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 1934 年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份关于该文章的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难点: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故都的秋》。

2. 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及写作风格,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 作者通过哪些景物来描绘故都的秋?
4. 深入研读
- 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理解“故都”的含义,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5.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

-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要求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深度剖析《故都的秋》的教案设计

深度剖析《故都的秋》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风格。

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及主题要义。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增强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故都的秋》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风格。

2.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及主题要义。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增强爱国情感。

四、教学方法:1.报告式讲解法。

2.问答式互动法。

3.阅读式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①教师引入主题,说:近几天,我们学校将要在“国学经典诵读”环节中,大声朗诵郑振铎先生的《故都的秋》。

有谁听说过和了解这篇文章吗?请说出来。

②通过发问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自然引入到本次课学习的主题。

2.初步阅读(10分钟)①教师为大家带来了《故都的秋》的朗读,带领大家快速阅读,根据复述,确定文章的大意。

②学生可在有意无意中听取,留下印象,从而引起积极性和兴奋。

3.诗歌的鉴赏(20分钟)①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作品创作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②结合作者笔墨的特点,展现出作者的人生感悟。

③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借景、对仗等修辞手法,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4.理解文章主题(30分钟)①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向学生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爱国与传统文化。

学习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②通过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及透视作者的思想,加深理解和认识文章主题。

5.感受与体验(10分钟)①引导学生就故都中的“秋”进行情感联想和感性体验,用诗歌表达对“故都名城”的敬爱之情。

②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事件建立共鸣,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6.作业及反馈(10分钟)①鼓励学生做出自己的文学鉴赏,发现和感悟文章中的一些意象、情感,并可以选写合适的词句描述相关感受。

《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阅读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走进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表达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情与景的关系在这篇抒情性散文中展现。

要上好这篇课文,理解情景关系和作者的情感线索是至关重要的,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仔细阅读、体悟文本。

学生分析:高一学生曾在初中学过散文,对散文进行过初步的了解,学生能够把握文意、赏析景物描写、品味语言特色等,但是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不成熟,只能理解表层的部分,而难以达到鉴赏、应用的层面,不能深刻地体味散文的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媒体分析:主要采用比较法、赏析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媒体主要以语言媒体、文字媒体为主,以视觉媒体为辅,利用幻灯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等。

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明确文章体式,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眷恋故都的感情与落寞、悲伤的情怀。

教学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体会散文情与景相容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略意境,追寻作者的情感线索,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标题:故都的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欣赏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2. 通过分析文本,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感受,并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以及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情感和独特见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我会让学生们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关于秋天的文章或诗词,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对于秋天的印象。

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大家是否知道有一位作家,他笔下的秋天别有一番风味?”,以此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讲解新课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境和情感氛围。

2. 分析文章结构。

我会引导学生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故都的秋”这个主题展开的。

3. 解读文本内容。

我将带领学生们逐段阅读文章,通过对关键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帮助他们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探讨主题思想。

我会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探讨作者为何会对故都的秋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他的这种感受对我们有何启示。

5. 讨论语言特色。

我会引导学生们关注文章中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让他们理解和欣赏郁达夫的文字魅力。

6. 总结全文。

最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回顾整篇文章的学习过程,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热情。

2. 情境教学:通过播放朗读音频,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结果评价:在课程结束时,我会组织一次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作业布置:1. 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风格特点。

中小学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中小学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中小学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的诗文。

(2)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3. 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含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韵律和节奏感的把握。

3. 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的结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相关文学鉴赏知识、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故都的秋》,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诗文内容和个人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2)学生默写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2)教师分析诗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1)背诵《故都的秋》。

(2)写一篇关于诗文感悟的短文。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壮丽的湘江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以降,悲秋便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血液,成为一种文学传统。

大家知道有哪些悲秋的诗句呢?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辛弃疾《昭君怨》那么,这一传统到了现代文学中还存在么?又有什么新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国作家郁达夫先生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一起来领略悲秋传统的现代变奏。

二、解题想要走进这篇文章,让我们首先来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

郁达夫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目?《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有何深意?说明:1、“故”给人亲切温暖之感,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故都"是精神休憩的家园。

2、“故”给人深沉、厚重之感,与北平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3、“故"还有“古”“旧"的意思,又有时间的久长之意,令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的沧桑悲凉之感。

三、初读感知。

(一)作者在题目里面便寄寓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大家再来朗读一下课文,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对北国的秋天如此眷恋呢?在作者的笔下,北国的秋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大家再从文章中找一找。

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高中语文课文《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⑴体会文章紧扣“清”、“静”、“悲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⑵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⑶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感情特点;⑵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⑵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眼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设计一、营造氛围,导入新课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数不胜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文人们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且写秋的着眼点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却另辟蹊径,独运匠心,从秋味入手写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赏析郁达夫先生是怎样选取客观景物来个性化地表现故都之秋的。

(幻灯1)(课件出示课题、简介。

)二、整体感知(5分钟)(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1、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 明确:秋。

2、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3、“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幻灯2)明确:“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是全文的文眼(幻灯2)。

4、主要写秋味的在哪部分?用景物来表现秋味的段落是哪些?(幻灯3)明确:3~11段。

(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请两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1、接下来看看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幻灯4)明确: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秋蝉、秋雨;枣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重点难点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学法指导: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的能力。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
二、释题
“故都”北平,即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

因此从标题看,这是--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三、整体感知
1、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尝秋味
3、那么是怎样的“秋味”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清,净,悲凉。

4、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
明确:第3段牵牛花,第4段槐树,第5段秋蝉,第6—10段秋雨,第11段果树。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第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下面集体朗诵第3-11段,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注意朗读有语调,要契合作者笔下的秋“清、静、悲凉”的意境。

1.观秋色
(1)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2)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

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听秋声
色彩的角度也就是视觉的角度,作者以眼前所见表现心中所感。

那么除了视觉的角度,本文还有什么角度?
明确:听觉
(1)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

主要有哪些声音?
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2)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品秋味
(1)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悲凉。

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

(2)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

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

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

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

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

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这篇作品创作于1934年,当时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

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从主观方面来讲,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

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3)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

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

(4)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

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四、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
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

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寻觅与追寻,这种寻觅与追逐将永无止尽……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