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院十二经脉重点穴位取穴及循行图.doc

合集下载

十二经络循行图(建议收藏)

十二经络循行图(建议收藏)

十二经络循行图(建议收藏)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对于经络循行线路,我们习惯记忆它在肌表的有形穴位联系图,而每条经络在胸腹腔内的运行路线也是十分重要的。

每条经络不仅联系肌表与脏腑,在胸腹腔内也会与其他多个脏器相联。

熟悉经络的循行线路,遇到身体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经络系统了解其他脏器对这个脏腑的影响,调节这些脏器的功能也有助于疾病恢复。

十二条经络循行线路正如经络名家路新宇老师所说:健康不外包。

身体是智能的,它会自己调节。

众多健康问题,都有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学习了解十二条经络的循行路线,及时疏通每条经络的易堵塞穴位。

1.肺经循行线路《黄帝内经》:「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大肠经循行线路《黄帝内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3.胃经循行线路《黄帝内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4.脾经循行线路《黄帝内经》:「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人体经络系统图十二经络循环注顺序表

人体经络系统图十二经络循环注顺序表

人体经络系统图十二经络循环注顺序表人体经络系统图十二经络循环注顺序表人体经络是临床诊病遵循的根本.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浮络、孙络等组成,它们在人体中形成了一张纵横交错、沟通内外的大网,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和抵御外邪的作用。

人体在忠仃某些疾病时,经络循行线上会出现明显的压痛、结节、条索状的反应物,这些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临床上就是根据对这些病理变化的检查。

来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及治疗此疾病应找准的穴位的。

人体内的经络有哪些人体内的经络一般可以分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在西藏密宗功中描述的中脉。

其中,十二经脉是指胆经、肝经、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

这十二经脉连接了人体内部心、肺、肝、脾、肾、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等五脏六腑中的正气,并且使这些内脏能够按照十二时辰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进行周天运转。

十二经脉在每一个正常的人体内都是连通的,具有运行气血、连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的功能。

除了十二经脉,人体经络中还有另外一个类别,那就是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这八条经络与十二经脉不同,它们既不直属于人体内的脏腑,也没有表里的配合关系,所以被称为“奇经”。

十二经脉在人体内是与脏腑相连接的,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组合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生理上联系紧密,相互之间可以影响,在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和内脏相连,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无休止的循环系统。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经脉循行路径图

十二經脈循行路徑圖圖1.圖2.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圖中府(募穴)〔穴名解釋〕"中",指三焦中的中焦之氣;"府",聚集的意思。

手太陰肺經起始於中焦,本穴為肺經第1穴,也就是中焦之氣所聚集的地方,所以稱為中府。

〔取穴方法〕有兩種方法:(1)患者仰臥,在胸壁外上部,平第一肋間隙,在距胸骨正中線6寸(指同身寸,下同)處取穴。

(2)乳頭直線向上交三根肋骨處,再向外橫開2寸為本穴。

本法較簡便,但只限於男性。

〔主治病症〕咳嗽、氣喘、胸痛。

尺澤(合穴)〔穴名解釋〕"尺"為尸(人)與乙(曲肘之形象)合字,指前臂部。

"澤"指淺水低凹處。

這是根據它的位置特點命名的。

〔取穴方法〕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即凸起的肌腱外側取穴。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肘臂疼痛麻木。

孔最(郤穴)〔穴名解釋〕"孔",指孔穴;"最",是極或聚的意思。

本穴是郤穴,為氣血深聚之孔穴,故名。

〔取穴方法〕在前臂屈側部,太淵與尺澤的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主治病症〕咯血、咳嗽、哮喘、扁桃體炎。

列缺(絡穴)〔穴名解釋〕"列",分解;"缺",破裂。

因為該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由此分別走入手陽明經;而其部位又在二條肌健(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如裂隙,故名。

