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之36计详解

孙子兵法之36计详解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NO.2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译: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译:使敌人相信我方,并使其麻痹松懈,我则暗中策划,充分准备,一有机会,立即动手,使他来不及应变,这是暗中厉害,表面柔和的策略。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被誉为“兵学圣典”。
它包含了丰富的战略思想和战术原则。
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观点深入人心。
在战争中,了解自己和敌人的情况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只有清楚地知道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兵力部署、战略意图等,才能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
这一原则在商业竞争中同样适用。
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必须对自身的实力、产品特点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要对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制定出独特的市场策略。
“兵者,诡道也”强调了战争中的谋略和策略运用。
战争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而是智慧的较量。
通过运用各种计谋和策略,迷惑敌人、出其不意,可以以小博大、以弱胜强。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企业也需要运用创新的营销策略和竞争手段,打破常规,抢占市场份额。
“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战略思想。
通过政治、外交等手段,不通过直接的军事冲突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需要强大的综合实力和高超的智慧。
在国际关系中,这种思想也有着重要的启示,通过和平谈判、经济合作等方式解决争端,实现共赢。
《三十六计》则是一部总结了中国古代战争和政治斗争中各种谋略的著作。
每一计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瞒天过海”之计,指故意制造假象,迷惑对方,使其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圈套。
这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会故意透露一些看似重要实则无关紧要的信息,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是一种巧妙的解围策略。
不直接救援被攻击的目标,而是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解除危机。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思路,不从正面直接应对困难,而是从侧面寻找解决办法。
“借刀杀人”则是利用他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有时候巧妙地借助第三方的力量,可以更轻松地解决问题。
“以逸待劳”主张在战争中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惫时再出击。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36计2022-08-09 发表于广东孙子兵法共有36计,计计相扣,展现出了中国古代兵法的智慧,原书共分六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其中前三套是占据优势时所使谋略,后三套则是处于劣势时所使的谋略,每套各含六计,共计36计。
分别为: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guó]、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和走为上计。
下列是对36计的介绍:胜战计胜战计是三十六计第一套计,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谋略,其中共包含六计,即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
第一计:《瞒天过海》对某些事情防备得太过周密反而会使防范意识松怠;平常见惯的事物就往往不再怀疑,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而不是以公开的形式暴露在外。
非常公开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
原文: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第二计:《围魏救赵》与其进攻兵力集中的对方,还不如谋划分割敌方的兵力。
与其光明正大的进攻对方,还不如出奇制胜地打击对方。
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第三计:《借刀杀人》如果对方已经明确,而友军却犹豫不定,应该诱导友军去攻击对方,保存我方的力量,这个道理可以用《损》卦来推演。
原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第四计:《以逸待劳》控制住敌方力量的发展,不采取进攻,逐渐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使其由强变弱,从而使己方变被动为主动。
原文: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方的危机很大,就应该借此机会谋取利益,用优势的力量攻击非优势的一方。
原文: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六计:《声东击西》对方乱得就跟丛生得野草一样,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从而趁着对方慌乱不能自主的时侯去攻击他。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战争伴随着变革,动荡伴随着创新的时代。
在这个强者生,弱者亡,智者兴,愚者衰的时代,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流传百世的兵法与计谋。
本剧通过战国时期两位著名军事谋略家——孙膑和庞涓的故事,向人们形象展示最为杰出的兵法与计谋。
战国时期,世外奇人鬼谷子有两个得意弟子——孙膑和庞涓。
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传于孙膑。
庞涓率魏国大军在方城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孙膑引用《孙子兵法》上的“上屋抽梯”之计,大败楚军。
庞涓因此嫉妒孙膑的才能,用“笑里藏刀”之计栽赃孙膑,孙膑被处以膑型。
庞涓的谋士公孙阅为得到美女钟离秋,把庞涓的阴谋告诉了孙膑。
孙膑“假痴不癫”,将抄录的兵法全部烧毁。
钟离秋盼望孙膑不是真疯,向孙膑倾吐真情,孙膑仍疯癫不已,暗中监视孙膑的庞涓因此信以为真。
钟离秋的姐姐钟离春得知孙膑装疯的真情后,只身来到孙膑的家乡齐国,请求齐国大将军田忌解救孙膑。
田忌派门客禽滑前往魏国,孙膑在禽滑的帮助下,“金蝉脱壳”逃离魏国。
[1]分集剧情第1集上屋抽梯战国时期,小国被鱼肉,大国争霸权。
在中原的鬼谷,有一个既知天时地理,又知兵法战阵的奇人,人称鬼谷子。
鬼谷子手下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是孙子(孙武)的后世子孙--孙膑,另一个是庞涓。
