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示范性金考卷1

合集下载

2012高考地理《金版新学案》(课时作业)第1部分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2012高考地理《金版新学案》(课时作业)第1部分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层和热力状况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据此判断1~2题。

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气体C.臭氧气体D.人类活动解析:根据12~50 km的垂直高度,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

答案: 1.A 2.C3.(2011·徐州调研)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B.②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③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④有利于高空飞行解析:读图可知,①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为逆温现象,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②图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图气温随高度增加基本没有变化,所以空气基本不产生对流运动;④图高度不变,气温不断变化,不利于高空飞行。

答案: B(2011·泰州模拟)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做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如下图),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

据此回答4~5题。

4.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的热力运动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D.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5.甲箱温度计比乙箱温度计高的原因是()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地面辐射强弱差异C.大气吸热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答案: 4.D 5.B6.(2011·广州模拟)如图所示,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示意图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解析:我国某地一日气温在24~28 ℃之间,一定不是冬季,排除D选项;图中一日之内温度较高,温差较小,说明该日大气保温作用较强,故选B;白天多云,夜晚晴朗,则日出前后温度应最低,但图中没有明显表示出日出前后温度最低,故A错;夜间温度变化不明显,则夜间风力不一定大,C错。

2018-2019年《金版学案》地理必修1(人教版)练习:章末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年《金版学案》地理必修1(人教版)练习:章末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解析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天体的运动方向。

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共包含几级天体系统( )A.一级B.两级C.三级D.四级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若天体1为太阳,则诗中“婵娟”可能是( )A.天体2 B.天体3C.天体4 D.天体2或天体4解析:第1题,图中包含以天体1为中心和以天体2为中心的两级天体系统。

第2题,诗中“婵娟”指明月,若天体1为太阳,天体2、3组成地月系,天体3为月球。

答案:1.B 2.B2019年上映的电影《火星救援》再一次激起了人们对火星探测的兴趣。

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火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火星轨道位于土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B.火星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C.火星是类地行星中距太阳最远的行星D.火星的环境适合生命物质的存在4.关于火星表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充足的液态水B.厚厚的大气层C.生物能资源丰富D.表面温差较大解析:第3题,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在类地行星中,火星是距太阳最远的行星。

火星轨道位于地球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目前火星的环境不适合生命物质的存在。

第4题,火星上大气稀薄,表面昼夜温差大。

答案:3.C 4.D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于2019年12月6日在太阳观测图像中发现,太阳“脸上”新长出一颗“大痣”(如下图所示),其面积是地球表面积的数倍,中心区域的温度约为3 600摄氏度,而边缘地区则要超过5 800摄氏度。

据此,回答5~6题。

5.该“大痣”出现在太阳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中心区域6.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黑子活动的高峰年,地球上的气候状况相对稳定B.耀斑爆发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造成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C.太阳活动增强时,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D.高能带电粒子“轰击”地球高层大气,使地球赤道附近出现极光现象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大痣”为太阳黑子,发生在太阳的光球层上。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1-2-1限时规范特训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1-2-1限时规范特训

一、单项选择题[2014·江苏苏北四市联考]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原因形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解析: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甲处气压高于乙处,丙处气压高于丁处;同一垂直面上,海拔高气压低,故气压甲>乙>丙>丁。

答案:D2.此时,图中M地吹()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解析:同一水平面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近地面最终形成的风向向右偏转与等压线成一定的夹角,故M处为东北风。

答案:A[2013·北京丰台4月]下图中四幅气温垂直分布图反映了一次雾霾天气的生消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3.正确反映雾霾天气生消过程的是()A.a→b→c→d B.d→a→b→cC.c→d→a→b D.b→c→d→a解析:大气越稳定,越有利于雾霾的形成,而逆温出现时大气较稳定,故雾霾的生消过程与逆温过程大体一致。

图中b→c→d→a顺序,是逆温由出现到消失的过程。

故选D项。

答案:D4.下面左图是北半球某区域850 hPa等压面上的等高线分布图(单位:m),右图是沿左图XY方向画出的空间位臵图。

下列对图中a、b两点对应的近地面甲、乙两地的气温和气压差异的判断,正确的是()①气温:甲地大于乙地②气压:甲地小于乙地③气温:甲地小于乙地④气压:甲地大于乙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③②解析:据图可知,a点在850 hPa等压面以上,气压低于850 hPa,b点在850 hPa等压面以下,气压高于850 hPa,同等高度下高空中(1500 m处)a点气压低于b点气压,对应的近地面气压应该是甲地高于乙地,气温是乙地高于甲地。