另外,列缺,古代又指閃電,閃電的形狀,好像裂隙。

〔取穴方法〕有二法:(1)側掌,在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

(2)患者兩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當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即為穴區。

〔主治病症〕咳嗽、哮喘、頭痛。

太淵(原穴,脈會)〔穴名解釋〕"太",大的意思;"淵",指水深處。

本穴為手太陰經的原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脈會,當寸口動脈處,血氣旺盛,博大而深,所以用此名。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循行图

《十二经脉》动画图劝学网整理■ 简要介绍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本动画演示了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起于中焦,从肺开始而终于肝经,再复由肝上注于肺,如此循环往复,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气血运行在十二经脉中的次序,如此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以营养全身各处。

01章《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02章《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03章《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04章《十二经脉》--足少阴肾经05章《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06章《十二经脉》--足厥阴肝经07章《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08章《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09章《十二经脉》--手厥阴心包经10章《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11章《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12章《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

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

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的分支。

在经脉中又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经有十二条,叫十二经脉,它与脏腑直接相通。

十二经脉分别循行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又与一定的内脏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通过络脉相互沟通,从而使肌体的各个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

奇经有八条,它不与脏腑直接相通,是“别道奇行”的经脉。

十二经脉是以阴阳来表明它的属性,凡是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叫做阴经;凡是与腑相连属的,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叫做阳经。

十二经脉图

十二经脉图

十二经脉图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沿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上行,通过膈肌,属肺,至喉部处,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至腕入寸口上鱼际,沿鱼际边缘,直出拇指之端(少商穴)。

分支是从手腕的后方(列缺穴)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该经脉腧穴是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共11穴,左右合22穴。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两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该经脉腧穴有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手五里、臂臑、肩、巨骨、天鼎、扶突、禾、迎香,共20穴,左右合40穴。

循行部位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

本经脉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向下一支是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二寸),下行至腹股沟外的气街穴。

本经脉又一分支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下行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

本经脉另一分支从膝下3寸处(足三里穴)分出,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又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腧穴有承泣、四白、巨、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共45穴,左右合90穴。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

十二经脉的五腧穴位置图对于手三阴经,位于上肢内侧,刮痧方向为从肩肘到指尖,手三阳经,位于上肢外侧,刮拭方向为从指尖到肩肘。

对于足三阴经,位于下肢内侧,刮拭方向为从踝尖向膝方向,足三阳经位于下肢外侧及后侧,从大腿向膝向脚刮。

操作顺序一般是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胸部,最后四肢。

刮痧板与皮肤保持大于45度小于90度的方向,用力均匀,速度均匀,保持一个方向,不要来回刮。

患有糖尿病、心脏病、血友病者禁刮。

孕妇、体弱者及受伤部位宜轻刮。

饭前饭后半小时禁刮。

手太阴肺经病证是指手太阳肺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肺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肺主气,司呼吸、连喉系,属于太阴经,多气多血,每日寅时周身气血仅注于肺。

【临床表现】肺胀、咳喘、胸部满闷;缺盒中痛;肩背痛,或肩背寒,少气,洒淅寒热,自汗出,濡或臂内前廉痛,常中热,小便频数或色变等。

【证候分析】肺者生气之源,其脉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合皮毛,肌表受邪,内传于肺,失其宣降,致胸闷胀满,咳喘气逆;缺盆为十二经通络,与肺接近,肺气不畅,故见疼痛;肺经行于时臂间,其经气不利,则肩背及濡、臂内侧前缘疼痛,掌中热;邪客于肌表,卫气郁闭,故是恶寒发热;腠理不固,则汗出;外邪入里化热,或肺经有热,则可见烦渴、咽干;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频数或色变。

手阳是大肠经病是指手阳明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及大肠功能失调所表现的临床证候。

