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我爱古诗词

《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临江仙》苏轼原文及翻译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苏轼常在此与朋友一起饮酒,自称“东坡居士”。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形容为功名利禄竞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hú)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大意】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
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
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竞逐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平缓。
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上片写对友人怀念的深切。
“尊酒何人怀李白”两句,运用杜甫怀念李白的典故,抒写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何人”,当然是指杜甫,故作设问,不仅增加了句法的变化,也使语言显得含蓄有味。
杜甫、“草堂”都是词人自喻,“李白”、“江东”则是他喻,即比喻友人,亦即“扬州席上”的主人。
“珠帘十里卷香风”,用杜牧诗意写扬州,暗指东道主王存,与上文“怀李白”、“指江东”语意相承。
词人怀念之情虽深,可是“花开花谢,离恨几千重”。
“花开花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这里是说离别之久;“离恨几千重”,是夸说离恨之深,而且使抽象的感情有了形体感,似乎成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有了上片的铺垫,下片写扬州席上意外相逢时的惊喜和迷惘,就显得十分真实可信了。
“轻舸渡江连夜到”,承上“珠帘”句,点出题目“夜到扬州”。
词人是从江南京口渡江而来的,所以才如此便捷。
“一时惊笑衰容”,紧承前句,写出了与友人意外相逢时惊喜参半的复杂感情。
《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

《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临江仙》原文和翻译译文《临江仙》原文和翻译原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梦醒时觉得人去楼空为孤寂困锁,酒醉醒来但见门帘低低下垂。
去年春天离别的愁恨滋生恰巧又在此时。
她想起凋残的百花中独自凝立,霏霏细雨里燕子双双翱飞。
记得与歌女小蘋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通过琵琶的弹奏诉说出自己的相思。
当初想见时的明月如今犹在,它曾照着象彩云一样的小蘋回归。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然?吾以情得之。
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于朝廷间。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翻译赏析《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前言】《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送别词。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注释】都门:是指都城的城门。
改火:古代钻木取火,四季换用不同木材,称为“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春温:是指春天的温暖。
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筠:竹。
翠眉:古代妇女的一种眉饰,即画绿眉,也专指女子的眉毛。
颦:皱眉头。
逆旅:旅店。
【翻译】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鉴赏】这首词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佑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
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
元佑初年,苏轼朝为起居舍人,钱穆父为中书舍人,气类相善,友谊甚笃。
元佑三年穆父出知越州,都门帐饮时,苏轼曾赋诗赠别。
岁月如流,此次杭州重聚,已是别后的第三个年头了。
三年来,穆父奔走于京城、吴越之间,此次又远赴瀛州,真可谓“天涯踏尽红尘”。
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更为可喜的是友人与自己都能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借用白居易《赠元稹》诗句来说,即“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临江仙》原文及译文1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释】①直自:自从。
②凤凰城:因汉长安城中有凤凰阙,故汉唐时长安又称凤凰城;或曰,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曾吹箫引凤降于京城,故后称京城为凤凰城。
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③擘钗:钗为古代妇女头饰,常充当定情信物,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谓之擘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④破镜:据孟棨《本事诗o情感》载,南朝陈将亡时,驸马徐德言与乐昌公主破一铜镜各执一半,为重聚之凭,后果据此团圆。
擘钗、破镜后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分离。
⑤杜鹃:据《成都志》载,蜀中有望帝,名杜宇,身死之后魂化为鸟,是为杜鹃。
⑥塞雁:雁为候鸟,每年春季由北自南迁徙,古时相传有雁足传书之事。
[1]⑦一十四番:一十四年。
【译文】自从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开。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为什么不看见人归来?今年的春天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年回。
【创作背景】该词大约是在公元1141年(绍兴11年)朱敦儒避乱南方时写的,当时正好凤凰城破,词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写下了该词。
【赏析】首句“直自”即“自从”的意思。
凤凰城又称凤城、丹凤城。
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
”赵次公《杜诗注》:“秦穆公女弄玉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号京都之城曰凤城。
”《三辅黄图载》“汉长安城中有丹凤阙,后因称长安为凤凰城、凤城。
”不管从哪一说,凤凰城是代指京城。
这里是指北宋京城汴京。
金兵攻陷汴京,残酷的侵略战争给北宋朝野上下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当时,无论官吏、士绅、庶民都纷纷逃难,不知多少家庭被毁灭,亲人失散,骨肉分离,这就为第二句提供了历史背景。
“擘钗破镜分飞”,就是指的夫妻离散。
古诗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翻译赏析

