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流程第一阶段:术后第1-2周-患者需要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具,以保护手术部位。
-进行冷敷,以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
-进行物理疗法,包括肌肉锻炼和关节活动性锻炼,以维持关节的灵活性。
-进行疼痛管理,如使用止痛药和冰袋。
-进行康复性自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和平衡训练。
第二阶段:术后2-6周-开始进行主动性和被动性关节运动,以逐渐恢复关节的活动范围。
-开始进行受控的负重运动,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以促进肌肉收缩和恢复。
-进行平衡性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
-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机和自行车,以提高心肺功能。
第三阶段:术后6-12周-增加负重运动的强度和范围,包括深蹲和跳跃。
-开始进行核心训练,以增加腰腹肌肉的力量和稳定性。
-进行球形平衡训练,以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反应能力。
-进行低冲击性运动,如游泳和慢跑,以渐进恢复正常运动水平。
-参加康复辅助设备,如运动护具,以提供额外的稳定性。
第四阶段:术后12周之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运动水平,包括高强度运动和竞技运动。
-参加体力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进行运动技术训练,以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进行康复评估,以确保恢复程度和功能达到预期水平。
-进行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以解决任何康复期间出现的问题。
总的来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需要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以保护手术部位并促进膝关节的恢复。
康复期间,患者需要积极参与物理疗法和自我训练,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稳定性,并逐渐返回正常的运动水平。
此外,康复期间的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康复进程顺利进行。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计划注意事项:一.必须通读此计划全文并理解后才可开始康复训练。
二.训练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有:心脑血管意外、周围组织损伤、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异位骨化、功能改善不满意等。
三.训练中出现疼痛为正常现象,若训练结束后半小时疼痛缓解,则不会造成损伤。
四.关节的肿胀、发热为正常现象,可以通过冰敷缓解。
若肿胀、发热持续严重且关节角度长期无进展,则应减少活动及训练量,及时复诊。
正文:一.肌肉力量(以下训练1、2、3术后麻醉消退后立即开始。
持续训练8周)1.踝泵练习:用最大理想上钩脚尖5秒后再向下才五秒,每天总量500-1000次。
很重要,预防血栓!2.股四头肌收缩:术后立即开始。
用收缩大腿前侧肌肉5秒后放松2秒,每天总量500次。
3.腘绳肌收缩:膝关节完全伸直后用力下压脚下所垫枕头,持续五秒,放松2秒。
每天总量500次。
4.直抬腿:膝关节伸直抬离床面15度,持续到力竭。
6周内每天几次即可,6周后逐渐强化。
5.静蹲:扎马步,术后10周开始,在无痛的角度练习,注意膝关节不要超过脚尖,每次持续1-2分钟。
二.关节角度1.膝关节角度的计算:大腿的延长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
2.屈膝练习:每天上午进行一次屈膝练习。
具体进度参照附表。
A.屈膝的流程为:解除支具→屈膝至目标角度→维持10分钟→佩戴支具→冰敷20分钟。
B.屈膝的方法有:90度内,坐位垂腿;90-105度,坐位顶墙;100度以上,坐位抱腿、仰卧垂腿。
床边垂腿坐位“顶墙”仰卧垂腿坐位抱膝俯卧牵拉屈膝保护下跪坐:3.伸膝练习: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下午进行2次,持续一个月。
A.伸膝练习的方法为:脚后跟垫枕头,膝关节下空出,肌肉完全放松,持续20分钟。
膝关节后侧的酸胀感是正常现象。
B.部分术前已经伸膝困难的患者应在上述基础上,在膝关节上加2-3公斤重物。
坐位(或仰卧位)伸膝:俯卧重物悬吊伸膝:坐位俯身腘绳肌牵拉伸膝:三.行走1.单纯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负重行走(即患肢可以踩地)以满足间的日常生活。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进展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进展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一种显微手术,主要是通过重新建造已经损伤或断裂的前交叉韧带,以恢复膝部的稳定性和运动功能。
这种手术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拉伤或撕裂、肌肉损伤或其他膝关节损伤情况下被广泛使用。
但是,该手术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的康复护理。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的方式,重点讨论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及进展,以帮助康复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一、术后康复护理前期手术后的第一天是非常关键的时期,特别需要注意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水肿情况。
医护人员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照顾,确保患者的身体状况稳定。
