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采风调研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一: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
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
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
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
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
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
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
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
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
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
羌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

羌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的调查与思考①摘要: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人口306072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②。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马+龙)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已的语言。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这个古老的民族现主要经营农业。
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
③注解:①作者姓名:杨赵南,作者简介:四川崇州人,中南名族大学电信院,学号:2012214462。
②《中国名族理论新编》附录二,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修订,第333页。
关键字:羌族旅游文化舞蹈服饰建筑保护地震重建羌族的禁忌: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间大都一日两餐,即吃早饭后出去劳动,要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中午就在地里吃,称为“打尖”。
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
主食大都离不开面蒸蒸。
经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将玉米粉放在甑子内蒸成颗粒状,即可当饭食用,有时将洗净的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用小麦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馍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一。
许多地区的羌族还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连(米+查)浆水发酵,蒸成豆泡子馍馍,或将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馍馍。
用麦面片加肉片煮熟称为“烩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状,称为“面汤”,继续加玉米粉搅稠,以筷子可拈起为度,称为“搅团”,都是常吃的主食。
羌族文化报告总结范文

一、引言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茂汶、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
本文将从羌族的历史渊源、语言文字、服饰饮食、民间艺术等方面,对羌族文化进行总结。
二、羌族历史渊源羌族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
早在殷商时期,羌族就活跃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时期,羌族部落中的冉、马龙等部落在川西北一带定居。
唐宋时期,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和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
三、羌族语言文字羌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羌族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羌族服饰饮食羌族服饰具有浓郁的牧羊民族特色。
男子一般包青色和白色头帕,穿自织的长过膝的白色麻布或蓝色长衫,外套车皮褂子,脚着草鞋。
妇女喜缠青色、白色头帕,身穿拖至脚背的麻布或棉布长衫,外套羊皮褂子,裹绑腿,衣服袖口和襟边均绣有鲜艳美丽的花边。
羌族主食有玉米、土豆,辅以小麦、青稞、荞麦等。
蔬菜有圆根、萝卜、白菜、辣椒、豌豆、杂豆等,佐以圆根叶子和白菜泡制的酸菜。
常烹制的食物有玉米粥加蔬菜、烤玉米或麦麸馍馍、蒸玉米面等。
五、羌族民间艺术羌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包括羌绣、挑花、编织等。
羌绣被誉为“云端艺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审美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羌族的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也独具特色。
六、羌族禁忌与习俗羌族禁忌丰富,如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兜,忌外人入内;家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忌外人来访;不能跨火塘或用脚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脚架上烘烤鞋袜衣物;忌坐门槛和楼梯;饭后不把筷子横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等。
七、总结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深入挖掘羌族文化的内涵,推动羌族文化的发展,让羌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羌族实践考察总结

羌族实践考察总结1. 引言羌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对对羌族进行实践考察,并总结考察中的观察和体会。
2. 背景羌族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省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
他们的社会组织、居住建筑、服饰图案、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 实践考察内容实践考察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3.1 羌族的居住建筑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羌族的居住建筑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羌族的居住建筑大多建在高山峡谷之间,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形成了独特的山地风格。
建筑外观以鲜艳的彩绘装饰为主,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3.2 羌族的传统服饰羌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斑斓、图案丰富著称。
女性的传统服饰多样化,主要包括上衣、长裙、腰带、围裙等。
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以长袍、裤子、腰带等为主。
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羌族的服饰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
3.3 羌族的音乐舞蹈羌族的音乐舞蹈是他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实践考察中,我们有幸欣赏到一场精彩的羌族音乐舞蹈表演。
羌族音乐舞蹈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动感,能够展示出羌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
4. 实践考察体会通过实践考察,我们对羌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羌族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羌族人民以勤劳、勇敢、热情的特质赢得了我们的敬佩。
羌族的居住建筑、传统服饰和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精髓。
5. 结论通过本次实践考察,我们对羌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羌族的独特的居住建筑、传统服饰和音乐舞蹈等方面都展示了他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羌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参考资料1.张三,李四. 《羌族文化概论》. 文化出版社,2005.2.王五. 《羌族的传统居住建筑》. 人民出版社,2010.3.赵六. 《羌族传统服饰的艺术魅力》. 艺术家出版社,2013.。
凤县羌族调研报告

