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量子力学的起源

合集下载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1.简介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量子力学历史和发展的简介:•早期量子理论的兴起:在20世纪初,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辐射现象和黑体辐射问题,开始怀疑经典物理学的适用性。

麦克斯∙普朗克的量子假设和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为量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在这个阶段,德国物理学家路易斯∙德布罗意提出了物质粒子(如电子)也具有波动性的假设,即波粒二象性。

这一假设通过实验证明,如电子衍射实验,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薛定谔方程的建立: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于1926年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和行为。

这个方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能级和谱线,奠定了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不确定性原理的发现:德国物理学家瓦尔特∙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指出在测量过程中,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确定性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和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量子力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它解释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核物理现象、固体物理、粒子物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现象,并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是科学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和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2.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在量子力学中,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原理是两个核心概念,对我们理解微观世界的行为提出了挑战,下面是它们的解释:•波粒二象性:根据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微观粒子(如电子、光子等)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的特性。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既可以像粒子一样具有局部位置和动量,也可以像波一样展现出干涉和衍射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解释可以通过德布罗意的波动假设来理解。

根据德布罗意的假设,微观粒子具有与其动量相对应的波长,这与光波的性质相似。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以下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发展里程碑:1. 波动理论:19世纪末,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光的波动性质。

爱尔兰物理学家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光的传播进行了详细研究。

这奠定了波动理论的基础。

2. 光量子假说: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认为光是由一个个离散的能量包(即光子)组成的。

这一假说在解释黑体辐射现象方面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3. 康普顿散射: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进行了关于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发现X射线与电子碰撞后会发生散射现象,并且散射光的波长发生了变化。

这一发现验证了光具有粒子性质,并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4. 德布罗意假说: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了他的物质波假说。

他认为,物质粒子也具有波动性质,波长与动量成反比。

德布罗意的假说后来在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巩固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5. 薛定谔方程: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描述了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波函数演化。

这一方程成为了量子力学的核心。

6. 测不准原理: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指出无法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改变了人们对物理观测的理解,突出了观测与粒子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7. 玻尔模型:1927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第一个成功模型-玻尔模型。

该模型基于能级和量子跃迁的概念,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

8. 标准模型:自1920年代以来,许多物理学家对量子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玻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和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的发展,形成了现代物理学的框架。

目前,量子力学已经与相对论等其他物理学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标准模型,成为理解微观物质行为的重要理论。

量子力学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量子力学发展史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演讲。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顾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

一、量子理论的萌芽(19世纪末)在量子力学诞生之前,经典物理学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在解释微观世界的现象时遇到了困难。

19世纪末,一系列实验结果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完美形象,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1. 黑体辐射问题在19世纪末,人们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黑体辐射现象。

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了量子假说,即物质辐射能量是以离散的量子形式进行的。

这一假说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光电效应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

这一假说表明,光具有粒子性,进一步证实了量子理论的正确性。

二、量子力学的诞生(20世纪初)在量子理论的萌芽阶段,科学家们开始尝试构建量子理论的基本框架。

以下几位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玻尔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了玻尔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线。

这一模型为量子力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2. 玻恩、海森堡和薛定谔的量子力学理论1925年,玻恩、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提出了各自的量子力学理论。

玻恩提出了概率波函数的概念,海森堡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

这些理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量子力学的成熟与发展(20世纪中叶)在量子力学诞生后,科学家们继续深入研究,使量子力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 玻姆-冯·诺伊曼定理1932年,玻姆和冯·诺伊曼分别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解释,即量子力学的概率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运动状态,并通过量子纠缠现象实现了信息的传递。

2. 量子场论20世纪中叶,量子场论的建立为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

量子力学的发展简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方程:E=ħω,p=h/λ,其中ħ=h/2π,可以由E=p²/2m 得到λ=√(h²/2mE)。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

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

量子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量子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量子力学的发展与应用量子力学是一门解释微观世界的科学,它的发展与应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量子力学始于20世纪初,最早由波尔和玻尔提出,随后由海森堡、薛定谔等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是薛定谔方程,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性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微观粒子不再具有确定的轨道,而是由波函数描述其运动状态。

