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晏几道《临江仙》原文翻译与赏析

晏几道《临江仙》原文翻译与赏析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
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
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
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注释】⑴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
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
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
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⑵“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
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⑶却来:又来,再来。
“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
郑谷《杏花》:”小桃初谢后,双燕却来时。
“”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
《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⑷以下直到篇末,是更远的回忆,即此篇的本事。
小苹,当时歌女名。
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
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
“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⑸心字罗衣:未详。
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
“说亦未必确。
疑指衣上的花纹。
”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
”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
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
徐昌图《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徐昌图《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①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
①飘蓬:飘荡着的飞蓬,喻生活的不安定。
曹植《杂诗》:“转蓬离根本,飘飘长随风。
”蓬,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枝干比根大,遇风往往连根拔起而随风旋转。
【译文】
长亭送别的饯行酒席已经散去。
我怏怏地奔向西边大地。
可恨人生象飞蓬一样没有片刻的安定,回头望望来处,已是重重烟柳遮断了亲人。
天边一抹淡云,一只雁儿孤零零地飞向迷惘的远方,失去热量的夕阳,把彩霞映红了傍晚的天空。
船儿今晚在何处停泊,淮河的潮水已平,水上月色朦胧。
夜深人静,酒意已醒,可愁思正浓。
灯油已快烧干,独宿做不成梦。
浪花轻轻地拍击船身,那是刮起了五更的晓风。
【集评】
近代·俞陛云:“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赏析】
首句别得干脆,似无“儿女共沾巾”之态,其泪则包含于“淡云孤雁远”、“残灯孤枕梦”之中。
自“寒日暮天红”至“轻浪五更风”,离人彻夜未眠,“愁浓”之情自见。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必备5篇)

临江仙原文及翻译(必备5篇)1.临江仙原文及翻译第1篇临江仙·信州作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翻译被贬来到江城买不起房屋,只能与仅存的几个和尚在野外的寺庙里相依。
在松林捣药竹林中挂放长衣,来到水源穷尽处,坐而远眺白云涌起时。
一只幽栖的鸟儿为什么在我这醉汉耳边苦苦悲啼?月向院西斜移而鸟鸣之声更悲切。
青山虽然无限好,但杜鹃鸟还是说“不如归去”。
注释江城:即信州,因处江边,故称。
残僧:老僧。
幽禽:指杜鹃。
缘底事:为什么。
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鉴赏这首词表现出一种谪居异乡的苦闷和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情感。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
”这二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
“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
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
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松间药臼竹间衣”三句紧承“残僧野寺”一句而来,写其行迹。
词人并没有因与残僧野寺相依而感到凄惨悲伤。
反而,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一声药臼响,一角衣衫影,就能给心头增加无限的欢愉。
这里“一臼”、“一衣”,由于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
虽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调整,但由于将“水穷”“云起”突出到前景位置。
因而其艺术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行到水穷处”是顺写,象征意义不大明显,而“水穷行到处”强调了“水穷”,就突出了山穷水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在宦海中的山穷水尽。
同样,“云起坐看时”较之“坐看云起时”也突出了“云起”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观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杨慎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赏析

杨慎诗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原文译文赏析《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代·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字数有五十二字、五十四字等六种。
常见者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东逝水:是江水向东流逝水而去,这里将时光比喻为江水。
淘尽:荡涤一空。
成败:成功与失败。
青山:青葱的山岭。
几度:虚指,几次【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
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胸怀。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在这凝固地历史画面上,白发的渔夫、悠然的樵汉,意趣盎然于秋月春风。
江渚就是江湾,是风平浪静的休闲之所。
一个“惯”字让人感到些许莫名的孤独与苍凉。
幸亏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酒逢知己,使这份孤独与苍凉有了一份慰藉。
“浊酒”似乎显现出主人与来客友谊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
古往今来,世事变迁,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丰功伟绩也算得了什么。
只不过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且谈且笑,痛快淋漓。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苏轼《临江仙》全词翻译赏析 导读:这是⼀⾸即事抒情之作。
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
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
酒后静⽴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
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从此逝,江海寄馀⽣⑤。
[注释] 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号“东坡居⼠”。
②此⾝⾮我有:报怨不能按⾃⼰的理想去⽣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
这⾥指为私利奔⾛操劳。
《庄⼦庚桑楚》:“⽆使汝思虑营营。
”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中细⼩的纹。
是⼀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 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继续饮酒,直到⼤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答应,只好拄着⼿仗,⾛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没有⾃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在名利场⾯中?夜⾊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悄然引退,度过余⽣。
【译⽂⼆】 夜饮在东坡醒了⼜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涛声。
长恨这⾝⼦不是我⾃⼰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
【评点】 本篇为词⼈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复醒,醒⽽复醉,⾃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豪放旷达的⼼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到达家门⼝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杨慎临江仙》注释、翻译、赏析