庞涓应魏国之邀先于孙膑出山,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独自传于孙膑。
庞涓当了魏国的元帅,与魏王一同率军进攻楚国,在方城楚国军队相持不下,若拖下去,对魏国十分不利,庞涓派谋士公孙阅请鬼谷子为其出一良策,鬼谷子将此事推于孙膑。
孙膑引用《孙子兵法》,向公孙阅献"上屋抽梯"之计。
庞涓用孙膑之计,引诱城内楚军出击,然后截断后路,消灭了楚军。
楚国被迫割城认败。
第2集笑里藏刀庞涓请孙膑出山,孙膑告别鬼谷子来到魏国。
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但为得到《孙子兵法》,表面上笑脸相迎,派美女钟离秋照顾孙膑。
钟离秋钟情于孙膑。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览表”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览表”是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象,大小假象,掩护真象。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第十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
孙子兵法36计

《孙子兵法36计》《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1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4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7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8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古典名著类别具体介绍一览

古典名著类别具体介绍一览古典名著类别具体介绍按照类别来分一、权谋名著:《贞观政要》、《反经》、《官经》、《盐铁论》、《盛世危言》、《商君书》、《鬼谷子》、《人物志》、《政训》、《康熙政要》。
二、兵法名著:《六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将苑》、《练兵实纪》、《三十六计》、《刘伯温百战奇略》、《八阵图合变说》、《曾胡治兵语录》。
三、法治名著:《唐律疏义》、《洗冤集录》。
四、历史名著:《尚书》、《战略策》、《史通》。
五、诸子百家:《周易》、《道德经》、《论语》、《孝经》、《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礼记》。
六、佛道名著:《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百喻经》、《坛经》、《太极图说》、《太上感应篇》、《性命圭旨》。
七、蒙学名著:《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三字经》、《格言联壁》。
八、家训名著:《孔子家语》、《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温公家苑》、《治家格言》、《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双节堂庸训》。
九、处世名著:《菜根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
十、文学名著:《诗经》、《楚辞》、《文心雕龙》、《千家诗》、《绝妙好词》、《郁离子》、《曲品》、《唐诗三百首》、《人间词语》、《东周列国志》(余邵鱼)、《西游记》(明吴承恩)、《三国演义》(明罗贯中)、《水浒传》(明施耐庵)、《桃花扇》(清孔尚任)、《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官场现形记》(李宝嘉);“儒林”指《儒林外史》(吴敬梓)、《金瓶梅》(兰陵笑笑生)、《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明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蒙初) 、《今古奇观》(包翁老人)、《聊斋志异》(蒲松龄)、《史记》(司马迁)、《西厢记》(王甫实)、《镜花缘》(清李汝珍) 等等。
十一、学术名著:《论衡》、《近思录》、《传习录》、《焚书》、《闲情偶寄》、《金圣叹读批〈水浒传〉》、《清代学术概论》。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提起《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那可是中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璀璨结晶,蕴含着深邃的谋略和策略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们不仅在军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政治、经济、商业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这部兵书强调了战争中的诸多重要原则。
比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简单的八个字道出了了解自己和敌人的重要性。
在战争中,如果对自己的实力、优势、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同时对敌人的情况也了如指掌,那么在作战时就能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
再比如,“兵者,诡道也”,说明了战争不是单纯的力量对抗,而是充满了智谋和策略的较量。
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而《三十六计》则是一部总结了各种智谋策略的典籍。
每一计都蕴含着巧妙的思维和应对之法。
像“瞒天过海”,就是故意制造一种假象,让对方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陷入自己的圈套。
这需要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的伪装,让敌人放松警惕,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围魏救赵”这一计也极具智慧。
当敌人强大,正面冲突难以取胜时,就避开敌人的锋芒,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
通过这种方式,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解除自己一方所面临的危机。
这体现了一种灵活的思维和对局势的准确判断。
“借刀杀人”则是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复杂的局势中,寻找可以利用的力量,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让他们相互争斗,自己则坐收渔翁之利。
这需要对各方势力的关系有深刻的洞察和把握。
“以逸待劳”强调的是在战斗中保持自身的优势,等待敌人疲惫之时再出击。
这需要有耐心和准确的时机判断,不盲目冲动,而是等待最佳的战斗时机。
在现代社会,《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智慧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商业竞争中,企业需要了解市场和竞争对手,如同“知己知彼”。
通过创新和差异化策略,如同“兵行诡道”,来赢得市场份额。
例如,一家新的企业进入市场,如果直接与行业巨头正面竞争,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与《三十六计》不知道有没有像我一样对军事方面不是太感兴趣的人,会觉得这三部
书不就是一回事吗?而且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之前好像看过一本书就叫《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难道我看的是假书?
