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复习考题

费尔巴哈复习考题
费尔巴哈复习考题

1888年单行本序言(填空题)

详细内容:

一、填空题.

1.马克思的()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的一切语言中都找到了代表。世界观文明世界

2.我们越来越觉得我们和()哲学的关系,即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并且怎样同它脱离,作为一个简要而系统的()是很必要的了。黑格尔说明

3.我认为我们还欠着一笔(),就是要完全承认,在我们那个狂风暴雨时期,()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以后任何其它哲学家都大。信誉债费尔巴哈

4.但是,这些笔记包含着()的天才萌芽的()是非常宝贵的。

新世界观第一个文件

1888年单行本序言(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

二、名词解释

1.辩证法

希腊文词源是谈话、论战的技艺的意思。在欧洲哲学史上,辩证法这一术语曾在不同意义上被使用过。古希腊辩证法的最初含义是论辩的方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对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中世纪经院哲学运用的辩证法往往被人们看作是烦琐论证、荒唐

提问和诡辩的代名词。黑格尔对辩证法作了两种规定:一是指概念思维的矛盾进展,一是指揭露对象本质自身的矛盾。黑格尔关于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思想、观念是在对立面的争论中获取自身规定的思想,已成为辩证法的通常涵义。今天人们认为辩证法是同现象学方法、分析哲学方法并列的三大哲学研究方法之一。

2.市民社会

马克思主义以前资产阶级思想家用来表示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

关系的用语。一般指资本主义社会,有时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资产阶级思想家常用这个名称来表示社会生活中的财产关系和经济

关系,并把它用来表示国家的政治法律关系和“政治社会”这个名称相对应,但他们并不了解市民社会对生产方式发展的依赖关系,而是用人的本性、政治和道德等原因来说明它的形成。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现代世界中形成的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马克思指出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的,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高级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3.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提出的命题,他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个方面的涵义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第二方面的涵义是我们的思维对世界的关系怎样,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这个世界,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二元论

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世界的两种相互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的哲学学说,近代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典型的二元论者。他认为存在着两种实体,即具有广延的物质实体和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二者互不依赖各自独立。二元论表面上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之上,但实质上仍然倾向于用精神作为人类知识的终极基础。

5.形而上学

通常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是指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哲学,它力图为人类知识提供具有终极价值的逻辑基础或本原。第二种指与辩证法相对的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主要在第二种含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

6.不可知论

一种怀疑并否定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不能认识客观世界或不能彻底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认识论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其规律。不可知论的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他们批判了哲学上的独断论,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对推进认识论摆脱机械论的限制起过积极作用。但他们把感觉看作是意识同外部世界隔绝起来的屏障,在人的认识同外部世界的本质之间人为地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7.青年黑格尔派

青年黑格尔派以施特劳斯,鲍威尔等人为代表,费尔巴哈也属于这一派,青年黑格尔派不太重视黑格尔哲学体系,否定“绝对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讲:《提纲》第一条——第三条解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是他们永远也不会成为彻底的费尔巴哈信徒。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要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理解这一著作何以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在《提纲》第一条中,马克思先是指出从前一切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不是从感性的人的活动,不是从实践,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和一切对象,从而不能真正理解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义虽然知道从主体的、能动的方面去理解“本体”,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它们把主体能动性只理解为抽象的理性或绝对理念,把整个人类世界和人自身看作是精神的展现。唯物主义也罢,唯心主义也罢,它们的共同毛病是着眼于理论的抽象去理解人的存在和社会的本体,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从前一切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没有深入到生活实践的层面,没有追随到理论活动背后的人的实践活动那里,被理论遮住了视线,从而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人的原初活动——“对象性的”、“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马克思确立起“感性的人的活动”的世界观、生存论及本体论地位,指出理解“对象、感性、现实”要从实践出发,理解人的生存与发展要从实践出发,理解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从实践出发。从而确立起“改变世界”的新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人的存在及其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根据都在实践本体中。 费尔巴哈以前的旧唯物主义热衷于追溯一个先于人、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把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则被看作不依赖于人的活动的客体,运动、变化、发展是物质自身具有的属性。而唯心主义则把外部世界的存在视作思维本身,黑格尔认为存在就是单纯的直接性,而直接性就是思维,所以外部世界就是思维自身之内的观念客体。费尔巴哈不满于上述对客体的理解,提出用感性来规定客观事物,以人的感性来对抗黑格尔的思维直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费尔巴哈知道对自然界的理解不能离开人,不能离开人的感性直观,他把脱离人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界视为抽象的东西,这比起他以前的自然观把自然与人的感性分离开来的做法,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费尔巴哈只是在与感觉相对应的意义上理解感性客体,也就是把感性客体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直观,另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这两个局限导致他把对象看作预成的、先在的,而不是把对象看作是在人的感性活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他没有弄清人的感性活动本身就是客观的对象性的活动。马克思曾多次提到“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等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从抽象认识论到历史认识论的转换,这种历史认识论是建立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哲学认识论。在《提纲》写作之前,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再次研究了古典经济学,在这次研究中,马克思着眼于改造现实生活进程的工业的社会历史意义,