《杨慎临江仙》注释、翻译、赏析《杨慎临江仙》解释、翻译、赏析杨慎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导读】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
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
正德六年(1511)殿试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因“议大礼”案触怒嘉靖皇帝,受杖刑,后谪戍云南永昌卫,居云南三十余年,最后死在云南。
杨慎存诗约二千三百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
其中思乡、怀旧的诗较多,此外一些诗作表现了人民的疾苦,还有一些诗描写云南风光,很有特色。
他的著作很多,除诗文外,杂著多至一百多种。
据明史记载,明代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有《升庵集》八十一卷、《外集》一百卷、《遗集》二十六卷及杂著多种。
“临江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谢新恩”、“雁后归”、“庭院深深”等。
【原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①。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②,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解释】①淘尽:荡涤一空。
②渔樵:渔父和樵夫。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诗】滚滚滔滔的长江水一直流向东,层层波浪不知淘尽了多少英雄。
当年是非成败转眼都灰飞烟灭,留下的是每天夕阳映红的青峰。
江边小洲捕鱼打柴的白发老翁,看惯了秋夜的明月与春日和风。
举起杯浊酒庆贺我们老友重逢,古今多少往事都付与笑谈之中。
【赏析】这是杨慎所做《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佳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临江仙》原文及赏析1原文: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
清游如此太多情。
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
茨茹荷叶认零星。
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诗词赏析:此词首两句点明时刻,以下写景,呈现出一片朦胧夜色。
荒村人静,遂觉茨菇荷叶,凡舟中所能辨识者莫不饶有诗趣。
“渔梦”语双关,可解作静极欲眠,亦可释为隐遁之想。
“凉帖地”之“凉”字,“咽虫声”之“咽”字,均可见作者体物炼字之工。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2饮散离亭西去,浮生常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赏析】黄昏送别,孤帆远征。
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
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淮月朦胧。
晨风轻浪,离愁更浓。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
风格柔丽,抒情宛转。
语言美,意境尤美。
沈雄《古今词话》:《尊前集》有徐昌图《临江仙》、《河传》二首,俱唐音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写江行夜泊之景。
“暮天”二句晚霞如绮,远雁一绳。
“轻浪”二句风起深宵,微波拍舵,淰淰有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相见客中情味也。
昌图爵里无考,选词家有列入唐词末者。
《柳塘词话》卷二沈雄云:有以徐昌图之《临江仙》为仙侣,而牛希济之《临江仙》为南吕者,其宫调自别,亦可也。
《临江仙》原文及赏析3原文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翻译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
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
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
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

