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膀胱泌尿上皮肿瘤新分类的诠释-纪小龙

合集下载

WHO膀胱泌尿上皮肿瘤新分类的诠释-纪小龙

WHO膀胱泌尿上皮肿瘤新分类的诠释-纪小龙

WHO膀胱泌尿上皮肿瘤新分类的诠释纪小龙尹彤申明识膀胱肿瘤是病理诊断中的常见病变。

对于典型病例,病理诊断并不困难。

但在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判断标准上往往很难做到互相间的统一,因此,有必要经常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1997年10月,美国著名泌尿病理学家Mostofi在华盛顿成立了“膀胱肿瘤小组”,•然后,为了扩展该小组的代表性,于1998•年在波士顿的美国和加拿大病理学术会议上专门召开了一个由国际协会的泌尿系病理学家为主要成员的大会,就膀胱病变的术语问题(主要是肿瘤性病变和被公认的肿瘤前病变)最终达成一致。

WHO的“膀胱泌尿系肿瘤新分类”就是来源于这次会议。

该分类的目的在于使病理学家,泌尿系专家以及肿瘤学家能有效地应用该分类系统。

这一新分类公布于1998年《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上[1],现介绍如下:1.增生1.1平坦型泌尿上皮增生(Flat urothelial hyperplasia)组织学标准泌尿上皮明显增厚,无细胞异型性(对细胞层数无特殊要求)。

说明该病变常位于低度乳头状泌尿上皮病变的附近,但当其单独出现时,意义尚不清楚。

1.2乳头状泌尿上皮增生(Papillary urothelial hyperplasia)组织学标准波浪状隆起或乳头状病变,表面覆盖不同厚度的泌尿上皮,上皮细胞缺乏异型性。

在该病变的基底部常可见到一个或几个扩张的小毛细血管,•但缺乏分化好的纤维脉管轴心。

说明该病变和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它常常与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并发或发生在该肿瘤之前。

现在还不清楚乳头状泌尿上皮增生是否为癌前病变,•但建议对该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

2.具有不典型增生的平坦病变2.1反应性异型性(Reactive atypia)组织学标准表现为与炎症有关的细胞核异常:细胞核一致增大、空泡改变、中央可见明显的核仁、分裂像易见。

说明与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区别在于缺乏明显的核多形性、核深染、染色质排列不规则。

膀胱癌细胞系株 分级标准

膀胱癌细胞系株 分级标准

膀胱癌细胞系株分级标准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膀胱内的上皮细胞。

膀胱癌细胞系株是从膀胱癌组织中分离出来的癌细胞,并经过体外培养得到的细胞系。

分级标准是对膀胱癌细胞系株按照其恶性程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类的指标。

膀胱癌细胞系株的分级标准有多种,常见的有WHO分级和TNM分期。

1. WHO分级:WHO分级是国际常用的膀胱癌细胞系株分级标准,它根据肿瘤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特征来进行分类,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

(1)低级别膀胱癌细胞系株(GradeⅠ):细胞呈良性形态,形态规整,无异型性,细胞核少呈圆形,染色质均匀,核仁明显。

细胞增殖缓慢,生长受限,在体外培养时增殖期较长。

(2)高级别膀胱癌细胞系株(GradeⅡ、Ⅲ):细胞呈恶性形态,细胞核异型性明显,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染色质不均匀,核仁不明显。

细胞增殖活跃,生长快速,在体外培养时增殖期短。

2. TNM分期:TNM分期是根据肿瘤的肿瘤大小(T)、淋巴结转移(N)和远处转移(M)来进行分类的分级标准。

(1)T分期:根据肿瘤的大小和浸润深度来进行分类,包括Ta(非浸润性癌肿)、Tis(原位癌)、T1(浸润黏膜层)、T2(浸润肌层)、T3(浸润浆膜层)和T4(浸润邻近器官)等。

(2)N分期:根据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分类,包括N0(无淋巴结转移)、N1(单个浅淋巴结转移)和N2(多个或深淋巴结转移)等。

(3)M分期:根据远处器官转移情况进行分类,包括M0(无远处转移)和M1(有远处转移)等。

通过综合考虑T、N和M分期,可以确定膀胱癌的总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

综上所述,膀胱癌细胞系株的分级标准主要包括WHO分级和TNM分期。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评估和治疗方案制定,并对预后进行预测。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膀胱癌分级标准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为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医学基础知识: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医学基础知识: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医学基础知识: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关于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在我们事业单位的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所以总结一下有助于考生提高准确率。