吴王赏识孙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孙子成为了吴国将军,并助阖闾成就了霸业。
《史记》还记载了孙子替吴王练兵的故事。
吴王问孙子的兵法可以操
演吗?孙子答曰可以。
吴王又问可以用女人操演吗?孙子又曰可以。
吴王
于是在宫中选了180个宫女,分为两队,由吴王宠爱的两个美人充当队长。
可这些宫女哪能那么听话呢?孙子才教了几个简单的口令和动作,她
们就笑得前仰后合,如根本不听指挥。
孙子说:“约束不了自己的部下,
是将领的罪过。
”三令五申后,那些宫女仍然嘻嘻哈哈,孙子就要杀了那
两个当队长的。
吴王一听急了,忙来求情,说:“我已经知道您擅长带兵了,我没有
这两个美人,饭都吃不下,请不要杀她们吧。
”孙子说:“我既然已经受
命为将军,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
于是把那两个美人杀了,另换了两人当队长,重新开始操练。
这一次,一切都中规中矩,再没有人敢嬉笑喧哗了。
话说这个故事情节我好像在哪个电视剧里看到过,可能是哪个编剧挪
用的这个故事吧。
孙武被称为“兵圣”,《孙子兵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高度抽象
的军事哲学著作,超越了具体的方法论,从朴素辩证法的角度,总结了战
争与战争指导的基本规律。
”
那孙膑又是何许人也?“司马迁在写给任安的书信中提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撰写兵书的古代军
事家,这位孙子是受过膑刑的。
”
所以这位孙子指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孙膑,他与庞涓是同学,曾一
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当了将军,深知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找人
断了他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希望他不能见人,永远隐居。
后来齐国使者把孙膑偷偷带到了齐国,孙膑在齐国大展身手。
先是帮
助齐将田忌赛马;后又在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前来求援的时候,给田忌出
了围魏救赵的点子;最后在与庞涓的决战中,使用“减灶计”,在马陵道
消灭了庞涓。
插播一下“减灶计”的故事: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
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
魏军主
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
麻痹魏军。
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
更有甚者,认为根本不存在孙武这个人和《孙子兵法》这部书。
公元1200年,南宋的军事研究者叶适说孙武纯系辩士们妄造出来的偶像。
他的根据是:如果孙武像世人传说的那样南服越人、西灭强楚、北威
齐晋,为什么没有升为卿大夫?在举世公认的权威史书《左传》中为什么
没有记载孙武的一字一句?
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在孙
武死后百余年出生。
孙膑已属战国时期的人物,时至今日,出土文物已经
证明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同时存在(银雀山西汉墓同样也发现
了《孙子兵法》残简),它们的著作权分属两个人,可能更符合实际。
另外,孙子兵法篇幅较短,孙膑兵法则篇幅长而详细,还列举了很多
实战案例。
但孙子兵法比较全面,战略与战术结合,而孙膑兵法更强调战术。
那《三十六计》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十六计》约有五千余字,共分六套,分别为:胜战计、敌战计、
攻战计、混战计、井战计、败战计。
每一套又各包含六计,一共三十六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那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提炼一下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就可见端倪。
《三十六计》为:战
则必胜、心计谋略、不择手段;《孙子兵法》为:不战而胜、战略思维、
人生智慧。
这是根本的格局与境界上的不同,高下立见。
“归根到底,《三十六计》讲的是谋略,是兵法中的小‘术’,而
《孙子兵法》讲的是战略,是用兵的大‘道’。
”(三十六计的资料主要
引用教育平台的官方账号)
这下,这三部书的区别应该比较明了了吧?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先秦篇读书笔记。
这一篇有所不同,原文标题为“《孙子兵法》是谁写的?”,是加了很多我自己整理的内容的。
虽然多为引用,但是也是经过了我的费心整理,以作学习之用,祝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