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慢性骨髓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慢性骨髓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慢性骨髓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慢性骨髓炎附骨疽附骨痈慢性骨髓炎,又称附骨疽,化脓性细菌感染骨髓、骨皮质和骨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特点是感染的骨组织增生、硬化、坏死,死腔、包壳、瘘孔、窦道、脓肿并存,反复化脓,缠绵难愈,病程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3 诊断[1],[2]3.1 病史多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有肢体长期不愈合的窦道或皮肤破溃溢脓,时愈时溃;3.2 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病程漫长,有时有小块死骨片自窦道排出。

患肢变形或有肢体不等长,肌肉萎缩,关节僵硬。

窦道周围皮肤常有色素沉着, 有“贴骨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炎症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

3.3影像检查: X线片可见病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如为火器伤偶可见金属异物存留。

死骨致密,周围可见一透明亮带,为肉芽组织或脓液将死骨与正常组织分离所致.此为慢性骨髓炎特征。

死骨外包売常被脓液侵蚀形成瘘孔。

窦道造影后局部X线可表现出骨与瘘管的关系,并可发现死骨。

CT在慢性创伤性骨髓炎中可检查出已与周围骨组织分离的死骨,可进一步明确死骨、死腔的位置及大小。

MR检查可判断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必要时可行ECT检查了解有无骨坏死、死骨大小及判断感染范围。

3.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症炎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降钙素原检测(procalcitonin,PCT)对于全身细菌感染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其敏感度和特异性远高于传统的C-反应蛋白和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检测,因而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
闻诊
听声音: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判断病情
闻气味:通过闻患者的气味判断病情
问症状:询问患者症状,了解病情
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身体,判断病情
问诊
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史,包括症状、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等
01
02
03
04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体态、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X光、CT、MRI等,了解骨骼、关节、肌肉等损伤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了解患者全身状况
05
专科检查:针对骨伤科疾病进行专科检查,如关节活动度测量、法治疗
01
02
03
04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操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穴位,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目的
正骨复位:运用手法将错位的关节、骨骼复位,恢复其正常功能
05
脱位
肩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
02
髋关节脱位
膝关节脱位
踝关节脱位
05
指关节脱位
软组织损伤
肌肉拉伤
01
韧带扭伤
02
肌腱损伤
03
关节囊损伤
04
滑囊炎
05
筋膜炎
06
2
疾病诊断方法
望诊
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程度等
观察患者的皮肤、肌肉、关节等外观变化
观察患者的肢体活动、步态、关节活动度等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生活习惯
03
注意事项:选择专业医生进行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不良后果
04
药物治疗
01
非甾体抗炎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02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一、本文概述《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是一篇针对膝痹病这一中医骨伤科常见病症进行深入探讨的临床指南。

膝痹病,又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僵硬、肿胀及活动受限等症状。

本指南旨在通过中医骨伤科的诊疗方法和理念,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科学的膝痹病诊疗参考。

本文将首先概述膝痹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以便读者对膝痹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骨伤科在膝痹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本文还将探讨膝痹病的预防与康复措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膝痹病诊疗参考,以期通过中医骨伤科的综合治疗方法,提高膝痹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膝痹病的病因病机膝痹病,中医又称为“膝关节骨痹”,是一种因多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膝关节病变,临床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不利为主要表现。

其病因病机复杂,涉及内外因相互作用。

外因方面,主要是风寒湿邪的侵袭。

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风寒湿邪侵入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关节疼痛、僵硬。

特别是老年人,肝肾不足,卫外不固,更易感受外邪。

内因方面,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肝肾亏虚是膝痹病的重要内因。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则筋骨失养,膝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

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筋骨失养,也会导致膝关节病变。

再次,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也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膝关节痹痛。

现代医学认为,膝痹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职业、体质、遗传、外伤等因素有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的退行性改变不可避免,加之长期劳损、外伤等因素,更易引发膝痹病。

膝痹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两个方面。

治疗时应综合考虑,既要祛除外邪,又要调理脏腑功能,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  股骨颈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3.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
3.4.2 Evans-Jensen 分型 [2] Ⅰ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无移位。 Ⅱ型: 2 部分骨折,骨折有移位。 Ⅲ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大转子骨折块移位而缺乏后外侧支持。 Ⅳ型: 3 部分骨折,由于小转子或股骨矩骨折缺乏内侧支持。 Ⅴ型: 4 骨折片段,缺乏内侧和外侧的支持, 为 Ⅲ 型和 Ⅳ 型的结合。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粗隆间骨折(修订)
草案
1 范围 本指南提出股骨粗隆间骨折(又名股骨转子间骨折,下同)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 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粗隆间骨折 intertrochanter fracture of femur 凡发生于股骨颈基底部至小转子部位的骨折均称为股骨粗隆间骨折。 3 诊断 [1] 3.1 病史 有明确的外伤史。 3.2 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为患侧髋部疼痛、肿胀,功能受限,有移位的骨折可出现外旋短缩畸形,有广 泛的皮下瘀斑。无移位骨折可仅有髋部疼痛。 3.3 影像检查 X 线片可见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必要时进行 CT、MRI 检查。 3.4 分型 3.4.1 根据骨折线的走向和骨折端的位置分型: (1)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 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2)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 达小粗隆的上方。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林改错》)(推荐级别:D)
桃仁 15g 红花 10g 当归 10g 赤芍 15g
川芎 15g 制地龙 15g 黄芪 50g 5.3 药物治疗 5.3.1 中药内治(推荐级别证:血瘀气滞,瘀血内阻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锁骨骨折(修订)1 范围本指南提出锁骨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锻炼。