凤县羌族调研报告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凤县羌族调研报告摘要: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凤县羌族人口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对凤县羌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研究发现,凤县羌族人口在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羌族人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其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凤县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地区,其中羌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了解羌族人口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情况,对于深入了解国内少数民族群体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内容和方法本次调研内容主要包括羌族人口的生活状况、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调研方法主要有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
我们走访了当地羌族村落,与羌族居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交流,并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了羌族人口对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和问题分析(一)羌族人口的生活状况根据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羌族人口的生活状况整体较为艰苦。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羌族人民的生活物资供应相对不足。
同时,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羌族人口的健康和教育水平。
(二)羌族人口的经济发展羌族人口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经济资金和技术支持,许多羌族人口只能从事传统农业和畜牧业,收入较低。
缺乏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羌族人口在经济上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羌族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问题。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许多羌族年轻人逐渐远离传统文化,导致羌族文化传承的断裂。
同时,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许多传统文化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和关注。
四、政策建议(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针对羌族人口在生活、经济、文化方面的问题,政府应加大扶贫力度和教育投入,改善羌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条件。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羌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羌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羌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背景介绍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年参与了一次羌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
羌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
在羌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和我的队友们深入了解了羌族文化,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感受到了羌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二、活动介绍我们的羌族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实地考察、文化交流和社区调研。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前往了四川省松潘县,参观了松潘羌寨和羌族文化博物馆等地;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与当地的羌族人民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服饰和民俗等;在社区调研中,我们深入当地的羌族社区,与居民进行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等。
三、了解羌族文化在松潘羌寨,我们参观了羌族村落、传统建筑等,了解了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羌族人民以“羌”为姓,他们是以部落为单位生活的社群,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土地和财产。
羌族人民崇拜自然,把山、河、树木等都视为神明,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需要我们保护和珍惜。
在羌族文化中,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酂神节”、“民间歌舞”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羌族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四、深入了解羌族生活在与当地的羌族人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羌族人民的主食是青稞和玉米,他们种植这些作物,并用于自己的生活。
在农忙时节,他们会举行庆祝丰收的活动,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会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等,这些活动都与羌族文化密切相关,表达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态度。
五、了解羌族发展现状在与羌族社区居民进行座谈会时,我们了解到了一些羌族社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求等。
羌族社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这两个行业是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
然而,由于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足,一些羌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导致社区的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现象加剧。
羌族文化调研报告

羌族文化调研报告1. 羌族的历史与起源羌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根据历史记载,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羌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后移居至中国西南地区,并形成独特的文化传统。
2. 羌族的居住区和分布情况羌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甘肃、青海等地,其中四川是羌族人口最多的地方。
在这些地区,羌族人口分布较广,且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
3. 羌族的语言和文字羌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藏缅语系,与藏语、门巴语等有一定的相似性。
羌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字,目前仅少数羌族人能够使用传统的羌文进行书写和交流。
4. 羌族的传统服饰与民俗羌族的传统服饰多样且色彩丰富,男性常穿着短领长袍和短裤,女性则穿着彩色上衣和长裙。
羌族民俗活动多样,如赛马、祭祀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羌族的“黄节”、“龙船节”等节日活动。
5. 羌族艺术与音乐羌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织锦、木雕、篆刻等,其中以织锦最为有名。
羌族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常采用民族乐器如箫、笛子、板胡等进行演奏,以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与赞美。
6. 羌族的民间信仰与宗教羌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等,同时也受藏传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7. 羌族的饮食文化羌族人民饮食以牛、羊、猪肉为主,辅以豆类、蔬菜等。
他们还制作独特的羊肉干、牛肉干等食品,具有独特的口味和风味。
8. 羌族的民俗婚礼与节日庆典羌族的婚礼和节日庆典是他们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羌族婚礼注重礼仪,如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庆典时常常进行羌族传统舞蹈、歌唱等表演,热闹而喜庆。
9. 羌族的经济活动与发展羌族人民主要以农牧业为生,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同时也养殖牛、羊等家畜。
在现代社会,一些羌族人民从事手工艺品制作、旅游业、教育等行业,有一定经济收入。
10. 羌族的传统价值观与文化传承羌族有着独特的传统价值观,如强调家族观念、尊老爱幼、重视亲情等。
羌族草编调研报告

