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串讲笔记: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与审美追求美术鉴赏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是审美主体运用视觉感知以及自身的审美经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审美过程,是鉴赏主体对美术作品展开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也是鉴赏主体对艺术作品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美术鉴赏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以感知激发情感(审美感知与观照)、以情感驱动想象(审美感兴与体验)、以想象感悟意蕴与价值(审美感悟与升华)、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审美认识过程。
一、审美感知与观照:有意注意与无意触发在美术鉴赏中,鉴赏主体首先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有意无意地去感受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观照美术作品的整体概貌。
审美感知与观照所需要调动的审美心理主要是“注意”和“感知”.感知作品首先要“审美注意”,一切相对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都是由“注意”开始的。
“审美注意”是指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审美对象上的集中和停留。
感觉和知觉是人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并进行各种高级精神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是完成审美注意的生理条件。
审美注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意注意”,一种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鉴赏主体带着鉴赏的目的去注意美术作品,调整好心态、清空掉杂念,做好进入鉴赏活动的准备,从而进入了“审美期待”;“无意注意”则是在不自觉、无目的的情况下,由于感觉器官受到了外部的一些刺激,鉴赏主体被对象吸引并产生了激动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从而进入审美活动。
一般而言,“审美注意”集中和停留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而美术的外在形式就是美术对外表达的艺术“语言”符号,比如:点、线、面、形体、空间、色彩、光影、比例等形式要素及排列组合。
这些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符号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形式美。
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美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使鉴赏主体的视觉器官受到了刺激,引起鉴赏主体对作品的审美注意,从而进一步对美术作品进行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在审美主体的感觉器官上,在审美主体的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审美对象的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反映。
自考美学 第六章 艺术论(二)(自考必过)

第六章艺术论(二)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意象的创造→意象的凝定→意象的重建☆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本体论——原是哲学范畴,是西方哲学中研究世界本原或本性的最根本部分,亦译为“存在论”。
艺术本体论的核心问题是展示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艺术品中提取到艺术品有共通的东西,就是艺术意象。
如果一件东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转化为意象,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品。
艺术只能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
二、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艺术意象是一种精神存在,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成果。
一方面,意象与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另方面,意象又与艺术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有本质的联系。
接受者并非被动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体验的同进加以重建和再创造,形成新的意象世界。
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
因此,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
三、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的核心是意象。
从艺术存在的方式看,艺术品则是创作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
作为中介的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号性和开放性。
他律性——艺术品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艺术品“是为人类心灵而存在的”(黑格尔)。
另外,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和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伤主体。
第三,它还受制于接受主体。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它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开放性——一头向艺术家开放,一头向欣赏者开放。
只有向艺术家开放,艺术家创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态化,物化为艺术品;只有向欣赏者开放,才能呈现它的基本特质。
现代阐释学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体现在人类无限延伸的审美经验中。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美术鉴赏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理性地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和特点的过程。
下面是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一、艺术作品的欣赏
观察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感受艺术家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和思想,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二、艺术作品的分析
对于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如色彩、形状、线条、质感等,进行分析和解读。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作品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内涵。
三、艺术作品的评价
根据艺术作品的特点和主题,进行评价。
评价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审美评价,即判断艺术作品的美感度。
二是理性评价,即判断艺术作品是否能达到艺术家的表达意图。
四、学习与比较
通过学习艺术史和各种艺术理论,增强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同时,对同一时期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对比,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总之,美术鉴赏需要通过反复的观察、分析和评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感受美的力量:艺术品欣赏与鉴赏