大肠禀燥化之气,主津液所生的疾病,属手阳明经,每日卯时周身气血惧注人大肠。

【临床表现】齿痛、颈肿;咽喉肿痛,鼻衄,目黄口干;肩臂前侧疼痛;拇、食指疼痛、活动障碍。

【证候分析】手阳明大肠经的支脉,从缺盆上顿贯颊人齿,故病则齿痛、颈肿、咽喉肿痛,大肠经之别络达目,邪热炽盛,则目黄口干;热盛迫血妄行,故鼻衄;病邪阻滞经脉,气血不畅,则肩臂前例疼痛;拇、食指疼痛及活动障碍,均为本经经脉所及的病变。

【临床表现】壮热、汗出、头痛、颈肿、咽喉肿痛、齿痛,或口角歪斜,鼻流浊涕;或鼻衄;惊惕狂躁;或消谷善饥,脘腹胀满,胃皖痛,呕吐,消谷善饥,腹胀满;或膝腹肿痛,胸乳部、腹股部、下肢外侧、足背、足中趾等多处疼痛,足中肢活动受限。

十二经脉穴位

十二经脉穴位

十二经脉循行图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次则侠白下尺泽,在下孔最与列缺,经渠太渊下鱼际,抵指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迎五里,臂臑肩髃巨骨起,天鼎浮突接禾髎,终以迎香二十止。

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下颊车,下关头维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寻,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满出梁门,关门太乙滑肉起,天枢外陵大巨里,水道归来达气冲,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底,下巨虚下有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同,内庭厉兑阳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足太阴脾由足拇,隐白先从内侧起,大都太白继公孙,商丘直上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前,府舍腹结大横上,腹哀食窦天溪连,胸乡周荣大包尽,二十一穴太阴全。

手少阴心起极泉,青灵少海灵道全,通里阴郄神门下,少府少冲小指边。

手太阳经小肠穴,少泽先行小指末,前谷后溪腕骨间,阳谷须同养老列,支正小海上肩贞,臑俞天宗秉风合,曲垣肩外复肩中,天窗循次上天容,此经穴数一十九,还有颧髎入听宫。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攒竹曲差参,眉头直上眉冲位,五处承光接通天,络却玉枕天柱边,大杼风门引肺俞,厥阴心督膈肝胆,脾胃三焦肾俞次,气大关小膀中白,上髎次髎中后下,会阳须下尻旁取,还有附分在三行,魄户膏肓与神堂,譩譆膈关魂门当,阳纲意舍及胃仓,肓门志室连胞肓,秩边承扶殷门穴,浮郄相临是委阳,委中在下合阳去,承筋承山相次长,飞扬跗阳达昆仑,仆参申脉过金门,京骨束骨近通谷,小趾外侧寻至阴。

摔肾经足底生涌泉,然谷太溪大钟连;水泉照海到复溜,交信筑宾阴谷瞧;横骨大赫上气穴,四满中注肓俞结;商曲向上是石关,阴都通谷上幽门;步廊之上有神封,灵墟神藏入或中;二十七穴俞府终。

心包九穴天池近,天泉曲泽郄门认,间使内关输大陵,劳宫中冲中指尽。

三焦有穴二十三,关冲液门中渚涵;阳池外关支沟续,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合;斜上天牖到翳风,瘈脉颅息角孙从;耳门再上耳和醪,丝竹空与胆经交。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图文总结)

⼗⼆经络及原⽳、络⽳、输⽳(图⽂总结)⼿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向:⼿之三阴经从胸⾛⼿;⼿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阳经从头⾛⾜;⾜之三阴经从⾜⾛腹。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经络之所终始。

”1⼗⼆经络表⾥关系2⼗⼆经络的连接顺序歌诀寅时⽓⾎注于肺卯时⼤肠⾠时胃巳脾午⼼未⼩肠申属膀胱⾣肾位戌时⼼包亥三焦⼦胆丑肝各定位3⼗⼆经络原⽳、络⽳、输⽳对应表(重中之重)4⼗⼆经络及原⽳、络⽳、输⽳位置⼿太阴肺经(寅时:3-5点):从胸⾛⼿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肠,回过来沿着胃上⼝,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少阴,⼿厥阴经之前(天府、侠⽩),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边缘(孔最),进⼊⼨⼝--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指的末端(少商)。

