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

作者:胡辰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01期

摘; 要:模型素养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培育学生的建模思想、方法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从本质上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掘教材中的模型因子,激发学生建模兴趣,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生命在数学建模历程中成长。

关键词:数学建模;建模教学;建模策略

数学建模素养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三:抽象、推理与模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概括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一、“数学建模”的本质内涵

数学建模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策略,更是一种数学学习思想。所谓“数学建模”,也就是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等,通过抽象、概括,建立的能够描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1]。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从本质上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化”。一般而言,数学建模有两个重要的步骤:一是“横向数学化”,二是“纵向数学化”。

1. 横向数学化

生活原型是数学建模的逻辑起点。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数学知识的学科特质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引领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就是“横向数学化”。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理解。

“横向数学化”关系到整个数学建模的质量、成效。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横向数学化”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打量,用“数学的大脑”去考量,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比如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提炼、抽象成“一笔画问题”就是一种“横向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进而能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2. 纵向数学化

所谓“纵向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横向数学化”基础上,对数学问题进行加工、分析、求解的过程。在“纵向数学化”中,学生对通过“横向数学化”构建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验证、再分析、再改进,从而将粗糙的数学模型逐级精致化,形成具有较强包摄力和解释力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问题的抽象化、简约化、本质化的描述,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当学生通过对众多例子进行观察、分析,形成“长+宽+长+宽”后,可以说,“长方形周长”的雏状模型就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求简”,由于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因此抽象概括出比原先更精致、更简约的数学模型——“2长+2宽”。在此基础上,再将2提取,学生用符号建构出这样的数学模型——

(a+b)×2。“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精准、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二、“数学建模”的教学策略

数学,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断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数学模型”的意义上,才可以说真正走进了数学的腹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运用“模型思想”来观察问题,发掘问题中的模型因子。由此培育学生模型意识,让学生体验模型的建构过程,形成建模的数学思想。

1. 发掘模型因子,丰富建模内容

在小学数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建构数学模型的素材因子。这些因子潜隐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内容之中。很多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只是“就题论题”,没有将问题上升到数学模型的高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发掘模型因子,丰富数学建模内容。

比如,认识“整数”“小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十进制”模型;在学习“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效×工时=工总”时,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乘法模型”“正反比例模型”等;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建构“梯形面积模型”;在解决具有相等关系的数学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建构“方程模型”等;在学生玩转盘游戏时,可以引导学生建构“统计与概率”模型,等等。数学模型是对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抽象概括,引导学生发掘问题中所蕴含的模型因子,有助于学生形成建模意识,感悟建模思想。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是丰富的。它包括概念型模型、计算型模型和应用型模型等。用模型思想研究小学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结论,而是让学生从模型的视角去认识、描述、把握数学问题。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模型思想处理问题时,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2. 激发建模兴趣,丰富建模方法

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累积经验、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建模兴趣,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建模的方法,让学生习得建模技巧。通過数学建模,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而创造性地展开数学学习。

(1)在事理中建模

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是学生理解数学原理、生成数学认识、建构数学模型的源头活水,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建模提供强劲的动力,给学生的数学建模提供重要的启迪。在数学学习中,受生活事理的启发,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形成适切的、典型的、鲜活的、有趣的数学模型。例如“减法的性质”——“a-b-c=a-(b+c)”,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将两块饼一个一个地吃,就相当于什么?学生能够联想到“将两块饼一个一个地吃,就相当于两块饼一起吃”。这种以“生活事理”诠释“数学算理”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建构出数学模型。

(2)在迁移中建模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深刻地指出: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迁移对学生数学建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的先前认知结构、经验,让学生在类比、迁移中进行建模。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由于学生知晓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因此学生容易类比迁移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数学模型——“=(c≠0)”。迁移型的数学建模,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方法、过程、经验等,为学生的数学建模提供充分的准备。数学建模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建模法外,还有图像法、逻辑推理法、比较法,等等。为了顺利地帮助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教师应当好向导和参谋,为学生的数学建模支着,给学生提供数学建模的脚手架,丰富学生的数学建模方式、方法与策略。

3. 展示建模过程,形成模型思想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模型的诞生过程,只有当学生经历了模型的诞生历程,学生才能感悟到模型思想 [4]。建构数学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主动地提出假设,进行数学验证,从而建构模型。换言之,模型思想可以概括为模型意识、模型能力、模型习惯、模型策略,等等。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笔者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如何有效地描述小明的班级座位?学生的想法各式各样,有学生用语言描述,如第几排第几个?有学生从前往后描述,有学生从左往右描述,等等。为此,笔者出示了低年级的排队的