羌族草编调研报告二零二零年九月,在我们专业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来学习本地的草编文化。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对于草编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一片棕叶、一把稻草、一个玉米皮,能做什么?在普通人眼里,这些植物的根茎叶无非是燃料或养料,可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老羌民眼中,它们是会“72变的孙悟空”。
历史缘起羌族草编是流传在羌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工艺,是指用生长在羌族地区海拔1000米左右的棕榈树叶为主要原材料,经过采摘、筛选、摊晾、蒸煮(熏蒸)、暴晒等处理,纯手工编织各种物件的技艺。
羌族草编以草鞋编织、棕编生肖动物、昆虫和草制麦秆画为主。
而羌族草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羌族祖先大禹治水时脚上穿的草鞋、身上披的蓑衣。
也就是说在遥远的古代,中国人就已经与草编为伴,农人于田间地头掐一把野草,心灵手巧的人们就可以编出草帽、草席、草鞋等日常生活用品。
蓑草、藤条做成的草鞋防刺、防磨,棕榈制作的蓑衣防水、御寒,体现出我们祖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智慧。
随着时代变迁,羌族草编的实用价值逐渐被工艺装饰价值代替。
一件件用天然原材料纯手工编织而成的草编工艺品,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寄托着大山深处的祝福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今发展草编这一文化原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与利用都较为方便,但随着羌族逐渐接受现代社会的相关知识,同时遭受了“5·12”大地震毁灭性的打击,这项指尖上的艺术濒临绝迹、失传。
但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北川草编在传承人的带领下,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下,开展了大量的传承培训、产品开发工作,北川人四处搜寻相关资料和工具,拜师访友,收集、学习各种草编技艺,北川羌族草编的文献资料和制作工具才逐渐得以恢复。
但这也仅仅是得以恢复,并没有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利用,羌族草编的发展不能局限于现实的传播,在现在这样的互联网社会中网络的传播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也就是我这次调研所想要表现出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羌族文化采风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和背景
羌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为了增进对羌族文化的了解,本次调研旨在深入羌族地区,实地采风,了解羌族的文化特点、习俗传统以及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羌族文化。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
1. 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实地走访:前往羌族聚居地,参观羌族村落、寺庙等,观察羌族特色建筑和生活方式。
问卷调查:针对羌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传统习俗的继承情况等。
深度访谈:与羌族长者、文化保护机构代表等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工作的看法。
2. 过程
(1)确定调研目标和地点:选择羌族聚居地作为调研地点,
明确调研内容。
(2)实地走访:参观羌族村落、寺庙等,了解羌族生活环境
和建筑特色。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了解羌族居民对羌族文化的态度和
对于传统习俗的理解。
(4)深度访谈:与羌族长者和文化保护机构代表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羌族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现状。
三、调研结果和发现
1. 文化特点
羌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服饰、音乐舞蹈等方面。
羌族语言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人民通过羌族语言传承和表达文化。
羌族服饰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长期的发展沉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羌族音乐舞蹈以独特的节奏和舞姿,展示了羌族人民特有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
2. 习俗传统
羌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如婚嫁习俗、葬礼习俗、节日庆典等。
婚嫁习俗严格,重视礼节,有着一系列的过程和仪式。
葬礼习俗注重敬祖尊孝,有着一套完整的葬礼仪式。
羌族节日庆典多样化,如“毛儿牛”节、火把节等,寓意着丰收和新年的来临,人们通过舞蹈、表演等方式,庆祝节日。
3. 文化传承与保护
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羌族长者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工作,通过口头传承和表演形式,将羌族文化传递给后代。
文化保护机构也尽力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开展各类培训和活动。
然而,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习俗传统逐渐流失,需要更多的保护和挖掘工作。
四、调研结论和建议
1. 结论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羌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羌族文化的特点和传统习俗增进了我们对于羌族文化的认知。
2. 建议
(1)加强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和
培训,提高羌族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2)加大对于羌族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展览、演出等形式,向公众介绍羌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交流。
(3)加强羌族文化研究,深入挖掘羌族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为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