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时作业15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7.1-氮的固定含解析

课时作业5氮的固定1.下列反应属于氮的固定的是()①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合成NH3②NO2和H2O反应生成HNO3和NO③Mg在N2中燃烧生成Mg3N2④NO被空气氧化为NO2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2.Murad等三位教授最早提出NO在人体内有独特的功能,近年来此项研究有很大进展,因此这三位教授荣获了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关于NO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NO可以是某些含低价N物质氧化的产物B.已知亚硝酸钠的化学式是NaNO2,则NO不是亚硝酸的酸酐C.NO可以是某些含高价N物质还原的产物D.NO是红棕色气体3.自然界的氮循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中N2与O2反应生成NOB.②中合成氨属于人工固氮C.③中氮元素被氧化D.氧元素参与了氮循环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N2既可以和O2反应,又可以和H2反应,因此N2的化学性质很活泼B.在NO2和H2O的反应中,NO2是还原剂,H2O是氧化剂C.雷雨时,发生氮的固定变化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类氮肥的含量D.NO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下列关于实验室收集NO和NO2气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排水法B.都用向上排空气法C.NO用向上排空气法,NO2用排水法D.NO用排水法,NO2用向上排空气法6.上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NO 在人体内起着多方面的重要生理作用。
下列关于NO 说法错误的是( )A .NO 是具有刺激性的红棕色气体B .NO 是汽车尾气的有害成分之一C .NO 在人体的血管系统内具有传送信号的功能D .NO 能够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中毒7.在常温下,向盛满水并倒置于水槽中的试管里先后通入4 mL NO 2、4 mL NO 、5 mL O 2,经过一段时间后,试管里剩余的气体有( )A .NOB .O 2C .NO 2和O 2D .NO 和O 28.(双选)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原来试管中盛装的可能是什么气体( )A .可能是N 2与NO 2的混合气体B .可能是O 2与NO 2的混合气体C .可能是NO 与NO 2的混合气体D .只可能是NO 2一种气体9选项 原因结果 A植树造林 温室效应 B SO 2和NO 2的大量排放酸雨 C汽车尾气的排放 光化学烟雾 D 含氮、磷等元素的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赤潮 2使之转化为无污染的物质。
新教材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5酸碱中和滴定含解析苏教版选择性必修

酸碱中和滴定1.滴定实验时,必须要按以下要求操作的是( )A.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要烘干B.酸式或碱式滴定管用水洗净后用相应待装溶液润洗C.待测液一定要放在锥形瓶中,标准液一定要放在滴定管中D.滴定前读数要求精确,凹液面的最低点必须与“0”刻度或“0”刻度以上的某一刻度相切2.在一支25.00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入0.1mol/L的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00mL 的刻度处,若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然后以0.1mol/L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A.大于20mLB.小于20mLC.等于20mLD.等于5mL3.下列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操作,会引起误差的是( )A.酸碱中和滴定时,在锥形瓶中准确地加入一定体积的待测液和滴入2~3滴指示剂后,为了便于观察现象而加入了适量的蒸馏水B.酸碱中和滴定时,拿用蒸馏水洗净但未干燥的锥形瓶装待测液C.酸碱中和滴定时,拿用蒸馏水洗净但留有水珠的滴定管直接装标准液D.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时,选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时不小心多加入了一滴指示剂4.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下列操作会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的是( )①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装液润洗②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后未用待装液润洗③滴定前酸式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滴定终点充满溶液④取碱液时滴定管尖嘴处未充满溶液,取完后,充满溶液⑤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后再用待测液润洗⑥滴定时摇动锥形瓶将液体溅出瓶外⑦滴定过程中,滴定管漏出液体,溅至锥形瓶外⑧读取标准溶液体积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A.②④B.①③⑤⑦C.④⑧D.②④⑥⑧5.以酚酞试液为指示剂,对某新制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该新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c(mol/L)合理的是( )A.c=0.10×(V1+V2+V3)/(3×20)B.c=0.10×(V1+V2)/(2×20)C.c=0.10×(V1+V3)/(2×20)D.c=0.10V1/206.实验室现有3种酸碱指示剂,其pH变色范围如下:甲基橙:3.1~4.4;石蕊:5.0~8.0;酚酞:8.2~10.0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CH3COOH溶液,反应恰好完全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溶液呈中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B.溶液呈中性,只能选用石蕊作指示剂C.溶液呈碱性,可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D.溶液呈碱性,只能选用酚酞作指示剂7.下列滴定中,指示剂的选择或滴定终点颜色变化有错误的是( )提示:2KMnO4+5K2SO3+3H2SO4===6K2SO4+2MnSO4+3H2O、I2+Na2S===2NaI+S↓。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 第一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含答案)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1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1.电子的能量(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的能量________。