今天就给大家梳理关于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关于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相对于肾小球肾炎来说,在我们病理学中,考点是相对较少的,所以肯定也是很好掌握的,咱们弄清楚它们俩最主要的知识点,考试的时候就能够做到不在简单的点上丢分了。

接下来咱们就简单的归纳总结,一起来学习一下尿路与膀胱上皮肿瘤。

首先我们要知道它是什么,尿路上皮肿瘤因绝大多数上皮性肿瘤成分为尿路上皮(即移行上皮),所以也叫做移行上皮上皮肿瘤。

尿路上皮肿瘤可发生于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但以膀胱最为常见。

约95%起源于上皮组织。

膀胱也可发生鳞状细胞癌、腺癌和间叶起源的肿瘤,但均少见。

且膀胱癌多发生于男性。

咱们再看一下它们的发病病因,膀胱癌的发生与吸烟、接触芳香胺、埃及血吸虫感染、辐射和膀胱黏膜的慢性刺激有关。

吸烟可明显增加膀胱癌发病的危险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那么在病理学中,咱们肯定不能不提病理变化。

尿路上皮肿瘤分为四类,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和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尿路上皮癌好发于膀胱侧壁和膀胱三角区近输尿管开口处。

肿瘤大小不等,可呈乳头状或息肉状,也可呈扁平斑块状;可为浸润性或非浸润性。

(1)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多见于青年。

呈乳头状,细胞分化好。

(2)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组织学特征与乳头状瘤相似,区别是上皮增厚,乳头粗大或细胞核普遍增大。

(3)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细胞正常极性,但有小灶状核异型性改变,表现为核浓染、核分裂象和轻度核多形性。

(4)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核浓染、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较多,可有病理性核分裂象。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些病理变化会导致哪些临床病理联系,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临床表现。

膀胱肿瘤最常见症状为无痛性血尿。

肿瘤乳头断裂、肿瘤表面坏死和溃疡时可引起血尿;癌肿侵犯膀胱壁或并发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泌尿系肿瘤是指发生在泌尿系(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器官)中的肿瘤。

与其他癌症相比,泌尿系肿瘤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多患者在迟至症状明显时才被确诊。

在治疗上,背景、病理学类型、分子特征等因素的差异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里将着重介绍泌尿系癌症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一、分子分类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类法,已成为了当前分子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其中,输尿管上皮癌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于肾癌和前列腺癌,两者分子表型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

1. 肾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分子分类法,按分子亚型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 二类:嗜酸肉瘤/成纤维样变性肾癌(papillary RCC);- 三类:嗜碱性肉瘤肾癌(chromophobe RCC);- 四类:肾平滑肌肿瘤(SMC RCC)。

2. 膀胱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和肿瘤基因组学的分子分类法,可分为五个独特的分子亚型:- 假乳头状结构形成型(FGFR3-DUP);- 类基底细胞癌(BCPN);- 包膜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OLE-MUT);- 肿瘤基因组稳定型(CNA-LO);- 肿瘤基因组不稳定型(CNA-HI)。

3. 前列腺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可分为三个亚型:- 前列腺癌贫血素样反应亚型(luminal A);- 前列腺癌内分泌耐药亚型(luminal B);- 前列腺癌基底细胞亚型(basal)。

二、治疗泌尿系肿瘤常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然而在分子分型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被研究和探索。

此外,免疫治疗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肾癌治疗:1.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这种类型的肾癌对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该类肾癌的主要靶点为VEGF和VEGFR,治疗药物一般是选择抗VEGF单抗(Bevacizumab) 和TkIs(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历年部分专题培训讲座内容列题....xls