2020年金版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1-1-3 地理计算必备能力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金版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训练:1-1-3 地理计算必备能力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选择题(18小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每小题后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2015·张家口模拟]读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这个地理事物最可能是()A.亚欧大陆桥(中国段) B.第一条西气东输线路C.青藏铁路线D.北煤南运线路答案 A解析根据该地理事物分布的经纬度,可知其为亚欧大陆桥中国部分。

故A为正确选项。

2.该地理事物的长度最接近()A.1 000 km B.2 000 kmC.3 000 km D.4 000 km答案 D解析将该线路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按位于30°N计算。

西段按勾股定理粗略计算即可。

[2015·潍坊联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虚线范围为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和加油站,其设计高程均为119.5 m。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区域规划加油站地基最大填土高度可能为()A.2.8米B.3.9米C.4.7米D.5.5米答案 B解析据图中高程数据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米,加油站地基基准面,最低处介于115米和116米之间,其设计高程均为119.5米,故最大填土高度介于3.5米和4.5米之间。

4.规划的高速公路建成后,站在公路路面上的P点,可见到下列地点中的()A.甲B.乙C.丙D.丁答案 A解析规划高速公路建成后,公路路面上的P点高程为119.5米,P和甲点之间无地形阻挡,站在P点可以看到甲点。

[2015·德阳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6题。

5.上图()A.陡崖处一定存在瀑布B.陡崖相对高度超过40米C.河流干流存在凌汛现象D.所示地区地势较为平坦答案 D解析图示地区面积大,相对高度小,地势较为平坦。

陡崖位于山脊处,没有河流存在,更不会出现瀑布;陡崖相对高度在20~40米之间。

6.上图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约为()A.90°B.0°C.23.5°D.47°答案 D解析甲地的地理纬度为43.25°N,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3.25°-23.5°),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90°-(43.25°+23.5°),二者相减得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约为47°。

2017金版新学案大一轮地理课时规范训练卷(一)

2017金版新学案大一轮地理课时规范训练卷(一)

课时规范训练卷(一)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漳州二模)下图为某岛等高线分布图(单位:米)。

读图回答1~2题。

1.该岛的面积约为()A.0.43平方千米B.4.3平方千米C.14.3平方千米D.143平方千米2.北京的地理坐标是(40°N,116°E),那么该岛位于北京的()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西南方解析:第1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岛东西长度约为2′,运用赤道上跨1个经度距离约为110千米,可推断该岛东西长度约为3千米;同理可计算出南北长度约为1.4千米,则面积约为4.2平方千米。

第2题,依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中经度为东经、但数值比北京的大,应在东边;纬度为北纬,但数值比北京的小,应在南边。

故该岛位于北京的东南方。

答案: 1.B 2.B(2016·商丘一模),读图,完成3~4题。

3.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4.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解析:第3题,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10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

第4题,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答案: 3.D 4.D(经典题)读经纬网圆柱投影图(局部),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点处在北寒带B.b点位于西半球C.c点位于大西洋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解析:a点位于60°N纬线上,属于北温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 点位于150°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1-1-2限时规范特训

金版教程地理习题集-1-1-2限时规范特训

一、单项选择题[2014·广东揭阳、潮州联考]我国“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点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2月15日凌晨4点35分稳稳落在虹湾着陆区,月球车进入月表漫步和探测阶段,这标志着“嫦娥三号”登月成功。

读图完成1~2题。

1.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①受宇宙辐射影响大,白天太阳紫外线强烈②月面昼夜温差巨大,易损坏仪器③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④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对月球环境的全面、正确了解是解题基础。

可采用排除法解答该题。

月球自转周期27天略长,自转周期并不短,太阳辐射强,③错误。

可排除A、C、D三项。

故B项正确。

答案:B2.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则其可能观测不到的现象有()①绚丽多彩的极光②拖着长尾的彗星③一闪即逝的流星④轮廓模糊的星云⑤黑子或耀斑活动⑥明亮耀眼的恒星A.②④B.①③C.③④D.⑤⑥解析:注意题干“观测不到”的限定条件。