古诗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翻译赏析《临江仙·忘却成都来十载》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赏析】开头两句“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写的是作者十年来对亡妻的彻骨相思。
苏轼爱妻王弗自至和元年(1054)嫁到苏家以后,一直很细心地照顾着丈夫的生活。
苏轼于婚后五年开始宦游生涯,王弗便在苏轼身边充当贤内助。
苏轼性格豪爽,毫无防人之心,王弗有时还要提醒丈夫提防那些惯于逢迎的所谓“朋友”,夫妻感情极为深笃。
不料到治平二年(1065),王弗突然染病身亡,年仅二十六岁。
这对苏轼来说,打击非常之大。
为了摆脱悲痛的缠绕,他只好努力设法“忘却”过去的一切。
而大凡人之至情,越是要“忘却”,越是不易忘却。
从王弗归葬眉山至妻弟王缄到钱塘看望苏轼,其间相隔正好“十载”,这“十载”苏轼没有一年不在想念王弗。
“忘却”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把纷繁堆积的难以忍受的悲痛,化为长久的有节制的悲痛而已。
但是王缄的到来,一下子勾起了往日的回忆;日渐平复的感情创伤重又陷入了极度的痛楚之中。
“凭将清泪洒江阳”,凭,凭仗,烦请。
这句的意思是:今日送别,请你将我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王缄此来,与苏轼盘桓数日,苏轼得知“故山好在”,自感宽慰,但又觉得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成为天涯孤客,于是,不禁悲从中来。
所谓“悲凉”,意蕴颇丰。
苏轼当时因为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迫到杭州任通判,内心本来就有一种压抑、孤独之感,眼下与乡愁、旅思及丧妻之痛搅混在一起,其心情之坏,更是莫可名状了。
过片“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切入送别的词旨。
毋庸置疑,王缄的到来,在苏轼悲凉的感情中多少增添了几分暖意,而现在王缄又要匆匆离去,作者自然感到难以为怀了,于是国忧、乡思、家恨,统统融进了“别愁”之中,从而使这别愁的分量更有千钧之重。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必备5篇)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必备5篇)1.临江仙原文及翻译第1篇临江仙·信州作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翻译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
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
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注释江城:即信州,因处江边,故称。
残僧:老僧。
幽禽:指杜鹃。
缘底事:为什么。
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鉴赏这首词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这二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
“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
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松间药臼竹间衣”三句紧承“残僧野寺”一句而来,写其行迹。
词人并没有因与残僧野寺相依而感到凄惨悲伤。
反而,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一声药臼响,一角衣衫影,就能给心头增加无限的欢愉。
这里“一臼”、“一衣”,由于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
虽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调整,但由于将“水穷”“云起”突出到前景位置。
因而其艺术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行到水穷处”是顺写,象征意义不大明显,而“水穷行到处”强调了“水穷”,就突出了山穷水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在宦海中的山穷水尽。
同样,“云起坐看时”较之“坐看云起时”也突出了“云起”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观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临江仙_文言文翻译

原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心波浪自东来。
夜泊牛渚怀古意,登舟望月思乡情。
思乡情,千里孤光,何处是归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江面天空一片明亮,没有一丝尘埃,皎洁的月光在空中悬挂,像一轮孤月。
那轮孤月高挂在天空中,江心波浪从东方涌来。
夜晚停泊在牛渚,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登上船头望月,思念家乡之情更加浓烈。
思念家乡,千里之外的光辉,何处是我的归程?
明月何时才会出现?我举杯向青天询问。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故乡,但又担心那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哪有在人间更美?
转朱阁,低绮户,月光照亮了无眠之夜。
不应该有恨,为什么总是在分别时圆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就难以圆满。
但愿人长久,千里之外都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篇《临江仙·夜游江上》以江上夜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描绘了江天一色、孤月轮、江心波浪等景象,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
同时,诗人通过明月、琼楼玉宇等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最后,诗人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抒发了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谊。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