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历年部分专题培训讲座内容列题....xls

附件3: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历年部分专题培训讲座内容列题90年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讲习班:(1990.10.23)专题内容单位专家胃粘膜活检注意事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能定、余心如胃粘膜正常组织学(提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能定、余心如胃炎及溃疡病等粘膜活检的诊断标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能定、余心如胃粘膜的肠上皮化生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思行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及其癌变浙江省肿瘤医院王琼珊、冯文华92年乳腺疾病病理诊断学讲习班:(1992.12)专题内容单位专家乳腺正常结构、良性病变及有关内分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乳腺“癌前病变”的病理学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思行乳腺癌浙江省肿瘤医院王琼珊93年病理诊断讲习班(1993.11)专题内容单位专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其在肿瘤病理诊断上的应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乳癌雌、孕激素受体检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薇苓流式细胞分析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浙江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陈培辉医疗安全的处理提要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黄伟彩95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诊断讲习班:专题内容单位专家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及说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译皮肤附件肿瘤及瘤样病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能定NHL的进展浙江省肿瘤医院吕益新骨肿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苏咏元唾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思行译96年浙江省临床病理工作讲习班:(1996.7)专题内容单位专家软组织和骨的假恶性病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颈部肿块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分类上海肿瘤医院王懿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上海肿瘤医院许越香97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病理诊断讲习班:(1997.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神经内分泌癌的病理诊断问题解放军总医院李维华关于肺癌组织学分类的建议解放军总医院李维华WHO肿瘤组织学新分类98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病理诊断讲习班:(1998.4)专题内容单位专家卵巢肿瘤及瘤样病变天津市虹桥区人民医院范嫏娣胃肠道间质性肿瘤解放军总医院纪小龙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及其肿瘤解放军总医院纪小龙肿瘤的病理形态学诊断解放军总医院纪小龙病理医生如何认识诊断失误解放军总医院纪小龙(病理科)常用分子病理学方法及其应注意的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基因诊断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细针吸取细胞学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纪为医疗安全管理和医疗事故的处理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黄伟彩99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病理诊断讲习班:(1999.4)专题内容单位专家软组织肿瘤新进展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范钦和居间恶性的血管肿瘤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范钦和结节性筋膜炎的病理特点和亚型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范钦和甲状腺不典型腺瘤(提纲)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思行肌纤维母细胞和肿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鼻腔、鼻咽相关肿瘤的诊断及鉴别浙江省肿瘤医院王琼姗胃粘膜相关淋巴瘤浙江省肿瘤医院孙文勇基底细胞样鳞状细胞癌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肌上皮细胞及其肿瘤诊断研究进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丽荣副神经节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浙江省人民医院赵仲生前列腺癌病理诊断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如君介绍几种新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金梅肾上腺肿瘤的病理诊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任国平2000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病理诊断新进展讲习班:(2000.4)专题内容单位专家女性生殖系统病理学诊断南京铁道医学院附院张建民恶性淋巴瘤WHO新分类、诊断标准和临床意义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朱雄增乳腺肿瘤病理学诊断安徽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龚西騟颅内肿瘤的病理鉴别诊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研究室徐庆中2001年浙江省二、三级医院病理技术质控工作会议:(2001.4.20)专题内容单位专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免疫组化的前处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丁伟免疫组化的操作程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海军免疫组化的结果评价及标准化浙江省肿瘤医院张谷组织化学染色沈宝珠、孟群、胡锦林、郑舟军细胞学技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吕炳健影响恒冷箱冰冻切片常见原因及体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义龙快速石蜡制片要点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钱峰2001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病理诊断新进展讲习班:(2001.5)专题内容单位专家WHO/ISUP(1998年)膀胱泌尿上皮肿瘤分类介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蒋智铭前列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蒋智铭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福建省立医院施作霖尖锐湿疣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提纲)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能定组织化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纲)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能定2002浙江省临床病理学诊断新进展讲习班:(2002.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侯英勇胃肠道淋巴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水若鸿甲状腺乳状状癌和其它含有乳头的甲状腺病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乳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北京军区总医院丁华野囊一腺性膀胱炎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北京军区总医院丁华野皋岚湘容易误诊肿瘤的肺几种少见病变的病理诊断北京军区总医院丁华野胰腺肿瘤北京协和医院陈杰胆囊肿瘤诊断及鉴别北京协和医院陈杰肝细胞结节性病变的病理诊断浙江大学医学院陈培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2003年浙江省病理质控工作暨病理诊断新进展讲习班(2000.3.4)专题内容单位专家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工作回顾和计划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内分泌肿瘤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谭郁彬软组织肿瘤WHO(2002)新分类介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的概念、病理及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骨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天津市天津医院王瑞林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病理简介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张建民浅谈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在病理科的应用杭州兰惠生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陈祝明2003年浙江省第二届“徕卡杯”病理技术竞赛暨全省病理技术质控管理培训班:(2003.7..18)专题内容单位专家病理技术的重要性(提纲)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施达仁国外病理质控和认证体系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吕炳建常用抗体的阳性对照选择浙江省肿瘤医院张谷病理技术室自动化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