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南模范中学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5年中考3年模拟九下化学答案沪教版2023版

5年中考3年模拟九下化学答案沪教版2023版

5年中考3年模拟九下化学答案沪教版2023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作用于物品A的特性中,能证明物品A不是甲醛的是()
A. 有明显清香
B. 与30%稀硫酸反应
C. 常温下有明显沸点
D. 与明胶溶液反应
答案:A
2. 在室温常压下,下列不是有机物的是()
A. 甲醛
B. 烷烃
C. 氢氧化钠
D. 氯甲烷
答案:C
3. 下列实验证明的结果,可以用来证明硫酸与醋酸 reacted后生成盐的是()
A. 试样呈黄色
B. 试样有明显清香
C. 试样悬浮于水面
D. 试样能溶于水
答案:D
4. 某化合物的结构式为CH3-CH2Cl,它的分子式是()
A. C2H4Cl
B. C3H4Cl
C. C3H6Cl
D. C4H6Cl
答案:C
5. 下列不属于金属的是()
A. 铝
B. 青铜
C. 氢氧化钠
D. 铁
答案:C
二、填空题
6. 无机氢化物中,H2SO4的盐酸式为H_________ 。

答案:SO4^2-
7. 烯烃中,芳香环由两个碳原子组成,这两个碳原子上共有_________ 个不同的原子结构。

答案: 6。

上海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含答案

上海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紫甘蓝汁性质稳定,其颜色随pH改变而发生如下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紫甘蓝汁可用作酸碱指示剂B.将紫甘蓝汁加入到不同碱性溶液中,可能显示出多种颜色C.与石蕊相比,紫甘蓝汁可更准确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D.向滴有紫甘蓝汁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若溶液变色则说明一定恰好完全反应2.下列关于化肥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CO(NH2)2]和碳酸氢铵NH4HCO3都可做氮肥B.氯化钾(KCl)和磷矿粉[Ca2(PO4)2]的颜色相同C.氯化铵(NH4Cl)与石灰石混合研磨后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D.化肥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大使用量3.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水B.空气C.氧气D.二氧化碳4.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盐,人若误食会引起中毒。

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A.+1B.-1C.+3D.-35.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B.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D.金刚石用来切割玻璃6.下列有关洗涤的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A.用酒精洗去衣物上的碘渍B.用盐酸清洗试管中残留的铜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D.用汽油可以洗涤衣物上的油渍7.下列归类正确的是A.A B.B C.C D.D8.一定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结论正确的是A.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B.生成物有两种分子C.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不变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9.我国科学家发现了新冠治疗的新药“千金藤素”(化学式C37H38N2O6),可抑制某些冠状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再次展现中药的辉煌。

下列有关千金藤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千金藤素由碳、氢、氧、氮4种元素组成B.千金藤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千金藤素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9:3D.千金藤素中含有83个原子10.下列实验方案设计正确的是()A.A B.B C.C D.D11.对“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A.摩尔是国际单位制的七个物理量之一B.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C.摩尔是表示物质质量的单位D.1mol 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原子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①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①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①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①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①、、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13.为了防止钢铁制品锈蚀,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用洗涤剂除去铁制品表面的油膜B.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其他金属D.将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14.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有一镁的合金2.4g ,在合金中加入100 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后,金属与稀盐 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m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是镁铝合金,则 m >0.2 gB .若是镁铁合金,m=0.16g ,则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 50%C .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D .若是镁锌合金,则 m <0.2g【答案】B【解析】镁、铝、锌、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为: Mg+2HCl ═MgCl 2+H 2↑,2Al+6HCl ═2AlCl 3+3H 2↑,Zn+2HCl ═ZnCl 2+H 2↑,24 73 2 54 219 6 65 73 2Fe+2HCl ═FeCl 2+H 2↑,56 73 2A 、2.4g 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 氢气,2.4g 铝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大于0.2g ,因此若是镁铝合金,则m >0.2g ,正确;B 、如果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则铁和镁的质量都是1.2g ,1.2g 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是0.1g ,1.2g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1.2g×2÷56=0.04g ,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是50%时,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为:0.1g+0.04g=0.14g ,错误;C 、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2.4g 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需要氯化氢质量是7.3g ,而混合物中的镁质量小于2.4g ,因此消耗氯化氢的质量小于7.3g ,即若是镁铜合金,则稀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7.3%,正确;D 、2.4g 镁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0.2g 氢气,2.4g 锌和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0.2g ,因此若是镁锌合金,则m <0.2g ,正确。