1. 疼痛控制疼痛是术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能够引起患者的不适和抵触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因此,疼痛的有效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轻度的疼痛可以采用局部冰敷和非甾体消炎药治疗。
对于严重疼痛患者可使用镇痛药物。
2. 水肿控制手术后的膝关节很容易出现水肿,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控制。
常见的措施包括局部冰敷、高枕头睡眠、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等。
3. 动作指导手术后的第一天患者需要尽量保持足够的休息,但是也需要适当进行一些动作。
医护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掌握术后康复动作。
手术后第二天到第七天是康复的关键时期。
此时需要加强疼痛和水肿的控制,逐步开始进行康复运动。
1. 康复运动康复运动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关键环节。
适当的康复运动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弹性和稳定性。
常见的康复运动包括:膝关节屈伸、肌肉收缩、轻度跟腱和髌骨平稳运动等。
2. 操作指导在康复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给予持续的操作指导,对运动姿势和顺序进行详细讲解,特别是保证患者的动作不会给患者带来更大影响,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出更好的康复效果。
3. 术后疼痛控制术后疼痛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疼痛在康复过程中控制不好,将会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甚至可以导致康复失败。
因此,当患者的疼痛加重时,应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加强疼痛防治措施。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方案一、第一阶段康复训练(0-2周)术后2周内以减轻术后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为主。
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30°。
如果韧带固定牢靠,允许术后部分负重(患肢不多于50%部分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但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
每次训练结束后,应进行冰敷20-30分钟,以减少膝关节渗出、肿胀及疼痛。
本阶段的康复训练包括以下项目:(1)踝泵练习:踝泵练习,尽可能多做,有利于促进循环、消肿消胀、防止深静脉血栓。
具体步骤:平卧在床上,大腿放松,然后缓慢的尽最大角度地做踝关节跖屈动作,也就是向上勾起脚尖,让脚尖朝向自己,维持5s左右,之后再向下做踝关节背伸动作,让脚尖向下,保持5s左右,循环反复地屈伸踝关节。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尽可能用最大的力量紧绷大腿肌肉5s再放松。
每组进行5分钟,每天进行3组。
(3)直腿抬高练习:平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踝关节背伸状态下,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4)侧抬腿练习:侧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5)后抬腿练习:俯卧在床上,下肢伸直平放床上,直腿抬高至下肢与床面呈30°,保持至力竭再放松。
每组进行10次,每天进行3组。
二、第二阶段康复训练(2-6周)维持佩戴膝关节支具进行保护,膝关节活动范围逐步递增(每周依次增加20°-10°-20°-10°),直到术后6周支具限制膝关节活动范围0-90°。
在可耐受的范围内逐步增加负重,术后6周基本可恢复正常行走。
当步行无痛时,可以去掉拐杖。
此阶段康复训练项目同第一阶段,继续进行踝泵练习、股四头肌等长练习、直腿抬高练习、侧抬腿练习以及后抬腿练习。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进展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进展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手术。
术后康复护理对于手术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介绍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的进展。
1. 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一天,患者需住院休息。
护士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手术部位的红肿、渗血等情况。
如有必要,应当及时采取措施。
术后第二天,患者可进行下床活动,适量站立。
护士应当在旁边协助患者前往洗手间或进行其他康复活动。
此时,患者可能感到疼痛和不适,护士应当及时安抚和帮助患者。
3. 术后第三天至第七天术后第三天至第七天,患者需进行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加强肌肉的锻炼,促进膝关节的康复。
护士应当监督患者康复训练,确保训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第七天至第四周,患者应当逐渐恢复正常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此期间,护士应当注重营养和睡眠的管理,保证患者能够充足地休息和摄取足够量的营养。
5. 术后第四周至第十二周术后第四周至第十二周是患者恢复期的关键时期。
患者需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和康复训练,才能逐渐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
护士应当监督患者的训练和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6. 术后三个月以后术后三个月以后,患者的康复进展已经明显,但仍需继续锻炼和康复训练,以巩固康复效果。