姚洪田病理技术相关试剂使用和保管浙江省肿瘤医院胡锦林计算机技术在病理科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海军骨、齿及钙化组织的脱钙浙江省人民医院孟群2004年浙江省病理质控工作暨病理诊断新进展培训班:(2004.5)专题内容单位专家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2003年工作情况汇报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工作回顾和中小医院现状调研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孙文勇、余传定分子病理学的新进展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吴秉铨WHO乳腺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简介安徽医科大学龚西騟胃肠道活检标本“上皮内瘤变”诊断标准讨论纪要(2004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WHO新的结直肠肿瘤分类的特点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正确应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周晓军免疫组化在软组织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周晓军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北京友谊医院周小鸽WHO组织学分类及病理诊断进展(子宫肿瘤及卵巢肿瘤部分,200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陈晓端2005年浙江省病理质控工作会议暨病理诊断新进展培训班:(2005.8)专题内容单位专家2004年全省病理质控工作回顾及现阶段质控工作安排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倪型灏浙江省三级医院免疫组化专项质控总结(2005年度)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恶性淋巴瘤WHO分类现状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H.K.Miiller-hermdlink教授、周韧教授译常规快速冷冻切片病理诊断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许敬尧教授胃肠道病理Bing HU博士血液病理学Qin Huang博士针穿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级/前列腺癌的良性类似病变杨熙明博士乳腺病变的细针穿刺细胞学龚芸博士免疫组化诊断水泡状胎块盛怀保博士2005年浙江省病理科主任岗位培训班(4.13-4.1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若干问题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王桢科主任的管理任务浙江省肿瘤医院余传定浅谈执行力与细节管理浙江省肿瘤医院李哲国外病理科简介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医院病理科建设发展中某些问题的探讨浙江省肿瘤医院 倪型灏浙江省二级综合性医院病理科等级评审标准(意见稿)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医院医疗纠纷的对应措施 浙江大学医学院骆啸等级医院检查中的病理科-浅谈病理科管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徐如君2006年浙江省病理质控工作暨病理诊断新进展讲座班:(2006.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2005年浙江省病理质控中心工作总结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余传定全省二级医院病理科等级评审情况小结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警惕淋巴结坏死性病变的诊断误区(一)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张乃鑫要重视淋巴结非淋巴瘤性肿大的病理诊断天津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张乃鑫恶性间皮瘤病理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学习和掌握肿瘤的WHO分类提高病理诊断和研究的水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雄增WHO关于皮肤肿瘤组织学分类(2003年)中几种肿瘤及肿瘤有关病变介绍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廖松林乳腺病理诊断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周晓军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中的正确应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周晓军临床病理医生与病理解剖温州医学院附属二院王宗敏2006年浙江省病理质控工作暨病理技术新进展讲座班:(2006.7)专题内容单位专家全国性免疫组织化学质量控制活动介绍及总结北京友谊医院周小鸽浙江省三级医院免疫组化技术单项质控情况评析浙江省肿瘤医院张谷免疫组化在胸腹水脱落细胞学中的应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丁伟冰冻切片的制作及常用染色浙江省肿瘤医院胡锦林原位杂交技术及应用连端虹HPV检测的原位杂交技术浙江省肿瘤医院张谷免疫组化及病理诊断综合测评活动北京友谊医院周小鸽2007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细胞病理学技术与诊断新进展培训班:(2007.3)专题内容单位专家2006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工作总结及打算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涎腺病变细胞学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冯丽青子宫颈细胞学Bethesda报告系统吴赛西DNA倍体分析系统用于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及预测武汉兰丁肿瘤早期诊断检测中心孙小蓉乳腺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海苗免疫细胞化学在体腔积液细胞学诊断中应用嘉兴市第一医院邬万新细胞学涂片制备技术及体会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潘登2007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工作暨病理诊断新进展讲座班:(2007.5)专题内容单位专家2006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质控工作总结浙江省肿瘤医院余传定2006年全省中医系统病理科室间质控评价分析报告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结直肠腺瘤的类型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结直肠锯齿状病变浙江大学医学院来茂德前列腺癌(高分化)的穿刺活检诊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尤启汉关于前列腺癌Gleason分级的意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尤启汉乳腺良性恶性上皮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某些问题北京军区总医院丁华野乳腺柱状细胞病变北京军区总医院丁华野子宫颈HPV感染相关性病变的病理学诊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周先荣子宫内膜病理学诊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周先荣早期肺腺癌的病理学和生理学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陈国荣免疫组化多重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福建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杨清海2007年浙江省临床病理技术新进展培训讲习班:(2007.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在病理诊断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余心如2006年浙江省二级甲等医院免疫组化专项质评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张谷HE染色原理及其应用浙江省肿瘤医院程国平提高IHC检测的敏感性避免IHC假阴性带来的诊断失误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王小亚抗原修复的方法与影响抗原修复的关键因素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张义龙、周彩云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提取法对PCR的影响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万丽浅谈病理技术的质量控制绍兴市人民医院孟春琴全自动密闭式组织脱水机的程序改进绍兴市妇幼保健院张鹂、包磊等影响痰脱落细胞学阳性率的技术因素分析台州医院王双珠2008年浙江省临床病理诊断新进展培训讲习班:(2008.6)专题内容单位专家省临床病理质控中心二十周年庆典活动(部分兄弟省市病理质控中心经验交流)宫颈病变的诊断与鉴别北京协和医院陈杰防范病理漏诊梅毒天津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张乃鑫淋巴系统肿瘤诊断与鉴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甘地乳腺、胃肠、肺、淋巴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及规范报告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朱雄增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准则》与病理科的质控管理北京市肿瘤医院李向红疑难病例共享浙江省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章锁江免疫组化(IHC)专题迈新公司王小亚病理设备的使用、维修及保养Leica公司浙江病理质控网站简介浙江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陈增良2008年浙江省临床细胞病理学诊断与技术新进展培训讲习班:(2008.7)专题内容单位专家省病理质控中心07-08年工作情况通报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细胞病理学诊断与技术规范细则编写进展情况通报浙江省肿瘤医院倪型灏细胞病理学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北京医院刘东戈胰腺肿瘤术中穿刺细胞学的诊断北京医院刘东戈甲状腺针吸细胞学检查上海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王龙富浆膜腔积液细胞病理学浙江省肿瘤医院徐海苗宫颈细胞学诊断及质量控制迪安医学实验中心张向阳现场穿刺细胞学简介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董磊细胞病理学范例示教。