故选B 。

2.实验室有一包含杂质的碳酸氢钠样品50g (杂质不含钠元素,受热不变化),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3%,180℃时,将样品加热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43.8g ,则分解的碳酸氢钠占原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已知323222NaHCO Na CO +H O+CO Δ↑) A .60%B .47.3%C .40%D .33.6%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50g×23%=11.5g 。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两套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两套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模拟试题(一)
姓名 班级得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能C-12; 0-16; Al-27; Si-28; K-39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20分)
1.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下列做法与此相符的是()
A.加大铅蓄电池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C.工业废水灌溉农田,实现节约用水
2.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C pH小于7的降水属于酸雨
B.推广煤炭液化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D.加大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作物产量
B.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水分子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结果
D.有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3.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丙氨酸属于无机化合物D.每个丙刎酸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溶解度电20
6C

12.01
13A1铝
26.98
14Si硅
28.09
A.三种原子中质量最大的是硅原子B.三种元素均为非金属元素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D.碳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12.01g
4.丙经酸的化学式为C3HxChN,相对分子质量是8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氨酸化学式中x值为7B.丙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 1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拉面条 B.晾衣服 C.切黄瓜 D.酿米酒

2.以下物质在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条 B.味精 C.酒精 D.白糖

3.三氧化二铋(Bi2O3)可作防火纸,其中铋元素的化合价为 A.+2 B.+3 C.+4 D.+5

4.表示两个氢原子的化学符号是 A.2H B.2He C.H2 D.2H2

5.属于同素异形体的一组物质是 A.H2O和H2O2 B.CO和CO2 C.氧气和臭氧 D.水和冰

6.PH﹤7的液体是 A.蒸馏水 B.肥皂水 C.食盐水 D.柠檬水

7.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能源是 A.风能 B.天然气 C.石油 D.煤

8.物质俗名与化学式均正确的是 A.食盐 HCl B.干冰CO C.胆矾CuSO4·5H2O D.熟石灰CaO

9.正确的实验操作是 10.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氢气:产生白烟 B.铁丝:生成四氧化三铁 C.镁带:黄色火光 D.硫粉: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1.对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分析错误的是 性质 用途 A 石墨软又滑 做电极

B 稀有气体稳定 作保护气 C 氢气有可燃性 作火箭燃料

D 活性炭有吸附性 用于防雾霾口罩

12.可减少PM2.5的行为是 A.尽量开私家车出行 B.过年燃放烟花爆竹 C.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燃烧秸秆节约能源

13.CO2可转化为金刚石:4Na+3CO22Na2CO3+C,反应中的还原剂为 A.Na B.CO2 C.Na2CO3 D.C

14.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A.2CuO + C2 Cu + CO2

B.2H2O2 2H2O + O2↑

C.2KClO32KCl + 3O2 ↑ D.3CO+ Fe2O3 2Fe + 3CO2↑

15.从下图获取的信息中错误的是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B.该过程为物理变化 C.氮气沸点比氧气高 D.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上海初三初中化学中考模拟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蔗糖溶解B .滴水成冰C .花香四溢D .铁器生锈2.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 A .液态氧B .加碘盐C .酸牛奶D .不锈钢3.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 .氧 B .硅C .铝D .铁4.金属钒(V)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可由V 2O 5冶炼得到。

V 2O 5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则钒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 B .-2 C .+5 D .-55.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 .物质挥发性 B .溶液酸碱性C .物质可燃性D .金属活动性6.科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下列物质用途错误的是7.单晶硅是制作电子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

工业上通过以下反应将自然界的二氧化硅(SiO 2)转化为硅:2C +SiO 2Si + 2CO↑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硅发生了氧化反应 B .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 .一氧化碳作还原剂 D .二氧化硅作氧化剂8.为了维持人体的健康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保持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上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 A .人体的尿液一定呈酸性 B .人体的血液一定呈碱性C .人体的胃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D .pH 试纸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9.下列实验操作或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 .将50.0mL 酒精与50.0mL 蒸馏水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100.0mLB .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会看到白烟C .“粗盐提纯”实验中,过滤时将悬浊液直接倒入漏斗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11.根据物质的组成,小明将部分物质分为甲、乙两类(如表所示).下列对分类结果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化合物,乙为单质B.甲为单质,乙为化合物C.甲为氧化物,乙为金属D.甲为金属r乙为氯化物12.下列化学方程式能正确表示所述内容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B.实验室制备O2:H2O2H2↑+O2↑C.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D.用氢氧化钠人也吸收二氧化硫:2NaOH+SO2Na2SO4+H2O13.按下列装置实验,不能达到对应目的的是A.收集H2B.O2验满C.配制20%的Ca(OH)2溶液D.除去CO中的CO214.甲和乙反应可制备燃料丙,其微观示意图如下。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将22.2gCu 2(OH)2CO 3放在密闭容器内高温加热一段时间后,冷却,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5.2g 。