白话宋词——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及注释翻译(图文精编)原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释义⑴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
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⑵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⑶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⑷夜阑:夜尽。
⑸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縠,绉纱。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赏析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
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
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篇一】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古诗简介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
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翻译/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
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
只好拄
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
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篇二】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送王缄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古诗简介
《临江仙·送王缄》出自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之手,此词将送别的惆怅、悼亡的悲痛、政治的失意、乡思的愁闷交织在一起,表达了词人极度伤感悲苦的心绪。
词的上片写悲苦的由来、发展和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的情怀及内心的自我排遣。
翻译/译文
忘掉了成都那些事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因为你的到来,使我不得不再三思念。
今日送别,请你将我的伤心之泪带回家乡,洒向江头一吊。
我又何尝不知道故乡的好啊,自己飘零已久,赋归无日,自成天涯孤凉客。
哪里悲凉的愁绪你不会知道,早已被我吟断的衷肠已不会再过分伤愁。
今日
殷勤给你送上离别的酒宴,希望你能尽兴。
我的身躯就好像传舍一样辗转流离,何处才能是我的家乡啊!
【篇三】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送钱穆父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元祐六年(1091)·杭州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古诗简介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
表达了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婉转回互,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翻译/译文
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
在人间。
相逢一笑时依然像春天般的温暖。
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象秋天的竹竿。
我心惆怅因你要连夜分别扬孤帆,送行之时云色微茫月儿淡淡。
陪酒的歌妓不用冲着酒杯太凄婉。
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
【篇四】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
青缸明灭照悲啼。
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
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
情声两尽莫相违。
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古诗简介
《临江仙·冬夜夜寒冰合井》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送别词。
上片渲染出严寒难御、凄清惨淡的环境,表现出侍女的哀伤心情。
下片写侍女借酒消愁,而情愁更深,令人动心、消魂和断肠。
全词是根据李白的《夜坐吟》诗改写,塑造了一位月夜悲歌、令人倾倒的侍女形象。
翻译/译文
冬天夜里很寒冷,寒冰把井都封住了。
明亮的月光穿过华丽的房间照进帐子里,青色的灯光,一明一暗地闪烁着,映照着悲啼的侍女。
灯芯快烧完了,胭脂粉和着泪水一滴滴地流下了。
没有饮完一杯酒,就见她掩面流泪,歌声里夹杂着凄凉的悲咽。
悲情和歌声两方面尽量发泄,都不相违背。
你要体味到她唱得令人悲痛之处,就是歌声震得屋梁上的灰尘飞扬下来时。
【篇五】苏轼的临江仙经典古诗及翻译
临江仙·风水洞作
词牌名:临江仙|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
故应为我发新诗。
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
还凭流水送人归。
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
翻译
地、水、风、火从来都是所在充满的,这里风水,又有什么可疑的呢!这是故意让我写诗赞美的吧。
各种幽雅的花香气四溢,飘到了整个山涧、山谷之中,潭中秋天的水草似乎在随风起舞,水面上漾起细小而成圈的波纹。
洞中清美的泉水要是借给卢仝泡茶喝,他一定会觉得两腋习习生风,有飘飘欲仙之感,这样,恐怕他连天仙都不会恋慕了。
还烦请流水把我送回家。
高峰上只剩下将要落山的太阳,草丛中的露水已经沾湿了我的衣裳。
赏析
上片着重写风水洞中清美的境界。
开头两句紧扣题目中“风水”二字落笔,以议论领起全词:“四大从来都遍满,此间风水何疑!”这是用佛家的眼光观照自然,是对“风水洞”之所以得名的一种诠释。
毫无疑问,这是词人接受了佛家宇宙观的一种体现。
词人仿佛接触到了“源头活水”由此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故应为我发新诗。
”而后着力写词人在风水洞发现的别具美感的景物:“幽花香涧谷,寒藻舞沦漪。
”这两句扣住了风水洞“流水不竭”、“清风微出”的特点,结合着词人的视觉感受和嗅觉感受,写出了一个藏娇蕴秀、清美绝人的境界,多少也带有“妄意觅桃源”(《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诗)的思想倾向。
下片自抒所感,并写出出洞后所见。
“借与玉川生两腋,天仙未必相思。
”这两句是想象,是夸张,实际上表达了对风水洞中“水”的极度赞赏,又很有幽默感。
以下转到写出洞归来。
“还凭流水送人归”一句,承上转下,点出一个“归”字,而且运用拟人手法,把“流水”以至风水洞都写得富有人情味,词人此行的满足和快乐也就见于言外了。
篇末两句承上“归”字,写归途中的景物“层巅余落日,草露已衣。
”词人通过景物描写,表明己到了傍晚时分,词人白天在风水洞逗留的时间之长,就可想而知了。
倘若仔细品味,夕露“沾衣”的话兴许还另有一层深意在。
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之三中描写了自得其乐的劳动生活,后半首写道:“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该词在模山范水与纪游之外,还隐隐流露出超脱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人
生自由境界的追求。
全词由游览而至生出归田园的意向,结尾处意蕴深厚,既是情绪流程的归宿,也是词人的终生追求。
写景、抒情、议论都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该词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了起来,也可以说是词的诗化的一个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