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介绍

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介绍

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介绍新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已于2016年早期出版发行,其参编人员达到110人,分别来自全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1]。

与2004版相比,新版增加了一些新的疾病类型,并对一些疾病概念进行了更新[2,3]。

我们分别对新版WHO分类按照肾脏、膀胱、前列腺、睾丸与阴茎等进行了系列解读[4,5,6,7]。

本文主要根据这些系列解读对2016版WHO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一些重要变化进行简要阐述。

一、肾脏肿瘤在新版肾脏肿瘤WHO分类中,新增了遗传性平滑肌瘤病肾细胞癌综合征相关性肾细胞癌、MiT家族易位性肾细胞癌[包括Xp11易位性肾细胞癌和t(6;11)肾细胞癌]、琥珀酸脱氢酶缺陷相关的肾细胞癌、管状囊性肾细胞癌、获得性囊性肾疾病相关性肾细胞癌、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等6种肾脏肿瘤类型,并增加了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嗜酸细胞性肾细胞癌、甲状腺滤泡样肾细胞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易位的肾细胞癌和伴有平滑肌瘤样间质的肾细胞癌等4种暂定的肾脏肿瘤类型。

除此之外,新版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采用了新的WHO/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ISUP)分级系统取代长期使用的Fuhrman系统,并证实该分级系统是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很好的预后指标。

新版中将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更名为低度恶性潜能的多房性囊性肾肿瘤,该肿瘤完全由多个囊腔组成,囊壁分隔内含有透明细胞,其形态与WHO/ISUP分级系统中的1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难以区分,由于该肿瘤预后非常好,一些研究显示该肿瘤不复发或转移,因而采用"低度恶性潜能"取代术语"癌",从而避免临床过度治疗和患者心理负担。

二、膀胱肿瘤新版WHO分类关于膀胱肿瘤的分类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增加了苗勒型肿瘤这个章节,苗勒型肿瘤包括了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二者的形态学特征类似于女性生殖道苗勒起源的透明细胞癌和子宫内膜样腺癌,并认为苗勒型肿瘤起源于已经存在于膀胱的苗勒型前驱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罕见的苗勒病。

中国人群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组表达谱出炉

中国人群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组表达谱出炉

中国人群膀胱尿路上皮癌蛋白基因组表达谱出炉
佚名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22(49)7
【摘要】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丁琛团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侯英勇团队和郭剑明团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叶定伟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赵健元团队联合,对116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进行了蛋白组、基因组、转录组和磷酸化组测序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既往病史、生存情况进行整合分析,描绘了我国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蛋白基因组表达谱,发现了肿瘤特异性通路和激酶。

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血液与肿瘤学杂志》上。

2020年,膀胱癌全球新发57万例、死亡21万例。

膀胱癌最常见的组织类型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约占90%。

此项研究通过大队列样本,描绘了我国人群的膀胱尿路上皮癌多组学图谱,鉴定到了膀胱癌中常见的突变。

【总页数】2页(P745-7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2.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尿路上皮组织LncRNA表达谱差异性的研究
3.EGFL7蛋白和上皮性钙黏附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4.膀胱尿路上皮癌
组织中E盒结合锌指蛋白2、E-钙黏附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5.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和鼠双微体蛋白2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本刊视点肿瘤误诊率为何居高不下?——专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纪小龙教授

