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

小儿推拿处方一.腹泻治疗(1)寒湿泻:补脾经、推三关、补大肠、揉外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另】肠鸣腹痛重者加揉一窝风、拿肚角;体虚加捏脊;警惕不安加清肝经、掐揉五指节。

(2)湿热糠: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搓中枢、搓龟尾。

(3)伤食泻: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枢、揉龟尾。

(4)脾虚糠:迁调脾经、迁调大肠、发推三关、摩腹、搓脐、推向七节骨、搓龟尾、揉脊。

【另】肾阳虚者提滋阴经、搓外劳。

消化不良加运内八卦;长糠远不止者提按搓百会。

二.痢疾治疗(1)湿热痢:清胃经、清大肠、清小肠、脱六腑、清天河水、发推下七节骨、分后阴阳、运内八卦、清肺经、搓天枢。

【另】腹痛甚者加拿肚角。

(2)寒湿痢: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分阴阳、摩腹、按揉足三里。

三.咳嗽化疗(1)寒吐:补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外劳、推三关、推天柱骨、揉中脘。

(2)冷调侃:清脾胃、清大肠、脱六腑、运内八卦、横位推至板门、发推天柱骨、发推下七节骨。

(3)伤食吐:补脾经、揉板门、横纹推向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按揉足三里。

四.腹痛化疗(1)寒痛:补脾经、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掐揉一窝风、拿肚角。

(2)伤食苦:迁调脾经、清大肠、搓板门、运内八卦、搓中脘、搓天枢、分腹阴阳、拎肚角。

【另】呕吐者提发推天柱骨、横纹推至板门;咳嗽者加退六腑、清天河水。

(3)虫痛:揉一窝风、揉外劳、推三关、摩腹、揉脐。

【另】腹痛甚者加按揉脾俞或背俞部压痛点。

(4)阴虚腹痛:迁调脾经、滋阴经、发推三关、搓外劳、搓中脘、搓脐、按搓足三里。

五.疳积治疗(1)积滞受伤脾:迁调脾经、搓板门、发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搓中脘、分腹阴阳、搓天枢、按搓足三里。

(2)气血两亏: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三里、揉中脘、捏脊。

【另】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去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揉上马、运内劳宫;烦躁不安加掐揉五指节、清肝经;口舌生疮加掐揉小横纹;目赤多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小儿疳积该如何治疗?【母婴健康常识】

小儿疳积该如何治疗?【母婴健康常识】

小儿疳积该如何治疗?
文章导读
小儿疳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积食,主要原因是小儿的脾脏比较娇嫩,消化
功能发育不健全导致的。

脾胃主要用于消化我们日常进食的食物,但是如果小儿脾胃失调,食物就会无法转化,积食在体内。

积食的小儿会不思饮食,对于成长发育是很不利的,那么,小儿疳积通常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治疗呢?
小儿疳积的居家治疗
宝宝有“积”,可以通过吃健脾、消积的药物治疗,但对有些宝宝来讲喂药很困难,且见
效慢。

中医传统疗法即捏积,对治疗宝宝有“积”有其独到之处。

捏积也称为小儿按摩,是
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捏积的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易行,并且见效快、疗效好、无毒副作用。

方法为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各位妈妈不妨一试。

具体部位可见附图示意,操作方法如下: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

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
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

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
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
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
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

疳积的治疗方法

疳积的治疗方法

小儿疳积如何食疗?疳积是积滞和疳症的总称,是儿科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病症之一。

疳和积在程度上有一定区别。

积也称食滞、食积,是指饮食失于节制,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宿食积而不化所致的一种胃肠道疾患。

疳有“甘”和“干”之意。

“甘”指饮食过分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干”是由此而产生身体干瘦。

临床所见,疳症是积滞日久,正气耗伤而致营养不良,出现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全身消瘦,精神不振等全身衰弱表现。

故积滞是疳症之早期,病变以实为主,疳症是病之后期,因积滞日久发展而来。

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

疳和积关系密切,所以,一般统称疳积。

饭前不要给宝宝吃零食,宝宝半岁~1岁期间,须改变临睡前喂食(如喝一大瓶牛奶)或半夜喂食的习惯。

宝宝生疳积几个特征1、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2、消化功能不好,容易腹胀、大便硬结或腹泻。

3、免疫力低,经常反复感冒、咳嗽,甚至肺炎。

4、烦躁易哭,难以入睡或睡不安宁,动则大汗淋漓或入睡汗多。

5、生长不良,面黄瘦弱,口气较重,小便短黄或清长,大便酸臭或溏薄。

饮食疗法:脾虚气弱型: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焦枯,发结如穗;困倦神疲,目无光彩,乳食懒进;头大颈细,脘腹胀满;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易哭易怒,睡眠不宁,大便不调,小便如米泔样。