实际问题,然后给出了“横轴”,激活学生的内隐图式。学生开始意识到要将原先的用文字表述简约成符号、数字表述,有学生列在前、行在后,有学生行在前、列在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构建一个基于“坐标原理”的确定位置雏形,即用“数对”表示。当学生经历了数学建模的过程,形成确定位置的模型后,笔者让学生表示空间中的物体位置,这时,有学生已经能够用长、宽、高三个数的数对来确定位置了。他们的表达方式不仅变得有序,而且变得精准了。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着眼点放置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提炼、整合过程中。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整合抽象,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能够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本质认识。这种观察、提炼和整合,能够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

数学建模是联系数学与实际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数学建模的過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这种“数学化”不是抽象的“形而上”,也不是空洞的“形式化”,而是站在数学的视角分析、把握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培育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建模能力。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亲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发掘学生的建模潜质,培育学生的模型思想。

参考文献:

[1]; 朱贵玺.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应注意三个问题[J].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7(3).

[2]; 鲁家宝,鲁正超. 基于小学生数学建模基本策略的思考[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z1).

[3]; 周立栋. 激活经验储备经历数学建模[J]. 江苏教育,2010(25).

[4]; 蔡文平.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和策略[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12).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 作者:胡辰 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19年第01期 摘; 要:模型素养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培育学生的建模思想、方法和能力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从本质上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掘教材中的模型因子,激发学生建模兴趣,引领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生命在数学建模历程中成长。 关键词:数学建模;建模教学;建模策略 数学建模素养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教授认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三:抽象、推理与模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可见,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抽象和概括能力也同时得到发展。 一、“数学建模”的本质内涵 数学建模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策略,更是一种数学学习思想。所谓“数学建模”,也就是运用数学的语言、方法等,通过抽象、概括,建立的能够描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1]。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从本质上说,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化”。一般而言,数学建模有两个重要的步骤:一是“横向数学化”,二是“纵向数学化”。 1. 横向数学化 生活原型是数学建模的逻辑起点。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数学知识的学科特质以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引领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就是“横向数学化”。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理解。 “横向数学化”关系到整个数学建模的质量、成效。从根本上说,数学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横向数学化”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打量,用“数学的大脑”去考量,用“数学的语言”去描述。比如著名数学家欧拉将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提炼、抽象成“一笔画问题”就是一种“横向数学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观察、数学发现、数学分析,进而能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2. 纵向数学化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优化数学建模教学策略,以提升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效率,文章首先论述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发展,其次分析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必要性,再次阐释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最后提出了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三条策略。 数学建模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数学建模也是实现数学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因此,数学学习与实践应用对数学建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将数学模型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分析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优化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以提升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发展 (一)数学建模教学核心概念界定。陈修臻认为数学建模教学即在日常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建模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教师结合数学课本知识,将抽象的实际问题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开展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活动 [1]。总的来说,数学建模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模式,甚至是一种具体的策略方法,所以数学建模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习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而在探索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得到显著提升。(二)数学建模教学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以来,部分高校相继开设了数学建模的课程,其中理工科院系较多,这些院校在实践探索中建设了一批数学建模教学和数学实验的教材,相关的课堂教学也各有特色;同时,部分初、高中开设不同形式的数学建模校本课程,一些中学还建立了数学实验室,数学建模成为依托实验室开设的主要教学课程。相较而言,当前小学数学教材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内涵与特点 1. 内涵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抽象与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使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主要表现为学生通过数学建模的过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培养策略 1.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1)设置合适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方式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数学运算、图形变换等,来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 (3)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分享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思想碰撞和启发。 (3)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案例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3. 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实地调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内外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来发现实际问题,从而形成数学模型思想。 (2)项目式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来培养数学模型思想。

