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自转公转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以及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像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和周期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2.演示法:通过图像资料和实例,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像资料和实例,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地球仪等。
2.准备课件,用于课堂讲解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位置、地球的基本运动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像资料,呈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同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图像资料,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极圈之间
纬 66.5°
北极圈以北
北纬 66.5°~北
纬 90°
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
南极圈以南
南纬 66.5°~南 的太阳热量最少,终年 寒冷 纬 90°
【例题 2】如图:当地球公转至①位置时,南半球是______(季节),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______ 现象。公转至②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日;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
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地理意义。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为夏 季,南半球为冬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短夜长;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①位置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②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答案:冬季 极昼 春分 昼夜等长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以后不断改进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 确立。公元前 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阳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 天文位置。 有人误认为二十四节气与阴历有 关。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地 球绕日公转轨道,也就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上的位置及引起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将全年划分为 24 个段落,每段相隔约半个月(15 天),每一段叫一个节气。 每月月首者称“节气”,包括立春、惊蛰、 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十二节气;在月中者称“中气”,包 括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十二中气。二十四节 气就是 12 个节气和 12 个中气的总称。在全年 24 个节气中,最重要的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合称 二分二至。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因而纯属阳历,只是形式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阳历。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而太阳通过每等分的时间大致相等,因而在公 历中,每年各节气的日期基本上变化不大,最多相差一两天,但在农历中的日期却不固定。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二,三,四节笔记

第二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其造成了昼夜的交替变化。
地球的自转也引起了地球的赤道膨胀和极地收缩,使得地球呈现出椭圆形的形状。
地球的公转则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其轨道呈现出椭圆形状,且轨道上有四个季节交替。
2. 地球自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的交替变化,这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白天,太阳光照射使得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积累;在夜晚,太阳光消失,植物停止光合作用,进行呼吸作用,同时积累了白天所获得的养分。
地球自转也影响了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气候和降水。
3. 地球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差和季节变化。
地球赤道附近受太阳直射,气候温暖,而离赤道越远的地区则气温逐渐降低。
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气候带,如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和温带气候带等。
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季节的交替,对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地球的大气圈和气候带1. 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外围围绕地球旋转的气体层。
大气圈的主要组成是氮气(78)、氧气(21)以及其他的稀有气体和水蒸气。
2. 大气圈的重要作用大气圈对地球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它能吸收太阳辐射,防止高能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直接照射地表,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大气圈也能够保持地球的温度,使得地球表面温度适宜生物的生存。
3. 气候带的形成地球的气候带是由地球的公转和大气圈造成的。
由于地球赤道附近受太阳直射,而地球两极则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气候带气温高,气候湿润,而极地气候带气温低,气候干燥。
四、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地球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淡水河流、湖泊、冰雪和地下水中。
其中,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97。
2. 地球水资源的利用地球的淡水资源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季节性气候变化
季节性气候变化: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更替,使得地球表 面的气候在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季节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动物迁徙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都有重要影响。例如,春季是播种的季节,夏季是作物生 长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则是休眠的季节。
地球的偏转力
地球的偏转力: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 力会对地球表面的运动物体产生影响 ,使其运动轨迹发生偏转。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由于地球的 自转,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经历昼夜交替。在地球上某一特 定地点,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就会经历一次昼夜交替 。
四季变化现象
总结词
四季变化现象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 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地球的倾斜 角度和距离太阳远近的变化,导致太阳 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均,从而形成四 季变化。
公转的பைடு நூலகம்期
总结词:一年
详细描述: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个回归年。这个周期是地球公转的 基本单位,对于地球的气候、季节变化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03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
昼夜交替现象
总结词
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当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时,不同地区会经历昼夜交替。
详细描述
月相的变化
总结词
月相的变化是地球公转和自转共同作用的证 据,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导致月球在地球 上的位置和形状不断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 相。
详细描述
月球绕地球公转,同时地球也在自转,这导 致从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形状和位置不断变 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如新月、上弦月、 满月、下弦月等。通过对月相变化的观察和 记录,可以证明地球的运动。
02 地球的公转
公转的定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从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讲解,然后介绍了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等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简单的知识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联系和区别。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运动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地球自转:讲解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3.地球公转:讲解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联系和区别。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地理意义

四季的形成与划分 在北半球通常:
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 12·1·2月为冬季。 南北半球相反:春↔秋,夏 ↔冬
3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
地球公转不仅使同一地点 在一年中产生季节的变化,还 使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 内获得太阳的热量产生差异。 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 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 带和南寒带等五带。
太阳直射点离物体远,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影子长; 太阳直射点离物体近,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
正午物影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
1.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垂直于地面, 物影长度为0,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 影长一年中最短,南半球各地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长; 2.冬至日,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垂直于地面, 物影为0,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短,北半球各 地正午物影达一年中最长。 3.春分日-太阳直射在0°,0°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影长 为0,并且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越来越长。
地轴总是朝一个方向倾斜。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太阳光线垂直于地面的点
读课本P19图1.21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观察 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什么特点或规 律?