这个波函数可以经过运算得到粒子的位置、动量和能量等属性。

这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与经典物理的确定性理论有了根本的区别。

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早的量子力学是基于玻尔原子模型的波尔理论,他提出了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只允许特定的能量状态,且电子在能级之间跳跃时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随后是薛定谔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他的方程可以描述电子或其他粒子的波动性质。

在发展初期,量子力学对于物质的微观特性的解释逐渐变得成熟。

量子力学的应用广泛而深入。

首先,量子力学在原子与分子物理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它用来解释原子光谱和分子结构,并在化学反应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由于电子波函数的随机性,量子力学解释了化学键的存在,从而给予化学学科新的发展方向。

其次,量子力学也在固体物理学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量子力学解释了半导体中的能带结构和能带间隙,为半导体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还解释了超导现象的发生机制,并为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打下了基础。

此外,量子力学也在信息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量子计算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它以量子比特(qubit)作为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具有高度并行计算和瞬间通信的潜力。

量子通信则利用了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纠缠等现象,实现了密码学的安全通信。

总而言之,量子力学的发展和应用给科学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它不仅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解释了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更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量子力学以其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物理规律成为当代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深入了解自然界的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

量子力学简史--超详细的发展介绍量子力学的创立是一段充满传奇英雄和故事的令人心潮澎湃的历史,其中的每个人物都值得我们每代人去颂扬,每个突破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回味。

让我们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狄拉克、费米、玻恩、玻色、薛定谔......他们中的每个人及其取得的成就都值得我们用书、音乐、电影、互联网等所有可能的传媒来记录、传播。

他们和他们的科学超越国界,属于我们整个人类。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这里只能做简短的介绍。

1、量子的诞生普朗克(Max Planck, 1858-1947 ) 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他1858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神学教授,父亲则是法学教授。

他从小受到了优良的教育,他会包括钢琴、管风琴和大提琴在内的多种乐器,会作曲和写歌,但他最终选择了物理。

普朗克事业非常顺利,21岁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开始在研究上取得进展,27岁成为基尔( Kiel )大学的副教授,31岁继任基尔克夫( Gustav Robert Kirchhoff, 1824-1887)在柏林大学的位置,3年后成为柏林大学的正教授。

他为人正直、诚实,没有任何怪癖和奇闻异事。

如果没有发现“量子”,他可能也会和其他典型的知识分子、名牌大学教授一样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1894年普朗克做了个改变整个物理史的决定,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

黑体是一种能够吸收所有入射光的物体,远处建筑物上黑洞洞的窗户就是黑体。

黑体在吸收所有入射光的同时也会向外辐射光。

最早研究黑体辐射的正是普朗克的前任基尔克夫。

前期的研究表明黑体辐射和构成黑体的具体材料无关,是普适的。

后来维恩(Wilhelm Wien, 1864-1928 )发现了一个公式,表明黑体的辐射功率和辐射频率之间有一个普适的关系。

从1894年开始,在接下来的五年左右时间里,普朗克在黑体辐射方面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但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量子力学发展简史优秀文档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 注意到了量子论。汤姆生专门讨论原子结构的书《电与物质》和 维恩的文章促使他运用量子公式来阐述原子结构,这是将量子假 说运用于原子结构的最初尝试。 丹麦人玻尔坚信卢瑟福的有核原 子模型学说,为了证实其正确性,玻尔利用量子假说来解决原子 的稳定性问题。要描述原子现象,就必须对经典概念进行一番彻 底的改造,因为一致公认的经典电动力学并不适于描述原子规模 的系统行为。1913年,玻尔在他的第二篇论文中以角动量量子化 条件作为出发点来处理氢原子的状态问题,得到能量、角频率和 轨道半径的量子方程。可见,玻尔的对应原理思想早在1913就有 了萌芽,并成功地应用于原子模型理论。玻尔的原子理论完满地 解释了氢光谱的巴耳末公式;从他的理论推算,各基本常数如e、 m、h和R(里德伯常数)之间取得了定量的协调。他阐明了光谱 的发射和吸收,并且成功地解释了元素的周期表,使量子理论取 得了重大的进展。
从力学的普遍理论直接推出新的辐射定律。最 爱因斯坦发表的关于量子统计理论的论文中提到了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这引起了薛定谔的注意,使他萌发了用新的观点研究原子
结论的想法。
后只好用玻尔兹曼的统计方法来试一试。他根 爱因斯坦最早明确地认识到,普朗克的发现标志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普朗克在黑体辐射的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到了与实际结果符合极好的内插公式,迫使他致力于从理论上推导这 一新定律。
据黑体辐射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普适常数,后来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哈斯是奥地利的一位年表物理学家,他在研究黑体辐射时很早就注意到了量子论。
人们称这个常数为普朗克常数,也就是普朗克 这样,海森伯就不再需要电子轨道等经典概念代之以频率和振幅的二维数集。 所谓的“作用量子”,而把能量元称为能量子。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