极光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轰击极地上空稀薄大气的结果,而月球周围没有大气,不可能看到极光。

故①项符合条件,只有B项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B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千米的深空,以10.73千米/秒的相对速度,与图塔蒂斯小行星(西方人称为“战神”)擦身而过,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

据此回答3~5题。

3.“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置是在()A.地球与月球之间B.水星与地球之间C.火星与木星之间D.木星与土星之间解析:图塔蒂斯小行星在太阳系中位于小行星带,它的位臵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所以“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时的位臵是在火星与木星之间。

答案:C4.“嫦娥二号”探月卫星于2010年10月8日实施了第二次近月制动,随后顺利进入周期约3.5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

下列关于“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近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B.近月点时公转线速度慢C.远月点时公转角速度慢D.远月点时公转线速度快解析:近月点受月球引力的影响大,“嫦娥二号”探月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快;而远月点时卫星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均较慢。

金教程地理湘教一轮规范特训:1 地球与地图 含解析

金教程地理湘教一轮规范特训:1 地球与地图 含解析

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

据此完成1~2题。

1.与N点关于地轴对称的坐标为()A.(60°N,20°E) B.(60°N,160°W)C.(60°S,20°E) D.(60°S,160°W)答案 B解析考查经纬度判断和对称点的知识,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根据题意可知MN所在纬线为60°N,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可知N点经度为20°E。

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纬度相同,经度互补,东西经相反。

2.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西北方向B.乙区域的面积约是甲区域的4倍C.甲区域位于西半球,乙区域位于东半球D.甲区域面积约是乙区域的1/2答案 D解析考查方向判断和区域面积计算等知识,QR的实际距离约为MN的2倍,且单位经线上长度不变,因此乙区域面积约为甲区域的2倍;根据东西半球划分依据,甲区域位于东半球,乙区域位于西半球;甲区域位于乙区域的东北方向。

[2015·河南商丘一模]读图,完成3~4题。

3.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答案 D解析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

4.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A.西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东南方向答案 D解析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2015·南昌一模]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山区某时刻近地面气温(受地形影响)分布图(单位:℃)。

《金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综合检测练习 中图版必修1

《金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综合检测练习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30°45′N~31°43′N,102°51′E~103°41′E)发生8.0级地震。

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巨大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读下图,回答1~2题。

1.有关该次地震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火山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C.山崩和滑坡引起D.人类活动诱发而成2.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约旦地沟的形成【解析】第1题,地震的发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属于内力作用,虽然火山活动也能引起地震,但汶川地震发生时并没有火山喷发。

第2题,云南路南石林是流水侵蚀、溶蚀形成的地貌,属于外力作用;崇明岛是流水携带泥沙沉积而成;澳大利亚大堡礁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约旦地沟处于大陆板块内部的断裂下陷处,由内力作用形成。

【答案】 1.B 2.D读下列两幅图,完成3~5题。

3.两幅图中所表示的空气环流运动,均属于()A.大气环流B.海陆风C.季风环流D.热力环流【解析】左图为季风环流,右图表示的是海陆风,其类型均属于因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答案】 D4.左右两图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空气环流运动,其主要差异是()①时间尺度不同②空间尺度不同③成因不同④气流性质不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左图的季风发生的时间是夏季,范围涉及很大;右图的环流时间分别在白天和晚上,范围仅限于沿海地区。

【答案】 A5.右图中,等压面的起伏变化与气压分布的对应关系是()①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低②同一高度,等压面高的地方,其气压就高③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高④同一高度,等压面低的地方,其气压就低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在同一高度,等压面向上凸出的地方应比同一海拔高度的其他地区气压要高,反之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示范性金考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面经纬网示意图(a、b、c、d、e表示主要的海运要道),完成1~2题。

1.2002年3月3日,我国航空母舰“辽宁舰”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历尽艰险,从黑海出发,经好望角,终于抵达大连。

“瓦良格”号航母移居中国的路线是()A. →c→b→d→a→B.→e→c→b→a→C.→c→b→e→a→D.→e→d→b→a→解析:注意图中0°经线和0°纬线的标注以及图示纬线间隔为45°。

黑海、好望角和大连大致经纬度的掌握是解题的基础。

从乌克兰造船厂向南经土耳其海峡进入地中海,而后向西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折向南经好望角往东进入印度洋,再向北抵达赤道附近向东南进入马六甲海峡,穿过马六甲海峡后进入南海,而后北行,经过东海、黄海进入渤海,抵达大连。