(2)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________,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的能量________。
2.电子层(1)概念:在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运动的________的区域简化为________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般总是尽先从________排起,当一层________后再填充下一层。
4.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分析下表和课本表1-2,填写下列空白:(1)最多是____;次外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最多是____;K、L、M、N各电子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最多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
(2)在元素周期表中,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在____族元素之后,增加了新的电子层并出现了新的周期,该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
研究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课本表1-2)可以发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各电子层电子数已达到最多所能容纳的电子数。
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电子层数为n)是______。
5.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1)原子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________的电子层,然后由____向____,依次排布在能量____________的电子层即排满了____层才排____层,排满了____层才排____层。
(2)原子核外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______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电子(K层为最外层不能超过_____个电子)。
(4)原子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____个电子(K层为次外层不能超过____个电子。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1.原子结构示意图用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这样的图示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例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2.离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与原子结构示意图写法相同,只是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____________;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____相等。
新教材2023版高中化学课时作业15烃及有机高分子材料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作业15 烃及有机高分子材料[学业达标]1.下列关于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烃是指仅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B.烃是指分子里含碳元素的化合物C.烃是指发生燃烧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有机物D.烃是指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2.下列关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称为聚合物,是因为它们大部分是由小分子通过聚合反应制得的B.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很大,但其结构是若干链节的重复C.对于一种高分子材料,n是一个整数值,因而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确定的D.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两大类3.PVC是聚氯乙烯的英文缩写,为保证PVC塑料制品的性能,通常需要加入多种有机助剂。
下列选项中的事实均能支持“PVC保鲜膜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是( )①PVC塑料属于高分子材料②使用的有机助剂有毒③含氯的化合物不一定有毒④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有害物质A.①② B.③④C.②④ D.①③4.(双选)科学家对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卫六的大气层中含有95%的氮气,剩余的气体为甲烷和其他碳氢化合物。
下列关于碳氢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碳氢化合物的通式为C n H2n+2B.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合物可能是碳氢化合物C.有些烷烃在光照下不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D.碳氢化合物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定是偶数5.烃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下列对烃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CH4、CH2===CH2、CH2===CHCH===CH2均属于饱和烃B.CH3CH2CH3、CH3CH===CH2、CH3CH===CHCH2CH===CH2均属于链状烃C.CH3CH3、、C18H38均属于饱和烃D.均属于芳香烃6.(双选)物质的构成有很多奥秘,人们用不同的化学用语来表示物质的构成。
下列化学用语错误的是( )A.四氯化碳的电子式:B.丙炔的分子式:C3H4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D.丙烷分子的充填模型:7.有关“苯宝宝”的表情包非常流行,如图:下列有关苯的说法错误的是( )A.苯分子结构中对位上的4个原子在一条直线上B.苯的结构简式可用表示,说明含有3个碳碳双键C.苯的一氯代物有1种D.苯是一种碳原子的价键远没有饱和的烃8.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的CO2和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 ) A.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1∶2∶3B.分子中C、H原子的个数比为1∶2C.分子中可能含有氧原子D.此有机物的最简式为CH49.(双选)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高中化学必修2 第五章 第三节 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A篇·知识对点训练1.下列物质中,不含有硅酸盐的是()A.水玻璃B.硅芯片C.黏土D.普通水泥答案 B解析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黏土和普通水泥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硅芯片的主要成分是硅单质。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B.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C.陶瓷餐具所用材料为硅酸盐D.水晶镜片所用原料为硅酸盐答案 D解析水晶、光导纤维主要成分为SiO2。