本刊视点肿瘤误诊率为何居高不下?——专访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纳米医学研究所所长纪小龙教授

2019.038祝您健康本刊视点〇 任何肿瘤治疗都要建立在病理诊断学基础之上在纪小龙教授的诊室里不断有焦虑的患者进进出出,他们都是慕名而来,专门请纪小龙教授进行病理诊断的。

我们专访前,正好遇到一对年轻的夫妇走进诊室,他们的孩子被怀疑患有一种恶性肿瘤,在当地儿童医院都不能确诊。

当听到纪小龙教授非常肯定地告知病理结果是良性的,孩子没有大碍,这对夫妇喜极而泣,再三对纪教授表示感谢。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病理诊断到底能对减少肿瘤误诊有哪些切实的帮助呢?纪小龙教授告诉我们,肿瘤病理诊断是病理科的主要内容,无论国内外任何肿瘤治疗都要建立在病理诊断学的基础之上。

中国医学界最大的问题是病理医生越来越少,病理诊断错误率越来越高,这样会影响中国肿瘤治疗水平的提高。

〇 基层医院术前无病理现象普遍中国病理与国外的差距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个原因?纪小龙教授解释说,病理学是生理解剖等基础学科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之间的桥梁,也是医学院和医院之间的桥梁。

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学的是苏联模式,把病理和病理生理放在一起,而欧美是和外科放在一起的。

这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医院的病理归医学院管,有的归医◎ 朱 侃院管。

目前在医院做诊断病理尚无统一的规范。

“这是学科设置上的问题。

”纪小龙教授说,病理技术起源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今天的病理技术与当时相比,并没有质的飞跃,所以病理技术也无法像很多前沿医疗科技那样享受到“技术溢价”。

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病理科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意味着科室和医生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病理科医生人数日益减少,也造成了病理诊断在基层一二级医院开展不理想的局面。

我国癌症误诊、漏诊率居高不下与此现状也密切相关。

〇 三类癌症,误诊率很高纪小龙教授告诉我们,根据他的临床经验,以下几种癌症的误诊率很高,应引起重视!1.胃癌因为临床上胃癌早期症状往往不是很典型,患者通常表现为上腹胀痛等类似慢性胃肠疾病的症状,极易被误诊为胃溃疡,并接受了错误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膀胱泌尿上皮肿瘤新分类的诠释纪小龙尹彤申明识膀胱肿瘤是病理诊断中的常见病变。

对于典型病例,病理诊断并不困难。

但在上皮增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判断标准上往往很难做到互相间的统一,因此,有必要经常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1997年10月,美国著名泌尿病理学家Mostofi在华盛顿成立了“膀胱肿瘤小组”,•然后,为了扩展该小组的代表性,于1998•年在波士顿的美国和加拿大病理学术会议上专门召开了一个由国际协会的泌尿系病理学家为主要成员的大会,就膀胱病变的术语问题(主要是肿瘤性病变和被公认的肿瘤前病变)最终达成一致。

WHO的“膀胱泌尿系肿瘤新分类”就是来源于这次会议。

该分类的目的在于使病理学家,泌尿系专家以及肿瘤学家能有效地应用该分类系统。

这一新分类公布于1998年《美国外科病理学杂志》上[1],现介绍如下:1.增生1.1平坦型泌尿上皮增生(Flat urothelial hyperplasia)组织学标准泌尿上皮明显增厚,无细胞异型性(对细胞层数无特殊要求)。

说明该病变常位于低度乳头状泌尿上皮病变的附近,但当其单独出现时,意义尚不清楚。

1.2乳头状泌尿上皮增生(Papillary urothelial hyperplasia)组织学标准波浪状隆起或乳头状病变,表面覆盖不同厚度的泌尿上皮,上皮细胞缺乏异型性。

在该病变的基底部常可见到一个或几个扩张的小毛细血管,•但缺乏分化好的纤维脉管轴心。

说明该病变和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它常常与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并发或发生在该肿瘤之前。

现在还不清楚乳头状泌尿上皮增生是否为癌前病变,•但建议对该疾病的患者进行随访。

2.具有不典型增生的平坦病变2.1反应性异型性(Reactive atypia)组织学标准表现为与炎症有关的细胞核异常:细胞核一致增大、空泡改变、中央可见明显的核仁、分裂像易见。

说明与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的区别在于缺乏明显的核多形性、核深染、染色质排列不规则。