4. 注重数学模型思想的跨学科融合 (1)与自然科学融合:数学模型思想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学习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2)与信息技术融合: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将数学模型思想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来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和求解。 四、结语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是数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数学模型思想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教育 数学是一门独特而具有挑战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数学 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在传统 的数学教育中,许多学生对于数学的概念和应用缺乏兴趣,而数学模 型教育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中的 数学模型教育,以及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一、什么是数学模型教育 数学模型教育是通过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 中运用数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解决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 的数学建模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 问题,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问题,提炼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模型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它要 求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和工具进行 求解,并将解决方案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 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动手 实践能力。 二、数学模型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模型教育能够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 1. 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模型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 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 需要思考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抽象出数学模型, 并使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进行求解。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 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对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而数学模型教育则 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 用意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在解决问题 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数学模型教育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小组中共同 合作,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 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与小组 成员的合作和交流,学生能够从他人的观点和方法中获得启发,提高 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数学模型教育在小学的实施策略 为了有效实施数学模型教育,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数学建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数学建模在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面积和周长来理解这些概念。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 数学建模在生活问题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例如,在学习时间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时间变化来理解时间的概念。通过观察钟表、计时器等工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如计算时间间隔、制定时间表等。 3. 数学建模在游戏和竞赛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还可以应用到游戏和竞赛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 学习几何图形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建几何图形的模型来理解这些概念。通过构建模型、比较和分析不同几何图形的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概念,并将其应用到解决游戏和竞赛中的问题中。 三、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数学建模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解决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生 活问题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3. 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数学建模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引导学生解决游戏和竞赛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 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鼓励合作交流来促进数学建模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为他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数学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作为数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策略的研究。 二、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模型是将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建模,学生可以发现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学生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这种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模型建立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进行讨论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合理分配任务,高效地完成工作。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 1.培养兴趣 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的兴趣是培养其模型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数学模型问题,如游戏、谜题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探索兴趣。 2.提供实际问题 实际问题是数学模型建立的基础,教师需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3.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模型思维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提供多种解决方案的比较和评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以及验证模型的能力。 4.多种形式的展示 学生的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图表、图片、报告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教师可以组织数学模型展示比赛,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促进学习成果的积极展示。 5.教师的引导与角色转换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 1. 引言 1.1 什么是小学数学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抽象,利用数学 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小学数 学模型思想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小学数学模型 思想的核心是抽象和建模,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 学方法进行求解。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 学模型思想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 向之一。通过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人才。因此,小 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1.2 为什么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 学习数学时更加主动和积极。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小学生可以深入 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培养小 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培养对于小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培养小 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2. 正文 2.1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方法 1. 提倡问题导向的教学: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思维。 2. 利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数学 实验室、数学软件等,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 模能力。 3. 鼓励团队合作:数学建模通常需要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高自己 的数学建模水平。 4. 鼓励创新思维: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尝试,提出 新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尝试,培养他们的 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数学建 模比赛或项目实践,让学生实际运用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 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一、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毫无关系。而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实际问题 解决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 析和解决。小明家的花园是一个不规则形状的区域,他想知道需要多少根篱笆才能把花园 围起来。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运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还可以 考虑到不规则形状带来的挑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运用 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 科的综合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 学科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在自然科学课程中,老师可以组织学 生一起进行植物生长的数学建模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生长的数学模型。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建模思想的应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探究,让他们通过运用数学建模思想来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老师可以提出一个让学生设计游乐园布局的问题,要求学生考 虑游乐项目与设备的摆放位置、游乐项目与设备之间的距离和游客流量等因素。通过这样 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和空间想象力,还可以进行创新思考和方案设计。 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 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小 学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 活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从而 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数学建模旨在通过学生的实战操作,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一、数学建模的定义及意义 数学建模是指将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现实世界的解决问题过程,即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数学建模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地了解数学的本质和意义,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开展数学建模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1、生活中的数学 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在统计学知识、测量与时空关系等领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用尺子测量房间大小, 用时钟记录时间, 方便他们理解、复习、应用数学知识。 2、数学游戏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尤其是那些既寓教于乐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游戏。例如数学趣味竞赛, 数独等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互动中逐渐体验到数学的趣味和乐趣 3、课本例题 在课本例题中,我们可以挑选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和问题求解的思路,通过板书、图片等形式做出实际例子并与学生一同探讨。例如学习圆柱体体积时,可以通过举例子进行讲解:假设我们要设计一个饮料罐,需要多少铝材料?让学生从运用圆柱体体积公式考虑答案。 4、实际建模 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建模活动,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风力发电机,测算其发电量等等。班级可以分为小组,每组设计一个有关生活中的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进行展示与讨论,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各种方面,学以致用。 5、故事联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建模是指通过数学方法来研究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分类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等。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两个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并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建模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存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到问题,并鼓励他们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面积概念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测量教室和操场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在学习时间概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些日常活动所需的时间。通过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建模通常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 神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小组 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一个数学建模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 相互学习和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合理运用技术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数字工具和计算机已经成为数学建模的重要工具。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运用技术手段, 比如使用电子计算器进行计算,使用电脑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等。 通过合理运用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是十 分重要的。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解决实 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合理运用技术手段。通过这样的教学 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建 模能力。