护士应当定期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和进展,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与支持。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护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护士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使患者能够顺利地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
在此过程中,护士应当发挥重要作用,协助医生完成患者的康复工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动作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动作
1. 踏步练习:
在椅子旁边放置一块坚固的垫子或步台,以膝盖稍微弯曲的姿势踩踏上去,然后再慢慢下来。
反复进行10-15次,并逐渐增
加重复次数和难度。
2. 踢腿练习:
站直后保持平衡,将一条腿向前踢出,然后缓慢地将其放下。
再转至另一条腿,重复上述动作。
进行10-15次,逐渐加强力
量和平衡性。
3. 坐姿直腿抬高:
坐在地板上,双腿伸直,尽量抬高一条腿并保持数秒钟,然后慢慢放下。
重复相同动作至少10次,逐渐增加抬腿高度和次数。
4. 侧平衡练习:
站立时双手放在腰间,将整个身体重心向一侧倾斜,保持数秒钟,然后慢慢回到平衡姿势。
再转至另一侧,重复上述动作。
每侧进行10-15次,逐渐增加保持时间和稳定性。
5. 半蹲练习:
站立时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然后慢慢下蹲至半蹲姿势,保持数秒钟后再慢慢站起。
进行10-15次,逐渐增加下蹲深度和次数。
6. 动态平衡球练习:
站在一个平衡球上,尽量保持平衡并改变身体姿势,如前后倾
斜或侧身倾斜。
进行10-15次,逐渐增加动作难度和稳定性。
7. 骑自行车:
从初级阶段开始,逐渐增加骑行时间和强度。
在骑行过程中,注意保持正确的骑行姿势,以避免对膝关节造成过度压力。
请记住,在进行任何康复训练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康复师的建议,并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第1篇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的康复方案一、背景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是运动医学中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
当前交叉韧带损伤导致膝关节不稳时,往往需要进行重建手术。
手术后的康复阶段至关重要,合理的康复方案有助于患者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本方案针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后患者,旨在提供一份合法合规的康复指导。
二、康复目标1. 减轻术后疼痛和肿胀;2. 恢复膝关节活动度;3. 增强膝关节稳定性;4.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三、康复阶段及措施1. 术后第一阶段(0-2周)目标:减轻疼痛和肿胀,预防并发症。
措施:(1)术后24小时内,采用冰敷和抬高患肢等方法减轻肿胀;(2)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3)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增强肌肉力量;(4)保持膝关节伸直位,避免屈曲,以免影响重建韧带的愈合。
2. 术后第二阶段(2-4周)目标:逐步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措施:(1)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每日进行关节松动训练;(2)加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等张收缩训练;(3)进行直腿抬高训练,增强股四头肌力量;(4)继续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3. 术后第三阶段(4-8周)目标: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措施:(1)增加膝关节屈曲角度,争取达到正常活动范围;(2)进行闭链训练,如脚踏车、蹲起等,提高膝关节稳定性;(3)逐步增加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4)进行平衡训练,如单脚站立、闭眼单脚站立等,提高本体感觉;(5)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部分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如上下楼梯、行走等。
4. 术后第四阶段(8周以后)目标:全面提高运动能力,预防复发。
措施:(1)继续进行抗阻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步增加训练强度;(2)进行功能性训练,如跳跃、跑步、变向等,提高运动能力;(3)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逐步恢复运动水平;(4)定期复查,评估膝关节功能,调整康复方案;(5)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膝关节,预防复发。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康复训练步骤

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康复训练步骤前交叉韧带(ACL)是人体膝关节中的一个重要韧带,主要起到稳定膝关节的作用。
当ACL发生损伤时,常需要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韧带。
手术后的康复训练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康复训练的步骤。
一、术后第一天至第三天:早期康复1. 术后第一天: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膝关节固定不动。
医护人员会进行必要的检查,并给予镇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
2. 术后第二天:开始进行被动运动,包括屈曲和伸直。
这些运动由医护人员进行,患者只需放松肌肉让他们完成运动。