大学美育2019尔雅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 《大学美育》课程学习内容的逻辑路径是:A ?A、 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B、 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传递美 ?C、 欣赏美,创造美,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

?D、 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认识美,传递美 认识美 1 【单选题】下列哪部作品是萨缪尔·亨廷顿的著作?B ?A、《尼科马克伦理学》 ?B、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C、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D、论语》 2 【单选题】下面哲学家不属于古希腊时期的是B ?A、格拉底 ?B、卡尔 ?C、拉图 ?D、里士多德

【单选题】下面论述不符合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命题的是:D ?A、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B、美是生活”命题关注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C、尔尼雪夫斯基斯基通过“美是生活”命题强调了美的理想性?D、“美是生活”说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 4 【单选题】“劳动生产了美”出自马克思的哪本著作?D ?A、《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C、《资本论》 ?D、《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5 【单选题】 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里,主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内容D ?A、 “礼”

?B、 “中庸” ?C、 “仁” ?D、 “兼爱” 6 【单选题】下列内容,哪一项不是出自老子《道德经》C ?A、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B、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C、即世界,世界即我。 ?D、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单选题】冯友兰先生认为什么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A ?A、人生境界 ?B、天人合一 ?C、阴阳五行 ?D、中庸思想 自然美之美育 1 【单选题】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的根本前提是()D ?A、以模仿动物为美 ?B、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 ?C、性的选择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 【单选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於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目录 前言 (1) 导读 (3) 总述 (6) 赏析 (7) 总结 (14)

前言 百度一下,浏览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后,惊异的发现一个字数甚少的提纲居然可以成为流传后世的著作,虽然有点不可思议,但也确实说明了它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今天趁着小空,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给看完了,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仅一千两百余字,但是意义重大,其中包含的哲学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当代的很多哲学书。在看这篇文章之前看了一下它的简单介绍:这篇马克思写于1845年的文章在1888年首次出版,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于是带着辩证的思想看了这篇文章。看了之后感触颇深,文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从前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并最终提出了无产阶级哲学家的历史使命。

导读 写作背景: 《提纲》旧译《费尔巴哈论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是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提纲》向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们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质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它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在其中,马克思对实践作了科学的解释,批判了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也批判了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指明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首先,《提纲》是对否认实践能动性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抽象地发展能动性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在《提纲》中的第一条就简明扼要的提出了对这两种哲学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非实践性,称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

南财《大学语文》期末考试婴宁赏析

相关评论 一笑生神 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作者评价 尽管封建社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是婴宁以一介弱女仍然获得了胜利,这当然是由于蒲松龄热爱她的原故。蒲松龄为什么偏爱她,赋予她最长的篇幅?是由于她不仅是位天真可爱的少女,更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想能以女代男完成母愿的奇女子。婴宁对丈夫的哽咽陈词实际上是哈姆雷特式震撼人心的内心独白。前人久已指出一部《聊斋》可以概括为“惩恶扬善”四个字,然而《聊斋》中惩恶更是为了扬善。一部《聊斋》中的善最主要的正是“孝”。孝是贯串于《聊斋》始终的,是至高无上的。婴宁身为狐仙之女,却生受父母的遗弃,长承山村雨露,完全是底层农民的凄苦无靠生涯。鬼母收留,正是相濡以沫的农民同情心的表现。她正是为了使鬼母能有所依栖才远出踏青,才破愁为笑,才在姨兄王子服前明骂似贼、暗送秋波;引来了王子服后又故作痴呆,不解共寝,甚至似知非知,似痴非痴地说出:“背他人何得背 婴宁