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行为和性质。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历史和发展,从早期的经典物理学到现代量子力学的诞生和应用。

在19世纪末,经典物理学已经建立了牛顿力学和电磁学等基本理论。

然而,当物理学家开始研究微观领域时,他们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无法用经典物理学来解释。

这引发了对物质和辐射的本质的重新思考。

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即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以离散的形式存在。

这一理论解释了黑体辐射实验结果中的奇异行为,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几年里,爱因斯坦、玻尔等物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量子理论。

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了光电效应的解释,他认为光的能量以粒子的形式存在,这些粒子被称为光子。

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原子结构的量子化理论,即电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上。

然而,直到1920年代,量子力学才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薛定谔等人的工作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海森堡在1925年提出了著名的矩阵力学,他认为物理量的测量结果是由算符的期望值给出的。

薛定谔在1926年提出了波动力学,他的波函数描述了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许多新的概念和原理被引入。

例如,不确定性原理提出了测量精度和物理量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一原理在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限制了粒子的测量精度。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量子叠加原理。

根据量子叠加原理,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直到被观测到为止。

这一原理引发了许多哲学上的争议,例如著名的薛定谔的猫实验。

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

量子力学在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

例如,量子力学解释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放射性衰变。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量子力学解释了超导和半导体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量子力学的起源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的理论,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
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
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所进行的。

量子力学简史
形成于20世纪初
量子力学是描写原子和亚原子尺度的物理学理论。

该理论形成于20
世纪初期,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组成成分的认识。

微观世界里,粒子不
是台球,而是嗡嗡跳跃的概率云,它们不只存在一个位置,也不会从点A
通过一条单一路径到达点B。

根据量子理论,粒子的行为常常像波,用于
描述粒子行为的“波函数”预测一个粒子可能的特性,诸如它的位置和速度,而非确定的特性。

物理学中有些怪异的概念,诸如纠缠和不确定性原理,就源于量子力学。

19世纪末,经典力学和经典电动力学在描述微观系统时的不足越来
越明显。

量子力学是在20世纪初由马克斯·普朗克、尼尔斯·玻尔、沃纳·海森堡、埃尔温·薛定谔、沃尔夫冈·泡利、路易·德布罗意、马克斯·玻恩、恩里科·费米、保罗·狄拉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康普顿
等一大批物理学家共同创立的。

量子力学的发展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物质的结构以及其相互作用的
认识。

量子力学得以解释许多现象和预言新的、无法直接想象出来的现象,这些现象后来也被非常精确的实验证明。

除通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至今所有其它物理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写(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并没有支持自由意志,只是于微观世界物质具有概率波等存
在不确定性,不过其依然具有稳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否
认宿命论。

第一,这种微观尺度上的随机性和通常意义下的宏观尺度之间
仍然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第二,这种随机性是否不可约简难以证明,事
物是由各自独立演化所组合的多样性整体,偶然性与必然性存在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否真有随机性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这个鸿沟起决定作用
的就是普朗克常数,统计学中的许多随机事件的例子,严格说来实为决定
性的。

在量子力学中,一个物理体系的状态由波函数表示,波函数的任意线
性叠加仍然代表体系的一种可能状态。

对应于代表该量的算符对其波函数
的作用;波函数的模平方代表作为其变量的物理量出现的概率密度。

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
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