舌质淡红,苔腻,脉细而滑数。

治宜益气消积理脾为主。

气血双亏型:面色苍白,形体赢瘦,四肢不温,发稀干枯,睡眠露睛,哭声无力,腹部凹陷,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完谷不化,大便溏泄。

舌质淡,脉弱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健脾为主。

小儿疳积茶疗方法每周一次用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5克煲水给宝宝喝。

注意:宝宝在喝山楂水的那一两天,尽量少吃肉类。

特别提醒:夏日少喝冷饮大多数孩子夏日都喜欢冷饮、冷食,然而,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

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法宝之二--捏脊法捏积就是推拿,是治疗小儿疳积的有效方法,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积和疳不仅有困晨关系,而且在 临床上有轻重之别,二者关系密切难 以分开,故统称为疳积。
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 与疳症的临床表现相似,小儿营养不 良是摄食不足或摄入食物不能充分利 用的结果。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病
(一)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脾主运
因 化,胃主受纳,小儿乳食不节,过食
或烦躁,睡卧不宁,哭声低微,四肢
不温,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溏
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一)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 2、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
纹、运内八卦、揉中脘、分腹阴阳、
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腹阴 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
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
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 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治 疗
(二)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 2、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
宫、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按揉足
三里、揉中脘、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 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
泪,隐涩难睁者,加清肝经、揉肾纹;
若兼见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
中、肺俞;便溏加补大肠;便秘加清
大肠、推下七节骨。
儿科病症之 小 儿 疳 积
【 注 意
(一)治疗同时必须注意饮食调节,合理 喂养。进食要定时、定量、及时添加辅助
事 食品,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水果、蔬菜,
项 纠正挑食、偏食、吃零食等不良习惯,提

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白术、土茯苓、云苓、茨实、淮山(干品)、太子参、元肉、红枣、虫草花、五指毛桃。
注意:以上药材、食材的使用分量均为10克,每次选用1-2种,加上鱼或鸡、猪骨、鹌鹑煲汤或煲粥均可。在高温多雨的天气里,宝宝容易暑湿相夹,则可多选用炒扁豆煲汤。
2、每周一次用谷芽、麦芽各10克,山楂5克煲水给宝宝喝。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注意:宝宝在喝山楂水的那一两天,尽量少吃肉类。
特别提醒:夏日少喝冷饮
大多数孩子夏日都喜欢冷饮、冷食,然而,冷饮、冷食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喜欢冷食冷饮的孩子,大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间长了,日见消瘦,可造成发育迟缓。
Tips: 宝宝生积几个特征
1、厌食,饭入口后久含不呑,吃一顿饭要很长时间。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第②招 推拿按摩
捏脊:让宝宝趴在床上,夏日可脱去上衣,露出背部,沿宝宝脊椎两旁二指处,用两手拇指、食指和中指从尾骶骨开始,将皮肤轻轻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颈部大椎穴,由下而上连续捏五六次为一组,捏第三次时,每捏三下须将皮肤向上方提起。此法最好坚持每日早晚各做一组。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点刺四缝穴结合穴位贴敷与捏脊综合治疗小儿疳积50例

点刺四缝穴结合穴位贴敷与捏脊综合治疗小儿疳积50例

等 。本 研 究采 用 中 医外 治 综合 疗 法 治疗 小儿 疳 积 , 疗 效 满 意 ,值 得 临床 推 广 。
【 键 词 】 疳 积 ; 四缝 ;捏 脊 :穴位 贴敷 关 [ s a t If tema urini s r d iei rfr dt s“ho i n tt nldsres,tic d sidg so . Abt c] na i l tt nwet nme i n s eer oa crnc uri a i dr” I n l e iet n r nl n io e c e io o u n i
接 由皮 肤 渗 入 局 部 肌 肉、 筋骨 之 间 ,药 力 直达 病 灶 ,改 善 局 部
[] 2封君 品. 关节 周 围凌 型 阻滞 加触 痛 点局 部注 射 治疗 膝 关节 骨 性 关节 炎 膝 [ . 疼痛学 杂志 , 0 , 1: —9 J 实用 1 2 51 ) 72 0 ( 2 [] 忠诚 . 治疗 增生 性膝关 节 炎疗效 观察 [ . 摩 与导 引, 0,26: 8 3魏 综合 J按 ] 2 6 () . 0 2 7
功 能恢 复 。针 刺 局 部 穴 位 能 舒 筋 通 络 ,祛 风散 寒 , 活血 止 痛 ,
现代研 究证实针刺可 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炎症渗 出物并促进 渗 出物 的吸 收。T DP照射具有消炎 、消肿、镇痛、舒 筋活络 , 活血化瘀 ,祛风散寒,缓解肌 肉痉挛 的作用,并将药物成分直
[ y r s Ma pi t n Kewod ] l tt n F u i ; hr rci A u on a l ai n io j t o c tp c o
本院康 复医学科采用 点剌 四缝穴、 位贴敷和捏脊 的综合
方法治疗d J疳 积 5 ,L 0例 ,取得 了较好的临床疗 效。现报道如