⽀脉:从腕后(列缺)⾛向⾷指内(桡)侧,出其末端,接⼿阳明⼤肠经。

本经⼀侧11⽳(左右两侧共22⽳)其中9⽳分布于上肢掌⾯桡侧,2⽳在前胸上部,⾸⽳中府,末⽳少商。

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位:中府、云门、天府、侠⽩、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原⽳: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络⽳:列缺(腕横纹上1.5⼨,前臂挠侧缘)●输⽳:太渊(腕横纹桡侧端,挠动脉挠侧凹陷中)⼿阳明⼤肠经(卯时:5-7点):从⼿⾛头从⾷指末端起始(商阳),沿⾷指桡侧缘(⼆间、三间),出第⼀、⼆掌⾻间(合⾕)、进⼊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进⼊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五⾥、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椎),下⼊缺盆(锁⾻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中府在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线旁开 6 寸2. 尺泽在肘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3. 孔最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 寸,尺泽与太渊连线上4. 列缺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的凹陷中5. 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股腱尺侧凹陷中(原穴)6. 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2.手阳明大肠经1. 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2. 合谷在手背,第 1、2 掌骨间,第 2 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原穴)3. 阳溪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手拇指向上跷起时,当拇短伸股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经穴)4. 手三里在前臂,肘 zhǒu 横纹下 2 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5. 曲池在肘区,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合穴)6. 臂臑在臂部,曲池上 7 寸,三角肌前缘处。

(大肠经,小肠经,膀胱经,阳维脉之交穴)7. 肩髃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8. 迎香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大肠经,胃经之交会穴)3.足阳明胃经1. 承泣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2. 四白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处3. 地仓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口角旁开寸4. 颊车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中指),咀嚼 j ǔju é时,咬肌隆起处5. 下关在面部,颧弓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凹陷中6. 头维在头部,额角发际直上寸,头正中线旁寸7. 天枢在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 2 寸(大肠之募穴)8. 归来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旁开 2 寸9. 伏免在股前区,髌底上 6 寸,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10. 梁丘在股前区,髌底上 2 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11. 犊鼻在膝前区,髌韧带外侧凹陷中12. 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 dú鼻下 3 寸,胫骨前嵴 j í外 1 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13. 上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 6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14. 下巨虚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15. 丰隆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 寸,胫骨前肌外缘,条口旁开 1 寸16.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17. 内庭在足背,第2,3 趾间,趾蹼 pǔ缘后方赤白肉际处(荥xíng穴)18. 厉兑在足趾,第 2 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井穴)4.足太阴脾经1. 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井穴)2. 太白在跖区,第 1 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3. 公孙在跖区,第 1 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络穴,八脉交会穴)4.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脾经、肾经、肝经之交会穴)5.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 3 寸,胫骨内侧缘后际6.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kē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合穴)7. 血海在股前区,髌 bìn底内侧端上 2 寸,股内侧肌隆起处8. 大横在腹部,脐中旁开 4 寸(脾经,阴维脉之交会穴)5.手少阴心经1. 极泉在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2. 少海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合穴)3. 通里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1 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络穴)4.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郄qi è穴)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输穴,原穴)6. 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6.手太阳小肠经1. 少泽在手小指的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2. 后溪在手第 5 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输穴)3. 腕骨在腕部,第 5 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原穴)4. 养老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 1 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郄穴)5. 支正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5 寸,尺骨尺侧与尺侧腕屈肌之间6. 肩贞在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腋后纹头直上 1 寸7. 天宗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 与下 2/3 交点凹陷中8. 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交会穴)7.足太阳膀胱经1.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zì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中2. 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3. 天柱在颈后区,横平第 2 颈椎棘突上际,斜方肌外缘凹陷中4. 风门在脊柱区,第 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5. 肺俞在脊柱区,第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6. 心俞在脊柱区,第 5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7. 隔俞在脊柱区,第7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8. 肝俞在脊柱区,第9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9. 胆俞在脊柱区,第10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0. 脾俞在脊柱区,第11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1. 胃俞在脊柱区,第12 胸椎刺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2.肾俞在脊柱区,第2腰椎刺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3.大肠俞在脊柱区,第4腰椎刺突下,后正中线旁开寸14. 次髎在骶部,正对第 2 骶后孔中15. 委中在膝后区,腘横纹中点16. 膏肓在脊柱区,第 4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3 寸17. 志室在腰区,第 2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3 寸18. 秩边在骶区,横平第 4 骶后孔,骶正中刚嵴旁开 3 寸19. 承山在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20. 飞扬在小腿后区,昆仑直上7 寸,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当承山处下方 1 寸处21. 昆仑在踝区,外踝 huái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22. 申脉在踝区,外踝 huái尖直下,外踝下缘与跟骨之间的凹陷中23. 京骨在跖区,第 5 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24. 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井穴)8.足少阴肾经1. 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当足底第 2、 3 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 与后 2/3 的交点处 )( 井穴 )2. 然谷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荥穴)3. 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原穴 )4. 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 1 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 交会穴 )5. 复溜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 2 寸,跟腱前缘 ( 经穴 )6. 俞府在胸部,第 1 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2 寸9.手厥阴心包经1. 曲泽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合穴)2. 郄门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5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郄穴 )3. 间使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3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经穴 )4. 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络穴,交会穴 )5. 大陵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输穴、原穴 )6. 劳宫在掌区,横平第 3 掌指关节近端,第2,3 掌骨之间偏于第 3 掌骨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荥穴)7. 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井穴)10.手少阳三焦经1. 关冲在手指,第 4 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井穴)2. 中渚在手背,第4、5 掌骨间,第 4 掌指关节近端凹陷中(输穴)3. 阳池在腕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原穴)4. 外关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2 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5. 支沟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 3 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6. 肩髎在三前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