图示
3月21日前后:春分
太阳直射_赤__道___。
北 半 球 的 春 天
6月22日前后:夏至
北
半
球
的
夏
天
太阳直射_北__回__归___线__。
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④ 假如地球是透明的,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是顺时针旋转。
二.地球的公转
1.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①春季: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春分日。
3,4,5月为春季。
②夏季: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为夏至日。
6,7,8月为夏季。
③秋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赤道上,这一天为秋分日。
9,10,11月为秋季。
④冬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到南回归线上,这一天为冬至日。
12,1,2月为冬季。
3.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的划分的依据: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
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①热带和北温带的界线是北回归线。
②热带与南温带的界线是南回归线。
③北温带与北寒带的界线是北极圈。
④南温带与南寒带的界线是南极圈。
⑵热带:终年炎热,有阳光直射的现象。
⑶南北温带:四季变化明显,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⑷南北寒带:终年寒冷,无阳光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相信通过上面对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知识点总结的讲解内容,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后面我们进行更多的知识点内容讲解学习哦。
欢迎阅读!。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一、地球的自转1、地轴地球绕地轴的不停地旋转运动,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地球绕地轴旋转的轴实际上看不见的。
b5E2RGbCAP2、地球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在地球上看天地的旋转方向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恒星及太阳随着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反,为什么呢?4、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有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和太阳日(24小时)之分。
plEanqFDPw5、地球每天自转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地球自转运动是不均匀的,有季节变化、长期变化及不规则变化。
如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使自转速度减慢,但这种变化不大,每100年日长增加1〜2毫秒。
地球自转的季节变化是每年3〜4月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化不超过0.5〜0.6毫秒。
DXDiTa9E3d6、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
RTCrpUDGiT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670米,南、北纬3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1447千米,南、北纬60°海平面处约为每小时837千米。
在赤道处高度相差100米,每小时线速度相差26米。
5PCzVD7HxA8、地球自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①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基础知识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形状:不规则的_______。
认识过程: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卫星照片。
②证据:a麦哲伦环球航行;b (最能证明);c月食;d海边看船;e登高望远等。
③大小:平均半径为________千米,最大周长约_____千米,表面积为_______平方千米。
2.地球仪上一轴两极:一轴是指,两极是指
和。
3.纬线和纬度
随记:
①纬线的特点
形状:______________,长短:___________,指示方向:____________。
②纬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①确定南北纬的方法:向北增大为____纬,向南增大为____纬。
②南北半球分界线:_______
提醒:①自赤道向两极,纬线度数逐渐增大,但纬线长度逐渐缩短。
②度数相同的纬线长度相同,但分别位于南北半球。
4.经线和经度
随记:①经线的特点
形状:____________;长短:____________;指示方向:__________ ②经度范围__________________
归纳:①确定东西经的方法:向东增大为____经,向西增大为____经。
②东西半球分界线: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纬网判读
◆写经纬度。