赏析音乐,感悟生活

赏析音乐,感悟生活 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选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其实不然,音乐的功能不只是这些,所谓的音乐,广义上来说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就是音乐。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下面让我先谈谈对音乐形象和表现手段的认识。 音乐形象,可以从客观、主观两方面考察它的存在状态。 (一)客观存在的——声象 黑格尔说:“艺术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就音乐而论,它组合的“声音形式”当然就是它“诉诸感官”的“声音形象”了。在一些中外论著中还有称“音响形象”、“曲调形象”的,实质都一样,都是从声质料的组合体上来确立这一概念的。费尔巴哈也持“声音形象”(以下简称“声象”)的看法。他说:音乐家也是雕塑家,只不过他使他的形象沉浸于空气的流动着的元素之中……”。 声象虽然属于形式范畴,又不仅限于此,它往往将音乐包孕着的情意也兼括在其中,在内涵上比单独指为形式范畴的旋律、和声等要丰富,这样它才更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就同文学中人物形象远比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的内涵要丰富一样)。 (二)主观存在的——听象、视象 任何事物映入主观后形成的感性反映形式基本只有两种:①感觉映象(包括直觉、知觉、联觉、统觉的);②表象映象(包括想象的),此外无它。这决定了艺术形象的构成在客观上不管有多少种形态,一旦映成主观意象只能有两种形象形式:感觉的,或表象的。音乐也是这样,只是它所特有的是“听感觉形象”,和“视表象形象”两种映象。当声象“落”在听感官上,直接产生听觉映象,这就是“听感觉形象”(简称“听觉形象”,或“听象”)。如果听乐时,还能间接于脑内引起视表象的浮现,这就是“视表象形象”(想象的视象)。如听穆索尔斯基的组曲《图画展览会》(拉威尔配器),头曲似有跛足、古怪的“侏儒”在眼前跳动;二曲象有夕阳残照下的“古堡”画面出现;三曲则似有沉重的“牛车”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地走去……就是。赏乐时,既有听感觉形象(以下简称“听象”),又有视表象形象(以下简称“视象”)——这就是主观反映上的“二重形象”。其中,听象纯属形式范畴,而视象却属于内容范畴了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外在形象,当然音乐也不例外。音乐也有它的表现手段。音乐有四种性质:音高、音长、音量、音质。除此之外,音乐还有十种表现手段:旋律、节拍、节奏、调式、和声、织体、速度、力度、曲式、音色。 通过音乐鉴赏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怎样分析了解音乐,对《苗岭的早晨》和《梁祝》做了音乐表现形式和形象的分析。 《苗岭的早晨》:乐曲以清新、明朗的旋律,描绘了春意盎然、秀丽迷人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全文)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 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gegenstandliche)活动。所以,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哩。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里的论述。马克思这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所谓“对象、现实、感性”都是一个含义,指实际存在的可感知的客观事物。“人的感性活动”指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因而,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指出,当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主体的能动性时,唯心主义却发展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重视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能动作用,马克思充分肯定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具有的积极合理因素。但是,马克思同时又指出,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人的能动性,“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所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是指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指出,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一样,脱离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中,从另一个方面夸大了人的精神作用,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主体纯粹的精神体验和精神修炼过程,只从人的纯粹精神活动理解主体的作用,把主体当作脱离物质实践活动的独立化的精神实体。因此,唯心主义同样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这里分别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脱离实践,都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际也就给我们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理论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实践关系是二者最基本的关系,人是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去认识反映世界的。实践具有世界观的意义,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使世界二重化,区分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并在实践活动中使二者达到统一。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根据实践的需要,能动地反映客体,把握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实现客体主体化,使客体向主体转化,在主体观念中以概念和理论形式把握客体,并在把握客体的同时提升主体的能力。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主体以什么样的客体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首先是实践的需要,最能满足主体实践活动需要的客体总是最先被主体认识和改造。但在主体实践活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水平,对不同客体以及同一客体的需要程度是不同的,因此,主客体的价值关系在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过程中会给人以美的享受,主体在成功地改造客体的同时,往往会使自身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带来身心的愉悦,带来人的精神上的陶冶和熏陶,并在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过程中享受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

