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又名为()。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孙武既死,〔1

古代汉语精品课程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孙武既死,〔1

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孙武既死,〔1〕后百余岁有孙膑。

〔2〕膑生阿鄄之间,〔3〕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4〕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5〕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6〕欲隐勿见。

〔7〕【注释】〔1〕孙武据说死在吴地,《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善为兵法。

”〔2〕“孙膑”,膑音b@n,可能是因受膑刑(挖去膝盖骨之刑)而得名。

本书《太史公自序》:“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3〕“阿”,音ē,在今山东阳谷东北;“鄄”,音ju4n,在今山东鄄城北,皆齐邑。

孙武的这支后裔可能是在吴灭国后回到齐国。

〔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古今姓氏书辩证》称孙武有三子驰、明、敌,孙膑是孙明之子和孙武之孙。

〔5〕“疾”,读为嫉,嫉妒。

〔6〕“断其两足”,即古刖刑(刖音yu8);“黥之”,黥音q0ng,刺面染以墨,又叫墨刑。

此与《太史公自序》“孙子膑脚”之说稍异。

〔7〕“见”,读如现。

是说欲使孙膑不得见人。

【原文】齐使者如梁,〔1〕孙膑以刑徒阴见,〔2〕说齐使。

〔3〕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4〕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5〕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6〕马有上、中、下辈。

〔7〕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8〕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9〕及临质,〔10〕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11〕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12〕遂以为师。

〔13〕【注释】〔1〕“齐”,此时的齐已非姜齐而为田齐,在位者为齐威王。

“梁”,即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三三九年)自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徙都至此,从此魏亦称梁,但此时魏尚未称梁。

军事标准答案

军事标准答案

4纳米机器人比起过去微型的机器人,不仅仅体积缩小几十倍,而且智能化程度非常高。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5江泽民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当中,按照“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的要求,围绕解决“打得赢不变质”这两个历史性课题而创立出的军事指导思想。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6我们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7在冷战之前,全世界各国都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8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9我们青年一代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团结一致、努力学习、振奋中国,强盛我国国防,我们国家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0唐朝绝对是中国强盛的朝代。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1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1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战后日本报道总共死亡32万人。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2军事能力是国家战略能力的核心(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3孙武取得了马陵之战的胜利。

(1.0分)0.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4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导致了美国股市大幅的上升。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5在冷战结束以后,大国之间的关系历经了重大和深刻的变化。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6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七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17在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的十年期间,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存世部分公元前354年,魏国以庞涓为将率军伐赵,兵围邯郸。

次年,邯郸在久因之下已岌岌可危,而魏军也因久攻不下,损失很大。

齐国应赵国之请,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击魏救赵。

孙膑令一部轻兵乘虚直趋魏都大梁,而以主力埋伏于庞涓大军归途必经的桂陵之地。

魏国因主力远征,都城十分空虚。

魏惠王见齐军逼进,急令庞涓回师自救。

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闻大梁告急,急率疲惫之师回救。

至桂陵时,遭到齐军迎头痛击,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以身免。

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12年后,魏国在国力恢复之后,再次发动战争,将矛头指向了自己的另一邻国——韩国。

韩国难以抵挡强大的魏军,遂派使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采纳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建议,在魏韩两国几经激战、韩危魏疲之际,再次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

孙膜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率兵长驱魏境,兵锋直逼大梁。

魏国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遂撤韩国之团,调10万大军,以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副,准备与齐军进行一场战略性决战。

孙膑为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果断引兵东撤。

一路上,他用减灶计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以诱敌深入。

庞涓果然上当,便丢下步兵,率轻骑精锐,兼程穷追。

至马陵时,遭到齐军主力伏击,庞涓智穷力竭,愤愧自杀。

齐军遂全歼魏军,俘太子申,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

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

《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概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这部古兵法始重见天日。

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

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四)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四)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四)5.4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著作、军队名称等1.孙子兵法。

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

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

春秋末孙武作。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说:“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为八十二篇,图九卷。

据唐杜牧称:“孙武书数十万言,魏武(曹操)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

”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有《吴问》等佚文。

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

该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

2.孙膑兵法。

亦称《齐孙子》。

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

战国时齐国孙膑作。

《汉书·艺文志》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隋书·经籍志》中不见此书目,可能在隋以前失传。