捏 脊 疗 法

捏 脊 疗 法

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一、简介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

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

二、基本内容1、捏脊的部位为脊背的正中线,从尾骨部起至第七颈椎。

即沿着督脉的循行路线,从长强穴直至大椎穴。

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

捏拿完毕,再按肾俞穴。

2、施术时患者的体位以俯卧位或半俯卧位为宜,务使卧平、卧正,以背部平坦松弛为目的。

3、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

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以单捏不提。

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

4、施术时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

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提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照明俞、肺俞;尿频提膀肮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

三、操作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

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

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

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

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症临床论文

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症临床论文

中医药治疗小儿疳积症的临床研究概述小儿厌食症是指长期食欲不振,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节而致脾胃运化受纳功能失调。

本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生,以1-6岁多见。

临床特征是对所有食物均不感兴趣,病程持续2个月上。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病症之一,本病迁延日久,往往精神疲惫,体重减轻,导致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以及免疫力下降,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长期厌食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智力发育。

因此对小儿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

中医在对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有独到之处,故应根据中医辨证对证治疗。

疳积属中医“疳症”范畴,“疳者干而瘦也”。

临床上是以消瘦、肚腹膨胀、面色萎黄无华、毛发憔悴、精神不振、食不甘味、二便异常为主的小儿慢性疾病。

1 病因病机研究(古籍中相关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虚羸》云:“脾胃不和,不能乳食”。

《杂病广要》也云:“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

因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

厌食在1982年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儿科学》中首次提出,1985年卫生部组织编写的《中医儿科学》将“厌食”做为独立病症。

小儿厌食症是在较长时期食欲减退或者食欲缺乏为主的一种症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1]。

古代中医文献没有厌食的病名,而其中的“恶食”、“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病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多由喂养不当、久病伤脾、先天不足、情致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

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显示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2 穴位贴敷或注射疗法2.1 耳穴贴压一般选取胃、脾为主穴。

在配穴方面主要采用辨证或根据个人经验随症配穴。

在压丸选择方面,绝大多数选用王不留行籽,部分选用白芥子,个别使用揿针。

2.2 体穴贴敷中药敷脐疗法[2],药物组成:肉桂40 g,苍术、枳壳、砂仁、焦三仙各30g,白豆寇、陈皮各20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治疗
疳积是癌证和积滞的总称,两者有轻重程度的不同,积滞是指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而成。

疳证是指气液干涸,身体赢瘦,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

另外小儿感染寄生虫病,也可转为疳证。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类似于“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疳积主要原因为摄入不足,喂养不当、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继发于各种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质或热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维持机体正常代谢,而消耗自身组织,使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表现为逐渐性消瘦、水肿、生长发育滞缓,严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

【临床表现】
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发育迟缓,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缩等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根据祖国医学辨证,可分为以下两型。

1.乳食积滞型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眠不宁,精神不振,大便不调常有恶臭或便秘,同时可伴有手足心热等症,苔厚腻,色微黄少津液,脉弱或兼数,指纹紫红色。

2.气血两亏型面色晄白或萎黄呈干瘪老人面容,毛发稀疏易脱,骨瘦如柴,皮肤干燥多屑,精神萎靡,啼声低沉,困倦无力,动则汗出,四肢不温可伴浮肿(以下肢为多见),不思饮食或嗜食僻,发育障碍,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纹色淡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诊断和鉴别】
1.诊断根据病人外貌及其各种表现,诊断本病并不困难,但进一步查明诱发因素及有无并发症,对于本病的不良程度应有适当估计以利治疗。

下列数项可作参考:①消瘦程度及发病前后体重下降情况;②浮肿程度;③血浆蛋白浓度是否正常或明显下降,尚有基础代谢率、肌酸肌酐排出量等作参考。

2.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肺结核:除消瘦、体重下降,食欲不振外,其主要症状有长期低热、咳嗽、咯血、潮热和盗汗等症状;胸部X线可以明确诊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寄生虫病:患儿除消瘦外,可常有腹痛、肛门痒、大便检查可以发现有肠道寄生虫卵。

【治疗】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1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2)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院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院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注意事项】
1.要合理喂养小儿,尽可能给予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注意营养补充,要给予高蛋白及高热量正常饮食或软食,以分次多餐为宜。

2.纠正偏食和嗜食异常等不良习惯。

3.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4.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