实用文档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用文档之"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至第61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 关于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54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 55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2)因此,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七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讲解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的背景 (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 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 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3)现存的都是会灭亡的 (四)它是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费尔巴哈远离当时的革命实践,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德国当局赶到乡下,因而它只能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没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中贯彻到底。马克思则不同,他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了立场,自觉站到了无产阶级的一边。《提纲》正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二、主要内容 (一)逐条解释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

恩格斯名言赏析

恩格斯名言赏析 导读:人离开狭义的动物愈远,就愈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 自己的历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恩格斯名言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1、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2、谁要是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恩格斯 3、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 4、逆境使天才脱颖而出,顺境会埋没——恩格斯 5、我认为倾向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恩格斯 6、生活越紧张,越能显示人的生命力。——恩格斯 7、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恩格斯 8、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 9、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10、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 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恩格斯

11、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进步为补偿——恩格斯 12、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阶段,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使得这种消除持久巩固,并且不致在社会的生产方式中引起停滞或甚至衰落——恩格斯 13、任何宗教教义都不足以支持一个遥遥欲坠的社会。——恩格斯 14、判断一个人当然不是看他的声明,而是看他的行动,不是看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恩格斯 15、谁肯认真地工作,谁就能做出许多成绩,就能超群出众。——恩格斯 16、野心就是一切虎伪和谎话的根源——恩格斯 17、传统是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力。但是,它是消极的,因此一定要被摧毁——恩格斯 18、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恩格斯 19、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恩格斯 20、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后感

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自动化41 周韵致 214050402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大学生必学的一本书。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作品就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值得学习和拜读的文章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从内容上看这本著作并不长,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只有1400多字。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唯物辩证法思想和社会实践的观点是贯穿《关于费尔巴哈的题纲》的主线。 在提纲中,马克思在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唯心主义的实践不是从客观物体出发,而是从意识、精神等方面的,因而是不实际的发展了能动的方面。马克思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从实践出发,又批判了唯心主义只是从抽象的方面发展能动的方面,最后马克思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实践出发去认识事物。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可以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纲,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直观的、非实践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对提纲第八条的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德国哲学家、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的一部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如果想要去真正解读的话,我认为一篇论文是解决不了的,这么简短的文字虽然很少但却可以解读为一本书,它看上去文字通俗,但要是真正去理解却并不容易。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不是准备发表的,是在恩格斯准备马克思的遗稿是发现的,是在1844和1847年的笔记本中发现的,恩格斯对关于费尔本哈提纲的评价是这是包含了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也就是与马克思之前西方思想的旧哲学的原则的区别,马克思自己独立思想的开始,马克思完成了在哲学中的思想的革命。 我主要解读一下提纲的第八条。第八条很简短,只有两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句话理解上有困难吗?看他这么简短的文字应该没有什么困难,实践这个词我们一直在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在用,在理论的文章中也用。如果这些句子这么容易理解,那么这篇文献也不会这么伟大。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实践并不能解释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概念。马克思说的关于实践的理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被真正的理解,也许正在理解,但没有理解透彻,我们理解了事实,表达了事实,梳理了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经验上的联系或者逻辑上的关系,这一切都不是对实践的理解。那么实践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有时候我们会说,我们不要只讨论这件事情,我们动手去实践吧,日常生活中我们这样用实践这个词,但是这并不是哲学的用法。哲学对于一些名词是苛刻的,哲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是争取对语言正确的用法。在西方哲学思想中,对于实践的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和1888年稿本)

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1845年稿本) 1.关于费尔巴哈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内容详细】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内容解读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 (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 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 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1)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必然的东西 (2)现实性不是一切事物永远固有的属性 (3)现存的都是会灭亡的 (四)它是马克思亲身参与工人运动实践的产物 费尔巴哈远离当时的革命实践,当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时,他被德国当局赶到乡下,因而它只能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而没能把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历史中贯彻到底。马克思则不同,他亲身参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革命实践中逐步转变了立场,自觉站到了无产阶级的一边。《提纲》正是他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赏析

正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後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後,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