感受美的力量:艺术品欣赏与鉴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美都存在着。
它可以是自然景观中的壮丽山川或绚丽的日落,也可以是人类创造的艺术品中的精美细节或深沉情感。
艺术品可以源自绘画、雕塑、音乐、戏剧、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
欣赏和鉴赏艺术品的过程不仅让我们沉浸在美的世界中,同时也提升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艺术品欣赏:与美相遇的瞬间当我们面对一幅画或一件雕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所展示的形象。
形象可以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等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
这些元素让我们感受到艺术家对美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1. 色彩的魔力色彩是艺术品中最直观的元素之一,它能够激发我们的感官和情感。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比如,红色可以象征着激情和力量,蓝色则常常与平静和冷静相联系。
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从而引导观众进入自己构建的艺术世界。
2. 线条的舞蹈线条是艺术品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传达出形象的结构和动态。
线条的变化可以使画面或雕塑充满动感和生命力。
它们可以是平直的、曲线的、粗细不一的,每一种线条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力。
艺术家通过线条的运用,创造出不同的形象和氛围,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动态的美。
3. 构图的艺术构图是艺术品呈现形象的架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使观众的目光有序地引导到重要的部分,并产生美的冲击力。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对称、平衡、重复以及其他构图原则,使作品整体呈现出和谐和平衡的美感。
从色彩、线条到构图,艺术家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创造出了一个个让人屏息凝神的艺术品。
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洞察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进而感受到美的力量。
艺术品鉴赏:深入解读的旅程欣赏艺术品只是我们与艺术作品相遇的第一步。
通过鉴赏,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意义以及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风格。
1. 文化与历史的呈现艺术作品承载着不同文化和历史的烙印。
艺术品的鉴赏与欣赏

艺术品的鉴赏与欣赏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它们不仅仅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与一种思想。
艺术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品本身的价值,还在于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而被人们所珍视和喜爱。
因此,每一件艺术品都需要被认真鉴赏和欣赏。
艺术品的鉴赏鉴赏艺术品需要多方面的学问,其中包括了文化、历史、地理、经济、人类学等等方面的知识。
鉴赏艺术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需要人们善于分析、把握和判断。
鉴赏艺术品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上进行鉴赏,包括艺术品的形状、颜色、材料、技法等方面的表现。
在鉴赏过程中需要注意其中的细节,例如,刻画的角色形象是否栩栩如生,用色是否精湛华丽,作品的材料是否具有特殊的含义和价值等。
第二,在艺术品的表现意义上进行鉴赏,即艺术品的艺术性和文化性。
艺术品是一种文化作品,它承载了一个时代、一种文化和思想。
在鉴赏艺术品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作品所表现的文化内涵,了解艺术品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并对艺术品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第三,在艺术品本身的价值上进行鉴赏,这是在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艺术品的价值与其艺术品本身的品质、品位、珍稀程度、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密切相关。
要想对一件艺术品进行精准的价值评估,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海量的市场信息。
艺术品的欣赏艺术品的欣赏是一种情感体验,是人们通过对艺术品审美、感受和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和表达。
艺术品的欣赏需要我们对艺术品产生共鸣,有着审美情趣和体验能力。
在欣赏艺术品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行以下方面的思考:首先,需要通过艺术品对其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精神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对表现形式产生共鸣。
其次,需要通过艺术品所带来的情感变化对艺术品’s艺术性进行感知和体验。
这种艺术性在其包含的情感体验之中反映出来,应该是我们欣赏艺术品时最关心的元素。
最后,艺术品的欣赏需要我们有着足够的知识储备,有能力对艺术品进行科学而恰当的理解。
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

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艺术欣赏总结:领略美学之美的艺术之旅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真实表达,通过感官和情感的联结,艺术作品能够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这个文化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从绘画、音乐、雕塑,到舞蹈、戏剧等等。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分享我在艺术欣赏过程中领略到的美学之美,以及在艺术之旅中所得到的心灵触动。
1.形式美:绘画中的线条与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线条和色彩是最直观也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绘画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美。
线条可以是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各种形态,它们在绘画作品中交错相融,组成不同的图案和构图。
线条的变化不仅赋予画面以节奏感,还能引导观者的视线,给予作品更多的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色彩能够通过明暗、冷暖、对比等方式传递情感和意境。
明亮的色彩让人愉悦,冷暖的对比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在观赏绘画作品时,我常常被艺术家智慧的色彩运用所吸引,能够感受到他们对色彩的用心与独特的视角。
2.表现美: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音乐作为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在音乐的世界中,我沉浸在旋律的律动中,感受到了表现美的魅力。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它像是艺术家的心声,通过音符的连续演奏展示出来。
不同的旋律带给人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柔美的旋律让人陶醉,激昂的旋律能够激发人的热情。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它决定了音符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
音乐的节奏能够让我们产生共鸣,有时会引起内心的颤动,有时会让我们陷入深思。
在音乐的律动下,我感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融,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
3.意义美:雕塑中的形态与寓意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空间中的艺术形式,通过形态和寓意来传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观赏雕塑作品时,我领略到了意义美的深度与广度。
雕塑作品以石材、金属等材料为基础,通过刻削、铸造等技艺呈现出立体的形态。
形态的塑造需要艺术家的精湛技巧与对材料的驾驭,每一条线条、每一个纹理都凝聚了艺术家的心血。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