《临江仙》诗词原文及译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出自] 北宋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
夜阑风静縠纹平④。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⑤。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黄州。
苏轼曾盖房舍“雪堂”等五间在此居住因此地名“东坡”,苏轼遂自号“东坡居士”。
②此身非我有:报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③营营:来往匆忙,频繁的样子。
这里指为私利奔走操劳。
《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夜阑:夜深。
縠(hú)纹:形容水中细小的纹。
是一种绉纹的纱。
⑤江海寄馀生:指以后要隐居江湖。
【译文】夜间在东坡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
归来时时间已到三更。
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
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
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
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译文二】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
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
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
“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
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
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古 今 多 少 事 , 都 付 笑 谈 中 。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
月白 春发 风渔 。樵 江 渚 上 , 惯 看 秋
• • •
青 山 依 旧 在 , 几 度 夕 阳 红 。
• 尽滚 英滚 雄长 。江 东 逝 水 , 浪 花 淘
( 明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杨 慎
临 江 仙
月白 春发 风渔 。樵 江 渚 上 , 惯 看 秋
• • •
青 山 依 旧 在 , 几 度 夕 阳 红 。
• 尽滚 英滚 雄长 。江 东 逝 水 , 浪 花 淘
( 明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杨 慎
临 江 仙
)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和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 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 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 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 衰、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 感悄然而生。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 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 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相同点:
1、手法:借景抒情。两词都是先写大江东去,借指时光荏苒,
展开抒情,怀念追忆古代英雄豪杰。 2、感情:通融感沛。两词都有怀古伤古的感情,都表达了一种 客观的,时间抹去一切的伤感。无论多么英雄壮志,功业成就, 最后都是人生如梦,成为了别人酒后的笑谈。无法永恒。
)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 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 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 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 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下酒闲谈的话题。
• • 古 今 多 少 事 , 都 付 笑 谈 中 。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 异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东坡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片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 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这位老者不 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 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总结
这是一首咏史词,借叙述历史兴亡抒发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 高亢中有深沉。从全词看,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 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在让读者感受苍凉悲壮 的同时,这首词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 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试图在历史长河的奔腾与沉淀中 探索永恒的价值,在成败得失之间寻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历史 兴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体现出一种高洁的情操、旷达的 胸怀。读者在品味这首词的同时,仿佛感到那奔腾而去的不是滚 滚长江之水,而是无情的历史;仿佛倾听到一声历史的叹息,于 是,在叹息中寻找生命永恒的价值。
临江仙
杨慎
知人论世
杨慎(1488~1559),杨廷和之子,明代 文学家。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 川)人。少年时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 作《古战场文》、《过秦论》,人皆惊叹 不已。入京作《黄叶》诗,为李东阳所赞 赏。公元1511年(正德六年),殿试第一, 授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 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 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公元 1524年(嘉靖三年),众臣因“大礼议”, 违背世宗意愿受廷杖,杨慎谪戍云南永昌 卫,居云南30余年,死于戍地。杨慎存诗 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对文、 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 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因他居滇 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 所占比重很大。为明代三大才子其中之一, 最为博览,号称“鉴赏方法: 1、弄清触发的媒体:古迹、典故、人物等,即历史遗迹。 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到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 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典故。 3、体会意图: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诗人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 4、领悟感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二)咏史诗所抒发的常见情感 1、叹朝代兴亡变化。 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 3、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如杜牧的《泊秦淮》 (三)、常用表现手法: 1、以景衬情 2、由议论引发 3、正反对比,侧面烘托
不同点:
1、描写,用词:苏词在描写上更加雄浑壮阔,用词用典也更加豪放, 符合其豪放派的风格。而杨词则相对不够积极。有一种淡泊超脱的 感觉。是逍遥恣肆的,放下功名利禄的,追求自然平淡的代表之作。 2、感情:两词在感情上都有恍然大悟之感,都是人生如梦,把功名 利禄看淡的胸襟。然而,不同的是,苏东坡是无奈之举,因其贬黜, 朝中又无意见相同之人,自己胸怀报国安邦之志,却无处施展,比 之公瑾当年一十六岁挂帅,雄姿英发,拓吴地,安吴邦,大江之上, 谈笑退得曹军百万,功成业极,相去甚远。由是感叹,无奈放弃, 大有不甘之感。而杨词,则是纯粹的感悟,自己已经真正的不去在 乎功名利禄,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因此,很坦荡,很 淡然。比起苏东坡,少了不甘,多了怡然自乐,潇洒谈笑之感。
创作背景
杨慎年少聪颖,11岁能诗,12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
明朝正德六年(1511),获殿试第一。1524年得罪了世宗朱厚熜,
他被发配到云南充军。写这词时,他正好戴着枷锁,被军士押解 到湖北江陵。当时,一个渔夫和一个柴夫在江边煮鱼喝酒,谈笑 风生,他突然很感慨,于是请军士找来纸笔。诗词中的“是非成 败转头空”表达的就是再大的官、再高的位置也是“浮云”,而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表达的是要用淡定的心态面对尘世。
杨慎―《临江仙》中“滚滚长江东逝水” 比喻什么?
《临江仙》以长江不尽流水,喻历史进程中多少群雄当年风云际会的 功过是非,经过漫长水月,却成为后人摊销评说的往事。据历史记载, 这首词的作者系明朝学者杨慎(见《金元明清词选》),并非《三国 演义》作者罗贯中。 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全书的回目、情节和文字 进行了较大的增删、润色,到康熙年间,由毛宗岗、杭永年把这首词 引来作前导言。因为《三国演义》讲的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过魏、 蜀、吴三国纷争,到晋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那是一个大动荡的历史 时期。不平凡的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不平凡的人物。为此,史学家们都 乐于总结这一历史过程的经验教训。而《临江仙》所在的《历代史略 词话》,融史于词,以词说史,把远古至元代的几千年历史纳入通俗 说唱文学之中,是以词论史的典范之作。把这首词引入《三国演义》, 十分得体,使之成为提挈全书的卷首词,对全书起到画龙点睛、锦上 添花的作用,使词与书相得益彰,并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