2.2意义不明的异型性(Atypia of unknown significance)组织学标准界于反应性和肿瘤性不典型增生之间的一种不明确的病变:多形性和/或染色质的增多超出了炎症的范围。

说明病人应接受密切随访,炎症消退后要对病变进行重新评价。

2.3异型增生:(低度泌尿上皮内肿瘤Low-grade intraurothelial neoplasia)组织学标准病变中明显的细胞和结构改变似乎为瘤前病变,•但尚缺少诊断为原位癌的诊断性阈值。

细胞核增大,细胞大小形态多样,排列紊乱。

说明该组病变包括传统分类中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

目前对该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仍不清楚。

2.4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高度泌尿上皮内肿瘤)组织学标准病变平坦,细胞大,不规则,核染色质增多,病变细胞可出现在上皮的全层或只出现在上皮的局部(•变形性骨炎样的亚型或泌尿上皮内仅散在分布一些多形的核深染的细胞)。

分裂像常可见到,伞细胞的出现不能排除原位癌的诊断。

说明该组病变包括传统分类中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该组病变至少在某些病例中是侵袭性癌的前身。

3.乳头状泌尿上皮肿瘤3.1泌尿上皮乳头状瘤(Urothelial papilloma)组织学标准乳头呈外生性,散在分布,乳头中央为清晰的纤维脉管轴心,表面被覆泌尿上皮,厚度及细胞形态均正常,伞细胞一致存在。

说明没有必要计数细胞层数,关键在于泌尿上皮的厚度及细胞形态保持正常。

3.2内翻性泌尿上皮乳头状瘤(Inverted urothelial papilloma)组织学标准由泌尿上皮组成的分支状、外形光滑的细胞巢和细胞柱,•表面被覆正常的泌尿上皮。

细胞岛的周边呈栅栏状, 细胞岛内部可有散在分布的囊和腺体。

•增生的上皮具有轻度细胞异型性和分裂活性。

说明病变完全切除后很少复发,偶尔可伴发或继发有相关的泌尿上皮癌。

•泌尿上皮癌偶尔可并发在内翻性乳头状瘤中。

3.3低度恶性潜能的泌尿上皮乳头状肿瘤(Papillary •urothelia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组织学标准: 乳头状泌尿上皮的病变,细胞排列规则,伴轻微的结构异常及核异型性出现。

细胞层数并不重要,分裂像罕见。

在病理报告中建议对该类肿瘤进行如下说明:患有该肿瘤的病人有发展为新的膀胱肿瘤的危险("复发"),组织学类型一般与先前的肿瘤相同。

•但是,偶尔这些继发性的病变表现为泌尿上皮癌,因此应保证对病人进行随访。

说明: 和乳头状瘤的最重要的鉴别特征为上皮变得更厚,细胞核增大。

•该肿瘤不会发生侵袭或转移。

病人病变复发和发现新的肿瘤的危险性增加,•新的病变的恶性度增加并可进一步演进。

3.4泌尿上皮乳头状癌低度恶性(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 Low grade)组织学标准: 乳头状病变,外观排列规则,通过结构和/•或细胞学特征很容易识别该类型病变。

细胞异型性表现为多种极向,核大小,形状及染色质结构各异。

分裂像罕见,•通常局限在上皮下层。

乳头的轴心可相互融合,病变可侵袭固有层。

说明: 在评价细胞排列方向时,应选择那些纵切的乳头进行研究。

•和低度恶性潜能的乳头状肿瘤的区别为,该肿瘤内至少应出现一些完全为肿瘤性的细胞。

该肿瘤的复发很常见,但进一步演进的危险性小于5%。

3.5泌尿上皮乳头状癌高度恶性(Papillary urothelial carcinoma, High grade)组织学标准: 低倍镜下,乳头状病变呈现为大体或完全紊乱的外观,表现为组织结构和细胞学的异常,不规则的细胞集聚,中度至明显的核多形性,染色质聚集倾向,核仁常明显,•分裂像常见,上述改变可见于上皮的全层。

说明: 相当于以前的WHO分类中的2级和3级移行细胞乳头状癌。

•和低度恶性的病变相比,进一步演进的危险性增加(15%至40%)。

在表现上与侵袭性肿瘤相关,周围平坦的泌尿粘膜可表现为原位癌。

4.侵袭性泌尿上皮癌(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4.1固有膜侵袭性癌组织学标准: 移行细胞癌已侵袭到下面的基质,•利用和移行细胞乳头状癌同样的标准将其分为低度和高度。