小学数学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中数学建模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建模是一种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方法,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 的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建模 的起点,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其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 进行数学建模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够进行数学建模的实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推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要素,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另外,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数学建模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又能够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此外,教师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数 学建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思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例如,在教学中可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模型思想及培养策略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数学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逐渐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将简要介绍数学模型思想的概念和重要性,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并以具体案例为例,评价相应的培养策略是否有效。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在小学数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建立数学模型通常包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回归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基本步骤。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以下策略和方法值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建模的意识。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过程和意义,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切身感受到数学建模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数学建模思想的掌握情况,教师需要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问题解决能力,而非仅仅答案的正确性。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阐述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小明和小红有两块形状不同的土地,土地A是平行四边形,土地B是正方形。两块土地的周长相等,但面积不同。请问哪块土地的面积更大? 在这个问题中,我们可以建立数学模型来比较两块土地的面积。我们可以假设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为L,那么它的两条邻边的长度之和也为L。设其中一条邻边长为x,则另一条邻边长为L-x。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S=底边长x高,可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S1=x(L-x)。同样地,我们可以得出正方形的边长为L/4,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边长^2,可以得出正方形的面积为S2=(L/4)^2。 比较S1和S2的大小,可以得出S1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数学建模能力则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并提出一些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一、数学建模能力的意义 数学建模能力,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不仅能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体而言,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小学生。 1.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数学建模需要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推 理等方法,解决现实问题。这种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不拘泥于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这种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3.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将以解决实际问题 为导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意义和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策略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把握合适的知识点。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充分掌 握数学知识基础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储备。 2.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可以选取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例如。如何选择最短的路线、如何计算火车时速等。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3.培养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开展数学思维训练活动,如数学游戏、数学逻辑推理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4.鼓励团队合作。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 队合作精神。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共同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商,在团队中不断优化解决方案。 5.关注数学实践。教师需要关注数学实践,适时引导学生参加 数学建模比赛、数学论坛等活动。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近年来,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了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探索数学建模教育的有效方法。本文就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一、什么是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利用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和预测的过程。数学建模中,过必须阐述问题的背景、意义、目的和限制条件,然后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建立计算模型、绘制计算结果图及进行分析比较等工作。 二、为什么要进行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 小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数学方面的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但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新知识的阶段,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正是进行数学建模的精神动力。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有利于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可以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掌握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强化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是立足于数学基础知识的,因此,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教师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数学建模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 小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必须以实际问题的探究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的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思考,勇于发问,锻炼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应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或数学建模题,供学生进行探索和实际操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法、实验法、游戏法等,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独自或小组探究实际问题,在进行数学建模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供合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想。 (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优化数学建模素养教学的策略分析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优化数学建模素养教学的策略分析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等各个方面具备并表现出来的一种高级 素养。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也逐渐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再仅仅注重知识的 灌输,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 1. 强调数学建模的实践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首先要强调数学建模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问题解决中,培养 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 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抽象建模,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整合 数学建模不是孤立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必然趋势。在小学 数学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素养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 络资源等手段,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数学建模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 应用能力。 4. 进行实践活动和比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和数学建模比赛,让学生在实际的问题中 进行数学建模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 数学建模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5.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小结

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探研

数学建模教学内涵及策略探研 数学建模是一种综合运用数学、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 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建模已经成 为了各个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数学建模也成为了数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内容之一。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建模的内涵和方 法。 数学建模的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存在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复杂的关系 构成了一个大系统,需要建立简化的数学模型,对问题进行数学分析。 2. 定量分析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将实际问题量化,可以通过数学方法研究问题的 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预测问题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和后果。 3.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建模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的各个领域知识和技能, 如代数、几何、概率论、统计学、微积分等,在建模的过程中运用形式化、抽象化和数值 计算等方法。 4. 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开拓思维, 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探索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方法和思路。 针对数学建模的内涵,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掌握建模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引 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梳理建模的思路和步骤。 2. 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学知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 应用。 3. 合作学习法:数学建模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组织小组活动,开展协作式学习,让不同背景的学生 在合作中互相促进。 4. 自主学习法:数学建模需要学生具有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教师可以通过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网络和其他资源来获取信息和资料,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建模与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与教学策略 作者:薛梅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02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这个术语并不常见,但数学模型所表达的数学本质及其对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就数学模型及建模的含义、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数学模型”这个概念早在200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已出现,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2011版的《课程标准》又一次明确指出数学模型在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数学模型及数学建模的内涵 数学模型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简化、抽象后所得出的数学结构,它是使用数学符号、数学表达式以及数量关系对实际问题进行的关系或规律的描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本质提炼出来,形成一种数学关系结构,比如公式、方程、等式或不等式。 二、数学建模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的过程大致分为5个阶段,我们将用一个一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做例子: 题目:一个美术兴趣小组中,女生占总人数的。后来又来了4名女生加入,此时女生占总人数的,请问这个兴趣小组原来一共有多少人? 1.现实问题简化:对实际问题所呈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出核心内容 题目设置的情境为小学生比较熟悉的课外兴趣小组,老师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原来女生占总人数的,可推出男生占总人数的;后来又有4名新加入的女生,现在女生占总人数的,男生占总人数的。接下来确定该情境的核心内容,女生人数是一个变量,变化量是4人;兴趣小组的总人数也是一个变量。 2.模型推证:根据实际问题可提出多种假设并进行推证,排除多余假设 因男生人数的变化在题目中没有被提及,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种假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