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凹陷处7. 翳风在颈部,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8. 耳门在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9. 丝竹空在面部,眉梢凹陷中11.足少阳胆经1. 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眦外侧寸凹陷处2. 听会在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3. 率谷在头部,耳尖直上入发际寸4. 阳白在头部,眉上 1 寸,瞳孔直上5. 风池在颈后区,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6. 肩井在肩胛区,第7 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7. 带脉在侧腹部,第11 肋骨游离端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8. 环跳在臀区,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 与内 2/3 交点处9. 风市在股部,髌底上7 寸: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10.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11. 光明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5 寸,腓骨前缘12. 悬钟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 3 寸,腓骨前缘13. 丘墟在踝区,外踝的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14. 足窍阴在足趾,第 4 趾末节外侧,趾甲跟角侧后方寸12.足厥阴肝经1. 大敦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2. 行间在足背,第1、2 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3. 太冲在足背,第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4. 曲泉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缘凹陷中5. 章门在侧腹部,在第11 肋游离端的下际13.督脉1. 腰阳关在脊柱区,第 4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2. 命门在脊柱区,第 2 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3. 大椎在脊柱区,第7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4. 哑门在脊柱区,第 2 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5. 风府在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6. 百会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7. 上星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8. 神庭在头部,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寸9. 水沟在面部,在人中沟的上1/3 与下2/3 交界处10. 印堂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14.任脉1. 中极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线上2. 关元在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线上3. 气海在下腹部,脐中下寸,前正中线上4. 中脘在上腹部,脐中上 4 寸,前正中线上5. 天突在颈前区,胸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上6. 廉泉在颈前区,喉经上方,舌骨上缘凹陷中,前正中线上7. 承浆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