侵袭固有层的通常为不规则的巢,细胞团或单个细胞,有时伴有明显的退缩假象,可被误认为血管侵袭。

•位于侵袭前的细胞表现为细胞浆的嗜酸性增强,伴或不伴有结缔组织形成或炎性间质反应。

说明:不要把移行细胞乳头状癌中的内翻性生长方式(出现大的圆形和规则的巢)误认为是侵袭。

"灶状或广泛性"•有助于对固有层侵袭程度的评价。

以固有层的中央水平(粘膜肌层不完整为标志)•作为基准,可对肿瘤侵袭的水平进行分级;伴行的厚壁血管有助于识别病变。

4.2肌层侵袭性癌组织学标准: •当发现移行细胞癌浸润在厚厚的平滑肌束中,即可确认肿瘤已侵袭肌层。

说明:鉴别粘膜肌层侵袭还是肌层侵袭十分困难,有人利用Masson染色或抗actin的免疫组化染色来鉴别上述两种情况,当证实侵袭性肿瘤周围存在大量的肌纤维时,往往可以作出肌层侵袭的诊断。

经尿道切除的标本是无法判断肌层浸润的深度的,即使肿瘤出现在脂肪中也不一定表明肿瘤发生膀胱外播散,因为固有层中也可以有脂肪。

新分类的特点1 从“移行上皮”到“泌尿上皮”被覆泌尿系膀胱、输尿管、肾孟表面的主体上皮类型具有独特的特征,•上皮为多层,有的细胞中含有典型的纵向核沟。

上皮表面可形成非常大的表面细胞,•称为“伞细胞”,伞细胞可出现核异型性,不要将其误认为是不典型增生。

伞细胞的表面形成一种独特的三层厚的坚硬的膜,称为“不对称单位膜 Asymmetric unit membrane”,由一种被称作尿血小板溶素(uroplakins)的独特蛋白质家族组成。

小组成员对于把泌尿系膀胱表面被覆的上皮当作泌尿上皮型还是移行上皮型这一问题曾有过分歧。

由于泌尿粘膜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认为应采取“泌尿上皮”这一名词,而不用“移行上皮”的名词。

“移行上皮”的命名不具有特异性,•因为该名词还用于表示存在于鼻窦腔,女性生殖系统和肛门直肠区的病变。

•其它学者认为,“移行上皮”这一命名给予膀胱上皮细胞更准确的含义,而“泌尿上皮”应该用于表示任何可能起源于泌尿上皮的肿瘤,包括鳞癌,腺癌,小细胞癌。

由于略占多数的人同意使用“泌尿上皮”这一名词,因此,在WHO分类采用了该名词,但同时也可以使用“移行上皮”作为命名。

2 泌尿上皮乳头状病变的鉴别要点日常工作中,对于泌尿上皮的乳头状病变,在判断是乳头状瘤还是乳头状癌的问题上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问题主要是对增生、不典型增生、癌变的判断标准上不够统一,新的分类中,把明确的良性乳头状病变称为乳头状瘤,以及把明确为恶性的乳头状病变称为高度恶性的乳头状癌,在这两者之间增加了具有恶性潜能的乳头状瘤和低度乳头状癌这两个名称,并赋予各自的特定诊断标准,这样就使对泌尿上皮乳头状病变的日常诊断提供了方便,减少了诊断的困难,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病理意义。

其诊断标准见表1。

表1 泌尿上皮乳头状病变的组织学特征乳头状瘤具有恶性潜能的乳头状瘤低度恶性乳头状癌高度恶性乳头状癌乳头状结构纤细纤细、偶尔相互融合融合、分枝、纤细融合、分枝、纤细细胞排列与正常相同极性正常细胞不同程度地增厚,细胞有粘附性大部分排列规则,但少数区域细胞拥挤,少数区域极性消失,细胞不同程度地增厚,细胞有粘附性大部分排列不规则,极性丧失,细胞不同程度地增厚,细胞失去粘附性核大小与正常相同可一致性增大增大、大小不一•增大、大小不一核型与正常相同长形、卵圆形、一致卵圆形、形状和外观中度至明显的多形性,略具有变异性核染色质细腻细腻细胞内和细胞间轻度的变异性核染色质增多细胞内和细胞间中度至明显的变异性核仁缺乏缺乏或不明显常不明显* 多个明显的核仁分裂像缺乏少见,位于基底部偶见,任何水平常见于任何水平伞细胞一致出现出现时常出现可缺乏*如果出现,核仁小并且规则,不伴有其它高度恶性癌的特征。

参考文献1 Epstein JI,Amin MB, Reuter Vr, Mostofi FK. Bladder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rological Pathology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urothelial(transitional cell) neoplasm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m J Surg Pathol 1998;22(12):1435-14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