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艺术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而美术作品则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既是一种审美体验,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从观察、解读和评价三个角度,探讨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
首先,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观察来实现。
观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欣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
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细节和构图,感受艺术家的用心与技巧。
例如,在观看一幅油画时,我们可以注意画面中的色彩运用、线条的流动以及光影的变化。
这些细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能够增加我们的审美体验。
观察是一种主动的行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与艺术家进行对话,与作品产生共鸣。
其次,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解读来实现。
解读是对作品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和诠释。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创作动机,通过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解读艺术作品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文化背景。
例如,在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山水的诗意和象征意义。
通过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最后,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评价来实现。
评价是对作品价值和品质的判断和评价。
评价是一种主观的行为,每个人对作品的评价可能会有所不同。
然而,评价也需要有一定的标准和准则。
艺术作品的评价可以从技巧、表现力、创新性等方面进行。
例如,在评价一幅摄影作品时,我们可以考虑摄影师的构图技巧、光影运用以及表达的主题等。
评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还可以促进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是一种审美的体验,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通过观察、解读和评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够增加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在快节奏和多媒体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美术作品的欣赏与鉴赏,让艺术的光芒照亮我们的生活。
美术鉴赏笔记(推荐五篇)

美术鉴赏笔记(推荐五篇)第一篇:美术鉴赏笔记美术是运用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和表现世界,是一种作者内心世界的形象表达。
美术分:绘画、雕塑、建筑,和艺术设计。
建筑以实用、坚固、美观为目的。
艺术设计又有造型美(如民间建筑补实简洁,宫廷建筑为庄重华美)、材料美、色彩美和总体设计与结构美。
美术欣赏是对美的追求和享受,美术的本质在于使欣赏者感到愉悦:一是发现形象美,如古希腊米罗的维纳斯虽然残缺了手臂,但能从她的外在形象感知到另一种美。
二是在抽象中发现真谛和奥秘,如荷兰凡高的画。
史前工艺:一、玉器良渚玉器是中国玉器史上最辉煌的典范,玉器也是良渚文化的核心。
其图形最重要的是族徽——一种戴着冠状饰物的头像。
二、陶器黄河流域是彩陶的策源地。
史前绘画:一、彩陶绘画中国最早的彩陶出自泾水、渭水流一带的老官台文化。
彩陶文化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仰韶文化。
但后来发现与之性质相同的其他新石器也称“仰韶文化”。
二、原始岩画足腾空。
绘画理论研究的发端,以谢赫的《画品》为标志,他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和品评标准,促进了绘画开始成为一个专门领域。
炳灵寺是汉语“万佛寺”之意,其石窟,佛像得以完好保存,是由于栈道被毁。
吴道子,又名吴道云,河南禹县人,世称“画圣”,开始学书法,后以笔法入画。
传说他画人有超常的写实能力和默写能力,使得江洋大盗越狱逃脱后,因吴道子默写肖像画再次被抓获。
经唐代几次大的战乱,长安、洛阳两京300余幅寺观壁画无一幸存,宫廷收藏吴道子的92幅画也未有一件存世,现在只有《送子天王图》目前保存在日本。
他的画格外传神,有人将他与张旭的草书,的剑术合誉“三绝”。
也有将李的的诗,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术合誉为“三绝”的。
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系。
“青绿山水”以墨线勾勒造型,用笔细致周密,敷色以石绿为主,有时为醒目,更以金粉勾线,画面金碧辉煌,华丽壮观。
“水墨山水”,是以水和墨来表现山石、江河、树木、建筑等。
故墨线之外,渲染是主打的技法,而用笔往往粗放简约,注重笔的情趣、墨的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串讲笔记: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
[论述]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及特征:
艺术品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为:观、品、悟。
(1)观,是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是不完整和粗浅的鉴赏。
(2)品,是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可以说“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更丰富、更完满。
(3)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
所谓“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意”,这就是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