1900年
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
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
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普朗克公式,正确地给出了黑体辐射能量
分布。

1905年
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其后,他
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

1913年
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原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在轨道上运动时候电子既不吸收能量,也不放出能量。

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

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1923年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了物质波这一概念。

认为一切微观粒子均伴随着一个波,这就是所谓的德布罗意波。

由于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

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

1925-1926年
1925年,海森堡基于物理理论只处理可观察量的认识,抛弃了不可观察的轨道概念,并从可观察的辐射频率及其强度出发,和玻恩、约尔当一起建立起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基于量子性是微观体系波动性的反映这一认识,找到了微观体系的运动方程,从而建立起波动力学,其后不久还证明了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的数学等价性;狄拉克和约尔丹各自独立地发展了一种普遍的变换理论,给出量子力学简洁、完善的数学表达形式。

1927年
当微观粒子处于其中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都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
一定的概率出现。

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其中一可能值的
概率也就完全确定。

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
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

20世纪30年代后
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

经狄拉克、海
森伯(又称海森堡,下同)和泡利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

20
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
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

海森堡还提出了测不准原理。

从薛定谔的猫看量子力学起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普通人所学到的知识相较百年以前也
有了质的飞跃。

例如相对论、激光器、核能发电之类的名词,早已被大众
所认知。

而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1887–1961)的猫因其“既是活
着的又是死的”这样的特点,也常被用于调侃一个人做事飘忽不定,不知
道何时会做出什么惊人之举,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神秘”。

当然这一切
都只是调侃,那么我们口中所说的薛定谔与他的猫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离奇
的故事呢?这就要从大约100年前说起了。

从古至今的物理学,或者说在所有人的认识中,世界都应该是确定的。

即使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我们不能理解的,但是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
晴圆缺这样的事实是每个人都能亲眼所见,毋庸置疑的。

太阳即使不在天
空中闪耀,它也一定在处静静的等待黎明,月亮即使不能指引晚归的旅人,也终将会有拨云见月之时。

这也可以说是物理存在的根基,在大自然中寻
找着永恒不变的真理(truth)、常数(constant)、守恒律
(conservation)、秩序(order)、对称(symmetry)。

许多的物理学
家秉承着这种崇高的信念,一步一步推动者物理学的发展,直到20世纪初。

当时的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已经被研究的极为透彻了,剩下的工作只是
把我们已知的一些科学常数计算的更为精确罢了。

但是,科学的停滞不前就意味着灭亡,物理学也不可能有到达顶峰的
那一刻。

在当时一片欢欣喜悦的气氛中,也潜伏着危机,
W.Thomson(Kelvin 爵士)就指出,经典物理学的上空实际上悬浮着两朵乌云:第一朵涉及到“以太(aether)”,第二朵涉及到热学中的比热。


着缺陷就说明还有改进的空间,但是另物理学家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革新,可以说是彻底的颠覆了所有人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所说的这次革新,由黑体辐射能量分布规律而来,随着一大批优秀
的物理学家如: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1902-1984),
普朗克(Ma某 Planck,1858—1947),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玻恩(Ma某 Born,1882—1970)爱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研究,量子力学被初步建立了起来。

在量子力学描绘下,我们的世界不再是连续的,位置不再是确定的,
许多本没有冲突的事物产生了矛盾。

所以由此薛定谔就提出来我们熟知的“猫悖论”:假设将一只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中,盒子中有个能杀死猫
的装置,而这个装置的开与关又是随机的。

那么此时从我们外部来观察的话,这只猫将变的既活着又死去了。

这显然是违反我们的常识的,就像扔
一枚硬币的结果不可能是既是正面又是反面一样。

他用这样的假想实验来
反驳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同时,爱因斯坦也坚持反对用概率来诠释这个
世界,他说了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I can’t believe that God
plays dice.”
可是,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在经历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如今,人们已经相继的在介观尺度和宏观尺度观察到了“薛定谔的猫”,这极其有力的证明了量子力学无限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