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 郑振铎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最后的力量给学生上一堂珍贵的课程。
通过这个故事,郑振铎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熏陶。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教师,在教学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决定给学生们上一堂难忘的课程。
这一课并不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老师告诉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要有追求。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金钱和名利,更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诲所触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注重功利的社会,追求名利的浮躁氛围让人们不断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远离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郑振铎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和引导。
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和引路人。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激荡,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潜力。
正如书中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之处,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和培养。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关系网的社会,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读完《最后一课》,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如何应对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者,我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问题使我深陷思考。
通过理解和实践郑振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我能够走出自己的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郑振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拓展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人们都知道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却很少有人知道,中国著名爱国作家、学者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那是1941年,大半个中国仍沦陷在日寇的铁蹄下,唯有上海的租界仍在英美的势力范围,犹如“孤岛”。
12月8日这一天,“孤岛”也沉沦了。
大清早,暨南大学校长办公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
老校长老泪纵横,正主持着简短的校务会议。
最后,他颤声宣布:“……课照常进行。
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是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就立即停课。
”默默无声的人群中,有一个紧锁浓眉面孔清癯的中年男子。
他,就是暨大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郑振铎。
还是在东北三省刚刚沦陷时,他就写了历史小说《取火者的逮捕》和《桂公塘》,愤怒斥责国民党卖国政策。
写作时,他时时横眉拍案,连声大喝:“奸贼,奸贼误国!”1936年10月,他和鲁迅等人联合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1937年底,国民党军队撤退,上海成了“孤岛”,郑先生仍在上海坚持救亡活动。
当时,日特活动猖獗,有许多人因与抗日有关而失踪、死亡。
少数人动摇了,甚至做了汉奸。
郑先生却凛然正气,无所畏惧。
1938年3月,他参加了中国文艺界抗日战争协会,被推举为理事。
他还专门到被称为上海“抗大”、由地下党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专科学校”去兼课,为党、为新四军培养了不少干部。
有一天,一个刚当汉奸的老友来了。
此人掏出一张开有巨额金款的支票,说:“郑先生,你近来生活很困难,清水先生已知道了。
清水先生一直很敬佩你的文章学问,想让你主持一方面的文化工作……这是清水先生的小意思!”郑先生一听“清水”,便知道是主管文化侵略的日本大特务,他一怒之下扯了支票,朝老友脸上掷去,大骂:“瞎了狗眼!”此人只好夹着尾巴逃跑了。
不久,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大美晚报》记者张似旭二位名流被刺杀,于是有人警告:“你要当心!”郑先生也差点遭到暗算,幸好有学生通知,但他事后仍继续为祖国命运奔波操劳……郑先生从回忆中惊醒,快上课了,他拿起讲义夹,急匆匆进了教室。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最后一课》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甲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乙一列火车缓慢地驶进了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他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好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智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我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
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
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甲段选自课文《最后一课》,作者是 __________ 。
2、甲乙两段都以 ___________为背景,甲段的主题是 ______________ ,乙段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 。
3、甲段写韩麦尔先生发给学生的新字帖都是“法兰西”“阿尔萨斯”的圆体字,其目的'是要从侧面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也有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散文,作者郑振铎。
写的是他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从“孤岛”变为沦陷区。
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郑振铎仍然到暨大为学生讲课。
这天,学校贴出决议:“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大学关闭!”在这最后一课上,学生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色,坐得笔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郑先生感觉到这一课似乎讲得特别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也有点异样;学生都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老师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意记得越详越好。
上午10时30分,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插着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
最后的时刻到了,郑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书本,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站立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
郑振铎在暨大上的这最后一课,竟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迫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使他永远离开了三尺讲台。
后来,每当郑振铎回忆起这最后一课的情景时,都禁不住老泪横流。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
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周国平的一部作品,其中郑振铎是一个主要人物,而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郑振铎是一个年轻的教师,他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教授法语。
这个小镇上的学生并不是特别重视法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
刚开始,郑振铎对学生们的冷漠感到不解和沮丧。
但是在他教课的六个月后,他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教育是需要耐心和坚持的。
我认为,我和郑振铎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我并非一位教师,但我也经常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当看到自己的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我会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然而,正是因为读了《最后一课》这本书,我懂得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
每一次努力都可能引发改变,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
另外,郑振铎在小镇上教授法语的时候,他并没有只教授语法和词汇,他还试图唤起学生们对法语文化的热爱。
他通过引导大家朗读法国名著和欣赏法国电影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实用的需要,更是要深入了解其中承载的文化。
只有真正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我们才能用更准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沟通。
除此之外,《最后一课》这本书还反映了教育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在小镇上,郑振铎发现学生们的家庭状况无法改变,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他不愿意让学生们轻易放弃,他鼓励他们用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
我们身处的环境或者条件不一定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和努力。
教育给予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机会,但它值得我们去追求。
最后,我认为《最后一课》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育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人情的作品。
郑振铎在小镇上的教学经历是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他试图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通过启发学生们的心灵和思考,从而塑造他们的人格和未来。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答案

《最后一课(郑振铎)》阅读答案
:
篇一: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
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
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
【推荐】《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最后一课》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各文段,回答问题(20分)。
【甲】《最后一课》节选(郑振铎)(1)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2)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3)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
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
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4)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5)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6)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7)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8)“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
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9)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10)“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
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11)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
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12)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13)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14)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
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15)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最后一课阅读的答案最后一课阅读答案郑振铎

最后一课阅读的答案最后一课阅读答案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答案郑振铎下面是WTT整理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郑振铎,供大家参考!郑振铎的“最后一课”1941年,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
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据来自报社的最新消息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
”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掩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
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着浓眉,他的眼里闪射着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
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聆听郑先生的讲课。
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噎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
“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
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即停课。
”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
这一堂课,他讲得格外的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骛,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
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
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嚣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节选)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
“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将学校关闭结束。
”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 ]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 ]、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
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
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
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留恋。
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
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十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做着立正的姿势。
[ ]的阖上了书本,以[ ]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没有顾虑。
每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炽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一致地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地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殉难( ) 啜泣( ) 踌躇( ) 彷徨( )
2.给文中的“[ ]”处依次选择正确答案。
( )
A.坚毅镇定坚决沉毅 B.坚毅镇定沉毅坚决
c.坚毅坚决镇定沉毅 D.沉毅镇定坚毅坚决
3.比较下列各组句子,说一说:哪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1) A.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B.学生们照常默默无声的笔记着。
(2) A.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真舍不得一旦离别呀!
B.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画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4.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
(1)我的表在衣袋里嘀嘀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2)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5.“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看到这句话你会自然联想到曾学过的哪一篇课文?
参考答案
○1xùn. chuò. chóu chú. páng ○2B ○3(1)A效果好,它运用了倒装,强调了学生们此刻严肃的心情和课堂安静的氛围。
(2).B效果好,反问句语气更强烈○4(1)作者以口袋里怀表的声音来反衬当时课堂的寂静无声与严肃悲壮的气氛(2)学生们内心深处非常悲痛,有几个女生由于极度悲痛而小声地哭起来○5师生都格外地珍惜这最后的教学的机会,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也有类似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