Si用于信息产业及太阳能电池。
传统硅酸盐材料是陶瓷、水泥、玻璃。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2SiO3是硅酸盐,所以不溶于水B.电影银幕用水玻璃浸泡,主要是为了防腐C.建筑工业常用水玻璃作黏合剂D.用水玻璃浸泡铁道的木制枕木,主要是为了防火答案 C解析Na2SiO3既是硅酸盐,又是钠盐,硅酸盐大多难溶于水,而钠盐均易溶于水,Na2SiO3能溶于水;浸泡银幕主要是为了防火,而浸泡枕木主要是为了防腐;水玻璃有黏合作用,常作黏合剂。
4.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A.玻璃B.水泥C.纯碱D.水玻璃答案 C解析玻璃、水泥均是多种硅酸盐的混合物,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也是混合物;纯碱Na2CO3是纯净物。
5.制取下列物质不需要用石灰石作原料的是()A.硅酸B.水泥C.玻璃D.生石灰答案 A解析硅酸由可溶性硅酸盐与酸反应制得。
6.镁橄榄石(2MgO·SiO2)中阴离子是()A.SiO4-4B.SiO4-6C.SiO2-3D.SiO4-5答案 A解析将镁橄榄石写成硅酸盐的形式,其化学式为Mg2SiO4,故阴离子为SiO4-4。
7.下列关于SiO2和CO2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CO2和SiO2都能与碱及碱性氧化物反应B.CO2和SiO2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C.CO2和SiO2都能与焦炭反应生成COD.SiO2可用于制光导纤维,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答案 B解析CO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SiO2不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B错误。
2020学年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课后限时作业(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第2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1.碱金属元素及其单质从Li→Cs的性质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密度逐渐增大B.熔沸点逐渐升高C.金属性逐渐增强D.还原性逐渐减弱C解析本题考查碱金属元素及其单质从Li→Cs性质递变规律,实质是利用元素周期律解决问题。
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其单质密度逐渐增大,但Na反常,大于K;熔、沸点逐渐降低,但Na反常,熔、沸点均低于K;金属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增强。
2.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由上到下性质递变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②单质的颜色加深③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④单质的沸点升高⑤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答案C3.卤素单质的性质与F2>Cl2>Br2>I2的变化规律不相符的是( )A.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单质还原性的强弱D.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C解析非金属性F>Cl>Br>I,则与氢气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与上述规律一致,A 项相符;非金属性F>Cl>Br>I,则对应的氢化物稳定性为由强到弱,与上述规律一致,B项相符;非金属性F>Cl>Br>I,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与上述规律不一致,C项不相符;非金属性F>Cl>Br>I,单质的活泼性F2>Cl2>Br2>I2,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减弱,与上述规律一致,D项相符。
4.下列有关单质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在氯气中燃烧时能产生紫色火焰②与CuCl2溶液反应时能置换出Cu③与水反应时钾最后有可能发生燃烧④与NH4Cl溶液反应时生成的气体中有NH3A.①②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B解析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呈紫色,①正确;钾与盐溶液反应时首先与水剧烈反应生成碱与氢气,生成的碱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②错误,④正确;与水反应时钾的反应现象比钠更剧烈,在相同时间内放出的热量更多,温度升高得更多,故钾有可能燃烧,③正确。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1课时作业15

(4)如有 1 mol·L-1 和 0.1 mol·L-1 的 NaOH 溶液,应用___0_._1___mol·L-1 的 NaOH 溶 液,原因是___溶__液___浓__度__越___小__,__误___差__就__越___小______。
(5)观察碱式滴定管读数时,若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结果会导致测得的稀硫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8)用含 Na2O 杂质的 NaOH 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定 未知浓度的盐酸,测得盐酸的浓度__偏__低____;
(9)用含 Na2CO3 杂质的 NaOH 固体来配制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用于滴 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测得盐酸的浓度__偏__高____。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解析:中和滴定一般不选用石蕊作指示剂,故 A 错误;中和滴定时,酸 式滴定管只能装酸和强氧化性溶液,碱式滴定管只能装碱,故 B、C 错误, D 正确。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6.用滴定法测定 NaOH(含 NaCl 杂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操作会引起测 定值偏高的是( C )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c 待=c标V·V待 标,根据 V 标的偏大或偏小