在剩余固体里加入10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红色金属。

已知:Cu 2O+H 2SO 4 =Cu+CuSO 4+H 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15.2g 剩余固体是纯净物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的质量和为7.0gC .残留红色金属质量为12.8g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4.7%【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碱式碳酸铜分解时,部分生成了氧化铜,部分生成氧化亚铜 设分解生成氧化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为m ,生成氧化铜的质量为x ()23222Cu OH CO C Δ+uO H O +22280m CO x↑①22280 =m x()23222222Cu OH CO 2Cu O Δ+++2222214422.2g-m 15.22H O 2CO g-xO ⨯↑⨯↑②22222144=22.2g-m 15.2g-x⨯⨯ 由①②计算可得m=11.1g x=8g因此生成氧化铜、氧化亚铜的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均为11.1g ,生成氧化亚铜的质量为 15.2g-8g=7.2g设生成铜的质量为y,与氧化亚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1,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n 2 224421Cu O +H SO =Cu +CuSO +H O14498647.2g n y11449864==7.2g n y1n =4.9gy=3.2g24422CuO +H SO =CuSO +H O 80988g n28098=8g n 2n =9.8gA 、剩余固体加硫酸后生成铜,说明15.2g 剩余固体是氧化铜和氧化亚铜,是混合物,故A 不正确;B 、过程中生成CO 2和H 2O 、氧气的质量和为7.0g ,故B 不正确;C 、残留红色金属为铜,质量是3.2g ,故C 不正确;D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g+4.9g 100%=14.7%100g⨯,故D 正确。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沪教版(全国)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卷)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归类正确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烧碱—氢氧化钠、熟石灰---氢氧化钙,属于碱;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属于盐;B、在一种金属中加热融合了其他的金属或非金属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叫合金;生铁是铁的合金、硬铝是铝合金;铜绿是铜锈,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 浓硫酸、生石灰、碱石灰都有很强的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D、碘、锌、硒是人体中常见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

选C2.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A.Fe(NO3)2B.Fe(NO3)3C.Cu(NO3)2、Fe(NO3)2D.AgNO3、Cu(NO3)2、Fe(NO3)2【答案】A【解析】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银被置换完剩余的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说明加入的铁有剩余.因此,滤液中只含有Fe(NO3)2、滤渣中一定含有Ag、铜、铁的结论.选A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3.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B.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C.转化b中一定有元素的存在形态发生改变D.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属于转化c【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转化a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比如过滤可以将固体物质和溶于水中的物质分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西南模范中学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1.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B.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N2、CO2,选项错误;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

2.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A.23.4g B.29.25g C.30.5g D.26.25g【答案】A【解析】【分析】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设氯离子质量为x,2Cl-~H2↑,71 2x 0.4g 7120.4x g=x=14.2g,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14.223.435.5100%58.5gg=⨯。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3.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A.3:2 B.2:3 C.1:2 D.1:1【答案】C【解析】【详解】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2322Na CO+2HCl=2NaCl+CO+H O10673x m↑106x=73mx=106m/73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2NaOH+HCl=NaCl+H O4036.5y200mg7.3%-⨯40y=36.5200g7.3%-m⨯y=40(14.6g-m)/36.5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x=10.6g y=8g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22322NaOH+CO=Na CO+H O80106z10.6g80z=z=8g10610.6g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8g+8g)=1:2。

故选C。

4.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②测X溶液的pH,pH= 13;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答案】B【解析】【分析】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5.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C。

6.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A B C D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ⅡKNO3NaCl BaCl2Ba(OH)2A.A B.B C.C D.D【答案】C【解析】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7.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A.12g B.14.25g C.17.25g D.27g【答案】D【解析】【分析】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详解】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0g+10g-209g=1g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23H Al 2273xy273=x yx=9y 2MgH 24210g-x 1g-y242=10g-x 1g-y12y-x=2由x=9y 和12y-x=2得,2y=g 3,x=6g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276g 17.3g 78÷≈,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410g-6g 9.7g 58÷≈,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3g+9.7g=27g故选D 。

8.将Mg 和Ag 的混合物放入Zn(NO 3)2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B .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C .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D .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将Mg 和Ag 的混合物放入Zn(NO 3)2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A 、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固体,不符合题意;B 、若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