还会进行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3. 术后第三天:患者可能会开始站立行走,但需要使用助行器,如拐杖或助行架。
这有助于恢复膝关节的正常步态和平衡。
二、术后第四天至第十四天:中期康复1. 恢复正常步态:患者会逐渐减少对助行器的依赖,开始进行自主行走。
这有助于加强肌肉力量和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2. 动态平衡训练:通过进行一系列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骨盆和下肢肌肉控制能力,减少膝关节受力不均造成的损伤风险。
3. 肌力锻炼:逐渐引导患者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包括大腿四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等。
这些锻炼有助于增加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恢复。
4. 起始活动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一些低强度的起始活动,如自行车或跑步机上的轻度运动。
这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和整体身体适应性。
三、术后第十五天至第二个月:晚期康复1. 功能性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一些功能性训练,如蹲起、跳跃和转身等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膝关节的功能性能力和运动控制。
2. 柔韧性训练: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伸展运动,可以增加患者的柔韧性,预防肌肉紧张和损伤。
3. 跑步和跳跃训练:逐渐引导患者进行更高强度的跑步和跳跃训练,以恢复运动能力和提高膝关节的耐力。
4. 恢复到正常活动水平: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和医生的指导,逐渐将日常活动恢复到正常水平,如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指导
膝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的运动伤之一,若损伤严重或断裂,需行韧带重建术,术后要在康复师指下进行功能康复锻炼,尽快恢复功能。
术后第一天:
目的:减少疼痛和肿胀,若病人有疼痛,可用冷敷、口服或肌注强痛定、度冷丁等止疼剂。
训练:
1、病人要充分休息。
2、患肢抬高,关节周围加冰袋间断冷敷,一般是30分钟,间隔2小时。
3、踝泵、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增加肌力。
术后第二天至术后两周:
目的:使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甚至过伸、最大限度的减轻肿胀、伤口愈合好、维持股四头肌的主动控制,能够达到屈曲90度。
术后三天冰袋冷敷。
训练:
1、活动与第一天相同,可以坐起、站立、下地走,行走时要脚尖点地、拄双拐、部分负重行走。
2、尽量减少行走,以防止关节肿胀。
(三天内患膝周围加冰袋,可以缓解疼痛、减轻肿胀)
4、膝关节被动伸直:病人平卧,脚跟垫高,使膝关节完全伸直。
5、进行膝关节最后5度伸直训练:在腘窝处放一软枕(直径15公分),直腿下压,持续10秒钟,放松。
6、股四头肌静力及直腿抬高训练。
7、必要时进行髌骨活动度训练(由内向外推动髌骨)。
术后两周至术后六周:
目的:使膝关节屈曲达到135度、减少膝关节肿胀、增加肌肉力量。
训练:
1、病人可以在床上、床下活动。
2、股四头肌的锻炼---静力、直腿抬高、内侧头。
3、腘绳肌的训练---如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可平卧,屈髋90度,利用小腿的重力来进行弯曲。
4、最后5度伸直训练---腘窝下加一软枕,直腿下压。
5、如膝关节能够达到150度,可嘱病人做蹬车试验。
术后六周到九周:
目的:膝关节能够达到正常的伸屈度(伸直0度,屈曲150度)。
训练:
1、自由行走
2、腘绳肌可抗阻力
术后九周到十二周:
目的:增加肌肉力量,进一步完善膝关节的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
训练:1、活动,负重行走。
2、直腿抬高
3、最后5度伸直
4、快走
5、平步跑练习
6、自由骑自行车
十二周后:
目的:完全恢复膝关节正常的活动度,进一步增加肌肉力量、活动度、柔韧度。
训练:
1、进行各种活动。
2、完全负重行走。
3、进行小腿训练(下蹲、脚尖站立)
4、上下台阶。
术后十四周:
最好来看能否参加体育活动
1、进行训练和活动
2、轻度的体育活动
3、做这些活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A 关节无肿胀B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达到正常的3/4 C Lachman 试验阴性。
术后六个月:
可以进行竞技性的活动,适度保护膝关节。
以上是原则,下面的比较通俗一些,以供参看!
手术当天:
在麻醉消退之后,就可以开始活动脚趾和踝关节,来促进循环和知觉的恢复。
如果疼痛不是难以忍受,就可以开始做踝泵练习。
手术后1天:
手术后的24小时,如果生命体征稳定,疼痛不是难以忍受,就可以在保护之下扶双拐,手术这条腿的脚不着地的行走。
但是只鼓励去厕所之类必须的日常生活活动,绝对专门去不能练习走路!
(1)“踝泵”练习:
就是主动的屈伸踝关节,要求动作缓慢、用力、在不引起明显疼痛的范围内最大限度活动、反复连续进行练习。
最好是不睡觉的时候就尽可能多做,至少也需要5分钟/小时。
才能达到促进循环、消退肿胀、防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意义。
(2)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
就是大腿前面的肌肉(应该算肌群),绷劲和放松交替活动的练习。
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之下尽可能地多做,要每天大于500-1000次才有效果。
这个练习可以尽量避免下肢肌肉的萎缩,同时也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500-1000次看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个量远远不够了!下肢的功能是站立和行走,上下楼梯等等,也就是说是克服体重在工作,那么轻轻的绷劲和放松的运动强度能有多大呢?相信大家已经明白意思了。
练习作用微乎其微,只能是减缓萎缩,对于股四头肌这样大的肌肉,远不够维持和提高肌力的!