本指南适用于锁骨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锁骨骨折 clavicle fracture凡发生于锁骨全长的骨折均称为锁骨骨折。

3 诊断[1]3.1病史有明确的锁骨部间接或直接外伤史。

3.2症状体征锁骨处局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的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伴畸形,患侧上肢痛性活动受限。

幼儿可根据外伤史;检查时,可见头倾向患侧,下颏部转向健侧,从腋下托起或提拉上肢出现哭闹或痛苦面容,提示可能有骨折。

3.3影像检查X线正位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但不易发现骨折前后重叠移位,必要时可摄锁骨斜/轴位片。

锁骨外端及锁骨内1/3骨折,常规X线片有时难以做出诊断,可行CT检查。

3.4分类锁骨骨折一般按骨折部位分为外1/3骨折、中1/3骨折和内1/3锁骨骨折。

3.4.1一类(中1/3骨折)最为多见,中1/3移位骨折可发生典型的移位。

骨折可为横行、斜行或粉碎性。

3.4.2 二类(外1/3骨折)较为少见,根据喙锁韧带与骨折部位相对关系,可再分为几种分型:I型骨折位于喙锁韧带与肩锁韧带之间,或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

韧带未受损伤,因此骨折断端相对稳定,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

是外1/3骨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II型锁骨外1/3骨折,喙锁韧带与内侧骨端分离,可再分为A、B两型。

IIA型:锥形韧带和斜方韧带与骨折远端保持连接,近骨折块不与喙锁韧带相连,并向上移位。

IIB型:骨折线位于锥形韧带与斜方韧带之间,锥形韧带断裂,斜方韧带与骨折远段仍保持联系。

III型骨折为锁骨外端关节面的骨折。

喙锁韧带保持完整。

3.4.3 三类(内1/3骨折)锁骨内端骨折(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近)最为少见。

可进一步分为三型:I型骨折线位于肋锁韧带附丽点的内侧,韧带保持完整,骨折无明显移位。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和重要性。

中医骨伤科是一门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关注诊断和治疗与骨骼、关节和肌肉有关的疾病和损伤。

该领域的疾病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骨折、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针对这些疾病,中医骨伤科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目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和专业的指导,以确保对患者进行精确和有效的诊断以及个性化的治疗。

该指南通过整合中医经典理论和实践经验,提供了针对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和方案。

本指南的编制是基于广泛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

经过专家组的多轮讨论和审核,确保了指南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的发布将有助于规范中医骨伤科的诊断和治疗实践,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对于临床医生和从事中医骨伤科领域的研究者而言,掌握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将极大地提升其临床实践能力和研究水平。

同时,患者也能从中受益,获得更精准、有效和安全的中医骨伤科治疗。

总之,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是中医骨伤科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通过提供详细、系统和科学的指导,旨在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和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的疾病,包括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

本文介绍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在中医骨伤科中,诊疗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辨证施治:中医骨伤科注重全面分析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通过辨证施治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和平衡身体的目的。

重视整体观察:中医骨伤科强调全身的整体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头面色、舌苔、脉象等,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个体化治疗:中医骨伤科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

每个患者的症状、体质和生活惯等都可能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综合疗法:中医骨伤科常常采用综合疗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理疗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结合运用。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膝痹病(膝骨关节炎)1 范围本指南提出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健康管理。

本指南适用于膝痹病(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针灸科、推拿科、风湿免疫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膝痹病(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属于中医“骨痹”、“痹证”范围。

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病变和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1]。

3 诊断[2]3.1病史有膝关节过度负重等劳损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3.2症状体征[3]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下楼梯更明显,休息后缓解。

根据病证不同,关节或有疼痛重着;或红肿热痛;或疼痛如刺;或隐隐作痛及酸痛不适。

严重者可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

关节局部有肿胀、压痛、屈伸运动受限,晨起时有关节僵硬及发紧感,持续时间常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很少超过30分钟。

多数在关节活动时出现骨摩擦感,有骨摩擦音。

3.3实验室检查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RP和ESR轻度升高。

出现滑膜炎者可有关节积液。

一般关节液透明、淡黄色、黏稠度正常或略降低,但黏蛋白凝固良好。

可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以单个核细胞为主。

滑液分析有助于排除其他关节疾病。

3.4影像学检查[4]影像学检查不仅可以帮助确诊OA。

而且有助于评估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性和治疗反应;及早发现疾病或相关的并发症。

X线是常规检查,早期多见正常,中、晚期可见关节间隙不对称性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性变,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或关节变形。

影像学分级可参照Kellgren和 Lawrence影像分级方法分为5级:0级正常;I 级可能有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确,有硬化性改变;Ⅳ级大量骨赘,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包括骨折、脱位、软组
织损伤、肌肉拉伤、筋膜炎、骨质疏松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骨伤科的治疗主要
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针灸和
中药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两个主要手段。

1. 针灸
针灸是中医骨伤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
针灸疗法包括:罗盘针法、火针、电针、艾
灸等。

针灸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将针头插入穴位,调整好针头的深度和方向;通过旋转、抽插
等方法进行针灸治疗;将针头拔出,完成针
灸治疗。

2. 中药
中药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中药可以通过口服、外用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疗,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白芍、川芎等。

中药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将中药煎煮后,
通过口服、外用等方式进行治疗。

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的另一个常见方法。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

常用的推拿按摩方法包括:推拿、拨筋、拔罐等。

推拿按摩治疗的具体过程包括: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相应的推拿按摩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推拿、拨筋、拔罐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按摩力度和时间。

总之,中医骨伤科的治疗方法多样,具有独特的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安全和卫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