对经纬网的高度熟悉才能顺利解答该题。

答案:D2.甲、乙是横贯大陆的铁路运输大通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从某国首都出发到达太平洋沿岸,目的地有相同的自然带类型B.分布在所在国南部,均与南部气候相对温暖、地势相对平坦有关C.沿途经过的世界著名湖泊均由冰川作用为主形成D.均是东端点纬度较低,西端点纬度较高解析:甲、乙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北美大陆。

甲铁路从华盛顿出发横穿北美大陆抵达太平洋沿岸。

乙铁路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出发横穿亚欧大陆向东抵达太平洋沿岸的东桥头堡连云港。

答案:A台湾省台东市以东约33千米处的绿岛,是台湾东部的海上乐园。

下图为绿岛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3~4题。

3.岛上夏季水量最大河流的流向为()A.西北-东南B.西南-东北C.东南-西北 D.东北-西南解析:本题该岛位于台湾以东,故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东南迎风坡降水多,根据等高线综合判定选A。

答案:A4.关于该岛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岛面积约为20 km2B.M地点最适合夏至日观测海上日出C.东南部地势平坦降水少,适宜晒盐D.7月时该岛与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相同解析:本题B选项中日出东北,M地东北方向有一高地阻挡视线。

答案:D5.45°N纬线穿越下图所示区域。

L地的观测者于3月21日看到太阳在M地落下的时间为15 时40 分(观测者的地方时)。

M地相对于L地的方向或方位角(方位角指从观察者的正北方向线起,顺时针方向旋转至目标方向线的水平夹角)及L、M 间的水平距离约为(tan30°≈0.577,tan22.5°≈0.414,tan15°≈0.268)()A.正西方1720 m B.方位角270°860 mC.方位角240°1204 m D.西南方2410 m解析:读图可知M位于L的西南方。

L地观测者在地方时15:40观测到太阳落山,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南偏西55°,方位角235°。

该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太阳高度日变化为7.5°/小时。

15:40时太阳高度为17.5°。

由此可建立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据tan17.5°=860/x,可求出L、M之间水平距离约为2410 m。

答案:D某学校组织学生去浙江省某山区进行夏令营活动,需要借助地形图完成相应的活动安排与设计。

读下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D四个地点,最合适在活动期间搭帐篷宿营的是()A.A地B.B地C.C地D.D地解析:本题主要从安全性方面来考虑,从图中看出C 地地形平缓开阔,受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洪水威胁最小。

A地靠近河边易受洪水威胁;B处位于谷地中,易发生泥石流灾害;D处位于陡崖下方,易受崩塌及落石的影响。

答案:C7.对于该区域的地形判读,认识正确的是()A.该地是由两座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B.河道弯曲,河流湍急C.陡崖的相对高度一定不超过120米D.山体险峻,坡陡谷深解析:图示地区最高海拔小于240米,是由两座山丘组成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和缓;河流流经地区地势平缓水流流速应该较平缓;陡崖的相对高度在80~160米之间。

答案:A读北纬52°某地附近的相关等值线图,完成8~9题。

8.该地区最高点的海拔大致范围在()A.1500 m~1800 m B.1200 m~1500 mC.900 m~1200 m D.1800 m~2100 m解析:阅读等高线图可知,图示区域等高距为300 m。

从四周区域向中心等高线数值呈递增趋势,从900 m等高线向中心出现了两个等高线高值区,每个高值区由两条等高线组成,可知中心区域等值线数值为1500 m,图示区域最高值在1500 m以上,1800 m以下。

由此分析可知,A为正确选项。

答案:A9.从图中B的情况看,B点具有较明显的()A.热岛效应B.焚风效应C.集聚效应D.雨岛效应解析:分析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为山地。

A、B海拔高度相同,均为600 m。

分析等降水量线可知,山地西坡多雨,东坡少雨。

分析等温线可知,相同海拔高度的A、B两地,A的气温低于16°C,B的气温高于16°C。

据题干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52°N,结合图示海陆分布可知该区域位于西风带内,西坡为西风的迎风地带,多地形雨;东坡为西风背风地带,气流越过山脉后下沉增温,产生了焚风效应,故B地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故B为正确选项。