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

该书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3.吴子。

中国古代著名兵书。

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论兵的辑录。

《汉书·艺文志》记载《吴起》四十八篇。

今存《吴子》仅有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六篇(系后人所托)。

有英、日、法、俄等译本。

4.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

传为周代吕望(姜太公)作。

后人研究,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作品。

现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5.尉缭子。

中国古代兵书。

传为战国时尉缭作。

古代历史名人

古代历史名人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汉光武帝-人物简介东汉光武帝刘秀,(公元前6~57)字文叔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字文叔,蔡阳人,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前6年)。

汉高祖刘邦九世孙。

父刘钦,母樊氏。

刘秀排行第三,所以字叫文叔。

刘秀28岁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30岁称皇帝,在位33年,卒于建武中元二年(57年),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个帝王。

3)吴承恩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他的代表作《西游记》闻名于世。

4) 孙膑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军事即军队事务,古称军务,是与一个国家及政权的国防之武装力量有关的学问及事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名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2、《孙膑兵法》《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最著名中国军事著作之一,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为战国时齐国孙膑所作。

《孙膑兵法》是在《孙子兵法》和《吴子》等兵书的基础上,对先秦军事思想有所发展,如“战胜而强立”、“事备而后动”、“胜不可一”等主张,对后世军事家影响甚大。

3、《吴子兵法》《吴子》是一部重要的兵家著作,由战国名将吴起著。

吴起是卫国人,曾以曾参为师,善用兵,兵家的代表人物,后世将他和孙子连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

据《汉书》记载,《吴子》起初有48篇。

现在仅存6篇18条,计3000余字。

该书的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一方面强调,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4、《六韬》《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据说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

六韬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16:法家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吕街,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国相邦十三年,其门客有三千人。

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关成语:一字千金。

《吕氏春秋》战国末期卫国著名商人,后为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保存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

《吕氏春秋》深得人们的好评。

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

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孙膑的故事5则

孙膑的故事5则

孙膑的故事5则孙膑的故事5则孙膑的故事精选(一):孙膑的故事孙膑,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

他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当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忌其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故称孙膑。

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设计大败魏军于桂陵、马陵。

他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亦称《齐武子》。

孙膑的故事精选(二):孙膑的小故事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跟老师鬼谷子学艺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把孙膑和另一个弟子庞涓叫到身旁,说要考考他们的智慧,老师出的题目是“你们两个到院子里去,然后想办法把我从屋子里叫到院子里”当时是寒冬腊月,天空还下着小雪,两个人想这是什么考试啊但是又不得不认真去做。

于是两个人来到院子里,庞涓首先叫老师,“老师快出来,山上老虎正在捉兔子呢,快来啊。

”“哎呀,我看到······”任凭庞涓用尽心思想办法,老师就是纹丝不动,最后庞涓败下阵来。

孙膑想了想,没有像庞涓那样去骗老师,只见他走到门前对老师说:“老师啊,此刻天正下雪呢,屋外比屋里要冷好多啊,你在屋里怎样能出来受冻呢能不能用别的方式啊”老师一听觉得也有道理,就问:“那你说用什么方式啊”孙膑说:“外面冷,屋里暖和,谁都想在屋里暖和,如果我们能把你从院子里叫进屋里来,这样公平些,老师你认为呢”老师说:“好吧!我到外面去,看你们两个到时候服不服。

”但是当老师推开门走出来时,孙膑立刻上前深鞠一躬说:“老师您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了。

”孙膑的故事精选(三):孙膑(-前316年),其本名孙伯灵(山东孙氏族谱可查),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膑兵法》又名为()。

《孙膑兵法》又名为《齐孙子》,这是为了与《孙子兵法》进行区分。

这里先来介绍一下《孙膑兵法》的由来:孙膑作为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在齐国时已是声名显赫,常常帮助弱小的赵,韩国抵抗强大的魏国。

然而,在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到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因此孙膑也是辞去官邸,潜心进行了军事理论和策略的研究,最终得到了流传千古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

然而,《孙膑兵法》也曾流失过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考证,《孙膑兵法》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大概到了唐朝就失传了。

一直到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发现了竹简半的《孙膑兵法》,但由于年代久远,残失严重,现有版本也是不太齐全的。

经过整理之后,也是分为了上,下两编,上编可以确定就是《孙膑兵法》里的,包括《擒庞涓》、《见王》、《王问》和《陈忌问垒》等,然而下编由于竹简本数不同,不能确定是否为原著作。

诚然,孙膑在编写《孙膑兵法》时也是将自己的军事思想代入进去。

其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观念,以及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和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等等,对于参考古代军事思想有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