判断 c 待是偏高还是偏低。如(1),滴定管装液前未用标准溶液润洗,会将标
准溶液冲稀,导致所耗 V 标偏大,使测定的 c 待偏高。又如(2),锥形瓶装液前
量筒偏小,对于滴定管偏大。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化学(RJ) 选择性必修1
3.常温下,用 0.1 mol·L-1 的 HCl 溶液滴定 a mL NaOH 稀溶液。恰好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课时作业(一)

A篇·知识对点训练
1.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
是( C )
A.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离核最远的电子能量最高 C.p能级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能级电子能量 D.在离核最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课时作业(一)
2.某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三个能层,最外层有4个电子,该原
课时作业(一)
(3) 含有钾元素的盐的焰色试验为___紫_____色(透过蓝色钴玻 璃观察)。许多金属盐都可以发生焰色试验,其原因是 ______激__发__态__的__电__子__从__能__量__较__高__的__轨__道__跃__迁__到__能__量__较__低__的__轨____ __道__时__,__以__一__定__波__长__(_可__见__光__区__域__)_光__的__形__式__释__放__能__量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一)
(3) 某矿藏主要含D、E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它在空气中 高温条件下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体和一种红色氧化物。试写出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4_F_e_S_2+__1_1_O__2=__=高_=_温=_=_=_2_F_e_2_O_3_+__8_S_O__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一)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同一原子中,1s、2s、3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逐渐减小 B.同一原子中,2p、3p、4p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不同 C.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 核远的区域运动 D.各能层含有的原子轨道数为n2(n为能层序数)
课时作业(一)
解析:同一能级,能层越大,能级上电子的能量越大,A错误。 p能级的轨道数都为3,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相同,B错误。能量高 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 动,C错误。第一能层上有1个能级,含有的轨道数目为1;第二 能层上有s、p两个能级,分别含有的轨道数目为1、3,共含有4 个原子轨道;第三能层上有s、p、d 3个能级,分别含有的轨道 数目为1、3、5,共含有9个原子轨道;第四能层上有s、p、d、f 4个能级,分别含有的轨道数目为1、3、5、7,共含有16个原子 轨道,D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十五)[学业水平层次(A)]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A.B.CH3CH2NO2C.CH2CHBr D.【解析】烃的衍生物一定含有C、H以外的其他元素。
【答案】 D2.下列关于羟基和氢氧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羟基比氢氧根少一个电子B.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C.羟基不带电,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D.羟基比氢氧根性质稳定【解析】OH-的电子式为,—OH的电子式为(存在单电子),故A、B、C说法正确;由于—OH中氧原子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OH-中氧原子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羟基不如氢氧根稳定,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3.(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A.CH3CH2NO2B.CH2CHBrC.CH2Cl2D.【答案】 B4.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新兴起的车所用的乙醇汽油就是加了一定比例乙醇的汽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B.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相同C.用乙醇作燃料不会导致“温室效应”D.用乙醇作燃料会导致酸雨【解析】将CH3CH2OH改写为C2H4·H2O,再跟C2H4(乙烯)比较,可知A 项正确、B项错误。
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O2的过度排放,可知C和D都错。
【答案】 A5.(2015·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A.氧气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硫酸【解析】乙醇可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乙醛;也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成乙酸,但不能被硫酸氧化。
【答案】 D6.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B.乙醇可以制饮料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解析】A中,乙醇燃烧时,所有的氢原子均参与反应生成H2O;B项无法证明;D中,乙醇氧化成乙醛时,O—H虽参与反应,可C—H也参与反应,也无法证明氢原子的不同。
乙醇和足量钠反应,参与反应的氢原子占醇分子中氢原子的六分之一,说明其中一个氢原子与另外五个不同。
【答案】 C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解析】A项,依据碳原子结构分析可知,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形成四个共价键。
在键线式中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由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10H18O。
B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
C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紫红色褪去。