(3)腘绳肌等长练习:
腘绳肌就是大腿后侧的肌群
练习方法就是用脚后跟和小腿同时向下用力压床面,或者是腿下面垫的枕头。
这时候如果用手摸着大腿的后面,就能感觉到腘绳肌的收缩变硬。
要点是下压的时候要保持腿伸直,否则膝关节弯曲可能会引起疼痛或者造成损伤。
同样是要求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多做,也要大于每天500-1000次。
(4)直抬腿练习:
在这里,要分不同情况练习了,就是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练习的时机和量会有所不同。
采用腘绳肌肌腱(具体点说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或者是使用异体肌腱,再或者是人工韧带的患者,由于膝关节前侧的损伤较小,疼痛也就比较小,所以可以开始尝试着做直抬腿练习。
但这个时期不要求时间和次数,主要是要维持神经肌肉的控制能力,防止失用。
所以只要每隔一两个小时能抬起一下就可以了,太多的练习会增加疼痛!
手术后2天:
(1)继续加强上面的各项练习。
(2)下地行走之后,可能会有患腿充血的胀痛的感觉,要加强“踝泵练习”,来促进肢体远端的血液回流。
要提醒的是,不要因为怕充血的感觉几天都不下地,在床上卧床休息的时间越久,再下地的时候,充血胀痛的感觉就会越明显越难受。
还有可能造成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问题会更多。
所以如果医生认为组织的情况允许,就要适当尝试下地和负重,延误只会增加并发症,没有任何好处。
(3)加强直抬腿练习:
目的是强化股四头肌的肌力,为膝关节的稳定和下地行走负重等等打下基础。
一般练习的量是: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4)开始侧抬腿练习(包括内侧和外侧直抬腿):
目的是强化大腿内外侧的肌肉,
采用腘绳肌肌腱(具体点说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由于取腱的切口偏内侧,可能在练习内侧直抬腿的时候疼痛会明显,可以暂时推迟1-2天再开始练习。
一般练习的量是: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4)后抬腿练习:
采用腘绳肌肌腱(具体点说就是股薄肌、半腱肌的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患者,由于取的就是大腿后群腘绳肌的肌腱,所以可能在练习内侧直抬腿的时候疼痛会明显,可以暂时推迟3-5天再开始练习。
一般练习的量是: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以上的所有直抬腿练习,在力量增强之后,都可以在踝关节处绑个沙袋作为负荷,来强化练习更好的加强肌肉力量。
练习的量还是30次/组,组间休息30秒,2—4组连续练习,1-2次练习/日。
注意要增加的是负荷的重量,不是增加次数和时间。
手术后3天:
根据手术和组织的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能够开始早期的被动关节活动度练习。
(1)同样是继续加强以上的各项练习。
(2)患腿的负重和及平衡练习(注意是否有半月板的缝合和关节软骨的处理):
在可以下地患腿可以站地负重的基础上,站在墙壁或椅子等等随时可以扶稳保护的位置。
双腿的肌肉都要绷劲,好能控制身体的平衡,之后逐渐移动身体的重心,增加患腿的负重和用力的程度。
这样在1-2周的时间里,逐渐达到患侧单腿可以完全负重站立的程度。
一般的练习量是5分/次,2次/组,2-3组/日。
什么时候练习到可以患腿单腿站稳1分钟了,就可以脱拐走路了。
当然还是要小心保护好!
(3)根据情况开始被动的膝关节屈曲练习:
在微痛的范围之内,肌肉完全放松,采用“床边垂腿”的方法。
练习的时候把夹板或者支具去掉,练习之后一定要再戴好夹板!
整个过程控制在10分钟左右,不要反复进行,1次/日练习,避免炎症和疼痛的增加。
更要避免暴力推拿和盲目追求角度加快练习!
(4)上面的膝关节屈曲练习之后,要即刻冰敷20分左右,避免肿胀和出血。
如果平时关节内有明显发热、发胀的感觉,可再冰敷2—3次/日。
当然,还有棉花腿加压包扎的时候,就不必冰敷了。
(5)膝关节伸展练习:
手术之前膝关节伸直就不能达到正常的患者,必须练习伸直,否则以后的伸直受限就很难解决了!
如果手术前角度正常,注意文章开始时正确体位的摆放就可以了,等到屈曲角度加大之后再开始伸展练习。
同样是练习的时候摘掉夹板或者支具,练习完再戴好夹板!要注意的是应该和被动屈曲练习间隔尽可能长的时间(比如上午练习弯曲,下午练习伸直)。
才能避免反复的屈伸刺激造成膝关节的炎症和肿痛增加。
一般的练习量是20-30分/次,1-2次/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