方法:纬度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经度向东增大为东经,向西增大为西经。
A C
◆判断方向。
方法:纬线指示东西,经线指示南北
A点在B点的方向,D点在C点的方向。
◆判断低中高纬。
0°——30°——60°——90°
ACD三点位于低纬度的是,位于中纬度的是。
◆判断半球。
南北半球—赤道;东西半球—20°W,
160°E。
四点中位于西半球的点是,位于东半球的点是
,位于南半球的点是。
◆判断五带。
0°----23.5°----66.5°----90°
A、C点位于带,
B、D点位于带。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1.自转与公转
绕转中心方向周期结果
自转
公转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即北逆南顺皆向东。
2.公转与四季变化
提示:北半球(月份):春季____________ 月,夏季_____________月秋季_____________月,冬季_____________月,南半球季节相反。
3.地球的五带
位置直射位置日期节气昼夜长短变化
A 3月21前后昼夜平分
B 6月22前后昼长夜短
C 9月23前后昼夜平分
D 12月22前后昼短夜长
①熟悉五带的名称及分界线的位置。
②特征:_____带有阳光直射现象;______带和______带有极昼、极夜
现象;______带和______带四季分明。
二、课堂训练
1.在海边观察远处驶来的轮船,会出现下图中①至③所示的现象。
这
种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
A.地球由西向东自转
B.地球是个球体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海平面上升
2.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
A.40000千米
B.80000千米
C.5.1亿千米
D.6371千米
3.关于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表示O°经线
C.地球上最长的纬线 D.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小明脚踏本初子午线上,伸开两臂表示东经和西经,沿两臂方向度
数分别向东、向西如何变化 ( )
A.没有变化
B.度数减少
C.度数增大
D.变化无规律
读经纬网图,回答5~7题。
5.表示南北半球分界线的是 ( )
A.赤道
B.本初子午线
C.极圈
D.回归线
6.能正确反映湛江(21°N,110°E)位置的是图中的_____点。
( )
7.图中C点在B点的___方向 ( )
A.东南
B.西南
C.东北
D.西北
8.下列现象主要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
A.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
B.夏季日出时间比冬季早
C.山东的学生通常比新疆的学生上课时间早
D.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9.上海世博会中国地区馆的外墙采用篆书来装饰,传递着二十四节气
的人文地理信息。
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 )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地球自转
C.月亮绕地球运动
D.太阳活动的强弱
10.“寒来暑往, 四季交替”源于地球 ( )
A. 绕太阳自东向西公转
B. 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C. 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
D. 绕地轴自东向西自转
11.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 ( )
A.有无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B.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C.有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D.有无极昼、极夜和极光现象
(选作)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酒泉卫星发射
中心发生,与“天宫一号”成功牵手,完成各项试验科研任务后,于
2012年6月29日成功返回地球。
据此回答12~13题。
12. “神舟九号”发射和返回时,地球公转在图中的位置分别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13. “神舟九号”在发射到返回地球这段时间里,临沂市的昼夜长短
变化是 ( )
A.昼变长,再变短 B.昼夜平分
C.夜变长,再变短 D.昼短夜长
14.在10月的某一天,小明说,我们这里越来越冷了;汤姆说,我们
这里一直很热;妮妮说,我们这里越来越暖和了,对他们所在地描述
正确的是 ( )
A.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热带,妮妮在南温带
B.小明在南温带,汤姆在热带,妮妮在北温带
C.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北温带,妮妮在南温带
D.小明在北温带,汤姆在南温带,妮妮在南温带
15.读下图,回答问题。
(1)从东、西半球的划分看,该图属于________半球;从南、北半
球的划分看,该图属于________半球。
(2)写出A、D两点的经纬度:
A点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_
D点经度________,纬度_________
(3)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C点位于
地球五带中的______带。
(4)B点位于C点的________方向,D点位于B点的_______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