D项,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醇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A8.(2015·济宁高一检测)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 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消耗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1∶1∶1 B.1∶2∶3C.6∶3∶2 D.3∶2∶1【解析】 1 mol 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含—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1 mol、2 mol、3 mol,完全反应生成氢气体积之比为1∶2∶3。
所以,生成等量的氢气,需要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3∶2。
【答案】 C9.(2015·山东威海模拟)生活中的有机物种类丰富,在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应用广泛,其中乙醇是比较常见的有机物。
(1)乙醇是无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________。
(2)工业上用乙烯与水反应可制得乙醇,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不用写反应条件),原子利用率是________。
(3)下列属于乙醇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下同),属于乙醇的同分异构体的是________。
A.B.C.乙醚(CH3CH2OCH2CH3)D.甲醇(CH3OH)E.CH3OCH3F.HOCH2CH2OH(4)乙醇能够发生氧化反应:①46 g乙醇完全燃烧消耗________mol氧气。
②乙醇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被氧气氧化为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A.乙醇不能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B.交警用橙色的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检查司机是否酒后驾车C.黄酒中某些微生物使乙醇氧化为乙酸,于是酒就变酸了D.陈年的酒很香是因为乙醇和乙醇被氧化生成的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了乙酸乙酯【解析】(3)根据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可解答该小题。
【答案】(1)小(2)CH2===CH2+H2O―→CH3CH2OH100%(3)D E(4)①3②2CH 3CH 2OH +O 2――→Cu △2CH 3CHO +2H 2O ③BCD[能力提升层次(B)]10.一定量的乙醇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得到CO 、CO 2和水的总质量为27.6 g ,若其中水的质量为10.8 g ,则CO 的质量是( )A .1.4 gB .2.2 gC .4.4 gD .在2.2 g 和4.4 g 之间【解析】 乙醇的分子式为C 2H 6O ,m (H 2O)=10.8 g ,则n (H 2O)=0.6 mol ,则n (C)=0.6 mol ×23=0.4 mol ,设CO 的物质的量为x mol ,则28 g·mol -1×x mol +44g·mol -1×(0.4-x )mol =27.6 g -10.8 g ,解得x =0.05,所以CO 的质量为28 g·mol -1×0.05 mol =1.4 g 。
【答案】 A11.(2015·邯郸高一检测)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分别加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最终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A .硝酸B .无水乙醇C .石灰水D .盐酸【解析】 Cu 加热后表面形成CuO ,质量增加,但酸能溶解CuO ,造成Cu 质量减轻;无水乙醇使CuO 变成Cu ,质量不变;石灰水不溶解CuO ,Cu 质量增加。
【答案】 C12.(2015·福州高一检测)催化氧化的产物是的醇是( )A .B.C.D.【解析】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时,只与分子中的—CH2OH原子团有关,与其他基团无关,则被氧化的醇为,答案为A。
【答案】 A13.为测定乙醇的结构式,有人设计了用无水酒精与钠反应的实验装置和测定氢气体积的装置进行实验。
可供选用的实验仪器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1)测量氢气体积的最好装置是________(填写编号)。
(2)装置中A部分的分液漏斗与烧瓶之间连接的导管所起的作用是______(填写编号)。
A.防止无水酒精挥发B.保证实验装置不漏气C.使无水酒精顺利滴下(3)实验前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个小钠珠,冷却后倒入烧瓶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无水酒精的密度为0.789 g·cm-3,移取2.0 mL酒精,反应完全后(钠过量),收集到390 mL(视作标准状况)气体。
则一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为________,由此可确定乙醇的结构式为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
【解析】(1)氢气不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测量氢气的体积。
使用B、D、E 装置均可以,D装置操作不方便,E测量读数最准确,但容积受限。
(2)分液漏斗中的溶液只有在一定压强下才能顺利滴下。
产生的气体沿导管进入分液漏斗中,对溶液产生压强,能够使分液漏斗内的溶液顺利滴下。
(3)要准确测定乙醇和钠反应生成的氢气与乙醇的关系,钠必须过量。
又因为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做实验时预先将小块钠在二甲苯中熔化成若干个小钠珠,目的是防止钠与空气反应干扰实验,同时增大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4)由题意知,n(乙醇)=0.789 g·cm-3×2.0 mL÷46 g·mol-1=0.034 3 mol,n(H)=0.390×2÷22.4=0.034 8 mol,则n(乙醇):n(H)≈1∶1,则一个乙醇分子中能被钠取代的氢原子数为1,乙醇的结构式应为,而不是。
【答案】(1)B(2)C(3)防止钠与空气反应干扰实验,同时增大无水乙醇与钠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使之充分反应(4)14.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提高制取乙醛时的乙醇转化率,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
请填写下列空白:(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 ℃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立即呈红热状态。
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率,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控制鼓气速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式是(填戊装置中导管的代号):乙接________、________接丙,戊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