中性观察说”,认为观察者的理论框架,以往 的经验和文化环境等对观察过程都没有影响,观察过程 和观察语言是纯粹客观的,对任何理论都保持中立。
2.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
所谓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专业语言或文字对通过 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判断。由 于科学认识的复杂性,人们在观察过程中难免产生偏差, 所得到的经验事实常会掺杂着虚假的描述。因此经验事 实与科学事实的显著的不同点是:经验事实具有可错性 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为,经验事实的获取与人所没置 的认识条件(比如仪器设备的性能)有关,与人用来描 述观察结果的概念系统有关,还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 有关,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尺度的选择,有关手段鉴定的 经验事实才能称得上科学事实。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 属科学事实。
一、科学事实的含义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及其现象, 通常叫做事实,但不都是科学事实。所谓科学事实,一 般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事件、现象和过程所作的真实 描述。 科学事实一般分为两类: • 事实Ⅰ:指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观 测仪器上所记录和显示的数字、图像等。它既与客体有 关,也与人所设置的认识条件有关。 • 事实Ⅱ:指对观察实验所得结果的陈述和判断。它既 与客体的本性、仪器的性能有关,也与人用以描述事实 的概念系统有关。
科学发展史表明,要深入探索自然奥秘,获得新 的、大量的和准确可靠的科学事实,归根到底还有赖 于观察、实验等手段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要正确地 获取科学事实,需要求实的科学态度。自然界是诚实 的,它不偏爱任何人,但科学事实却只有那些具有科 学意识、科学精神的人才能获取。否则,即使面对重 要的客观事实,也可能失之交臂。 获取科学事实的间接途径是文献调研。初期科学 研究工作的重要障碍之一常常是资料不足,也就是说 缺乏研究所需要的起码的科学事实。解决的办法,一 是靠观察、实验、实地调查考察等直接渠道去搜集归 纳;另一种办法便是做大量艰苦细致的文献调研工作, 从已有的科学文献中找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事实。
第四,具有客观的独立性。科学事实的内 容是客观的,尽管它的确定与科学理论的指导相 关,然而科学事实一旦被发现和承认,就具有相 对独立性和确定性。该特征还突出表现在某一假 说未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而被否决,但支持这一 假说的科学事实仍然存在,其科学价值仍得到人 们的承认,具有独立性。关于这一特点恩格斯特 别指出:“在任何一门科学中,不正确的观念, 如果抛开观察的错误不讲,归根到底都是对于正 确事实的不正确的观念。事实终归是事实尽管关 于它的现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如果说我们已经抛 弃了陈旧的接触说,那么,这种理论企图加以解 释的那些确定的事实仍然存在”。
第二,科学观察可以扩大研究领域。英国 物理学家斯科特· 罗素(1808~1882)发现 “孤立波”就是典型的一例。人们从孤立波 的发现而得到启示,不但引起科学工作者对 它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而且还引起人 们对“孤立子”(又说孤粒子)的研究,进 而扩大到对“孤立子通信”的研究。
第三,观察方法可以为科学研究开辟新道 路,比如,以前人们研究人类起源的传统方 法,是在古人类化石和古人类遗址上下功夫。 这种研究方法是需要的,但有一定局限性, 就是难以较具体了解远古人类社会的生活状 况,对类人猿的群体生活情况以及怎样一步 一步地由古猿转变成人的,没有感性上的了 解。现代人类学家古道尔,在非洲原始密林 里建立观察哨,用十年时间坚持观察黑猩猩 群体内部的生活状况,作出详细观察记录。 对这些观察资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最后写出 了《人类的近亲》、《我在黑猩猩中的生活》 等极为重要的科学著作,从而为古人类学的 研究工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科学事实的特点
第一,具有个别性,即关于某一单独对象有 或没有某种属性的描述。而如果是反映某一类中 每个对象有或没有某种属性的陈述,叫全称描述。 如“哈雷慧星76年回地球上空一次”、“水分子 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是个别性的描述。而 “所有的行星都绕着自己的轴旋转”和“分子都 是由原子组成”则是全称描述,这是关于某类事 物全体的认识。我们强调科学事实的个别性,是 为了突出它主要是来自于感性活动,而不是主要 来自于理性的抽象活动。
第二,具有可重复性。是指对于同一种科 学事实,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可获 取同样的结果。如果别人根本做不到,那么它的 真实性就值得怀疑。1959年美国物理学家韦伯 曾宣布,他的实验装置已直接收到了从银河系一 天体发出的引力辐射,但他的观察事实在世界上 许多国家实验室都未能被重复,因而他公布的观 察结果就未被科学界承认为科学事实。科学事实 的可重复性特征又是判断某个观察事实是否是科 学事实的重要标准。 第三,具有理论影响性。即指科学事实是受 理论影响的。
二、观察方法的特点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观察方法,但都有共同的特点: 一是观察的目的性,科学劳动者在运用观察方法进 行观察时,总是围绕着为什么要观察,即观察总是和解 决一定的科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 生活中的观察。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一种消极的,被动 的观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而科学观察是有 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科学实践。 二是观察的自然性。科学观察是将观察对象置于自 然状态下,整个观察过程不进行人为干扰,在保持事物 本来的状态和面貌情况下进行的。这也是观察方法与实 验方法重要区别之一。在动物学、物侯学、地质学、天 文学、心理学、矿物学、古生物学等领域运用观察方法 充分体现出观察的自然性。
四、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科学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是因 为观察者要具备良好的观察素质以及遵循和坚持 起码的基本原则。 1.科学观察的客观性原则 2.科学观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 3.科学观察的典型性原则 4.科学观察的持久性和反复性原则 5.科学观察的计划性原则
五、关于观察的有关问题讨论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观察方法
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 基本的方法,就是观察方法。 一、观察方法的含义及其分类 所谓观察方法,又称科学观察,是指人们在一定的 理论指导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 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获得科学事实或 感性材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观察方法是最早运到科学研究中的方法,所以观察 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多方面、多层次的 发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可将观察方法区分为 不同的类型。 1.从观察的方式和手段分,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2.从观察的性质和内容分,有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