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平均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A错;雨岛效应指城市比郊区多雨,D错。

集聚效应是指人类活动而言,与此现象无关,C项错误。

答案:B[2014·浙江省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嫦娥2号”卫星三次减速制动后,依次进入12小时轨道、3.5小时轨道、118分钟工作轨道。

读“嫦娥2号”3次制动后绕月轨道图,完成第10题。

10. “嫦娥2号”卫星三次变轨过程中()A.线速度依次增大角速度依次减小B.线速度依次增大角速度依次增大C.线速度依次减小角速度依次减小D.线速度依次减小角速度依次增大解析:由图可知,三次变轨过程中,其轨道长度大幅度地减小,因此卫星的线速度依次减小;三个轨道中卫星绕月转动一周的角度都相等,而花费的时间却减少了,即角速度依次增大。

答案:D[2014·浙江省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读我国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统计表,完成11~12题。

11.A. 4月22日B. 7月22日C. 9月22日D. 11月22日解析:根据该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8月20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两个月时间,太阳直射点与6月22日之前约2个月时的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纬线上,故4月22日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致与8月20日的相等。

答案:A12. 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90°,而12月22日则达最小值43°,如丁线所示。

答案:D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消息称:从2013年2月25日至3月17日期间,我国用于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的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空,绕地球的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将进入日凌期,在此期间受影响的波段对应的电视台节目会突然出现图像不清晰和短暂雪花现象。

读图完成13~14题。

13.日凌现象出现时,通讯卫星与其它天体的位置关系是()A.通讯卫星位于太阳和月球之间B.通讯卫星位于地球与月球之间C.通讯卫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D.通讯卫星与地球、月球、太阳共线解析:根据题干和图中的信息可知,日凌现象出现时,通讯卫星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

正确理解日凌的概念是解题的基础。

答案:C14.地面接收站受日凌干扰使对应波段电视节目图像不清的时间出现在一天中的()A.日出前后B.日落前后C.中午前后D.午夜前后解析:日凌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太阳强大的电磁辐射会对卫星下行信号造成强烈的干扰,中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

因此,最有可能出现干扰电视节目现象。

答案:C[2014·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下图为a、b两地同一日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示意图,X、Y分别为两地最大太阳高度,且Y的取值范围为0°~46°。

据此回答15~17题。

15. 若X=70°,则Y必定为()A. 0°B. 20°C. 40°D. 0°或40°解析:由图可知,b地昼长为24小时,即出现极昼现象;a地昼长为12小时,即昼夜平分,由此推知该日可能为二分日或者a地位于赤道。

若该日为二分日,X=70°,即a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70°,计算可得a地纬度值为20°,此时b地为极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

若a地位于赤道,此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70°,则太阳直射点纬度值为20°,b地纬度值为70°,则其正午太阳高度为40°。

答案:D16. 若X=60°,则a地可能位于()A. 马来群岛B. 长江三角洲C. 青藏高原D. 华北平原解析:由X=60°推知a不在赤道上(赤道上一年中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又由a地昼长为12小时可推知该日为二分日。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a地纬度值为30°;由图可知,a地正午时北京时间为14时,通过计算可知当地经度为90°E;选项中只有青藏高原符合条件。

答案:C17. 若X=67°,且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A.长江入海区正值咸潮多发季节B.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C.巴西高原一片枯黄D.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解析:由第15题分析可知,该日可能为二分日或者a地位于赤道。

若该日为二分日,b 地为极点,不位于西伯利亚地区,故该假设与题目不相符,则a地位于赤道,此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7°,则太阳直射点纬度值为23°,b地纬度值为67°,由于b地位于西伯利亚地区,则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3°N。

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此时巴西高原正好是冬季,草原一片枯黄;长江入海区咸潮多发季节是冬季;武汉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是在夏至日;北京香山红叶的最佳观赏季节是秋季。

答案:C读下图,某经线上点F,虚线为过该点的地面垂直线,a、b是F点两个不同时刻的太阳光线,且经线、虚线和太阳光线位于同一平面上。

回答18~19题。

18. 若图示角度为某地一天中两个不同时刻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则该地的地理纬度是()A.70°N B.75°NC.70°S D.75°S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地位于南极圈内,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为35°,最小为5°,可知太阳直射点为20°S,70°S恰好发生极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